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页。由此,日军特务机关正式出现。
1919年秋,日军经过整顿确定以下特务机关,即海参崴、尼科尔斯克、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伊尔库次克、鄂木斯克、哈尔滨。同年春,日本调整殖民地侵略体制,将关东都督府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了关东厅和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转隶于关东军。其后,日本虽然几次轮换军队,先后动用了11个师团,最多时达73万人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5,第214、230页。;仍无法改变干涉失败的局面,不得不于1922年6月发表撤兵声明,10月狼狈地从苏联撤出军队(库页岛除外)。日军特务机关也随之撤出,只在北满的哈尔滨、满洲里和黑河保留了三个据点。
此后,关东军侵略野心不死,以哈尔滨作为“北向”情报战略的中心据点,一面加强中苏边境地区的间谍据点的建设,密切注视苏联的动向,并积极指导所谓“白俄工作”;一面加紧进行对苏作战情报资料的研究。其重点一是北满的兵要地志,一是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为此,关东军与满铁相勾结,别出心裁地搞出了一个“满铁嘱托员制度”。即选拔优秀的情报军官出任哈尔滨特务机关助理,并以满铁哈尔滨事务所调查课嘱托的身份进行间谍活动。首任嘱托为神田正种大尉,其后有大内孜少佐。他们所刺探的情报和研究的成果,对日本后来发动“九·一八”事变及迅速占领东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哈尔滨特务机关是关东军针对苏联的“北向”间谍中心据点的话,与此相对应,针对中国的“北向”中心据点就是奉天特务机关。自清末民初以来,奉天就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旅顺设立了关东都督府,旅顺成为军部“对满”间谍特务活动的中心。但由于东北的政权中心在奉天,日本侵略者感到鞭长莫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关东军成立后,于1920年5月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该机关作为关东军的代言人,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任务是,刺探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干涉、控制和颠覆东北政权。可以说,这一时期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工作重心在奉天。由于奉天特务机关的重要,一直由关东军直辖。关东军特务机关“对满”工作的次重心在吉林。早在关东军独立之前,军部就于1918年6月设立了吉林特务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奉天大哥”开展以张作相为代表的吉林政权的工作。
第六部分:远东黑手——关东军特务机关侵华罪恶关东军特务机关述略(2)
“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特务机关“对满”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派遣军事顾问的途径“指导”东北政权。自清末以来,日本骗取中国政府同意其向中央和地方政权派遣军事顾问,大批日本军人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中国各级政权的座上客。在东北的日本军事顾问主要有:菊池武夫、町野武马、本庄繁、松井七夫、土肥原贤二等人。这些顾问名义上是由中国各级政府招聘的,实际上是日本军部安插的耳目。他们打着“顾问”的招牌,成为潜入中国各级政权内部最阴险的间谍。
