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问题
员鹑死此堤匠A耍运抢此等词且恢稚莩蕖┯姓庋遣呕岣械剿鞘腔钭牛钤谝桓鋈说氖澜缰小K墙鲇械囊桓龆釉诠狻R蛭≡?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的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对两位高龄的老人来说,下这5层楼,无异于一次探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中只要有一个人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可他们总得去晒晒太阳啊,要不,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于是俩人搀扶着,如履薄冰般一点一点走下来,没想到当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着一起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一问方知,他们因无力上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5楼。
下楼的远征终告结束,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走到过外面那个世界。
高龄的马老太太住在一栋有电梯的楼房中,按说走出家门对她来说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她却近半年没出门了。由于高龄导致的骨质疏松,她已经骨折过好几次了。经常来照顾她的女儿工作忙——她知道自己不能出任何一点儿意外,只要生病,就会耽误女儿的宝贵时间,影响她的前途。
马老太虽然蜷缩在家中,心里却很明白,她如果老不走动,走路的功能很快就会丧失了,那就真走不动了。于是,她每天都在家里那巴掌大的地方来回走3 000步,每走100步,她就在纸上划一道儿,直到走满3000步。她在用毅力与死神作斗争。
一个人如何度过每天这漫长的时间呢?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坐在窗口看人们上班,等到上班的人们走完了,她就回到床上睡个回笼觉。然后起来做她每天都做的3件事:第一是玩玩具,她把孙子当年玩的玩具都放在一个纸箱子里,每天都挨个儿玩一遍,特别是那个拼图,一次一次拼上又拆开;第二件事是攒烟头,她把每天抽剩的烟头攒起来,5个一组,一遍又一遍数;第三件事是翻看一本旧相册,每天都翻,这本相册看上去已经脏兮兮的,被翻得角都翘了起来。
开始是六十多岁的大儿子照顾她,后来儿子得了脑溢血,来不了,只好由女儿来照顾她。女儿每周来一次,给她做一周的饭放在冰箱里。如果打开她的冰箱,你可以看到,芹菜都已经空了,胡萝卜也长了白须,看上去起码放了半个月了。平时她也就是把冰箱里的菜拌点儿盐就吃下去了。
我问她:“你平时就吃这个吗?”
“我还吃什么饭哪?每天吃的药比饭还多哪!”为了对付12种慢性病,她每天一次就吃差不多一小碗药,再喝点儿水,就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我问她:“你每天怎么解闷呢?是儿女们回来,还是找人陪?”
“我不希望儿女们回来,耽误他们的时间。”
然而,她还是向往外面那个世界:要走到人们中间去!
她每天都走3 000步呢,在外面遛一会儿总该没问题吧?何况她住的这栋楼还有电梯!她终于下决心走出家门,可她万万没想到,当她的脚踏上大地,接了地气的一刹那,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失去平衡,没走两步便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医生那里得到了解释:人长期在屋里,视野对耳内迷走神经的刺激形成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当人突然来到外面的世界时,宽阔的视野会使人的平衡功能发生紊乱,于是人便会感到天旋地转。很多小说中也写过,长期在地牢里囚禁的犯人一走到外面的世界时会眩晕。
人们不会想像到,老人们为走出隔绝——为了走出那个单元门,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搬进楼房告别了昔日的大杂院。然而,虽然人们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此间的距离却更远了。一个个单元给人们带来私密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隔绝在一个个防盗门后。
然而,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忍受不了与世隔绝的痛苦。
在陈老先生的生命中,惟一的乐趣就是读儿子的来信。繁忙的工作、体贴的老伴都已经成为过去,当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希望被实现并且失去意义之后,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幸亏他有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于是他每天也就有了个念想,吃过早饭,他就到收发室去等信。如果看到儿子的信,他就把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于是这一天他都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然后他就去找往日的老伙伴,讲给人家听;等到把信讲得熟得都背下来了;第二封信也来了。
可前些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儿子开始不愿意写信,改打长途电话了。因为能直接听到儿子的声音,老爷子开始还挺高兴,但儿子末了一句话让他心里不痛快:“爸,这周我就不写信了,太忙。反正我这儿的情况电话里也说了。”以后,儿子打电话回来老人就觉得不满足了:好容易把电话等来了,拿起来还不敢多说,国际长途,怕儿子多花钱。越是这样,到儿子来电话时,真想说的事又记不起来了。
前年,儿子把孙子也带回来了,可把老爷子乐坏了。孙子还在儿子的指使下给他买了电脑,让他学会收email。这高科技的东西真是好,真是“天涯若比邻”了,他与亲人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了。
可孩子们一走,他就开始恨上了这高科技:没有它时,他心中还有个念想,可以到收发室去等信,现在联系方便了,儿子倒不写信了,有事都在电话里说了,或者发封email了事。他发现,到收发室等信的那点儿乐趣,对他来说,竟是那么重要!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3)
刘老伯与老伴燕子衔泥一般,养大了一双儿女。先是将女儿供到大学毕业,又八方努力,帮助她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女儿结婚后生活得也挺美满。此后,老两口又倾其所有将大学毕业的儿子送到国外留学。现在,儿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美国成家立业。
忙完了儿女的一切,老两口也到了退休年龄。正好接着给女儿带孩子,直到将外孙送上了小学,他们才算喘口气,告别了忙碌的日子。
