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虽然现在在大明的北边边界,蓝玉的大军还在对北元用兵。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被定在了十月以后,所以现在的时间足够边王也返京。所以除了刚刚才复国的秦王朱樉以外,各个分封在大明大地的诸王都要进京。
可能是因为名正言顺的缘故,朱允炆这段时间处理的政务明显上升,而且有很多都牵扯到了大明了大明的未来走向。
虽然这些政务最后朱元璋都在再行批示才能生效,但是实际上朱元璋只是像检察功课一样,去检查下朱允炆处理的质量。而其中处理的内容,朱元璋几乎一字都没有改动。
……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五ri,在京师皇城的端门之外庞大的文武百官和皇室宗亲队伍顶着太阳等待着吉时的到来。在端门内,午门外的太庙,朱允炆神着冕服,静静地等待着皇太孙册封典礼的开始。
大明前太子刚刚在八月十一ri出殡,他的长子就要在这几天之后结果皇储的位置,成为大明的皇太孙。
随着号角的吹响,在锦衣卫的传唤下,诸王、在京皇族、在京百官顺序进入了端门,缓步向太庙而去。
朱允炆看着浩浩荡荡的人群,不禁感慨万千。在他的心中,大明的气节是他最崇拜的。天子守国门,不割地不赔款……
朱允炆的思绪有些飘飞,整个册封大典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礼成,代表皇太孙的钤印和金宝金册交到他的手上的时候,朱允炆才仿佛离开仙境回到了现实一般惊醒。
“允炆,今天是中秋佳节,而你的叔叔们不远千里,难得来一次京师。你是不是也很久没见过你的叔叔们了?”朱元璋在给朱允炆授予铃印和册书的时候,低声说了两句。
“确实是的。”朱允炆不得不承认这个试试,虽然他其实很想让那些叔叔们,彻底消失。
……
八月十五月圆夜,正是天下团圆时。
在大明皇城之内的武英殿,一座座宴席已经摆好,正待那些站在大明权利至高点的人们入座。
朱允炆的位置就在朱元璋的右侧,而在他的右侧则是那个他最不想见到的四叔。
“侄儿见过四叔……”即便不想见到,朱允炆还是没有失去应有的礼貌。虽然从现在地位上来说,应该是朱棣给朱允炆行礼,但是在家宴上自然是按照辈分见礼比较好。
“侄儿,不必多礼。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叔叔给你看礼了。”朱棣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笑着说。
朱允炆也有些尴尬,只能笑笑说:“叔叔,家宴自然是按照辈分来算,我什么皇太孙的身份,也都是你的侄子。”
没想到朱允炆说完这句话以后,朱棣马上爽朗的笑了起来,引来了其他人的注意。
“允炆,对,我永远是你的好叔叔……”朱棣突然压低声音在朱允炆耳边说,“大哥的走,我很心痛,大哥,大哥他对我们这么多兄弟都很好。允炆,你放心,无论怎么样,我都是你的叔叔,都会帮着你。不论到底是故去的大哥的面子还是因为父亲不容易而开拓的大明江山……”
朱允炆听的有些迷茫。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成为朱允炆以后第一次和这个对头的对话居然是这样的。
要么是真的没有异心,要么是麻痹自己!这是朱允炆的第一想法。
而会想到自己学的历史上的朱允炆,下的不允许伤害朱棣的命令,说不定就是被朱棣这样的嘴脸迷惑的!朱允炆越想越后怕,真的想现在就回到文华殿去秘密准备对策。
“允炆,怎么脸se这么差?告诉你皇爷爷是不是不舒服?”朱元璋在大家基本都落座之后才姗姗来迟。
“皇爷爷,我没事,可能是有些饿了。”朱允炆自然不敢说是因为自己脑补出了关于朱棣的东西,不得已搪塞到。
“参见父皇!”“参见皇爷爷!”见礼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朱元璋微笑着虚抬双手,算是让在殿中的王爷、皇室免礼。
“我的好儿子,好女儿,还有孙儿、孙女。”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我们有多久,没有在这中秋佳节在一起吃饭了呢?
