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5-童话人格
批判了社会,就能在精神上解脱自己。
小说中的这个逻辑非常像生活中的真实逻辑:一个男人,处在聂赫留朵夫、渥伦斯基的境地,只有在对社会做出批判的同时获得凛然正义感,才能够使自己的罪恶感减轻,得到心灵上的平衡。这是《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两部书表现出的文学面貌的根源。
可以说,《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使得一大批具有“聂赫留朵夫情结”的男人在作品中得到一次解决人生矛盾的满足。
在这个世界上,相当多的男人有着聂赫留朵夫情结。他们超越道德规范与约束,去追求、勾引、占有着女人;又由于功利的考虑、道德的压力或者其他种种社会规范,做出了伤害女人的行为。由此,他们产生了深刻的、不一定为自己所觉察的罪恶感、忏悔心理和赎罪的需要。
托尔斯泰的作品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矛盾。使他们既重温了追逐女人的幸福与快感,又释放了对女人的忏悔心理;一旦把责任加给社会,对社会实行义正辞严的审判,便解脱了自己。
托尔斯泰的小说让许许多多的男人“经历”了一回聂赫留朵夫的故事,使他们在艺术的梦幻中解决了内心的冲突。
即使对于那些还没有经历过这种人生故事的男人,他们内心的感情结构也很容易和聂赫留朵夫相共鸣。这是近代社会文化造成的共同结构。因此,对这部分男性读者而言,他们也同样在一个未来时的意义上解决了这个矛盾。
第四部分:文学名著男人的忏悔情结
“托尔斯泰情结”或者说渥伦斯基、聂赫留朵夫情结,本质上是男人的忏悔情结。这是近现代相当一些在女人世界中得到成功的男人经常会产生的情结。
它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人文景观。
考察这种情结的发生,我们大都可以看到如下原因:
一,男人对女人的歉疚首先是由母爱铸造成的,它根植于对母亲的歉疚。这是一个从小在母爱关照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容易产生的歉疚。
母亲给予了儿子很多爱,儿子对母亲却少有报答。这种报答在童年因为无力而不曾做到,长大以后又因为无意没有足够地做到。倘若母亲的爱格外博大无私,儿子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又对母亲有过很多任性、拖累乃至伤害,母亲却一如既往地春天般温暖地呵护着儿子,这时儿子自然会对母亲产生深深的歉疚。
这种歉疚常常可能是不自觉的,特别是当母亲始终幸福地面对着儿子毫无怨言时,儿子表面上似乎也在安然领受这一切。然而,在潜意识中却可能深深埋藏了对天下第一个女人母亲的歉疚。
这个世界应该是对等交换爱心的世界。儿子亏欠了母亲时,虽然他与母亲在理智上都不曾觉察,潜意识却已经在支配他的心理活动了。
作为对这个真理的反证,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个案:倘若一个男孩从小没有得到必要的母爱,甚至遭到毫无道理的遗弃,那么,他不但很难形成对女人歉疚的“托尔斯泰情结”,甚至可能相反,认为女性世界亏欠了他,他总是对女人有一种无名的恶狠狠的敌意。
二,一个在充分母爱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后来又得到了更多的女性关照,他被女性的爱情所铸造,可能成为与女性交往的成功者。女性给予他很多,他给予女性较少,结果,他对女人有了亏欠。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给了渥伦斯基很多,渥伦斯基却远没有等量地回报。就像玛丝洛娃将自己的一切献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却在一夜情欲后扬长而去。
被女人爱恋的男人,却亏欠了女人。
在女人面前成功的男人,有可能是掠夺了女人的男人。
这种感情上的“不平等交换”,有时会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卧轨自杀、玛丝洛娃的畸形堕落等方式向掠夺她的男人发出强烈的控诉;在更多的时候,女人们似乎顺从着命运的摆布,有的女人甚至还在美好的怀念中久久地眷恋着那些曾经掠夺了她们的纯情而又扬长而去的男人们。
这时,成功的男人是很少明确地忏悔的,他们还在我行我素地生活。
