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绲靡宰畲蟪潭鹊恼孟浴C恳桓鲋泄耍仁巧缁嵘撕Φ某惺苷撸质堑赖律ナУ耐撇ㄖ秸摺U飧鋈禾逑笠话阉薪!5碧嗬醋怨俜礁艿某蠖窨悸佣嵛颐堑纳屏际保尤胝飧鋈禾宓娜司驮嚼丛蕉啵跃鹾筒蛔跃酢⒂幸馐逗臀抟馐断嘟岷希沼诘贾铝苏錾缁嶙陨隙掠肿韵露系募迓槟竞投陨鹧系哪佑爰ぁD切┘喙懿棵诺墓僭辈换徕慊冢蛭潜纠淳褪钦隽刺醯母茫换嵊腥顺腥系ナ亲约旱恼庖换肺蘖Α?br /> 造假的结果是,报复会落到每一个造假的头上,大家的饭碗都要砸。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停止造假。但是团体理性和个人理性在此发生了冲突:每个造假的个体都有理由在最终的报复来临之前,努力捞上最后一把,反正自己不捞别人也要捞。这种个人想法是合理的,于是这个产业就会真的完蛋了。市场机制并不能摆平个人眼前利益和团体长远利益的冲突。
注重政治诚信建设
今天,诚实守信似乎已成稀缺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深为忧虑。但我们可以说,政治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比其他领域的诚信缺失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更加根本的影响。这些年间,有的地方官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数字的行为时有所闻;在有的地方,一些弄虚作假行为已不只是官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级机关的集体决策,不解决问题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多有所见,发生重大事故不如实提供信息,在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上不向群众报告实情,采取欺骗手段应对检查和监督,有的甚至达到明目张胆的程度。
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足够多的人将这些弄虚作假行为放在政治诚信的高度来认识,而只是视为一般的歪风邪气。在讲到诚信建设时,人们甚至很少讲到政治诚信,而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风气和经济行为的诚信。政治领域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公然招摇于市,不仅使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在人民眼中丧失了基本的诚实信用形象,而且使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益形泛滥。可以说,政治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启衰除弊的关键问题。
政治诚信是基本的政治道德。民无信不立,同样,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任何一个政治与行政组织,如果缺乏诚信,它就难以说得上有什么威信,就不可能赢得人心。一个人,当他的诚信形象瓦解以后,就难以被他人所认同;一个组织如果诚信形象动摇,就更加不可能得到人们由衷的支持,人们不可能将自己的命运托付于它,不可能将自己的利益寄望于它。政治不是尔虞我诈,不是欺骗哄瞒,不是相互撒谎,而是通过信任、理解和共识管理众人之事。一个官员、一级组织、一个政府,不维护诚信的政治形象,政治品格就会破产,政治道德就会崩溃,从而政治正当性就会动摇。
政治诚信是政治风气的基础。把政治问题仅仅理解为政治立场、政治路线上的异同应该说是狭隘的。对一个官员和一个政治组织而言,行为不端不能仅仅从“生活作风问题”、“经济问题”或一般的“不正之风”来理解,而应该视为政治问题。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公众对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评价都是政治上的肯定或否定,而所有这些行为不端,都将损害人们对官员和政治组织的政治评价。
良好的政风,必然建立在政治诚信之上;没有政治诚信,就没有良好的政治风气可言。实事求是、不事虚浮,艰苦奋斗、不事奢华,言行一致、不尚空谈,言而有信、不口是心非,行为公正、不偏不倚,任用公道、不政出私门,理政清廉、不贪污受贿,行己有耻、不混淆荣辱……良好的政治风气表现在很多方面,政治诚信可以说是政治行为正当的前提条件。
政治诚信是社会诚信的示范。在一个社会中,政治风气与社会风气、政治诚信与社会诚信,不只是简单的相互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诚信的水平,会反映到政治风气和政治诚信水平中来,但政治风气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政治诚信对社会诚信的影响更加强大。
上行下效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社会行为方式,政治是社会生活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引导着社会发展的趋向,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当一个地方的政府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公然作假的时候,它也将被下级的作假行为所欺骗;当一个地方的政府为了显示“安全生产”而隐瞒重大死伤事故时,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去效仿,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当一个官员总在宣称“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又大享威福、贪腐奢靡时,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违心说假话;当官员能够弄假升官时,必然让很多人认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当官员一面力陈“心底无私”一面奔竞权门,一面讲五湖四海一面树山头搞宗派时,还怎么能要求别人对社会风气的扭转抱有信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政治诚信的问题。提倡诚信的政治人格,建设诚信的政治制度,戒除不诚信政治行为,社会诚信才有希望,政风好转才有可能,社会和谐才有基础。
通过政治结构自身的纠正机制和人民的广泛监督,使不诚信的官员受到处理,使不诚信的组织得到改变,是建设政治诚信的基本途径。让政治行为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让公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级组织和官员的政治主张、政治宣告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给公众一个道德的、诚信的政治,社会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公共精神和负责任的政治态度。
权贵者并不先天具有被谴责的劣势,穷人也不先天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只要是犯罪,就应该同样接受社会的裁判、良心的谴责。因为我们必须看到,贪官污吏的伤害是纵深的,而民间的伤害是广泛的;贪官污吏是可数的,而民众的数量是广大的。人性的向恶要突破两道防线:道德和法律。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社会道德彻底丧失以后,法律就变得相当脆弱,纵然死刑再保留一万年,又能吓倒几个人?
