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
第五章 坏消息?好消息!()
京师的天气,开始一天天热了起来,而朱标的陵寝更是如火如荼的在施工着。
朱元璋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他,常常咳嗽、头疼。太医反复检查也每个结果。朱元璋自己知道,现在自己的心病才导致身体上的反应。
按照礼制的要求,如遇储君意外薨亡,新人储君的册封大典,应该是在旧的储君下葬之后进行。但是朱元璋几乎像是迫不及待的将一部分的国家事务转交到了这个仅仅十五岁、未及束发之年的少年——朱允炆。
朱允炆也整天在各种零碎的事务中忙的焦头烂额。本来他以为后世历史书上所书的朱元璋一ri仅仅只睡两三个时辰表示不可置信。今天他才知道到底有多少事务要朱元璋一人定夺。
从各地报上来的庶民的直达天听的举报、各地父母官回报朝廷的上表再到现在正在大漠征战的蓝玉大将军的粮草。总之,无论事情的xing质是巨是细,对于他们朱允炆只能想办法,利用后世的知识去处理。
现在和洪武初年的时候完全都不同了,虽然还有直达天听的制度。但是朱允炆知道,这些事情都只能让朝廷里去调查,朱元璋就没有这个时间去一个个接见。
而这段时间事务处理的重点就是在西北的战局上,虽然朱允炆知道这次的结果是一切顺利,但是为了防止可能的变故还是选择认认真真的处理下去。
朱允炆也在感叹,这次出征是历史上蓝玉的最后一次出征。在第二年,他就会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虽然朱允炆不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中,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但是他还是为这位能兵会战的将军的死亡而表示不舍。
毕竟自己要去面对未来燕王裹挟各种好运的靖难啊……朱允炆每每想到靖难的事情就有些头疼,因为实在是选不出足够强力的将领来领导自己未来的南军。
李景隆那个草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他做主将了……虽然现在朱允炆还不知道自己这次附体融合会对未来照成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可以说是朱允炆确定的。
……
京师的天气开始有些燥热,隐隐约约已经传来知了的叫声。
西垂的太阳挂在天边,炙烤这这座浩大的皇城。朱元璋从谨身殿出来就一直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走去。而文华殿的灵堂早就撤去,现在的文华殿就是朱允炆读书、为朱元璋代批国事的地方。
没有太监敢妄加猜测朱元璋的心里,只有一个个跟在朱元璋后面向文华殿走去。
朱元璋其实很讨厌一些礼仪xing的皇家气派,尤其是辇车、驻跸之流。漫步在这偌大的皇城中,成为了这个老年丧爱子的老人最大的爱好。
而此时,在文华殿,朱允炆正在为一纸邸报头疼——远在云南的黔国公沐英因为太子朱标逝世而暴薨。如果是别的国公,还就真什么,朝廷按制处理就罢。而这沐英,正是朱元璋最爱的义子,论辈分算自己的干叔叔。而且从长远来看,朱允炆是想借助沐英之子——沐在未来的靖难中领兵南军。
在融合记忆之后,完全可以熟练使用毛笔的朱允炆多次轻轻地提笔之后又放下。他实在实在纠结到底给这个邸报什么批复比较好。
按照原本的历史,应该是追封了沐英为黔宁王,回京师安葬。而朱允炆想暂时不追封给沐英这个王,他想在自己登基的时候再行册封。
“允炆。”略有些洪亮的声音从殿门那里传来,紧接着就是一群在文华殿上伺候的宫人、锦衣卫行礼的声音。
朱允炆也急忙放下手中的笔,从座位上站起来,离开桌子去迎接来人:“允炆参见皇爷爷,皇爷爷万……”
朱元璋微微一抬手阻止了朱允炆接下来的动作,开口道:“都起来,推下去吧,朕和皇长孙有些事情要谈。”
“是!”
