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在大家都在sao动的时候,云奇拿出了一份明黄se的卷轴。顿时大殿里就安静了下来。

    几个月内,一上朝就颁布圣旨。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啊!有几个幸存的“老臣”无一不感叹。

    随着圣旨的慢慢打开,满堂文武齐齐跪下听旨。但是随着云奇抑扬顿挫的怪异音调,诸多大臣的表情也变得非常怪异。

    皇上重病已昏迷!皇太孙监国!

    这对这个刚刚诞生了二十五年的皇朝来说真的是第一次发生。当然,皇上重病,储君监国这其实还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关键就在于这储君却是未及束发之年!

    “臣对这张圣旨有异议!请问皇太孙殿下,可否让我等一阅?”兵部尚书茹常向前一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茹爱卿,圣旨完全可以给你一阅。”朱允炆缓缓的说,“但是希望你可以搞清楚,有些事情我去做是没有意义的,尤其在现在。”

    其实朱允炆的怒气很大,他虽然早就做好了可能被人质疑的准备,但是他没想到,居然是站在文官序列最前的人之一——兵部的尚书来质疑他。

    “正巧,还怕提拔齐泰没有位置呢,看来兵部尚书是个好位置。”朱允炆心中想。

    茹常在用眼睛直视着朱允炆,而没有去看站在他边上几位尚书的眼se。

    可以说是文官之首的吏部尚书詹徽在一直给茹常使眼se,让他不要说话。可惜的是,茹常根本不看他。

    云奇双手捧着圣旨走下了平台,开始给需要查看的文武百官去依次查看。而除了兵部尚书茹常以外,居然没有一个其他的官员上去查看。

    “茹常!现在的结果你看到了,圣旨你也看到了,是不是你现在需要承担一点什么责任?”朱云忍住自己的怒气,还是比较平和的说。

    “臣知罪……”茹常也是已经给自己搞出一声冷汗,其实他心中还在指望这个应该比较仁慈的皇太孙能宽大处理。

    朱允炆也有点卡住,因为现在不是靖难以后的明朝,还有个南京六部养老用。怎么安排茹常的职位,也是一个问题,总不能一撸到底。历史上的茹常……

    “着迁茹常为河南布政使,兵部尚书一职由兵部主事齐泰充任,暂时主持兵部事务。”朱允炆低吟了下,一道旨意就慢慢地说了出来。

    其实来讲这个责罚算是严厉了,从京官调任地方,这就是很的责罚。在京上朝,也么京官五品及以上,要么地方官三品及以上,或者就是科道言官。从上朝的待遇中就看出了京官和地方官的区别。

    “臣,领旨!”茹常有些颤抖,他知道,这次他的所作所为,让他重回中枢的梦想已经成为奢望。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云奇回到了平台之上,收好了圣旨,扯开了自己发音怪异的嗓子吼了一句。

    “微臣有本奏。”科道言官序列站出一个人,手持笏板启奏。

    “来着何人?准奏!”朱允炆也想办法摆出自己的气派,虽然稚嫩的声音让我有心无力。

    “臣监察御史刘观,启奏皇太孙。”刘观就是在这朝堂上的一小簇正七品上朝的官员。他们在现在很是低调,但是未来他们却有巨大的能量。

    刘观顿了下说:“臣以为殿下现在不宜朝会,依礼制,尚未束发之年,尚为孩童。而朝堂之上,为大明最为严肃之地,却由一个孩童去主持,岂不贻笑大方?”

    “你!”朱允炆真的有些愤怒,作为穿越者,他的心理年龄已经近三十,却在这十五岁不足的孩童身体里,他本来就有些不舒服。现在被刘观无意间戳到痛处,不禁勃然大怒。

    “皇太孙殿下,臣黄子澄有一事启奏。”黄子澄看到朱允炆的脸se骤变,马上一步跨出队伍。

    “黄奉常请奏。”老师这个名头明显不适合在朝堂上去称呼,所以朱允炆选择了正常的称呼,但是还是对自己的老师用了敬语。

    “臣启奏殿下,未及束发确实不宜独自上朝,希望殿下三思。”这次本来应该坚定的在朱允炆阵营的黄子澄也说出了不宜独自上朝的话,让朱允炆才冷静下来慢慢思考。

    “这事记下了,本宫自然会处理好这事。”朱允炆再微微思考了几息之后先放下了这个问题,留下一个承诺,“但是明ri依旧起午朝,本宫监国期间所有的朝会全部定于午后,早朝的话,对诸位爱卿太辛苦了。”

