1900-1421:中国发现世界





可行。在那亚里特(Nayarit)的口述历史中,有支持以上结论的材料,在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的西北部—传说在哥伦布之前有一支船队从亚洲过来到达墨西哥海岸,得到哥拉斯(Coras)—一支优秀的那亚里特(Nayarit)民族首领的热忱接见。我开始从博物馆的收藏中寻找有关材料,起初的过程是冗长且收效甚微的,接着我碰巧见到了“尤卡坦亚麻布”(lienzo de Jucut嘽ato)—19世纪在同名的村庄中发现的那幅油画。


第四部分:周满的远航中美洲的定居点 3

     亚麻布画由35个方块组成,其中的30个大小相同,每一个方块讲述一个小故事。第一个场面是人们从一艘船上登陆,在他们前面跑着一条狗,狗的尾巴与众不同地在它的背上弯成弓形。从狗的体形、大小和步态,尤其是它那非常奇特的尾巴上看来,非常像中国的沙皮狗(shar…pei dog)—最初出现于广州的一种猎狗,对于那些贫穷的广东人来说,这种狗对主人和他的家庭有着极大的帮助。(7)那群人中,至少有一人骑在马上,马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陌生,自然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西班牙征服之前,美洲一匹马也没有。从船头出现的首领穿着一件红色的束腰外衣(同样的服装格雷长官Governor Grey曾在澳大利亚的土著油画中描绘过),手上抓着一面圆镜。镜子显而易见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在其他的画面上它出现的次数不少于14次。其中的一些画面中,镜子的背面有着“由八条分界线标记”,这一“轮回学说”涉及到佛教的重要活动,尤其在它的传道和开导活动中。镜子由穿着红袍的首领拿着,与佛教中的宗教首领到岸边接见当地人民是完全和谐的。     在图画的中心位置,首领坐着,当地的居民将装着金属的托盘放置在他的脚边上—在我看来,显而易见地提到他们将铜卖给中国人。在画的底部有一棵树,散出光芒,它也许象征着底下坐着佛祖的菩提树。最后,有几幅画画着一只大鸟,鸟的尾巴一直垂到地上。从鸟的大小和姿势来看,这只鸟象征着亚洲马来西亚的小鸡。中国人坐在马背上和步行登陆,持着镜子驱除恶魔,跨上岸边,再经由菩提树和轮回学说的辅证,整体看来,画面中的情节前后都是和谐的。当地居民带给他们金属,可能作为回馈,中国人赠给他们小鸡、漆器、染料和采矿技术。     历史学家尼科洛斯·列恩(Nicol噑 Le梟),(8)是第一个对亚麻布画(lienzo)进行分析和复制的人,根据他的研究,这是用黑色的碳素墨水画在粗糙的织布上的,时代是在西班牙人到达墨西哥之前很久。他说到,到了16世纪,此画内容有所变化,西班牙人在画中加了一些建筑和文字以试图说明画的内容,用的是另一种墨水,是较原画晚的某个时期那样做的。     中国人已经到达了尤卡坦,尽管它位于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这一说法可信吗?这个村庄位于乌鲁阿潘南边几十公里,库帕梯造(Cupatitzio)河在那儿不再通航,继续往南40公里处,库帕梯造河注入一个大的湖泊,巴尔萨斯河(Balsas River)把这个湖泊和海连到一起。就像在萨卡拉门托一样,一艘中国帆船可由海中到达尤卡坦,用货物和技术作为交换来获得矿物和植物。     如果中国人已经在那儿逗留,和玛雅人进行贸易,并把制漆技术的奥秘传授给他们,那么应该有他们在那儿停留的迹象。李约瑟(Needham)教授是研究中国明朝的专家之一,1947年他访问了墨西哥,并将他的经历记载下来。“在我停留期间,对于高等的中美洲文明的许多特征和亚洲东部和西南部的文明特征之间的明显的相似,我印象非常深刻。”