最后两个锦衣卫离开的时候带上了殿门,朱元璋默默的在殿中踱着步,不一会就来到了之前朱允坐的书桌前。
“允炆,你刚才是不是在看这个邸报?”朱元璋轻轻地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那纸邸报。
“是的,皇爷爷,我确实已经看过了这张邸报。”朱允炆点点头,表露出了一种略带痛心的表情,“我小时候听父亲说,沐英叔叔在大明江山的建立和巩固中有着汗马功劳。”
朱元璋赞许的点了点头,对朱允炆的那声沐英叔叔甚是满意。
朱允炆当然看见了朱元璋的动作,见朱元璋没有对自己的说法表示什么怀疑,自然就放心大胆地说了下去:“而我觉得现在沐英叔叔离世,首先是为叔叔寻找一块好的安寝之地,二是给予沐英叔叔一个谥号。”
朱元璋微笑的听着,毕竟沐英是他最喜欢的义子,也为大明的江山做出了汗马功劳。但是听到最后,朱允炆只说了两点,脸se不禁有些难看。
“允炆,你皇爷爷想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
“皇爷爷英明,我觉得这个追封也是必要的。”朱允炆知道朱元璋肯定会问这个问题,他也基本准备好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册封,不适合皇爷爷您来做……”
因为现在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暂居太子。宫、暂时处理部分政事的皇长孙,即使成为皇太孙,也不能僭越。
朱元璋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朱允炆一眼,看的朱允炆有些脸红。但是这时,朱元璋的心里却在佩服黄子澄和齐泰的眼光。
这封邸报是密报,现在看过这封邸报的只有两人—朱元璋、朱允炆。也就意味着,刚才朱允炆的言论,只是由他一人所发。
倘若皇长孙如此有谋略,何必在冒着别的孩子不服的风险去立燕王为储君呢?朱元璋的心里感叹了一句,确定了立朱允炆为储的念头。
朱元璋的声音击破了朱允炆的紧张:“允炆,这样吧。你找你的师傅黄子澄,去以皇太孙的名义下一道手谕,追封黔国公沐英为黔宁王,草拟好了送到谨身殿来。”
“皇太孙?”一种不可思议感在朱允炆的心里油然而生。
“没错,朕要昭告天下,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大明之储君,为大明之皇太孙!”
;
第六章 宣布册封的插曲()
“皇爷爷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啊?”朱允炆当然知道皇太孙的含义,但是为了更好的效果,还是不禁出口问道,“不是历朝历代都是以立长为主么?”
朱元璋摇摇头,语气中微微的带着些无奈:“有些时候立长是怕继承人年少无知闹出笑话,其实皇爷爷也有过这个想法,想立你四叔为储君。但是你四叔毕竟是老四,还有老三老二。让你四叔接位确实不能让他们信服……
“而你允炆,成为储君就名正言顺的多。即使你有一个嫡弟,但是略显年少。再加之你聪慧,有治国之才,所以这个储君的位置就是你的。”
朱允炆沉默了,在朱元璋的语气中,他读出了帝王的寂寞和故断。
“为国之天子,必将为孤家寡人么?”朱允炆看着朱元璋,心中喃喃道。
……
次ri,奉天殿上。
“诸位爱卿听完了,这份对于黔国公的追封有什么还要再议的?”朱元璋微笑着说。
站在奉天殿里的大臣纷纷议论起来,本来追封为黔宁王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世袭下去问题也不大,毕竟沐家对大明的忠心和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这份旨意最后的落款就有些不妥了。
皇太孙!
大明何时有了皇太孙?很多官员都有这样的疑惑。
“启奏陛下,这皇太孙……”主持吏部的吏部尚书詹徽镶嵌了一步,手持笏板问道。
吏部尚书相当于是文官集团的领头羊,在正常的文官序列中就是排在首位的。自从朱元璋杀胡惟庸罢丞相一职后,文官实管最高的品级就是尚书的正二品。而在六部尚书中,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自然成为六部之首。
“詹爱卿,皇太孙为我大明之储君,怎么又能缺失呢?前段时间太子暴薨,我甚至以为天不佑我大明。直到我大明的新储君,我的长孙允炆显露出自己为君的智慧。我才坚定的相信,天佑大明。云奇,宣布圣旨!”