    “谢皇太孙恩典!”呼啦呼啦整个大殿跪倒一片,显然这帮大臣受早朝的荼毒实在是无力了。

    “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四位爱卿一个时辰之后在文华殿大殿议事。退朝!”朱允炆见也没有人想说什么了,直接点了四人朝后参加议事,就宣布了退朝。

    在转身准备离开奉天殿的时候,朱允炆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他现在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年龄不适合直接把握朝政,而有些改良君主政治的机构是时候出炉了……

    ;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内阁() 
连续三天一更了,有点不好意思……

    明天起恢复正常

    *****************

    很多人都觉得明朝废除丞相是在增强皇权,设立只对皇上负责的内阁更是在提高皇权。但是在朱允炆心中是不然的。

    撤销丞相,其实是让中国回到汉唐那种多丞相的情况下,而内阁的封驳权更是限制了皇权。没有内阁首辅的认同的情况下皇上根本没有资格向内阁里塞人。中旨可以授传奉官,但是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直接调人入阁。

    但是现在朱允炆想建立的却是建立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内阁。

    心中的宏图大志根本不允许这些本来应该是更inzhu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内耗。

    比如历史上的明朝后期的宦官系统和文官系统都是很先进的系统,但是内耗实在恐怖……

    ……

    太阳已经开始有些向西倾斜,本来现在已经有权在谨身殿办公的朱允炆还是选在在自己熟悉的文华殿去见现在几乎是必须要见的四个大臣。分属翰林、六部、还有亲信。

    “臣等参见皇太孙!”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这四人其实来的很早。毕竟皇太孙监国的第一天就召见他们四人就可以说是一种信任。

    朱允炆其实善意的忽略了科道言官系统的主官,只让兼任了左都御史的詹徽在这次召见中作为代言人。不是歧视科道言官,而是作为舆论武器,科道言官还是很不容易掌握的。而且朱允炆也不想让这个可以监督自己的工具也受到自己的掌控。

    “这次我在朝后召见你们,就是想建立一个临时的机构来处理朝政。现在我的年龄确实不宜亲自临朝监国,所以我就想设置一个对我负责的临时机构。”

    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只对朱允炆负责的临时机构的作用了。现在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就是监国期间临时建立的,而一旦朱允炆登基,这个机构自然就是一个常驻的机构。

    顿时无论是朱允炆的亲信黄子澄、齐泰,还是相对外臣的刘三吾、詹徽都眼睛放光。当然,这也是朱允炆意料之中的事情。

    “设正五品殿阁大学士六位,分别以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冠名。设内阁,殿阁大学士。一人为内阁首辅,主持内阁会议。所有决议通过投票来决定,然后由内阁首辅贴纸票拟处理意见,上传下达。如果七人全部反对,可以驳回我的旨意。”

    朱允炆抛出了不同于历史上后世的明代内阁概念,直接限制了内阁的封驳权。直接将内阁定为一个收发加预处理的机构。当然为了防止自己真的犯浑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彻底去剥夺封驳权。

    在喘了一口气之后,朱允炆清了清嗓子,用自己最严肃的声音说道:“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听旨!”

    随着朱允炆的这一嗓子,这四个人才算是清醒过来。因为既然朱允炆当着他们的面宣布这些东西,就说明这个叫做内阁的新机构,必须有他们的一份子。

    四人砰的一下全部跪在了地上听旨,几乎同步的快速。

    “着,加刘三吾华盖殿大学士首辅内阁,加黄子澄文华殿大学士,加齐泰武英殿大学士,詹徽,同时去左都御史之职。三ri、文渊阁大学士的人选,而谨身殿大学士暂时空缺,本宫自有安排。”朱允炆迅速构思下达了这道口谕,“除詹徽还需在吏部办公、齐泰在兵部办公外,其余人改在文渊阁办公。但是每ri所有内阁成员都要进行一次集体会议。”

