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朱元璋点了点头,语气突然变的沉重起来:“阿棡,如果要是有哪个人想要推翻你这侄儿的话,你这个做叔叔的,希望你不要和你的弟弟们同流合污……”
朱棡木然的点点头,现在他听到这个消息已经什么感觉了。
而朱允炆却大吃一惊,可以说朱元璋的判断是神准。最后推翻历史上的朱允炆的就是朱棡的弟弟,老四朱棣,还有老十六的朵颜三卫铁骑。可惜的是按照历史,朱棡活不到朱棣叛乱的那一天。
……
正月在欢愉的气氛中很快过去,二月也已经过半,朱元璋也已经安排好了一切,离开了京师向北而去。
朱允炆看着渐渐远去仪仗,不禁有些唏嘘。历史上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的年底的那次凤阳之旅,就是他殒命的前奏……
不过就算朱元璋回来之后很快殒命,到时候自己也基本稳定下了局势,可以面对可以说表面平静,但是其实是一团糟的大明局势了。
就在朱元璋离开京师的第四天,蓝玉已经抵达凤阳的消息传到了朱允炆的案几上。
同时还有来自于锦衣卫的关于冯胜、傅友德、常升、王弼四人开始班师,riri急行军回朝的线报也传回了京师。
莫名的,朱允炆就紧张了起来。他总觉得,朱元璋让四人即刻回朝和蓝玉还朝有莫大的关系。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廿二,京师内城南郊正阳门。礼部在接到关于蓝玉大军已经抵达中都凤阳的消息以后,就开始布置正阳门一直到奉天门的回京献俘仪式。
虽然这次不算对北元的巨大胜利,但也可以说是给北元和在大明和北元之间骑墙的势力的一个jing告。而且这次回朝献俘的仪式还是再大明实际最高统治者变成朱允炆之后的第一次。
朱允炆知道蓝玉一名悍将,虽然历史上的他因为谋反的罪名被诛,但是也不能抹杀他是善战之将的本质。这次入城献俘仪式,朱允炆是全程参与,而且是早早的等在了京师外郭城门外迎接。
在萧瑟的寒风中站了小半个时辰,总算盼到了蓝玉的献俘队伍。骑着马走在队伍之首的蓝玉看见了朱允炆,急忙下马行了一个军礼:“臣蓝玉,参见皇太孙殿下!”
朱允炆点点头,说道:“蓝大将军不必多礼,你为我大明的安定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快快入城,接受百官的祝贺和百姓的欢呼,让这些个贼子受到应有的审判。”
蓝玉也不动声se的点点头,其实现在的蓝玉心中还是比较平淡的。对朝廷奖赏的期待,还有对鸟尽弓藏甚至是兔死狗烹的结局的担忧,两者混杂,让蓝玉现在心中恰似空明。
一路步行到正阳门的时候,朱允炆已经有些累了。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是陪在他身边的、他的老师黄子澄却看出了他的疲惫。
“殿下,你要不要找个地方休息下?”黄子澄的声音很小,但是切切实实的传到了朱允炆的耳朵里。
“不必了,老师本宫还能走得动。到时候因为这个被那些言官参一本还是很不上算的。”朱允炆拒绝了黄子澄的提议,在他看来,这次走路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何不抓住呢?
从正阳门进城之后,朱允炆拒绝坐上御辇,而是继续步行前往走向承天门。
诸多跟来参加入城仪式的大臣的心中都暗骂着朱允炆。朱允炆不上御辇,他们也只能跟着步行。虽然家里的仆人都准备好了轿子,却只能抬着空轿子前行。
可以说入城仪式现在就已经结束了,参加仪式的大臣其实是在走向自己的办公场地。至于献俘的仪式,是在入城仪式的次ri凌晨在宫城午门前举行。
……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给蓝将军、凉国公一个什么封赏比较好?”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在文华殿,朱允炆又一次召见了内阁,讨论有关蓝玉封赏的问题。
“臣以为这次封其妻子为一品诰命夫人,加太子少保衔就足以。”詹徽毕竟是官场老狐狸了,几乎不假思索的说。
“臣附议!”刘三吾马上表态支持詹徽的观点。但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个可以说是后生却还在思考。
过了一会,齐泰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臣以为,可以加凉国公太子太保衔,同时封诰命。”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但是嘴上说:“殿下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所以先来问问我们?”
