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手
十三点头道:“嗯。”
“是你方才格开‘黑虎掏心’的这一招厉害还是你的‘返生铩’厉害?”
“当然是‘返生铩’厉害。”
“那你为何不用?”
“可是你在我前边。。。。。”
云老笑道:“明白了么?”
黑衫少年点了点头,十三略一错愕,也点了点头道:“明白了。”
云老道:“‘道德经’能传承千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便是因其内含变化,一阅再阅次次不同。。。。。。咳咳。。。。。。‘黄帝内经’之所以为医家必读亦因其时刻变化,‘易经’为群经之首更是集变化为能事,衍生万千。凡事变则生,不变则死,‘惊天九变’以威力恐怖称雄于天地间其根基便在一个变字,墨家之衰固是数奇又何尝没有他因?”
少年道:“请前辈指点。”
云老道:“好,请巨子先回答一个问题,古有老者,年耄耋,生百病,五脏俱衰,感风寒,终染脚疮,药石罔效,遂死。问老者因何而死,是医之过与抑或是脚疮所致?”
少年道:“若在壮年或可活,不生百病或可活,五脏未衰或可活,不染风寒、脚疮药石生效亦或可活,老者之死其因非一。”
云老道:“巨子若是郎中该如何救治这名老者?”
少年道:“先治风寒。”
云老道:“为何?”
少年道:“治疗五脏俱衰非一日之功,脚疮不能致死,唯风寒急迫,若不治恐伤元气,引得他病加重。”
云老道:“治愈了风寒老者是否可活?”
少年道:“不可,五脏俱衰才是根本,不治终不能活。”
“咳咳。”云老又咳了两声,继续问道:“接下来,五脏之衰巨子打算先治哪个?”
少年一皱眉,医术非他所长,五脏之衰实不知先治疗哪个。
云老道:“凡事并非一一而来,有时候不待有备便三五齐至,而人力有所不逮,故古来富贵权势争之者多,得之者少,但凡事有法必有破,只是我们暂时未得其法罢了。咳咳咳咳。。。。。。事有轻重、有缓急、有本末、有始终不能一次尽解,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是至理,可惜。。。。。。咳咳。。。。。。事还有显隐,囿于能力见识分清本末先后岂是易事?事更有变化,此时之缓或成明日之急,此时之轻或为他日之重。。。。。。咳咳。。。。。。,就像习武者长于搏击,敌人却以毒攻之,习武者长于刀剑,敌人却以火器为恃,习武者长于步战,敌人却骑战马着甲胄而来,习武者长于独行独斗,军人却千万齐动,千万之数纵然是蚂蚁也非虎豹能敌,江湖一盘散沙如何能战?”
十三皱眉,试探道:“力不能及当以变化图强?”
云老道:“自强乃长远之策非一夕之功,焉能以应事物变化?何况兵家之胜多有乘虚而入,敌人岂容你慢慢自强?”
少年缓缓点头,道:“唯有借力一途。”
云老点头微笑道:“如何借法?”
少年道:“不懂之处问懂得之人是借,器械滞后于人以金银易之是借,招揽人才为我所用是借,再以人才亦可引得财物而来。我辨不清事物先后始终,总有人能辨得清,五脏之衰我医术所限不知如何下药,自有医术高明之人可问,可请。”
云老笑道:“好,求教是自强,请人是理事,个中亦有滞碍巨子可知?”
少年点头道:“道不通则车不行。”云老点了点头又问道:“何谓道?”
少年道:“道以行车,道以交通,道以明法。”
云老又问:“何谓善道何谓恶道?”
少年略一思索回道:“道教分善恶,道不言善恶,天雷下击犯者死不犯者不死,刀剑临之者亡避之者生,人食五谷而生乏五谷而死,无论善恶。”
云老点了点头,少年又道:“所以治愈老者应先疗治脾胃,脾胃不和则药石生效甚微,纵有灵丹亦复徒然。前辈,我说的可对?”
云老一笑,向十三问道:“你说呢?”