(9)他写道,然后列举了三十多个文化方面的相似处作为对前面所描述的冶炼术的添加,例如三脚容器、游戏、计算装置、用来表明一系列复杂的信仰的玉器、音乐(玛雅人乐器有一半多的类型在缅甸和老挝国均有发现)、中国人的扁担和中国人使用的枕头等等。以示对这位伟大的教授的尊敬,我愿意谈得更深入一些。从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到秘鲁中部,如果你误认为身处中国,是可以原谅的,环境如此相似,妇女的服饰如此熟悉,清晨母鸡“咯咯”的声音也如此亲近,人也是那么的相似。     我认为,早期中国人出现的直接证据在玛雅人活动的地方随处可见。秘鲁就发现了哥伦布之前的中国青铜器,其中的那卡兹(Nazca)太阳神小雕像是以一个中国神像为范本的。狄奥提瓦干(Teotihuacan)—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博物馆,收藏着现代恰帕斯州的恰帕·德·科尔左(Chiapa de Corzo)发现的一些中国奖章(medallions)与中国玉制项圈饰物。雷蒙·曼纳先生(Don Ramon Mena),当时墨西哥的民族博物馆的馆长,说其中一枚奖章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是中国人来到这个地方时带过来的”。(10)位于加利福尼亚湾的墨西哥半岛著名的品塔达洞穴(Cueva Pintada),有人们用箭刺图画和中国人对1054年蟹状星云超新星的记述(参见第一章)。在画的底部的碎片中,发现了烧焦的木头,据碳14测定在1352~1512年之间。     中国人在玛雅人的地方上停留的进一步证据来自危地马拉。著名的生物学家卡尔·约翰尼桑(Carl Johannessen)和M·福格(M。 Fogg)描述,当地居民使用乌骨鸡来实施预言和魔法。(11)这一论述成为一个有力的例证,即不仅母鸡来自中国,而且中国人必定在此停留相当长的时间来教化这一地区的多批居民。     中国人在中美洲居住的看起来无可争议的证据也来自委内瑞拉海湾西部的群山脚下,这一地区清楚地出现在瓦尔德泽米勒的海图中。我曾从远离海的一端看过这些山,它们那些被雪覆盖的山峰的侧影在落日的辉映下,真是一幅令人难以忘记的美景。居住在这一遥远地区的民族的一些部落,他们的血液里留有中国人的基因。     在1962年,位于加拉加斯的委内佐兰诺科学调查(Instituto Venezolano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学院的图里奥·阿兰茨(Tulio Arends)和M·L·加兰告(M。 L。 Gallengo)博士,报告了他们对美洲大陆的成熟群体按语言群和人种群进行的铁传递蛋白显型(在电场的影响下,悬浮粒子在特殊的蛋白质宏观分子中的移动的研究)分布的电泳研究中的发现。他们把居住在派里哈山脉(Sierra de Perija)山脚下的伊拉帕人(Irapa)、帕劳哈诺人(Paraujano)、马奎塔人(Macoita)的铁传递蛋白进行比较,这些部落是处于灭绝边缘的原始居民。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民族中的58%的人身上存在着一种移动缓慢的铁传递蛋白,到现在为止,它仅仅发现存在于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广东省的中国人身上。(12)如报告中所说:“这一发现是在南美印地安人和中国人之间存在种族联系的附加证据。”周满和洪保船上的大部分船员应该出生在广东,因为那时,就像现在一样,它的港口—九龙、香港和澳门—在中国是最忙的,挤满了船只和卖船的人。现在看来,有可能在周满船上的广东船员里的一部分人和委内瑞拉的妇女生育有孩子。


