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晋王殿下,臣记得皇上身上还有一枚铃印,要不要加盖上?”冯胜还是怕这份文书的内容过于劲爆,怕京师那里根本接受不了。

    “父皇的身上,所有的东西都不要动……所有的,要完完整整平平稳稳送到京师……或者最少送到凤阳。”

    确实,本来朱元璋在的地方就是凤阳,现在在凤阳宣布朱元璋崩的消息,还算是比较合理的。

    “臣等遵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意见就可以不要提了,提了也是白瞎。现在只需要按着朱棡说的,最起码不会惨。

    朱棡稍微再一次吹了吹那份写有让整个大明都位置震动的消息的薄薄的纸张,将他折叠了起来。

    “冯叔叔,允许我这么喊你吧。这份文书,希望你可以找个完全放心的渠道,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师皇上的手上。不止要800里加急,要用边关沦陷的加急度送出去!要用最快、最隐蔽的方法送到京师!”

    如果用历史相比较,现在就像是秦始皇死掉之后的情况,只不过现在情况没有秦始皇那个时候那么危急。

    “那殿下你呢?”冯胜狠狠地点点头表示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后倒是问起了朱棡准备怎么做。

    “本王准备留守宣府镇,虽然已经龙潭虎穴,但是本王不能退缩。无论如何,这大明的江山,本王要遵循父皇的旨意,是我那侄儿皇帝的就是我那侄儿皇帝的!

    “好了,四位将军……明ri以后残酷的行军等着你们,现在快去休息会吧……”朱棡最后说道,“父皇这,本王想守一晚,别人,都下去吧。让本王静一静。”

    ……

    天se刚刚亮,炊烟就在宣府镇中成片的升起……冯胜他们现在在宣府镇的都是骑兵和jing英步兵。而这次奔袭回京师,只有骑兵的参与。基本上速度只有快马传报的三分之一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基本足够朱允炆在收到文书之后安排。

    很多事情都要安排的,比如说为何而崩,何时而崩,这些都是需要去磋商的。毕竟朱元璋因为中箭崩在边塞,对整个大明的军心是一个打击。

    而首先传递文书的骑兵已经出发,没ri没夜通过军驿用最快的马直接传输。人休息、马休息,但是文书却一直在运动,直接马上交接。有些不算很好的马在运完一站之后累趴下了。

    此时的京师已经逐渐变得热闹,而内阁刘三吾、詹徽、黄子澄、方孝孺还有最新入阁的马全都来到了谨身殿,同时过来的还有枢密院唯一的人员——齐泰。

    “臣等参见皇上!”

    “诸位爱卿,快些平身吧。在现在没什么外人的场合,也不必要太过于拘束……

    “刚刚收到来自边关、三叔晋王的朱棡加急邸报。称十三叔代王朱桂yu图不轨。拒绝应答来自宣府镇的紧急求援文书拒绝出兵。”

    朱允炆也不想多客套什么,直接丢出了今天的主题,就是关于代王的事情。

    “这件事情三叔报上来报的很急。奏折是马上写的,没什么格式、字体可言。然后用的是八百里加急的军驿直接送到了宫城。朕觉得似乎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可能十三叔确实有了一些想法……”

    “皇上请慎言……”黄子澄首先站出来说,“现在代王殿下也是皇上您的叔叔,直接这样怀疑一个并没有什么前科的叔叔,似乎有些不妥……”

    朱允炆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黄子澄一眼,倒是看的黄子澄有些心理毛毛的。

    “皇上,臣以为……这代王殿下图谋不轨的事情,似乎确实需要查一查,不然很难有所定论……”刘三吾作为内阁首辅,沉吟了一下也这么说。

第六十六章 议代王事() 
第一更,求推荐!