“自从我建立的大明之后,为天下黎民苍生尽心尽力。我的儿子们纷纷驻守各地,还有好几个孩子驻守边疆;我的好女儿们有的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下嫁功臣或功臣之后……”说着说着,朱元璋这名坚强的老人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今天,我们因为大明的一大幸事而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家宴,可以我的大儿子,阿标……”
诸王也有些红润,朱标生前或多或少的为他们说过好话,每个人都接受过老大的帮助,所以也没有人不服这个老大。而朱允炆则哄着眼眶劝朱元璋道:“皇爷爷,父亲,他已经往生极乐了……皇爷爷不要悲伤了……”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眼睛中又一次透出了光芒,声音不再低沉,而有些激昂:“没错,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的悲伤了。虽然因为代天巡狩而导致阿标的死,我永远不能忘怀,但是阿标去了之后,一个本来被阿标的光芒遮挡的孩子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允炆,就是现在大明的皇太孙。可能你们之中有人对这个未行冠礼的孩子不服。但是允炆的治国才华,你们之中谁也不可能比得上!即便这个孩子不懂军事,但是我相信他可以成为很好的大明守成之君。我只希望你们别要多想什么东西,因为你们想什么都会是一场空!
“好了,这算是你的父亲或者爷爷给你的忠告、提醒、甚至是jing告!希望你们自重!相必大家也饿了,现在我们的家宴,就开始吧。今天是家宴,没有地位的区别,孩子们尽情的享受团员的快乐吧!”朱元璋在最后的语气又由严厉变成了亲和,就像一个慈祥的老者。
而在朱棣身边的朱允炆,却听到他的四叔在朱元璋发出jing告时发出的一次轻轻的哼声,其中的不屑之意,表露无疑。;
第八章 高丽?朝鲜!()
从册封那ri起,朱允炆就正式名正言顺的住在了和宫。原本的他只是没有被赶走的住户,而现在起,他就是和宫的主人。
对于朱允炆来说,现在的生活依旧是两点一线,要么是在和殿休息,要么就是在文华殿学习、处理政务。
属于他的詹事府已经基本组建完毕,虽然品轶极高的师保之流没有指定,而且詹事府人员复杂,但是在朱允炆的心中已经有了未来自己班底的人选。
随着最后一声蝉鸣,京师的仲夏就这么结束了,洪武二十五年的九月。
历史上的朱允炆,实在这个月,在朱元璋的犹豫和文官集团的劝谏下才勉强成为了皇太孙,和自己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此朱允炆现在也开始盘算起来。
“皇太孙殿下,这是陛下让老奴转送的奏折,请皇太孙殿下速速批阅。陛下在处理完事务之后应该会亲临文华殿和殿下您交流。”一个熟悉的身影未经通报就一阵风一样跑进了文华殿,朱允炆定睛一看才发现是礼监司大太监云奇。
“云公公,麻烦您为我跑这趟路了,不知道是什么奏折怎么加急?”朱允炆中断了自己的思考,站起来问云奇道。
“殿下这么说老奴,老奴跑断腿都在所不惜!”云奇自然知道朱允炆现在的地位,不禁拍了一句马屁,但是有很快进入正题,“皇太孙殿下,这份折子老奴是不能看的,还希望殿下自己处理。”
朱允炆点点头,他也知道明朝内宫的规矩。接来云奇递来的折子之后,云奇就行礼离开了文华殿,显然朱元璋那里还需要去伺候。
朱允炆打开了折子,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成桂三字。再等到通览全篇,朱允炆确定——高丽末代王王瑶已经禅让逊位,李朝的时代即将展开。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朝鲜半岛是大明北方的门户,其实应该收归大明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历史上,朝鲜确实天朝大明的不征之国。所以根本不可能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而这份折子的内容很简单,主要就是继续侍大明为宗主国,并向宗主国通报自己国家的情况,然后请求宗主国赐予新的国号并进行册封。而朱允炆现在却在想办法为彻底的臣服创造条件。
新的国号有“朝鲜”和“和宁”两个,朱允炆是想也没想就还是定其为朝鲜
