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其实这次就是关于发兵的问题。这个宣府镇,还有谷王朱橞在。虽然在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中,谷王朱橞是见朱允炆“大势已去”打开的金川门。但是实际上,要是朱橞不开金川门的话,这京师在支撑上个两三个月完全没有什么压力。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棣攻城的军队都不一定比京师里的军队多,更何况还有各地的勤王军队。先不说可不可能翻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如果不开金川门,朱棣在历史上根本就很难才能进入京师。
所以这谷王朱橞,朱允炆是打心眼里不想去信任他。而且他收到报告之后,就让人急传口谕给晋王朱棡,让他提防点朱橞。
当然,这点就算朱允炆不说,朱棡也会去注意。毕竟朱桂和朱橞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朱棡他虽然身为朱桂和朱橞的大哥,但也只是同父异母而已。
朱允炆现在就是在纠结要不要派出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无论如何不能留在朝廷里的。但是现在又不能不照顾到黄子澄的意思。
虽然实际上黄子澄在朱允炆看来也还是一个草包。但是现在的局势,让朱允炆不得不去用那些忠心的草包。
最少朱允炆觉得,虽然这些人不一定有用,但是最起码可以信任。加之朱允炆相当不认为自己有朱元璋的那种精力。
所以朱允炆自己刚刚监国就直接设置了内阁,虽然现在一直没有将内阁这个机构改为常设,但是实际上以及已经和六部五寺一样成为了很重要的部门。而现在内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朱允炆提供一些可以信任的人,虽然不一定都是很有能力的,但是泛泛平庸之辈也不算很简单了。
朱允炆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让朱元璋留给他的顾命大臣梅殷带兵。虽然梅殷这个人其实在各种史料传记上总有种存在感不是很足的感觉,但是朱允炆相信朱元璋的眼光。最少朱元璋的眼光是无可匹敌的。原来他还不怎么相信,但是自从来到大明,他愈发坚定了这个念头。
但是现在梅殷所在的,就是山东学政的位置。而且也不是以梅殷本名出现。这也算是朱允炆留下的一个后手,之前朱允炆就已经将密旨送到了梅殷那里,密旨就允许梅殷在任何他觉得必要的时候,巡抚山东河南两个省,节制两地军马。
要知道山东河南两省都是很大的。甚至那时候的山东是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当然,辽东都司的后手,其实是在山海关的蓝玉。
朱允炆的本意是想收回朵颜三卫的实际控制权,但是是被劝住了。因为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其实没有什么交情,也就是朱棣要是起兵的话,还要兼顾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朱允炆才觉得头疼,现在这种有些一环套一环的,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妙。
“诸位爱卿平身。”朱允炆说着,稍稍的虚抬双手。
“谢皇上!”
“诸位爱卿,今天朕很愤怒。日前在东陵收到来自大同镇的急报,朕的一个好叔叔,代王朱桂自称收到朕的密诏,起兵清君侧。
“朕确实派人给他送了一份诏书,那是召见他进京问话的诏书。前段时间宣府镇被北元鞑子围困,代王收到急报却拒绝出兵。当时晋王殿下奉高皇帝旨意在大同练兵,最后无奈带着操练的步军驰援宣府,最后解围。
“代王朱桂,伪造诏书,起兵谋反,意欲篡位,乃罪大恶极。现在朕决定派一得利大将统军五万,前去平乱。不知诸位爱卿有没有什么人选推荐?”