十三皱着眉,摇头道:“医术实在不懂。”
少年忽又道:“千般病症千般对待,并无常法。”
云老点头道:“嗯,脾胃不和药石罔效,心疾发作易死,诸般情况并无成法,或许先疗脾胃,或许先压治心疾,或许诸般并治,抑或今日疗脾胃明日心疾发作又改压治心疾,但其先后轻重,本末缓急当心中有数,若做不到仍不宜成事。。。。。。咳咳咳咳。。。。。。。”云老又是一阵咳嗽,缓了一缓方才接道:“墨家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都有大功于世,招揽人才是墨家兴盛先决一步,切不可胡拼乱凑否则不但不能成事而且日后难以处置,更不可过分拔高要求,使同路无人,可先择良纳入,将主张反复宣讲,再选贤为任,逐渐以优替之。。。。。。咳咳。。。。。切记人心向善不可急,不可缓,不可强,不可辩,亦不可听之任之,做到如此仍不过十一。若本身有控局之能力再懂得知势,顺势,借势,造势配以谋略当有胜算,而令行禁止当公正为先,具体事务唯有部下勤快做事弥补,一日之勤便有一日之收获,一日之惰便有一日之隐忧,取不得巧。”
少年道:“晚辈记下了。知晓大势所向,顺势可事半功倍,逆势则事倍功半,甚至勤奋招祸这些晚辈懂得,但借势、造势还请前辈赐教。”
云老笑了笑道:“造势需自身力足,力不足难以造势。。。。。。咳咳咳咳。。。。。。,人之生于天地间,力不过百斤,强者千斤,便是万斤之力其于天地亦不若大漠之一尘,如何称强?”云老顿了顿,见少年似乎明了,便又续道:“儒家荀子《劝学》中讲‘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之所食所用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皆来于天地,固力自天地而生,人亦借天地之力而活,是否懂得主动借助天地之力便是人之所以区别鸟兽的根本。人之其所用之刀剑、弓矢、铠甲皆是借来。。。。。。咳咳。。。。。呼呼呼呼。。。。。。”云老说话多了一时似乎力竭,喘了半晌方接道:“如同招揽人才,不过借小力而已,小力借之便捷,亦是自强之先;弓弩借弦而发,鸟铳大炮借火药而动,兵者依山设卡,凭江河之险御敌及凭天气御敌皆为借中力,如帮派朝廷之规矩,之赏罚,善用者可导向人之作为,掌控局势。。。。。。咳咳。。。。。;至于善兵者借他国之力制衡敌人,善辩者合纵连横颠倒乾坤,俱是借大力的高手,在武林中也有能以一息带动天地之力移山倒海的高手,而今火器盛行这些却是少之又少了,或许千百年后火器一动可崩山裂地,那武学高手便要没落了。”
少年问道:“请问前辈,晚辈该如何做?”
云老看了看十三问道:“内力何来?”
十三道:“自经脉而生。”
云老又问道:“你可知他如何生,如何运作,经过哪些经脉?”
十三摇了摇头道:“我不知。”
云老又道:“那你是如何习练的?”
十三想了想摇了摇头,云老淡淡一笑道:“是不是靠想象和感觉?想象到了何处便感觉到气到了何处,你没有想象和感觉时呼吸与常人无异。”
十三试着呼吸运作几次,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此。”
云老转向少年道:“借力之事与内力相似,无论墨家借力还是自身武学借力,你不需要清楚其步骤做法,也不需要知道原理,以理智去思考会丢失太多的细节,你只需要想象到了感觉到了待灵光一闪方法自然而生,就像走路,你无需去想迈哪条腿,也无需去想用多少力,迈多大的步子,踩在何处,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你,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世上之事无论多难必有路走,你若坚信便可能做到,你若不信便极难做成。”云老顿了顿,忽然微笑道:“我曾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孩子,他武功差劲,资质平平,无名师指点,又贫穷落魄,运气不佳,可他酷爱武学,坚信自己资质过人天纵奇才,生来就是要主宰这个世界的,他近乎白痴的相信这世上的事他都有办法做到,他更认为这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天命非他不可,天命完成之前无论是谁都杀不了他,这股子劲你倒不妨感觉感觉。”
第59章 求道(下)()
少年道:“前辈所说的莫非是刀狂?”