和上次的场景几乎一样,在落ri的余晖中朱元璋踏入了文华殿。
朱元璋其实很想从这个折子中看出朱允炆的对外藩的态度。有的时候过骄过傲可能就会做出隋炀帝那样屡次征讨高丽而不得的情况。
“参见皇爷爷……”朱允炆见朱元璋进了文华殿,急忙离开书桌去搀扶。虽然现在大明主要的政事还是由朱元璋处理,但是他毕竟也是一名六十六岁的老人了。在那个年代,真的是七十古来稀,六十六岁绝对算得上高龄。
“允炆啊,那张折子,我想你也研究了不少时候了。你觉得这份来自高丽番子的折子应该怎么处理?”朱元璋直接切入了正题,毕竟云奇送来折子已经一个多时辰了。要是现在都没有什么想法的话,只能表示出要么朱允炆没重视,要么朱元璋自己看走了眼。
“回皇爷爷,允炆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朱允炆默默的说了十六个字,直接击中了朱元璋的心。
所谓不征之国,也是在外藩臣服的基础上的。朱元璋恐惧的就是在大明自己出问题的时候,这些蛮子外藩突然捅上一刀。
看着朱元璋的表情,朱允炆就知道自己戳在了重点上。朱元璋现在从事帝王这个事业那么多年,已经很少很少将自己的心情表露在自己的脸上。而现在的表情,只能说是真的被触动了。
“皇爷爷,我觉得这个李成桂可以封。但是也可以将其从我大明的不征之国里去除,而且要求他们提供驻军和港口的停靠权利。”朱允炆一句一句的道出了自己的规划。
朱元璋的脸上又闪过了一丝惊异,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但是还是不由自主的问出一个问题:“允炆,你告诉皇爷爷,我们到底用什么理由去驻军呢?而且我天朝上国,去到一个小国驻军……”
朱允炆早就想到了朱元璋可能这么问,直接未做思考就回答道:“皇爷爷,你看现在他们朝鲜这个新政权新立,政局不稳。天朝上国的军队可以镇其宵小之辈,敲山震虎。至于为什么驻军,是因为其实我想让大明吞并这块土地。”
“朝鲜……允炆这是你选择的国号么?”朱元璋自然也看过这个折子,知道折子里有“朝鲜”和“和宁”两个国号备选。
“恩,我觉得‘和宁’这个国号总觉得怪怪的,所以我选择了更顺口的朝鲜。而且朝鲜还有‘朝ri鲜明之国’的意思。更能表示他们奉我大明为太阳般。”朱允炆点点头,说道,“那个驻军朝鲜的事情,还希望皇爷爷您可以慎重考虑。这种机会真的可以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允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你想要兼并这外藩之地……这种穷山苦水,真的有兼并的必要么?”朱元璋其实还是对朱允炆的想法有些赞许的,才出口询问。
“皇爷爷,在奴儿干都司,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都是上好的造船料。而吞并朝鲜,则可以控制整个直隶湾的海区,在辽东或者直隶可以再新建一个船厂,cao练水军,征……恩,显我天朝威严。”本来朱允炆想说征讨四方,但是想到自己所处的时间下人的思维,只能临时转口说显示天威。
“允炆,这次你皇爷爷按照你的想法下诏。你皇爷爷一直觉得你的政治眼光很是独特,这就是大明之福啊!”朱元璋显然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不禁爽朗的笑着说。这也是朱允炆第一次看到朱元璋如此爽朗的笑,或许,这也是最后一次。
洪武二十五年,高丽末代王王瑶禅位于李成桂,李成桂启奏大明朝廷,终改国号为朝鲜,大明帮助安抚朝鲜地方,获得朝鲜驻军权。
;
第九章 急病(来点收藏推荐吧)()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打赏求评价
****************
回复李成桂的诏书是直接通礼监司那里传给朝鲜使节的。朱元璋不愿意再将这份完全是皇太孙朱允炆的意思撰写的诏书去朝会上讨论。
朱允炆这两天则比较清闲,最大的事情就是蓝玉最后一次北征胜利完成,生擒月鲁帖木儿,并在当地直接格杀,以儆效尤。
而在西南的新黔宁王沐,则上奏折谢恩。尤其感谢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追封和准葬南京的恩旨这两点,让沐英生前的遗愿成真。
而其实要是按照历史的话,朱允炆本来还想提配享太庙的,后来才发现,自己需要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