    “臣等遵旨!”四人都按耐住心中的激动,领旨谢恩。

    朱允炆有些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起来吧,但是有一点希望你们明白。这个内阁不是任何机构的下属,也不是任何机构的上级。不要以为现在的内阁就是以前的中书省一般,你们不是丞相……”

    其实朱允炆的目的只不过建立一个完全服从自己的、帮自己分摊政务的类似秘书的机构。他也不希望出现自己无法制约的丞相去分权,没有一个完全听命于朱允炆自己的国家机器,会让他心中太多的宏图大志都无法成真。

    “殿下,是不是我们现在就接受所有大臣们递送的奏折,然后票拟处理?”詹徽已经有些不怀好意,没等刘三吾这个首辅说话,就先问了这个问题。

    朱允炆还是很清楚这个吏部尚书、排行文官第一的人的品xing的,所以只是定,而没有说让他入阁。其实他也在看,这个吏部尚书到底交给谁。

    詹徽见朱允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禁尴尬的干咳了两声,回头看了看现在在内阁这个组织中他的上司——刘三吾。

    刘三吾假装没有看到詹徽的眼光,却跪了下来说:“皇太孙殿下,微臣有一事启奏,望殿下恕臣无罪。”

    朱允炆的心中咯噔了一下,也不知道这刘三吾葫芦中卖什么药,只能硬着头皮说:“刘爱卿但说无妨,本宫不降罪与你就是了。”

    “是,皇太孙殿下,臣恳求皇上退位为太上皇……”

    “够了,这个事情不是谁可以决定的。”朱允炆勃然大怒,“本宫刚才是说了不降罪于你,但是我希望你清楚,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可以说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外人,但是刘三吾的这个事情还是太大逆不道了。完全可以给后人留下很多的把柄去想象。

    “如果没有什么事,你们可以履行自己的工作去了。”朱允炆的心情突然被刘三吾搞的很坏。

    “殿下,臣有一事启奏。”黄子澄的声音让朱允炆只能放下怒火。

    “老师但说无妨。”在这个比较私人的场所,朱允炆对黄子澄的称呼就是老师。

    “臣以为,民间的一个方法可以对皇上的急病有用。”黄子澄在这里顿了一下,看了刘三吾一眼才继续说,“我觉得现在可以用冲喜的方法,而且殿下也需要一个皇太孙妃了……”

    ;

第十三章 选皇太孙妃() 
冲喜……朱允炆有些无奈。这确实在这个时代,是遇到没法解决的倒霉事之后最常用的解决方式。

    而这个冲喜的对象就值得深思了,历史的朱允炆是先得一子,然后母凭子贵而成为皇太孙妃,进而成为建文的皇后。

    如果按照年龄算,那个叫做朱恩慧的才仅仅十四岁,还未及大明律规定的可以出嫁的及笄之年。不过话说回来,这姑娘,还挺能生养,在历史上为朱允炆生养了两个皇子。

    夜里,朱允炆在床上辗转。关于黄子澄在下午说的冲喜一法在他的心头萦绕。

    可惜……我来到这里,应该再也没有ziyou的恋爱的吧……朱允炆有些叹息,两世为人,却没有尝过ziyou恋爱的滋味,这确实有些遗憾。

    ……

    在没有朱允炆正面应许的情况下,这最新成立的内阁就下达了第一道命令——皇太孙妃的选妃仪式正式开始。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储君正妃的选择倾向于四品到七品京官。这些人没有很大的势力,绝大多数都是经历科举而进入中枢,充当一个可有可无的角se。

    而这些人没我根基,很多都是穷苦出身,也没有背景,自然也很难去造成外戚专政。确保大明一直都掌握在朱家的手里。虽然朱标的太子妃是开国元勋常遇的女儿,但是这其实是朱元璋对常遇的愧疚。常遇为大明打下江山,却没怎么享福就突然猝死,而立其女儿为太子妃这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点愧疚的表现。

    而现在却不一样,纵览前贤国与家,几度宦乱外戚倾。阉人宦官还是很容易控制,但是外戚却会和皇上沾亲带故,或者都是皇上的长辈。这些人对于整个国家机器来说就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