“确实是的,本宫是有点想法。”朱允炆直接肯定了方孝孺的话,“本宫的想法是加蓝将军少保衔,封诰命,受骠骑将军……”
“殿下,这……”刘三吾面露难se,先不论这些封赏各个都是位极人臣才能拥有,就说那少保一衔,在大明立国至今就没有人拥有。少保作为从一品的大员,其职责在于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其职位已经接近丞相。
“刘首辅,你等下草拟一份旨意,见三公三孤的职位作为加授之职位,没有任何的权力。主要意思就是这个,看你怎么草拟吧。”朱允炆沉吟了一会说道,“本宫认为,可以给蓝将军多加赏赐,毕竟北方边境还是没有那么安宁。”
黄子澄和齐泰,包括方孝孺和詹徽都没说什么,显然已经听懂了朱允炆话中的言下之意。
所谓北方边境,指的不只是那些蒙古鞑子,其实还有暗指那些边王的意思。
刘三吾见其他几个同僚都没有提出反对,自己也不知道念叨了什么之后也不说话了。
“就这么定了吧,刘爱卿你负责诏书的草拟,至于月鲁帖木儿父子怎么处理,本宫认为就不需要本宫说什么了吧……”朱允炆过了一会见他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最后做出了决定,“各位爱卿要是无事的话,就先回去吧。明ri的献俘仪式,按照皇爷爷定下的礼制是要在天明前进行的。到时候你们每一个都是要到场的。”
“臣等告退!”刘三位为首,内阁诸臣纷纷离开了文华殿。此时朱允炆才在桌上拿起一个不起眼的小丸子,慢慢的捻开。
“禀皇太孙殿下,燕王疑有反意。”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出现在这枚蜡丸包裹的纸上。
朱允炆一惊,纸条飘然落地。
“殿下……”王忠的声音从殿门口传来。
“王忠,站在殿外!”朱允炆的声音瞬间爆发,“守好殿门!”
王忠的神情充满了懊恼,但是在文华殿里的朱允炆的脸上却变化万千。朱允炆猛地想起了这个蜡丸的来源,这蜡丸,是在入城仪式期间蓝玉递给自己的。
;
第十八章 入城献俘(二)()
三更的天se,朱允炆就从睡梦中醒来。不再是昨ri的着装,朱允炆终于穿上了赶制了储君级别的冕服。
原来的那一件冕服是按照皇长孙的级别去打造的,显然比现在朱允炆身上的那件要低上一个档次。
等朱允炆打理好之后赶到文华殿,刘三吾、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已经在殿上等着他。
“臣等参见皇太孙殿下!”按照朱允炆给礼部的意思,内阁成员是随自己一起前往午门。而詹徽、齐泰二人却身兼一部尚书的职位。按照礼制他们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准备。
“三位爱卿免礼,这一大早让你们在这里等本宫,本宫还是有些为难你们了。”朱允炆叹了一口气,现在在他的主导之下,内阁的事务越来越多。而这些阁臣几乎都要忙到夜里才能回家。有的时候甚至是在值班房凑合一晚上。
但是就是这般,现在的五名内阁阁臣没有一个有半句怨言。朱允炆也知道这就是权利yu支配个人的表现。毕竟从表面上来看,内阁绝对是个位高权重的部门。即便在朱允炆的刻意修改下,内阁成为了自己的一个工具,但是作为工具也有那种手中保有权力的满足感。
而刘三吾、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立即连连拱手称惶恐。这三个人都知道,可以说只要自己抱怨一句,自己就与这内阁无缘了。
……
等朱允炆和三名阁臣在一列太监的灯笼引路下走到了即将举行献俘仪式的午门之下。
“殿下,您的位置是在门上,臣等就不陪同您前往了。”刘三吾首先停住了脚步说道,“遵礼制,在这城楼之上只设一个御座,臣等只能在献俘位旁观礼。”
朱允炆看着这三人,也没说什么。他自己知道这些有关于礼制的问题,自己一旦做的不合规矩,自然而然的就是无数言官的折子飞来。
这些折子对于朱允炆来说,一一批复认罪也不成,留中不发也不算妥当。也就是这些奏折,才是朱允炆最头疼的地方。