云老笑道:“刀狂的年纪可比我还要大两岁,不过这两人的确有些相似。”
十三道:“这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云老笑了一笑不予作答,继续道:“虽说很多事可以靠感觉,但多告诉你一些或许更有帮助。须知天地万物有阴阳,虚实,显隐,人兽以实而活,草木神鬼以虚而生,欲借大力者当懂得借虚用虚。。。。。”
少年皱眉道:“借虚?”
云老道:“嗯!下位用勤,中位用能,上位用神,神者虚也,其在人,肉身为实气为虚,气为实魂魄为虚,云中之鬼为魂,白日之鬼为魄,魄为勇,如虎,不发则已发则必胜,魄不强则畏首畏尾,凡事不成,魂为怯,如龟,魂不旺则不知收敛,凡事多纰漏亦招祸败。虚者之所以谓之虚,是常人摸不透而已,其实虚亦有迹可循,知虚之道便可窥户牖而知天下,知天地,借力也便容易得多了。”
十三听得一愣,道:“云老,魂魄是这么回事么?”
云老一笑道:“此魂魄非彼魂魄,个人叫法罢了。如天地何来,佛教称天地乃佛性佛法所化,道家称由道所生,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道教又称是元始天尊即为盘古,亦有人称天地乃神所创,如此种种不过称谓不同罢了,佛法如何不能是道,道为何不能是盘古,不能是元始天尊,不能是旁人说的神,天地是十三开辟的又有何不可?只不过此十三非彼十三罢了,世间各家教派为了利益,自高而贬他,也由得他们了。佛尊释迦,天下供奉,乃有今日,道尊老子,封太上,于有今天,儒尊孔孟,封先圣,是有三教,起初释迦觉悟并无雄兵在掌,老子遁世亦是一人一牛,孔子遭困,更是饥寒交迫,之有今日不过是后人借先人之名获利而已,纵观三教兴衰无不与朝廷扬抑相关,各家借朝廷而起,朝廷借各家而固,于是造神,这就是借虚的一种了,借的好朝廷江山稳固,教派万年。古有刘备借皇叔之名笼络人心,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武则天借佛教大云经为己正名,张三丰真人声称张良后人又是全真教和陈抟的传人,明成祖借真武大帝正名又敬张真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借势造势的顶尖高手。”
少年道:“晚辈受教。”
“咳咳咳。。。。。。”云老咳了几声,笑了笑道:“你欲借力,旁人也欲借力,不免有所阻碍,一旦遭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非我所愿。各门各派各宗各教均有各执己见分而化之之事,以墨家今时之弱求合一而不可得若再内乱必死无疑。”
少年道:“前辈的意思是?”
云老道:“道德经有三言,或可助你。”
“前辈请说。”
“不争,无为,守中。”
凤七听着云老这么说,大为诧异,不禁道:“不对啊,什么也不做怎么成?”
云老笑道:“凤儿,道家讲阴阳,进退,虚实,阴中有阳,阳中有***家言论亦如此,老子怎会说出什么也不去做的混账话?”
凤七扁了扁嘴,反正这些乱七八糟的她也没兴趣,便不插话了。
少年道:“晚辈懂了,前辈的意思是不争不是不去争,而是当墨家弱小时避开正面的争斗,是么?”
云老点头道:“正是,古来以不争之争取胜的不在少数。三国时群雄并起,曹操在别人争斗不休时选择安抚流民屯田自强。。。。。。咳咳咳。。。。。。;当年明太祖也非最强义军,若强争天下必至败亡,但其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逐步坐大,又奉旧主为王才有大明天下;‘扬刀盟’邵盟主起先创立门派弟子三十余人,在唐州与‘明唐五镜’毗邻而居。。。。。。咳咳咳咳咳。。。。。。唐州之中武者都冲着‘明唐五镜’而来,‘明唐五镜’归属天城,纵有万千良才皆入天城,邵盟主招揽人才困难,三年来门人流失,所剩不足十人,可谓举步维艰,后来邵盟主迁至中州一处县城,招收当地武者及小门派,不足一年门下弟子已逾五十,再后来结盟各派,兼并小派才成为今日天下四大帮派之一。。。。。。咳咳咳。。。。。。,然如此规模仍固守县城州城而已,避开府城不与‘大隅天城’相争,后来‘扬刀盟’拓展了新买卖,与‘大隅天城’再无冲突方才转战府城,现今已独大于‘中州’,‘大隅天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