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司考
中国是个考试的国度!自“科举”到“高考”,从升学大考到能力测试,从水平、等级考试到资质、资格考试,自儿时到壮年,从任职到升迁……,考试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无考不为行,无考不成业,考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考试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
考试,自古就是中国的国情,在“考史”上它出现过短暂的“休止”,但决不随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也不因社会变迁而逆转。俗话说得好,“既不能改变之,就必须适应之”!何况迄今为止,我们还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比考试更好的办法。考试是我辈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面对的人生大事!
达尔文前辈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考试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方式,那么要想生活的更好一些就必须研究考试。现实中,考试不仅催生了一门显学——“考试学”,同时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繁荣,乃至产生了“考试经济”、“考试产业”。当然,这有些过了,凡事过必损。但在此,笔者无意对考试制度的功过是非予以置评。我所关注的是,考试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是什么?如何发现和掌握考试的规律与方法?
“学不好肯定考不好!” 学习是考试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一个出色的考试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因此,学习方法是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但“学得好未必就考得好!”学习与考试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同的考试还有不同的特征与规则。故仅仅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考试的原理、发现考试的规律、学会考试的技巧。学习的方法和考试的技巧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考试的学问。
考试学问,一方面来自于理论的抽象,另一方面则出自于实践者的体验。基于前述考虑,我们在推出了《快乐司考——名师点睛司考方法》一书之后,又组编了其“姊妹篇”《快乐司考——高分考生解读司考方法》,目的是从教员和考生两个视角揭示司考的本质,为大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书共收录了28位司考高分得主的司考经历与理念。其中,19名是在校研究生,9名为在职工作人员,其中有7位是省级状元,他们的平均分数为429分。笔者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往之中,得到了三个强烈的印象:
首先,这是一堆“考虫”。他们有着敢于胜利的信心,咬定青山的专心,默默耕耘的静心,勤奋吃苦的耐心,扎扎实实的诚心和永不放弃的恒心。
其次,这是一群“考王”。他们大多身经百考,逢考必胜,“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从不惧怕考试,从不畏惧考场,司考在他们眼里“不过如此”,可谓霸气十足。
第三,这是一帮“考圣”。他们不仅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而且对司考有着独到的见地。其中,不少关于司考的理念和观点达到了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境界。
一个人会学习已非易事,加上又善于考试则两全齐美。一个人一次考试成功不足为奇,逢考必胜则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进而,如果这个人还能通过自己的体验而抽象出考试的理论或学说,则达到了“立说”之高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能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大家,为社会献出爱心,则堪称“功德”圆满了。本书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真诚地谢谢他(她)们!
当然,本书高分考生们的经验也并非十全十美,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点希望司考后来者清醒认识。由此,笔者建议各位:尽量选择本书中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效仿;在复习之前或复习之余阅读本书为好为上。此外,本书的编排体例是一种新的尝试,编辑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与不足,恳请读者谅解并欢迎赐教于以下意见箱:cupllw@sohu
司考是艰苦的,有人说是“痛并快乐”的历程。确实,我所见到的这28位司考明星以及10%的“司考分子”们,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是痛并快乐的人。然而,还有90%的“司考分母”,他们“痛了”但快乐吗?恐怕不少人是“痛了并不快乐”。于是我揣摩,他们不能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不是过于功利,难道司考真的是惟有功利吗?非也!非也!
是为执业而司考,还是为了学习而司考,这是每一个司考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只为执业而司考,其过程和结果都可能只是痛苦而感觉不到快乐。我是很赞赏为学习而司考的理念的。因为,只有学得好才能考得好,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水到渠成是真理。相反,如果渠虽成而水不至,则当然只有痛苦而不会快乐,不少司考过关者在执业中捉襟见肘,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上,只要你认真学了,不管考试通过与否都是收获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说“司考无败者!”司考是一场没有败者的竞争!
为了执业而司考,更为了学习而司考。明确司考的目的,摆正司考的心态,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尽情地享受司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祝大家司考快乐!
刘卫2005年4月于法大
第一部分 我们的司考历程第1节 司考明星“自画像”(1)
有人说:通过了司考就会长出翅膀!
——乘着司考的翅膀,可飞进法学的天堂!
有人问:如何让我变成一只鲤鱼?
——一跃跳入司考的龙门!
主人公:让我们轻轻地告诉你,
——翅膀是这样长成的!