可以说这次的仪式是极高规格的,担任司仪的是礼部尚书——李原名,朝廷的正二品大员。而且献俘仪式是安排在了午门,而午门作为进入宫城的第一道门,还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朱允炆其实很看重这次的献俘仪式,和历史上的朱允炆不一样,现在的朱允炆并没有重文轻武的打算。他甚至想要重武轻文,用强大了武力去维持大明这个巨大的国家边境的安全。
当然,朱允炆也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要是很注重武力的话肯定会被冠以穷兵黩武的暴君字称号。
说白了是要转变现在这帮书生的思想啊……朱允炆在爬城楼的时候想了这么一转,不禁沉吟到。
随着朱允炆的入座,凯乐缓缓地响起,各部尚书都在自己的位置恭敬的站好。按照礼制,刑部尚书杨靖在受俘位之测,而受俘的位置就在午门城楼之下,正对这朱允炆的座位。
“可以开始了。”朱允炆看了一眼在楼梯边的小太监说。
“宣露布!”在午门城楼楼梯边的承旨官扯开嗓子,也就是这一嗓子,宣告献俘仪式的开始。
站在城楼底下的露布官听到城楼上的承旨官的呼唤,也撤开了嗓子:“跪摚耍 ?br />
参加受俘仪式的百官稀里哗啦的全部跪了下来,手持笏板,恭恭敬敬。
这种受俘仪式,可以说时候祭天地,拜宗庙一样重要的大型仪式。百官都知道自己一个失仪就是直接丢官的下场,说不准还要杖责……
手持露布的露布官开始宣读草拟好的献俘告示,赞礼官却已经准备完毕,静等露布官宣读完毕之后宣布献俘开始。
“……钦此!”露布官很快的读完了这张不算很长的东西,此时的赞礼官jing神一振,一声“献俘”恰似石破天惊。
从东边,由蓝玉打头,一列人缓缓地向午门走来。很快在献俘位向北,面朝朱允炆立定。前一排是将校,后一排是俘虏。
刑部尚书李原名起身趋至楼前正对朱允炆的位置,俯伏跪奏:“具刑部尚书臣原名言:凉国公蓝玉以建昌之处所俘献,请付所司。”奏毕,李原名站起,趋至原位,恢复持笏跪立态。
承制官看了一眼朱允炆,见朱允炆点点头之后,对楼下喊道:“上有勑:释缚!”
赞礼官唱:“谢恩!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俘虏释缚以后机械的按着赞礼官的口令做着动作,等到这一套动作做完之后,朱允炆却从御座上站起,走到了城楼栏杆的边上,大声的说:“着,内阁首辅刘三吾出列宣旨!”
刘三吾听到朱允炆的命令,立即起立,来到了原来李原名站的的地方,从衣襟里取出了圣旨,抖开。
“臣等接旨!”满场文武百官、俘虏、太监齐齐俯伏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太孙监国诏曰:月鲁帖木儿父子反我大明,罪不可赦,着交由刑部择ri斩首示众!凉国公蓝玉平叛有功,加之近年为我大明贡献卓著,遂着加凉国公少保衔,受骠骑将军;封其夫人为一品诰命;钦此!”
“臣谢皇太孙监国殿下!”蓝玉立即站起谢恩,眼畔似乎还有些闪动。
“诸爱卿平身,借今ri之献俘之机。本宫想说几句话。”朱允炆见现在天寒地冻,而文武百官却都跪在地上,有些年纪比较大的就已经脸se很差了。
“本宫希望,这种典礼,在这午门之前,举办的越多越好。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很多的小人,不打根本就不安分。我大明虽然是天朝上国,但也不能任人欺负。北元,要去消灭;邻国外藩,要全部臣服;四海之内,我要诸国来朝。”朱允炆的豪言壮语,在午门的上空回荡,“至于为我大明建功立业者,无论是将校,还是士兵,无论是活着还是已经捐躯。我可以保证,大明绝对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大明随时付出生命的人!”
文官沉默了,武官沸腾了。本来这些文官是期待着以文制武,但是很明显,在朱允炆的一番话下,这个幻想已经破灭。
“至于广大的文官,你们是大明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