第四部分:周满的远航中美洲的定居点 4

     也有中国人到过南美洲的语言学上的证据。帆船在哥伦比亚称作champan,在中国称作舢板;筏子在南美洲称作balsa,在中国称作筏子;圆木筏在巴西称作jangade,在泰米尔语中称作ziangada。直到19世纪晚期,秘鲁的一个山村里的村民仍讲汉语。(13)满山都是证据—船的残骸,血型,建筑,绘画,风俗习惯,语言学,服饰,技术,人工制品,染料,植物和动物在中国和南美洲之间的迁移—到处都是中国对中美洲和南美洲太平洋海岸一带以及内陆的影响。它的影响范围如此之广和深,人们几乎可以称那个时代的南美大陆为“中国美洲”。     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到过墨西哥的无可争议的证据。当我负责英国皇家海军鲸号时,我带它穿过南中国海和菲律宾群岛到达苏比克(Subic)海湾,那儿有着许多装有金银财宝的中国船只沉在海底的传说。我用我的声波定位仪来寻找它们,但可惜的是没有收获。然后我发现在1993年6月9日,一个采珠人在潘达南(Pandanan)—菲律宾西南部的一个小岛—西南的珊瑚湾(Coral Bay,在罗茨地图中标了出来)发现过一艘中国舢板的残骸。船骸已结上一层附着物(附着在水下船底或柱石上的贝属动物)外壳,但是由柚木制成的船体的大部分仍保持完好。在菲律宾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部的负责人埃欧塞比奥·第尚(Eusebio Dizon)博士的指导下,船骸在1995年的春天被挖掘出来,4722件人工制品被带到水面上。这些人工制品鲜明地勾勒出中国、东南亚和美洲之间的贸易状况。     船体的木头部分经碳14测定,可以确定为公元1410年,和萨卡拉门托的帆船处于同一时期。两艘船的长度和使用的梁相同,船有大约97英尺长、26英尺宽,两艘船的控制器都明显的有铁的机件—在潘达南的那些已经在海床上拍摄下来,在萨卡拉门托的则使用磁力计进行了测量,两艘船都装有平常的且是外来的货物。潘达南船装有几百万颗小玻璃珠子,这般大小的珠子常被中国人用作性辅助工具,这一做法马欢和尼科洛·达·康提在关于东南亚的记载中均已提及(参见第三章),其中做法在今天的菲律宾仍然存在。萨卡拉门托的帆船带着几百万的黑色小种子,其中有些经过临时分析,被认为是仅产于中国东南部的罂粟。如果这一分析可信的话,说明中国人可能进行药品交易。在潘达南发现的舢板也带有“梅塔特斯”(metates—用来磨碎玉米的杵,—这种东西是南美洲独有的,还有看来好像是乔卢拉器皿的容器,乔卢拉器皿是一种产于墨西哥的蛋壳陶。在沉没之前,这艘舢板已在整个东南亚进行了贸易,因为它的货舱里有出自8个不同国家的瓷器,包括越南产的精美瓷器和中国景德镇名窑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将这些美丽的瓷片进行修复,可以看出是普通的日用物品,如粘土烧制成的蒸煮罐和盛米、大豆和种子的瓷瓶。还有3个东山(Dongson,今越南)产的青铜鼓和一根青铜刻度秤,那也许是中国水钟—漏壶的补充装置。     在发掘出的4722件物品中,大约有一千件目前仍待鉴别。一旦它们得到鉴别之后,就可以推想这艘帆船当时的航线。根据已有的材料,可以看出它是顺着北赤道洋流从中美洲返回(和周满当时的航线相同),在潘达南沉没,可能是突然遭遇了暴风雪。由此可见它的毁坏日期一定在1423年9月初,此时接近西南季风的尾声,这段时间有着难以预测的暴风雪。     揭示出15世纪早期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航行的证据是非常刺激和令人兴奋的,而我所获悉的资料的内涵现在也开始为我所理解。似乎有大量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中国人不仅和美洲人进行交易,而且在从加利福利亚到秘鲁一带建立了聚居区。他们在欧洲人之前很久就探索了美洲大陆,且看来非常顺利地在东非和澳大利亚以及越过太平洋在美洲建立了聚居区。如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事实的话,那么历史将要从根本上进行彻底的修正,但是一个退役的皇家海军潜艇艇长将成为开始这一进程的人,这看起来似乎过于冒昧了。虽然我对我已经收集的证据的真实性具有信心,但是想到学术圈中可能会出现的反应我就会在夜里噩梦连连。我断定,从学术界去寻找确定的证据势在必行,因为,虽然迄今为止他们一直在慷慨地帮助我,但我可以想象一些著名的历史教授对一个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去研究和教学的课题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解释的反应。     虽然所有的中文文献都被毁坏了,但我确信必有像《武备志》和马欢的日记一样的某种材料被遗漏了,保存在某处;官方不可能如此彻底地毁坏每种记载、每封信、航程中记载发现事物的每一处记录;一本私人的论文集或是说明,或许它们在某处保存了下来。     我去的第一处是南京的郑和博物馆。郑和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那里过去是围着郑和府邸的私人花园,建筑呈明代早期风格,由竹林、点缀着花儿的如茵绿草环绕着。主要的展览命名为“郑和航海中的历史文物和物品展览会”。最有趣和最重要的文物是36英尺高的方向舵支柱。根据传统的轮船设计标准,一艘装有如此巨大的方向舵的船大约有四百英尺长。我在该博物馆发现的最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