这样,关东军特务机关在北面以哈尔滨特务机关为中心,主要开展对苏间谍活动,在南面以奉天为中心据点,从事对华“谋略”工作。战后苏联获得一份关东军特务机关制定的秘密谋略计划,曾拿到远东军事法庭作为重要证据。《全录ハルピン特务机关》,第42~43页。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反苏反共反犹太宣传;破坏西伯利亚铁路;在远东建立反共组织;加强“外蒙工作”;镇压在满洲及中国关内的“赤色”团体;准备通信谋略措施;制订与北满作战一体化的谋略计划。为落实这个计划,哈尔滨特务机关在原有俄国班之外,新设了中国班,与奉天特务机关配合,加强“对满”工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即由“对满”工作转向以“对苏”工作和对华北、内蒙的谋略工作为重心。“对满”工作本身也转变为维持关东军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在“对苏”工作方面,关东军加强在所谓“满苏”边境地带设立间谍据点,主要有珲春、密山、三河、海拉尔等特务机关,下面还有许多分派机关及派出所,形成了以哈尔滨特务机关为核心的较大规模的对苏情报网。机关本部也不断刷新,至“七·七”事变前,新设了白俄事务、文书谍报、特别谍报、特殊移民等业务内容。“七·七”事变后,关东军在伪满军中建立了一支由白俄组成的秘密部队,称为“浅野部队” 《全录ハルピン特务机关》,第178~184页。;实际业务由特务机关的小野少佐指挥。这是日军最初的非正式的情报部队。1939年关东军挑起诺门坎战争,哈尔滨特务机关组成两个战场情报班协同作战。事后军部总结惨败教训,对情报业务研究得出四项结论:①情报机构编制化;②刷新提高业务;③设立野战情报队;④设置俄语教育队。根据这个结论,关东军对特务机关进行了大改组。
原来的哈尔滨特务机关,只是在业务上掌握各地的特务机关,而行政人事方面则由关东军司令部第2课统管。这在实际工作上有很多不便,于是关东军决定彻底刷新特务机关,于1940年8月正式设立关东军情报部。原哈尔滨特务机关改为情报部本部,各地特务机关改为情报部支部。本部最初主要直辖“北满”各支部(同时指挥大连支部),不久又在内蒙设立阿巴嘎支部,活动范围不断向西扩展。
在“对华”工作方面,关东军以奉天特务机关为中心,策划了挟持溥仪、上海事变、制造伪满傀儡政权等阴谋。1933年关东军侵占热河之后,又将黑手伸向华北、内蒙及西北,策动冀东傀儡政权,制造察东事件,拉拢内蒙王公,策划建立伪“蒙古军政府”,发动绥远战争。
在“对满”工作方面,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后,关东军成为日本法西斯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太上皇”。军、警、宪、特是其统治的主要支柱。特务机关作为关东军实行法西斯统治的工具,在维持伪满政权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伪满初期的警务委员会等统治机构中,特务机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加紧开展所谓“秘密战”。关东军特务机关一方面加强对苏谍报谋略活动,一方面加强对“反满抗日”活动的镇压和破坏。为此,关东军决定在原有特务机关的基础上,又在伪满政权内部设立由其直接控制的特务机关——伪保安局。形成“日满协作”的大特务系统。伪中央保安局由关东军参谋部第2课控制,伪地方保安局由各地的特务机关指挥。
1941年夏,日本为准备对苏战争,实施“关特演”,关东军间谍特务活动更为活跃,新设了第5课,由原奉天特务机关长池田纯久任课长,主持所谓“占领地行政”研究。此后虽然日军实行“南方优先”战略,但关东军的对苏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特别是在谍报和谋略方面,新设了矶野谋略部队、临时航空队、一面坡训练所,以及情报部教育队、通信班等机构和部队。特情力量和力度明显加强。但是,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日益走向穷途末路,关东军实力大为削弱时,不得不采取“持久守势”战略,情报部也相应发生转变,原有边境攻势间谍据点不断收缩。到1945年夏,日本颓败之势已十分明显,关东军为负隅顽抗,决定将情报部所属机关和部队连同宪兵队等改编为特别警备队,企图以游击战和秘密战的方式弥补不可收拾的颓势。但未等改编完毕,苏军就发起了大举进攻,关东军迅即败亡。二关东军特务机关的业务