然而,平等交往的法则却无所不在地支配着一切,感情上的不平等交换已经在这些成功的男人潜意识中铸造了深刻的自疚心理。他们亏欠了女人,他们便有了不安与罪恶感。
最终,形成了“托尔斯泰情结”。
这是对女人忏悔的情结。
它可能长久地隐蔽在心灵深处,一遇机会就会不可遏制地流露出来,产生忏悔和赎罪的行动。
三,怀有对女性忏悔情结的男人,常常还有更多的心理原因。他们在与女性不平等的感情交往中,不仅会使用他的优越光明正大地掠夺对方──就像渥伦斯基所做的那样,他不曾对安娜·卡列尼娜使用过任何欺骗的手段──有时还会运用很多不道德的手法,包括欺骗。
当一个所谓“成功”的男人在掠夺女性感情时,倘若运用了这些不正当手段,他的自疚就带有了新的道德内容。
这是近现代社会中也经常看得见的生活图画。
四,男人对女人的歉疚心理,本质上是道德伦理的自责。
“托尔斯泰情结”所概括的忏悔心理,是离不开近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的。
在一个绝对轻视女性、视女性为奴隶的社会里,男人无从形成对女人的忏悔情结。就像我们在古代很多民族的记载中,经常读到将女性视为牛马的文字。在那些远古的文字中,女人是低贱的、邪恶的,常常是罪恶和祸害的根源。
然而,近现代形成的新文明使女性一点点争得了接近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男人对女人感情上的不平等交换,男人对女人爱情的无偿占有,必然造成深刻的亏欠心理。
这种亏欠心理折磨着男人的心灵,他们必然忏悔。
第四部分:文学名著“缘起”的含义
他们开始了忏悔行动。他们不一定自觉,也不一定被社会明究底细。
他们往往会成为歌颂女性最积极的力量。
女性是伟大的,女性是崇高的,女性是善良的。在文学作品中,男人的忏悔化成了讴歌女性的文字。这些歌颂表面来源于对女性的客观认识,其实是男人忏悔、赎罪最光明的表现。
怀有“托尔斯泰情结”的男人,必定又对女性表现出最大的宽容。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在何种领域、何个课题上,只要涉及到对女性的评价,他们总会比社会的平均尺度更宽厚。对于男女发生冲突的社会现象,他们绝对会将更大的同情放在女性一边。他们总会将责任更多地归咎于男人,无论是针对男女需要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是针对男女在感情、婚姻、离异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都会将开脱更多地赋予女人。
倘若遇到女人堕落的现象,他们常常坚定地把堕落的原因更多地归咎于加害她们的男人,归咎于这个男人统治的社会。当社会一般舆论发出对这些“堕落”女子的批判时,他们则会发出更深刻的声音,指出这些堕落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
更进一步,对于那些歧视女性的大男子主义,怀有“托尔斯泰情结”的男人很有可能成为抨击他们的先锋力量。
他们不一定是女权主义者,却可能成为批判畸形男权的先知先觉。社会给予女性的任何不平等待遇,他们都有发自感情深处的不平。当女人被污辱和被损害时,他们就决心教训那些歧视女性的男人,以捍卫女子的尊严。
在文化思想领域乃至现实生活中,怀有这种情结的男人还常常尖锐揭露男子在爱情上的伪善表现。他们对男性与女性交往中的任何掠夺性行为都有强烈的敏感与反应。他们对男人们“欺负”女人的行径常常给予坚决的揭露与批判。
这样,就出现了一些为现代社会所接受、令女性所敬重的品德高尚的男人形象。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现代意义的“护花神情结”。
对女人忏悔的“托尔斯泰情结”与贾宝玉的“护花神情结”是两个不同的情结,形成的心理机制也有所不同,然而,它们之间有着连通,在“托尔斯泰情结”的基础上,很容易产生贾宝玉的“护花神情结”。
“托尔斯泰情结”是在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在特殊的童年经历基础上形成的成年人的情结。
这是一个强有力地支配着为数不算很少的男人的人生行为的情结。认清这个情结,是认清很多人格面貌、洞察很多社会文化现象所必须的。
后记童话故事往往充满了象征意味,本书解析的许多童话就是象征连缀起来的故事。
有些象征比较浅显,是一般读者稍微动动脑筋就能解析的。《佩罗童话》中的《小红帽》或许就是一个象征比较浅显的童话。
