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奶疲贡匦肷朴诠室庀虻惺救酰盏幸岳源锏狡燮偷鞫芯哪康模斐烧绞さ芯挠欣被?br />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子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士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九十一:《吴子》
  “仁道礼义,机权法制;克敌制胜,立国之道”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九十二:《尉缭子》
  “议兼儒、墨,合名、法;论诛暴乱,禁不义”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
  另一种意见认为,《尉缭子》的作者姓尉,名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还有一种意见与此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
  “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今本《尉缭子》共分5卷。卷1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
  它认为,国土广阔而得到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口众多而得到治理,国家就井然有秩。国家富足而井然有秩,不必动用武力,就可以威制天下。而要使人民富足,就必须亲近、安抚流民,开辟荒莱,发展农业。要使国家治理,就必须使人民明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使人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