沉默。
绝对的重磅消息——高皇帝尸骨未寒,代王就伪造诏书谋反。
先不说谋反的罪名,光是不孝和大不敬,就足以要了朱桂的脑袋。而且朱桂其实是北边比较弱的一个藩王了,这次出军其实就是一种镀金。
但是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人提名任何人。
朱允炆不禁有些郁闷,看来这个提名,反而有些麻烦。
“齐爱卿,你身为兵部尚书,不如给朕举荐一个统军之将率军平叛?”朱允炆稍微再等了一会,直接那齐泰这个兵部尚书作为了突破口。
“回皇上,以臣的愚见,不妨让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他们北上。毕竟北边的情况这几位国公都比较熟悉。”齐泰稍微一思考,就报出了这几个人。
朱允炆是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几个人,要不是宋国公、颍国公那样半截入土的,要不就是开国公那种祖上荫福的。统一一下特点,就是不怎么需要功勋和镀金的。
当然,这一块蛋糕,自然不能就这么浪费掉,但是诸臣也想不到什么好的人选去替代。
“皇上,臣有一个人选。”本来黄子澄是站在靠后的位置,但是自从整个内阁和枢密院的上朝位置前移之后,现在黄子澄仅仅是站在六部五寺最高长官之后。
“黄爱卿请说。”朱允炆都不想听黄子澄说的,因为他都知道,黄子澄自然会找理由推荐李景隆。
“皇上,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国公李景隆,出生将门。从小熟读兵书,耳濡目染刀兵之事。现在李李国公为凤阳太守,同时为枢密院院士,臣以为可以让他出战。”
朱允炆基本上没听黄子澄说什么,但是在黄子澄说完之后,也是小小的笑了一下。
“刚才齐尚书所推荐的几员老将,朕已经给他们安排了别的事情,短时间也没法带兵平叛。这李国公倒是可以。黄子澄,这举荐之人要是没有你说的那么好的话,怎么处理朕也不必多说了吧。”朱允炆倒是提醒了一下,当然,这个提醒也是例行的。
“臣保证,李国公自然能顺利平叛。”黄子澄跪下行礼道。
“黄爱卿平身,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何事要议?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皇上,臣有本奏!”
第九十四章 祸从口出()
向前一步的,就是内阁首辅刘三吾。
“准奏”朱允炆倒是有些怪异的看了看刘三吾。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刘三吾其实并不喜欢在朝堂上直接启奏,很多事情都是随着内阁送来的奏折里夹上一张纸说明。
“皇上,微臣既非言官,也非宗人府官员,但是微臣几天就要弹劾诸王!”
刘三吾已经年逾古稀,说话声音就不是很大,但是他这短短一句话,却让整个奉天殿内炸开了锅。
古语有云: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藩王现在也就算是老虎了。虽然朱允炆一直想把这群老虎就算不打死也要打成一群病猫。
但是在这个代王起兵的这个关节点,直接说弹劾诸王。而且刘三吾本身作为内阁首辅,而内阁现在已经基本上说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存在。
“刘三吾,此事容后再议!”朱允炆的脸色马上严肃了下来,他其实是想保全刘三吾。因为他是现在朱允炆依仗的一批核心幕僚资格最老的。朱允炆以他为内阁首辅也就是想借助他的资格。
本来刘三吾就可以说是一介布衣,是在地方官员的举荐下进的翰林。可以说既代表了老牌儒生,又代表了民间势力。
虽然这些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朱允炆还是追求一个有理有据。虽然内阁选的都是自己这方的人,但是也可以算得上平衡。而刘三吾就是在这个相对平衡的天平之上,不靠近朱允炆那边托盘里的最重要的一枚砝码。
“启禀皇上,臣有本启奏。”也是在比较前排的一名大臣走出了队列,朱允炆定睛一看,是礼部侍郎张智。
“准奏。”朱允炆也没说想什么,直接准奏。
“皇上,臣以为刘首辅应该就把弹劾一事在这奉天殿里说了。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诸位同僚也可以都听听,刘首辅您为何要弹劾诸王。”
朱允炆又是一阵头大,张智明显话中有话,而且锋芒毕露,完全就是针对刘三吾而来。
“当然,刘首辅您也可以不去说自己的理由,但是微臣就也要管管闲事了。现在科道言官被高皇帝陛下所全部致仕抑或外调,科道空虚。张某不才,身为大明正三品侍郎,也为高皇帝陛下和皇上之信任。张某不能尸位素餐,看着刘首辅您就这么毫无根据的弹劾诸王。”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智的意思就是如果刘三吾你今天不把这弹劾说说明白,那么我自然就会上折弹劾你诽谤诸王,这罪责也是刘三吾你担当不起的。就算皇上信任你,又体谅你年事已高,那么也最好落到一个致仕的结果。要是群臣在施加压力,那就真不好说了。
朱允炆的脸色已经慢慢变了,他以为这六部五寺,是大明最中枢的行政机构。其高层应该是有一定纯粹性的。没想到堂堂正三品礼部侍郎,居然在明知道皇上信任刘三吾的情况下针锋相对。如果朱允炆估计的不错的话,这张智就是那几个好叔叔的人。
“皇上,既然张侍郎都这么说了,那老臣也不能再和皇上容后再议了。”刘三吾的表情显得也有些悲愤,声音也不禁颤抖起来。
“且慢。”朱允炆暂时止住了刘三吾的话头,“刘爱卿你年事已高,本来朕是恩准你不必上朝的。结果你说身为内阁首辅,总领内阁事务,不上朝没发把最近的事情知道个真切,也不好去帮朕出谋划策、分忧解难,所以坚持上朝。
“朕说了,这件事情,容后再议,而不是不议。今天本来就是一个敏感的日子。皇爷爷尸骨未寒,就有朕的一个好叔叔起兵谋反。这平反大将也只是定了一个初步,此等大事还没有解决。刚才朕让你们提名你们怎么就一个个都不说话?