“前人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了解成功者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让你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当你揣怀着探秘与求知的欲望翻开本书时,你可以看到:本书的主人公都是2004年司考的高分考生和典型代表。在司考的赛场上,他们或有着优异的成绩,或有超常的表现,或经验独特,他(她)们是令人不得不服的“司考明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经验的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好怀疑的,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利用经验。科学利用,首先要求通晓经验的本性。经验是差异性和相同性的统一体。所谓差异,是说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即“学无定势”与“因材施教”是也;所谓相同,则指相近的条件容易产生更强的“共鸣”。即“同性相生”与“因地制宜”耳。其次,科学利用经验需要遵循一个规则,即经验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据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先了解清楚将要以之为楷模的司考明星们,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都有着哪些与自己相似或相近的经历与背景,尔后才好对号入座。所以,本书开篇先将各位司考明星的“自画像”展示给大家,以便各位有选择地汲取其间的养分,为我司考之用:
蔡军,男,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生,429分:
我1998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又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攻读诉讼法学硕士学位。为人踏实稳重,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兴趣爱好广泛,喜欢阅读、音乐、书法以及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其人生信条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2004年12月4日凌晨1点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时刻,当我把身份证的最后一个号码输入到“司法考试查分系统”中,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总分429分”的时候,我狂跳不已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没有兴奋不已的尖叫,也没有喜极而泣的泪水,我被自己感动了,两个多月来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了今天的成功,忐忑不安的心情也终于平静了下来。我深深地长吁了一口气,望着窗外沉沉的黑夜,我只想说:“司考,我终于征服了你!”那晚注定是一个失眠之夜,更是一个美好的丰收之夜!
程世刚,男,清华大学民商法学研究生,418分:
我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2003年第一次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成绩为235分,2004年第二次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成绩为418分。我的学习格言是: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微乎其微的,但努力和勤奋可以决定你能比其他人走的更远。
考生的智力之差,不会大过1/10(通过率)。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决
定的因素多在智力之外。
黄念,女,武汉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444分,武汉市状元:
我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接着就参加了2004年司法考试,以444的高分名列武汉市司考第一。其中第一卷118分,第二卷为110分,第三卷为108分,第四卷为108分。我得益于武汉大学法学院4年全面系统的法学教育,我在备战司法考试的时候基本上只是对以往学过的知识的一个回忆和梳理,在理解上是不发生任何困难。所以,我2004年6月本科毕业,暑假复习,9月参加司考,一次成功并取得优异成绩。
汤道刚,男,中国政法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405分:
2003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系,虽是地方大学,也铸就我“科班”的身份和扎实的法学基础,这里是我法学的摇篮和司考的起点。2004年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并以405分通过。具体分数为:第一卷92分,第二卷106分,第三卷97分,第四卷110分。
王亮,女,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400分:
我2003年获燕山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先后参加两次司考方得小成,本次司法考试卷一为95分,卷二86分,卷三116分,卷四103,总分400。
我并非奇才,也非怪才,除了勤奋,没能期盼什么。2003年司考是我读研以后不久,考研的成功让我有些忘乎所以,整个暑假以及“十一”长假我都在外玩耍。对于司考,尤其是民法卷(第三卷)我颇为自信,凭着十余天的复习、凭着一本简略的考前冲刺串讲,我“轻松”走入考场。那时我觉得我什么都懂,但当试卷拿到手中之时,我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不会。那场考试注定着我要以失败告终,结果也当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惟一让我失落的是那个查分的晚上,我默默的坐在寝室的书桌前,看着刚刚查出的分数,耳旁不时传来楼道里的惊呼“我过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到大考试都一帆风顺的女孩而言,惟有“耻辱”二字可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我对着一位考了高分前来安慰我的同学说:“看着吧,明年我会以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第二次的司考着实让我重视,研二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自尊心的驱使让我成了一个典型的“拼命三郎”,两个多月的努力到头来终于开花结果。如果让我用一个方程式来简述我的成功,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通过司考=60%的勤奋+30%的良好心态+10%的运气”。
周晓征,男,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420分:
我叫周晓征,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同年9月在本校攻读民事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们这一届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年(也就是我的研究生一年级)没有参加司法考试的机会,因此,毕业后第一次参加考试是在2003年的10月第二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我属于“科班出身”的考生,但实事求是的讲,本科学习的法律课程,除了像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一些很基本的法律知识外,其他大量与司法考试有关的法律条文,了解的程度和非法学考生差不了很多,从这个角度讲,我真的非常感谢两次司法考试的艰辛复习让我成为了一名问心无愧的法学研究生。
我从不惧怕考试,因为我有生以来没有在任何一次考试中失败过,小到各种结课考试,大到高考、四六级、考研,在我的思想里,司法考试根本不在话下,像我这种法学科班的研究生,只要大概花点时间看一看,成绩及格根本没有任何问题。结果,我因为轻敌吃了一个大亏,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只得了228分。从那时候起,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几斤几两,也意识到司法考试绝对是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的,轻敌必然招致失败。
赵建蕊,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401分:
我是2004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科也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回顾这十几年来的学习经历;我自认为是一个认真的人,在大学4年学习法律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精湛讲解和自己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