关东军特务机关是日军最大的间谍情报机构,业务上受关东军参谋部第2课指导。奉天和哈尔滨机关是关东军特务机关的两大支柱。“九·一八”事变前,奉天机关是主导机关,“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机关渐次占据主导地位。至1940年哈尔滨机关改编为关东军情报部本部,形成了规模庞大、手段多样、制度较为完善的军事间谍系统。哈尔滨本部设有6个班,第1班(总务)、第2班(文谍)、第3班(白俄)、第4班(谋略、器材)、第5班(情报)、第6班(宣传)。下属支部14个,其下有分派机关、派出所数十个。其他隶属或指挥的机关和部队7个。参见《全录ハルピン特务机关》,第80页表。其任务主要有谍报、宣传、谋略、防谍、人员培养等。
第六部分:远东黑手——关东军特务机关侵华罪恶关东军特务机关述略(3)
谍报是关东军特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分为文书谍报、人员谍报和科学谍报。科学谍报主要指用无线电截听等科学手段窃取情报,这项工作主要由关东军通信队负责。特务机关主要负责文书和人员谍报。
文书谍报(简称“文谍”)是指通过各种印刷物获取情报。这项工作在1935年前后初步形成规模,由第2班负责。1941年前后已有日本军官37名,白俄52人。主要分析资料有苏联的真理报、红星报、劳动报以及各种军事、政治、经济杂志。另外还有“音情”和“音秘”资料。前者指高速莫尔斯电报资料,后者指旁听无线电话资料。各种文书情报资料由资料班集中管理,分析研究。1945年6月,情报本部召开了一次关于日苏开战形势分析会议,文谍班根据资料分析,提出苏联会很快发动进攻,但关东军对这一意见未予采纳,而判断苏军进攻时期在入秋以后,结果被苏军打得措手不及。
人员谍报在关东军内部称为“哈尔滨机关特别谍报”,即通过派遣特务打进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窃取情报。这项工作是从1936年安藤时代后期由山本敏少佐开始的。后由小野少佐继续。最初由山路翻译官操纵白俄米哈伊诺夫,与总领事馆电信员接触,偷取往来无线电文。关东军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大量情报,甚至有南洋英美军队作战构想的情报。曾任哈尔滨机关长的关东军总参谋长秦彦三郎自我吹嘘说:“最近‘哈特谍’提供的有关南方的敌情极为重要,就连大本营收集南方情报也要依赖‘哈特谍’,为此不胜荣幸。”《全录ハルピン特务机关》。其实,有些情报是苏联故意透露给日本的,有些则是假情报。但关东军仍自鸣得意地认为“每月五、六千日元的巨款没有白花”。
与这种平时谍报相对应,还有战时野战情报业务。诺门坎事件时,哈尔滨机关派出了两个战场情报班,但效果不佳。为弥补这一缺陷,关东军情报部设立了野战情报队,编制为军官数人,兵力两个分队,配有无线电和汽车。
关东军特务机关还有一种极端秘密和残忍的谍报手段,就是从所谓“越境入满者”口中获取情报。这项任务由“保护院”负责。“保护院”实际是非法拘留外国人(主要是苏联人和蒙古人)的集中营。本部设在哈尔滨市郊的香坊,主要关押苏军战俘。初由伪哈尔滨市公署负责;1942年2月移交情报部管辖。另一处设在内蒙王爷庙,主要关押蒙古战俘,由情报部兴安支部主管。“保护院”的正式名称叫关东军特别调查部内蒙古ァバカ会编《ァバカ特务机关》。;分为总务班、情报班、工作班、宪兵班、警备队(步兵2个分队)等。这里经常关押着150~200名所谓“越境者”,大部分是苏联军人,也有苏联市民被日本国境守备队拘留后押到这里。“保护院”通过刑讯逼供,弄清他们的身份,再分别处理。对有利用价值的进行策反,予以逆用。对一般无价值者充做苦力。约在1943年底有约100人被送往阜新煤矿,后来至少又有两回。而对态度顽抗或不守“院规”者,则按关东军的指令,送到平房驿站(即731部队)去。
所谓“宣传”工作是特务机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东军为达到反苏反共、发动战争的目的,推行民族分离的思想对策。这种宣传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俄国人和蒙古人。在“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总方针下,对俄国人主要以反苏反共、复兴俄罗斯帝国为口号,鼓动白俄反对苏联。这方面工作,在哈尔滨特务机关的指导下,主要由白俄事务局担当。其手段有利用广播,文艺演出以及各种集会等。对蒙古人以吹捧其崇拜的偶像成吉思汗为根本理念。为此,关东军不惜重金,在兴安军官学校附近的山冈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