妈妈让戴着漂亮小红帽的小女儿去给住在森林中的姥姥送东西,临行前叮嘱她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小红帽挎着篮子出发了,她在路上遇到了大灰狼,大灰狼夸小红帽漂亮,小红帽便忘记了妈妈的嘱咐和大灰狼说起话来,结果上了当,她和姥姥都被大灰狼吃掉了。幸亏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才把她们从大灰狼肚子里解救出来。
在《小红帽》的故事中,“大灰狼”显然是勾引小女孩的坏男人的象征,母亲临行前告诫女儿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正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惯有的教育。
这个浅显的象征已经成为社会通行用语,“大灰狼”成了勾引女孩的坏男人的称谓。
而在有些童话故事中,象征就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譬如著名的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故事是这样“缘起”的:
残暴的国王每天要娶一个新娘,天一亮就会把她杀掉,第二天再重新娶一个。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一个聪明的女孩为了解救广大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新婚之夜,新娘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讲到天亮时,故事还没有结尾,国王不由得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悬念,便没有杀掉她。到了第二天晚上,新娘接着前一天的故事讲下去,讲到早晨又留下了新的悬念,国王只好又留下她的性命,让她在第三个夜晚接着讲。日复一日,一共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这时,国王幡然悔悟,从此和这个女子白头偕老。
《一千零一夜》童话集就在这样的“缘起”后面源源不断地展开了──那其实就是国王听到的故事,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缘起”的含义。
第四部分:文学名著托尔斯泰的情结
国王一夜换一个新娘的残暴做法,其实象征着男人在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而聪明的女子每天给国王讲一段新奇的故事,并且不断留下悬念,不过表明女子在丈夫面前维持自己新鲜感的智慧。
一切故事都是人类编造的,编故事就和做白日梦一样,似乎是随意的,但又不是没有规律的,都是潜意识的流露,都是在幻觉想象中解决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在童话故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美丽的公主要找新郎,往往提出一些难解之谜,解不出来,试图求婚的男人就要被杀掉,解出来了,便可以得到公主。
这里可能含着这样几层象征意义:
第一,在人类世界中,男人娶女人为妻,一定要有付出,要有能力,解谜之力就是财富与能力的象征。
第二,公主提出的难解之谜,表明了女子与男子的婚前性对抗。女子对最终献出自己的童贞是有很大抗拒心理的,常常表现为初次性生活之前的种种“刁难”与障碍设置。这种心理既可能表现为某些民族婚姻史上的习俗,也可能表现为这样的童话。
第三,我们还看到,难解之谜有时是由国王即公主的父亲提出来的,它不过表明父亲在内心深处对女儿出嫁的不情愿。在生活中表现为对求婚男子的挑剔;在童话中则变成出谜语,失败者死亡,侥幸的胜利者才会成功。
只要这样看,我们便能更加清楚地洞察这类“出谜选婿”的真正含义了。
童话故事中的象征几乎无处不在。打渔人从海底捞起一个瓶子,打开瓶塞,里面竟冒出一个魔鬼。打渔人只好运用智慧,将欲致他于死地的魔鬼再诱回到瓶子里。
在这里,“魔鬼”可能象征人们内心的某种邪恶欲望,也可能象征暴怒的脾气,当然还可能有其他象征,心理学家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家会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