不承认就是没有发生过的——或许我们只能拥有这样一种真实。在问题逐渐生活化、技巧化的时候,我们所能拥有的真实就越来越只能是设定的。
有意思的是,再精妙绝伦的慌言也是会遗忘的,只有真相不会被遗忘;因为慌言表达的不是真相,而说慌者往往记得真相,因为只有真相是经历过的;这是真实与慌言的最大区别。因此说慌者要能不露破绽,不仅仅要记得真相,更要记得慌言。说慌者要有很好的记忆力。所谓“信任危机”也意味着人际间慌言多多。在传统的价值体系里,慌言往往是对合理价值的否定,事实上就是对谬误的承认,起码也是纵容。在慌言泛滥的时候,我们是否就必须将慌言当作真相?在慌言可以被当作真相的时候,绝对价值就可能被连根拔起。这样一来未必就天下大乱了,很可能是天下更太平了,但是我们的智慧和身躯也就要渐渐离开大地了。
社会互信的建立和失去,都是一个长时间、多事件的积累过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常常说社会把人给害了,却从不说人把社会给害了。
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本、社会。有趣的是,后者总是与前三者背道而驰。
太平不是安宁,太平更多地表现为压制下的服从状态。
23。8 关于道德问题
盗窃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但只偷钱不害命并主动返还其他物品以避免失窃者更大的损失,这好象又是“道德”的。社会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以往那种把人分为革命的和不革命的,分成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我们不能要求人人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楷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犯罪和各种丑陋现象消灭干净。于是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次道德现象。次道德现象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应当提倡,因为它可以把犯罪的危害降低到最小,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次道德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只能承认或者正视这种社会存在。在现实社会,既然犯罪无法消灭的,我们只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次道德也是一种“道德”。
在中国,普遍存在着一种“看客现象”,这是一种社会病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刺耳的“不和谐音”。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幸灾乐祸的态度,拔一毛以利他人而不为,充当“冷血看客”而不知耻的现象,作为一种恶俗风气正侵蚀着社会机体的健康。
看客的基本心态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人生观。;还有精神空虚、百无聊赖、过度寻求感官刺激的“看戏心理”以及“金钱至上”的心态;此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心理不够健康等,都可能构成看客的微妙心态。
道德家满世界都是,而满世界都在缺德。
他人的不道德,绝对不能成为自己不道德的理由。中国人能不能有所长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服从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绝对命令”。
不讲道德,知识就可能成为致命危险的起源。
不讲知识,道德就可能成为致命危险的起源。
所有的不道德,都是在道德的名义下进行的。
现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产生善者的时代,而是一个产生智者的时代。某件事情做与不做,并不取决于是与非的考量,而是取决于利与害的权衡。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准,而是取决于他的智商。
对道德行为的逆向鼓励,不仅会暗示道德的严重贬值,而且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滑。
一个人再厉害,他是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的;一个人智慧和道德水平再高,他也不能超越既有体制的局限而独树一帜。——这就是说,根子在于体制。
道德对于商业的意义在于:做生意不仅要提供丰富的物质,而且对提供精神方面的层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人的不道德,不能成为自己不道德的理由。中国人能不能有所长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服从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绝对命令”
道德是最昂贵、最坚韧的金属,在金钱面前却不堪一击;金钱稍微一用力,道德就被扭曲成麻花,这是多么可怕的扭曲。
对当下中国很多的问题,很多论者动不动就谈制度建设问题。一切的社会问题,总想到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监督等等。好象制度是灵丹妙药,制度一完善,中国就和谐了。
法律法规多了,反倒更多违法的人。人如内心失去道德,他就不怕违法,就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法令越严相应盗贼越多。这就是中国古话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个社会,如果怀着歪曲之心的人太多,法律有多大作用?并且,当执法的人也在亵渎法律的时候,法律有什么用?
要知道人类社会最初是没有法律的。法律是人创造的。因为一些人不自觉,才有了法律。法制不是灵丹妙药。所有的法律都有漏洞,何况对于“聪明”的中国人,什么样的法律不能绕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独有的中国情况,这是对“制度崇拜”的最好讽刺。况且,法律的执行是需要巨大成本的。
要知道中国当下最缺少的是什么。中国人普遍缺素质,中国人缺“德”。我们需要法制,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和素质做基础,缺少尊重法制的人,法制就会成为摆设。提倡道德,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灌输,不是说教。
政治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先以权力的力量垄断道德,再以道德的名义剥夺权利。
道德行为最讲究动机的纯洁性,就好比一条小溪,一旦源头被污染,下游的溪水就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干净的了。雷锋本来是一个道德符号,而道德符号一旦和利益挂钩就必然导致虚伪。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利他主义的,恰恰与利润没有关系。把“雷锋”作为一个品牌管理起来,允许一部分人使用而禁止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实际上等于让使用“雷锋”品牌的这部分人垄断了和“雷锋”品牌有关的种种好处,这不是正好和雷锋精神相违背吗?
以海瑞这种个人道德高洁得让人不敢亲近的官场异类,他的作用仅仅是个符号,他政坛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有党徒,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的平台。个人的品德只有符号意义,在权力场中是不堪一击、苍白无力的。
“道德威望”并不等于“执政能力”。如果以为打着“清廉”的旗号就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