要说周围的人,没有不羡慕他们老两口的:一生的辛劳没有白费,似乎一切都很美满,孩子们都挺给他们争气。
然而,外孙长大以后,女儿一家回来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最后发展到两三个月才来一次。老人想孩子,时而去女儿家看望。可由于女儿家与他们的住处相隔太远,大热的天来回奔波很辛苦,便渐渐很少去了。日子就在寂静中一天天地耗着,两位老人时常感到孤独。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刘老伯到菜市场买菜跌伤了脚,老伴一着急犯了心脏病,两人都起不了床。他们只好向女儿求援,一打电话才知道,女儿一家外出旅游去了。万般无奈,刘老伯只好向邻居求救,邻居帮着在街上拦出租车,拦了多少辆都不停,好容易找到一辆车,车主听说是心脏病人,就怎么也不肯拉,让他们要医院的救护车。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救护车总算来了。刘老伯拖着伤脚将老伴送到了医院。可由于耽搁的时间太久,老伴的病情加重,最后发展到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此,刘老伯的日子更难过了,每天干完家务后便看着病床上的老伴发愁。后来女儿花钱给他们雇了一个保姆,刘老伯不用干家务了,但日子却比原来更艰难了。两个老人时常思念儿女,回忆他们小时候的种种趣事。每当这时,刘老伯就会无奈地安慰老伴说:“儿女就是长大飞出巢的鸟,老人只能独守空巢。看看周围那些老人,不也都像我们这样寂寞地过着么?老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要说儿女们有本事是好事,可惜忠孝不能两全,越有本事,他们也就走得越远。剩在巢里的两只老鸟,也就只能终日与电视为伴了!
据一位心理科的大夫说,这样的分离焦虑和不适障碍都是空巢家庭成员最初的反应。有些空巢家庭不但孩子已经独立生活,老伴儿也故去了,家庭中只剩下一个人。这样的老人通常更容易感觉孤独,而后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感觉失落、悲观。
一般来说,只要是健康的人,面对空巢情况都会进行自我调试,如果不适的感觉延续下去,三个月、四个月,甚至更长,就是病态的反应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空巢家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老年人除了需要不断进行心理调试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要格外关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很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使原有的生活难以维持下去。此外,骨折是对老年人威胁最大的健康难题。因为行动不便,使活动量减少导致很多老人患有骨质疏松,他们骨折发生率极高,特别是股骨头骨折后果更严重。
对于高龄的空巢老人来说,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营养障碍:两个老人特别是一人生活时,常常懒于做饭,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像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是维生素补充不够等。
中央戏曲学院的一位老师退休后在生活热线当主持人,有一次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打了很长时间,说的都是家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儿,直到最后也没说出想解决什么问题。当这位老师问他究竟想咨询什么问题时,老人叹口气说:“我没别的,就是想说说话儿,说说家里这点儿事儿。”
说说话儿,这对任何人都是太简单的事儿了,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别说有人听你说说话儿,就是想听人说说话儿,也十分的不容易。王大爷就是为了说说话儿,想出了一个绝招儿——把家里的马桶弄坏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小方怎么也不明白,王大爷家的马桶为什么老坏,按他的经验这样修好之后起码能用一年,可两天之后又坏了。于是,再一次给王大爷修好马桶的两天之后,他又敲门来到王大爷家,笑呵呵地问:“大爷,您的马桶没坏吧?”
王大爷一愣,随后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难为你了!”老人随后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把真话告诉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水暖工:“如果不是你来修马桶,我就连说话儿的人都没有!”
王大爷平时太寂寞了,就希望家里来个人,如果知道今天该收水电费了,他就早早在门口等着,只要听到动静立刻就把门打开。据说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4)
八十多岁的刘老太太,平时生活不能自理,女儿上班时,就把她锁在家里(女儿小的时候,她外出办事时,就是这样把女儿锁在家里的)。那天听说居委会要到家里走访,老太太为此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着觉,天天在门后站着等居委会的同志——家里终于要有人来了,可有人说个话儿了!居委会的同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到来,会让刘老太如此兴奋。那天居委会的同志们终于去了,她们刚敲了一下门,门立刻就开了,把毫无准备的一大帮人都吓了一跳。
幼儿园正准备搬家。忙乱中却突然钻出一个老头儿,他执意劝说园长不要搬走。本来搬家就够乱的了,还要跟这个较真的老头儿费话,弄得大家十分气恼:这老头儿怎么回事!简直是无理取闹!幼儿园搬家关他什么事儿!
谁也不知道,这些欢蹦乱跳的孩子们对老人多么重要!就是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支撑着老人生活的信心。
我到老人家采访时,发现他的家中全是灰尘,不知多少天没打扫了,对这个行动迟缓的老人来说,打扫卫生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在落满灰尘的地上,有一条清晰的脚印通向窗口,可以想像,这是老人家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老人每天都要到窗边去呢?我走到窗边,发现窗下面就是那个幼儿园!每天,老人看着忙碌的父母们把孩子们送到这里,看着孩子们在下面玩游戏,看着他们打闹——在老人那静得让人恐惧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喧闹声是他惟一的乐趣!
现在,喧闹声没有了,只有滑梯、攀登架静静地立在那里,诉说着凄凉。可老人每天还是要走到窗前望着:悲凉中一线希望在支撑着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