    话说收藏掉了好多,求收藏啊啊啊啊

    **************

    现在,不是谨慎的时候了。

    朱允炆在心中告诫着自己。本来他是很想缓中求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虽然朱棡写的那份急上加急的文书,还没有送到京师,但是朱允炆的预感已经感受到大事不妙。

    毕竟朱元璋中箭的位置实在凶险,历史上刘邦就也在胸口中过一箭,位置上也差不多。但是当年的刘邦,可要比现在的朱元璋年轻的多。论上身体的承受能力,自然也是刘邦更强一些。

    况且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做最坏的打算的。

    “皇上,臣能否知道最近边关出了什么事情么?”刚刚以光禄少卿入阁的未来国丈马全倒是还不是非常清楚边关出了什么事情。

    “皇爷爷被困在宣府镇,然后发紧急告急文书。代王在验证了这封文书为真的之后,却找理由拒绝出兵,可谓是居心叵测……朕召集内阁、枢密院联议,就是为了这件事。”

    马全在听朱允炆说完大概的经过之后就直接沉默了,也让别的几个人捏了一把汗。

    “皇上,臣以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派人快马赶到大同镇,带着您暂时剥夺代王殿下兵权的圣旨。还有就是九边的总兵,应该快些上任。这样也不必要每次一旦边关告急都要请旨上报朝廷,允许在适当范围的先斩后奏。”

    齐泰虽然说的有些偏题,但是也算是讲出了一条处理意见。确实,现在来说,大明边境还是没有一个可以适当指挥的机制,这也算是限制了边境的进攻强度。

    但是朱允炆只能摇摇头,有些无奈的说:“诏书是用快马送出去了,但是人是没办法用那么快的速度北上的,最少到洪武二十六年年末才可能所有人到齐九边。”

    “臣倒是没考虑到……是臣没有考虑周全……”

    “皇上,臣有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马全在沉默了一会之后,很是谨慎的发了话。

    “马爱卿但说无妨。”毕竟现在朱允炆还没有娶朱恩慧为皇后,直接喊国丈似乎有点不和礼制,所以朱允炆直接用马爱卿来称呼。

    “臣以为,皇上首先还是要收紧诸王的兵权。纵观历史,都是拥有兵权的藩王去带头,才有更多的藩王去造反。

    “不论是前汉的七国之乱,还是西晋的八王之乱,或者是前唐藩镇之乱,总结出来一点就是有过大兵权,就会导致叛乱的可能大大增加。

    “而现在藩王的兵权可以说是大大的增加,虽然已经不能直接干预地方军务和地方卫所,但是藩王的影响、藩王的三卫还是依然存在。即便三卫不一定有很多的将士,也是一种威慑,也算是一股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就完全可以威胁地方。

    “虽然地方也知道藩王暂时可能做不出什么事情来,但是给个面子,大家都好看。所以这个面子,可以说每一个治区内有藩王的父母官都是卖的。不一定是真金白银,也可能就是很多的特权等等。

    “去硬xing规定地方官必须严格按照《大明律》还有《皇明祖训》这两本典籍去管束藩王,显然在藩王手中把握这兵权的情况下就是很难的事情。

    “臣大胆,建议将藩王兵权收归地方,仅仅给各个藩王王府留下数百亲兵即可。可能数量都不需要数百,百余人也可以胜任这个任务。平常的时候,凭藩王的铃印,可以直接调动这些这些原本属于王府三卫的人。调动去保卫、驻跸都可以随藩王的意,但是在必要的时候,藩王就无权直接调动这些将士……”

    朱允炆首先先是赞许的点点头,但是直接出口否决了这个建议。

    “马爱卿,这件事情,可以说是说起来简单,但是坐起来确异常复杂。因为从京师到边境,还是有要经过好几天才能传递文书。所以当要真的出现了什么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是突发的情况的话,根本就来不及去传递信息去边关……”

    朱允炆说的也是真的,毕竟在大明这个信息交换极其之慢的地方,朱允炆有不少军事组织架构,但是却很难去使用的上。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朱允炆是极其了解的。他生活的时代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沦落到万里大逃亡,但是手中的枪杆子没有绝。最后还是获得了江山。

    “皇上,按照臣的意思,这藩王的兵权暂时放一放,但是首先要把代王殿下请到京师来,按照太上皇以前对有嫌疑的藩王的方法,先召进京城,然后派出钦差前去探查。”

    詹徽倒是一个在官场滚爬了多年的老家伙,直接按照之前的经验,去回答了朱允炆的问题。

    确实,在这种对待藩王,尤其是藩王还是自己长辈的情况下,沿用以前的方法是最合适的。无论怎么讲,朱元璋以前的方法完全可以当作祖训。而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已……

