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中国临床医学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于该书内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围绕着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例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促成了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随着时间流逝,经方派之继承发扬虽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现代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来随着中成药生产的扩大,在国内外大有复苏和再发展的明显趋势。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性的重要部分,共10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兆、林儯?笨逃『笸ㄐ杏诠谕狻?br /> 流传后世而影响巨大者,现存有明赵开美的影宋刻本和金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宋校正《伤寒论》,或称宋本《伤寒论》,以及金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在宋、金以后,历代及日本刻本之现存于国内者,有60多个版本。若计其节录、别本、发挥、集注、方论等,目前国内各图书馆收藏之国内外版本有近700种,1990多次刊印。由此即可见其历代流传影响之大了。
《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预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症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症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实际上,太阳病所论基本上是综合论述了许多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发的症状、征候表现,以及切脉等四诊之要点和治疗之原则方法等。如果未经治疗或治疗失当,疾病继续发展,则依次出现少阳、阳明……等征候,以上是三阳经。如果治疗得当或及时,尚属易治或能获得良好结果,否则,该病就传至三阴经,即太阴病而少阴病而厥阴病,其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而增加,甚至不能治愈而死亡。在这些辨症论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及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各种传染病、流行病与不同病人体质等不同反应所表现的千变万化的征候,作出了颇富科学思想的综合、分析、论述和预见性结论。与此同时,张氏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整理时所加),集中论述了伤寒的切脉与切脉诊断等问题。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它以六经辨症为纲,方剂辨症为法,对六经传变过程中之征候、脉象等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给予遣方、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性的论述。世称《伤寒论》113方、397法,虽不尽确,但其逐条评述传染病、流行病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的因素、病理、症状、体征以及据以诊断的依据,治疗处方用药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无不条分缕析。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总结和创造的医疗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青龙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汤、理中汤等等,至今仍是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所常用,也是中外制药厂家据以生产中成药的理论依据。可见宋林儯谛U渡撕邸芬皇楹笏朴摹捌溲跃拢浞蚨辍保娜肥潜冉鲜翟诘钠拦馈?br /> 如前所述,历代研究《伤寒论》并有著作流传至今者约700家,但就其学术思想和特点而归纳之约有三个学派。或有认为有三纲重订与维护旧论两大阵营,或谓可分作三纲编次派、维护旧论派、以方类证派与以法类证派等四个体系者。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二个学派或三个体系比较符合实际。一派以明力有执为代表,他们认为:《伤寒论》“编始虽由于(王)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人弊”。强调必须考订重加编次,以求恢复仲景之本意。阐发方氏者有喻昌、沈明宗、张璐、吴仪洛……等。世称之为“重订派”。
一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他们确信宋本《伤寒论》“皆仲景原文”,反对“断简残篇”的观点,批评重订派是“举一废百”,反失仲景心法。世称之为“维护派”。一派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主张重视《伤寒论》中之方证,认为六经之中是以辨症为主的,故命其代表作为《伤寒类方》。应当说以上三个学派分别对发展张仲景伤寒学说,提高传染病、流行病等治愈率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各有其立论之偏颇者。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专论内科等杂病,共3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孙兆、林儯染莨莞笫詹刂技蛭淖郑匦录右哉肀嘈6伞H楣卜?5篇,所论述之内科杂病有: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瘧、中风、厉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消渴、黄胆、下痢等40多种;外科、骨伤科方面疾病有: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此外,还有妇科病症等之专门论述。
该书认为上述疾病等等之发作,其病因不越三条,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疾病为外因;七情(喜怒哀乐悲惊恐)
过甚所引起的疾病为内因;金刃、虫兽咬伤与饮食偏颇而造成伤病者为不内外因。张氏对内科等杂病之认识,重视一个病一个病地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在诊断上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症多以脏腑经络为重点,运用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学说,以指导临床治疗之实施。该书共收方剂262首,其特点与《伤寒论》之方剂一样,药味精炼,配制严密,主治多富有针对性。例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茵陈蒿汤、酸枣仁汤、麦门冬汤、括萎薤白汤、温经汤、大黄牡丹皮汤、董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等等,均被广泛为历代医学家用于临床治疗,并成为他们发展及创造新的医疗用方的基础。
《金匮要略》中医方运用的理论和制方原则与《伤寒论》一样,均出于《内经》的理论指导和张仲景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世代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这几乎是众口一词。
必须指出,《金匮要略》除数以百计的经方外,更创造性地总结了十分丰富的医疗技术。例如:温熨疗法、肛门坐药、灌肠、烙法、洗浴法、鼻内用药、吹耳疗法、灌耳、浸足等等。
特别是该书所记载的自缢患者的抢救,其所叙述的原则要求、技术要领,生动地描述了人工呼吸法的全过程,该法几乎与现代之人工呼吸法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富有综合性技术要求。
《金匮要略》自北宋校正刊行后,以元刻本为我国现存之最早者。其本文、注释、发挥、方论与歌括等刊印虽远不如《伤寒论》广泛,但其版本截止1949年国内图书馆收藏的国内外刊本也多达110多种,印刷也多达370余次,从而奠定了历代内科杂病辨症论治的理论基础,并为临床处方用药树立了典范。
张仲景被宋以后的医学家尊之为医圣,明清时人们为推崇纪念他的成就,在其家乡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年年纪念,岁岁引以为效法学习的先师。个中原因,除了他在东汉兵荒马乱、疫病流行时所作的杰出贡献外,更因为是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
七十八:《针灸甲乙经》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
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然后,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书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系统整理考订针灸穴位。该书对针灸穴位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在此之后穴位数虽每有增减,但该书为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关于穴位的分布,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
系统论述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一个至今尚未证实其客观存在的系统,但2000多年来其理论学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针灸学之诊断和临床治疗,并每获佳效。这一系统的径路、走行方向、与穴位关系等在针灸学的发展上每有不同观点,《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传统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
关于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哪些疾病适合运用针灸治疗,这是针灸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选择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瘧、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
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该书强调:“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该书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