云奇从朱元璋龙座的侧面向前跨了一步,从衣袖中抽出一段黄绸。
在店上的文武百官稀里哗啦跪了一地,几乎异口同声说道:“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朱标薨,追受谥号懿文,安寝之地伴与孝陵东。大明受储君丧痛,幸天佑大明。皇长孙生聪明伶俐,颍慧好学,xing至孝。今现其治国安邦之才,定为储君,曰皇太孙,择ri祭告太庙。大明之务,皇太孙皆有监理之职。朝会之时,则设座,皇太孙坐西朝东侍于龙座之旁,参与政事。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钦此二字的缓缓吟出,满殿文武再次叩首,山呼万岁。
而坐在龙座上的朱元璋则知道,在这山呼中藏着太多的暗流。
“都起来吧,这次早朝差不多就这些事情,有事启奏,没事散了吧。”朱元璋见自己最想宣布的事情宣布完了,即便有着暗chao涌动,也很是高兴。
“启奏陛下,左佥都御使冯坚有事启奏。”一个不算老的大臣走出了队列,手中拿着笏板,神情严肃的说。
“冯爱卿请奏。”朱元璋急忙允许了冯坚的启奏。左佥都御使是属于言官系统的一个职位,也算是言官系统的领头之一。
其实朱元璋很讨厌言官的那那些劝谏,虽然有的是有效的,但是也不乏一些令人厌恶的言官只套用所谓古代先贤的话来劝谏。
“陛下,我觉得册封皇太孙有些cao之过急。太子新丧,按照礼制,现在不宜定新的储君。”冯坚可以说有些硬派,直接丢出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有些有好气又好笑,用礼制去强制君主不去做什么。这类劝谏虽然在过去也有,但是似乎就又有成功过。
“冯爱卿,你可明白礼制的作用?”朱元璋不禁追问了冯坚。
“回陛下,微臣略懂一些。”冯坚身上透露出浓浓的那书生气息,让朱元璋一看就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做表面的那种。
“礼制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国家之安定,必将由礼制之参与,古之圣贤……”冯坚说的有点摇头晃脑,当扯到古代的时候,就直接被朱元璋喝止。
“够了!”朱元璋的声音让整个大殿里所有人都为止一阵战栗。
朱元璋从自己的座上站了起来,厉声说道:“礼制,是安定时治国之用。现国家储君未定,国本不稳,各个官员纷纷站队!这不是朕想要的大明,朕不想让大明的实力在内斗中体现。诸位爱卿,你们都是大明的栋梁,我希望你们可以接受皇太孙。不管如何,你们应该清楚,大明的朝廷应该永远向着正统!”
“吾皇万岁!大明不朽!”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山呼,只有冯坚一人呆呆的站着。
朱元璋在刚刚的激昂之后,不禁还是感到一阵虚弱,坐回了龙座之上。
“咳咳,咳咳……”咳嗽了几声之后,朱元璋的声音变得严厉,“至于冯坚,你可知罪?”
“不止陛下,我冯坚何罪之有?”冯坚的脖子一硬,但是这句话确实让朱元璋拿他没有办法。
冯坚是左佥都御使,是属于御史台的言官。而言官进谏,向来是无罪的。
云奇看出了朱元璋的尴尬,直接扯开嗓子喊了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恭送陛下……”诸臣也知道皇上遇到了些尴尬,急忙很配合的山呼、恭送。
……
朱元璋有些气愤的离开了奉天殿,而在此时,册封的圣旨,已经送到了文华殿,交到朱允炆的手中。
朱允炆默默的看着那张黄绸,心中感慨万千。
时洪武二十五年。
“我的时代,从现在正式开始!再到六年以后就是完整的属于我自己的时代!”朱允炆默默的握紧了拳头,在心理说:“无论再艰难,再不幸,我也要做出自己的成就。我只要流芳千古!不会遗臭万年!”
这时,文华殿顶的黄瓦在夏ri太阳的照耀下,反she出耀眼的光辉。
;
第七章 四叔()
第七章四叔
祭告太庙、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准备工作在钦天监和礼部的主持下有条不稳的进行着。
出乎朱允炆意料的是,这次朱元璋居然快马传报诸王进京参与皇太孙的册封典礼。想到马上就要和未来的对手,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会面,朱允炆有感到一阵的紧张。
虽然现在在大明的北边边界,蓝玉的大军还在对北元用兵。但是真正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