    朱允炆倒是心里顿时茅塞顿开。在现在的情况下,藩王的问题没有解决,自己为什么要创新?直接沿用朱元璋留下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那是祖训,在大明中,已经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长辈了。整个皇族,都完全要按照祖训去做下去。从朱允炆所知的后世历史中,朱元璋那个子子孙孙不得设丞相的祖训,直接影响了有明一代。即便是内阁首辅,也需要皇上的信任,也才有可能得到类似丞相的权柄。

    “詹爱卿说的是。朕倒是想通了,皇爷爷虽然现在传位于朕,但是留下了很多东西给朕。朕居然想不起来……那就麻烦刘首辅起草一份圣旨,然后直接送到大同镇吧。还有圣旨上要定好最迟抵达京师的时间,超期按莫逆罪论!”

    朱允炆倒是补了关于期限的一点,毕竟他也不是朱元璋,在很多藩王眼中只是他们大哥的走运的儿子,一介小孩而已……

    “臣,遵旨。但是臣觉得有一事不得不奏!”刘三吾急忙拱手行礼接旨,但是行礼以后却突然严肃的说。

第六十七章 担忧() 
要哭了,猪舍友又把宿舍的电给搞跳了……

    yu哭无泪……

    然后悲剧的卡文了……

    让我缓缓,最近感觉状态来了,但是速度不知道为何还是谁上不去啊啊啊!

    厚颜求推荐!

    ************

    “刘首辅但说无妨……”朱允炆看着刘三吾严肃的表情,心里倒是感到很是奇怪。

    “皇上,臣以为这早朝不可随意停朝……早朝为皇上您与臣工商论国家大事、听臣工们各抒己见的时候,亦为勤政之根本。诚然,今ri之事,确关乎我大明之存亡,但是此事却可以朝上廷议……”

    “够了!”朱允炆的袖子一甩,示意刘三吾不要再说下去。

    “大明之存亡,并不在这代王之事上。但是,这件事情,是不适合拿到朝堂上讨论的。刘首辅你也是朝廷老臣,你没有发现,最近朝堂已经愈发的混乱了么?

    “如果不出朕的意料,明显是原来已经站队的人在迟疑,这个队要不要站下去。还有些原本处于中立的,在考虑自己要不要站队。

    “所以在朕尚未登基之前,朕没有考虑去进行清洗。就是因为朕相信很多的爱卿只是暂时没有判断准确,仅此而已。朕相信朕的诸位爱卿们可以看清事实,可以去选择适合大明发展的立场。

    “朕在即位以后,很多爱卿就已经发现了自己确实错了,开始慢慢的更改自己的立场。当然,不排除有收买在内,又有一批大臣算是站到了朕的对立面上。

    “要是这次朕把关于代王的问题放到朝会上廷议,那么这件事绝对不会这么快的解决,最少要让那些大臣互相吵一阵,甚至最后不了了之然后退朝明ri再议。这不就是中了他们缓兵之计的圈套了么?

    “再说这件事朕都可以认为是朕的家事,直接交给宗人府就是。要是交到宗人府那里,朕的这个好十三叔可就没有这么舒服了。要是按照皇爷爷的祖训,朕的这个好十三叔就只能在牢狱里渡过下半生了。”

    朱允炆倒是对刘三吾说的话完全不以为然,诚然,朝议确实是可以让决策的失误减少很多,但是朝议本身是一种很没有效率的行为。几百人就一件事情各抒己见,还有没后世那种神器一般的表决器。

    很多事情最后都进入了很无意义的争论,也让朱允炆很无奈。最后这些问题都是内阁或者枢密院统一意见之后通过圣旨发出去。

    刘三吾也是叹了一口气,他是很希望很多事情都通过朝议来解决。但是朱允炆和他的思路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刘三吾更希望朝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为现在的朱允炆还是太小了,即便朱允炆到现在也没出什么很大的决策失误,但是还是让刘三吾隐隐不安。

    当然,朱允炆当然不知道刘三吾的想法。要是知道了刘三吾的想法,朱允炆自然会不屑的笑笑。他以前生活的年代,充斥着各种“贵圈真乱”,要是说起复杂程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