“刘首辅,那些事情,你就说了吧!”朱允炆也是有些气急,“让他们看看,那些拿着我大明子民的赋税给发的月例的藩王,结果却涂炭生灵!”
其实这个时候刘三吾才发现自己有点上头了,有些事情,确实也不太适合搬到现在的奉天殿上来说。
“臣”稍微犹豫了片刻,刘三吾在说了臣一个字之后,还是一直在那里沉吟。
朱允炆看着刘三吾,看着张智,然后目光开始向后面慢慢扫去。
一时间整个大殿,都静了下来。
“刘首辅,你还是无话可说了吧!”张智在沉默许久之后,还是挺了下胸脯抬头看向了刘三吾。
真的就是张智感觉在刘三吾卡在“臣”这个字的时候,瞬间就硬气了很多。而刘三吾因为顾及太多,也只能束手束脚,在那里踌躇犹豫。
其实朱允炆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你刘三吾不管可能造成什么后果,你先给我讲出来。我朱允炆虽然现在也就16岁,但是我多少也是大明帝国之君,有什么事情实在不行揽到我的头上。罪己诏也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或者说给藩王们一个借口。但是这个借口也是无伤大雅的,毕竟整体的布局已经基本到位。
但是现在刘三吾的犹豫,直接给张智留下了话柄。
“刘首辅,既然您已经无话可说了,那么臣就参上一本。皇上”
“朕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了。”朱允炆有些无力的叹了口气,打断了张智的话。目光也是稍微扫过了刘三吾,不禁流露出一丝怜悯。
历史上的刘三吾因为科举南北榜案,作为替罪羊被迫致仕,然后郁郁而终。
现在的刘三吾,也是要被迫成为一只替罪羊,虽然朱允炆肯定不允许刘三吾致仕,但是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多半朱允炆是没法帮刘三吾留得住了。
“皇上,臣,认罪。”刘三吾也是跪伏在地,不禁一瞬间老泪纵横。
“罢翰林学士刘三吾内阁首辅一职。念其年老,按制因予其致仕。但刘爱卿为我大明尽心尽力,仍有报国之心。故暂不予致仕,留用翰林,以备顾问。”
“臣谢皇上隆恩。”刘三吾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这么回复。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惩罚几乎就是约等于零的。什么留用以备顾问,这个的意思就是刘三吾他实际上还是相当于以前的地位,但是却不能在前台出现而已。
很多大臣都记得一开始内阁初设时候的宗旨就是有以备顾问一条。
“而内阁首辅一职,暂时就空缺吧。”朱允炆也是想了半天没想到一个适合的人去出任内阁首辅一职。詹徽本来就是朝廷六部尚书之首,再加内阁首辅一职显得有些权柄过重。而另外几个人——马全、黄子澄、方孝孺,要么是资历不够,要么就是自己的关系户,不太适合出任这个职位。
朱允炆也不是怕什么说用人唯亲,但是在在各种重要的位置上,朱允炆肯定是希望宁缺毋滥的。
第九十五章 宝钞之痼疾()
可以说在这次朝议上,那些站在藩王队里的大臣们和他们身后的那些藩王稍占上风。表面上成功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