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次是在屯溪(当时属休宁县)程隐之肆中,此本“气色尚佳,多残缺处,画
法精工,然非刘笔,乃画院中临本”;第二次是在其堂兄仲坚处,也被吴其
贞认作是临本;第三次是在休宁县榆村程怡之家中,此次唯见《耕图》一卷:
“色新法健,不工不简,草草而成,多有笔趣,。。识四字曰刘松年笔”。
由此看来,吴其贞曾看到三个与刘松年有关的《耕织图》版本,其中一个被
认为是真迹。另外,《东图玄览》一书也载余杭方相卿家藏有刘本《耕织图》。
鉴于吴其贞是在休宁县东南境与歙县间看到上述三个版本,而程棨亦为休宁
县会里人,与上述屯溪、榆村相去甚近,又同姓程,因此,在这三个版本与
所谓的程棨本之后,我们隐约看到了这样一条暗线,刘松年的《耕织图》似
乎一直在影响着这一带所有的《耕织图》版本。进一步考虑,我们会提出这
样一些问题:为何有如此多的传为刘松年本或摹本《耕织图》流传在皖浙一
带?它们与刘本的关系究竟是伪本还是一般摹本?如纯系伪本,为何不伪制
更有影响、更有价值的楼(王寿)原本?若为摹本,那它们的原本又在哪里?
南宋期间显赫一时的程氏家族是否可能得到刘本?现藏美国的究竟是刘本还
是程本?归根结蒂,就是刘松年《耕织图》究竟是否传世?传在何处?是哪
一本?能否重见天日?
这一个谜,或许要等熟悉皖浙藏画的人、或是了解程氏家族的人、或是
能见到美国藏本的人来研究解答了。
(赵丰)
谁识《富春山居图》真迹?
《富春山居图》是画史上称誉一代的作品。作者黄公望(字子久)生于
宋咸淳五年(1269 年),死于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
《富春山居图》完成于至正七年(见原图题跋),系黄子久78 岁时所作。
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景色。画高1 尺余,长3 丈左右。所写富春两岸,峰峦
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其间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
有渔舟、小桥,并写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有咫只千里之势。
《富春山居图》画卷有“弘治新元立夏长洲后学”沈周题跋,谓其画“墨
法笔法深得其董、巨之妙”。可见于明成化以前曾为大画家沈石田所藏。后
经辗转收藏,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为董其昌所得,图卷上有“丙申
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题款。董其昌尝语王奉常(时敏)云“子
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并誉为“艺林飞仙,出尘埃之外者也”。当时见过此画卷的人很多,如恽南
田看了此画卷后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王时敏则赞其
“不拘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
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
后来此画卷为吴之矩所得,传至其子洪裕。据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
记述,吴洪裕生平最珍藏的有二卷书画,一为《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另
一便是《富春山居图》。
清兵入关,兵荒马乱,画卷流散民间,不知下落。
康熙年间,皇宫内府得黄子久《山居图》一幅,深藏内府。乾隆时,乾
隆检赏内府藏画,鉴认《山居图》即《富春山居图》,确认为子久真迹,不
过少“富春”二字而已,并加盖“御览”宝印。
不久,有人进献《富春山居图》,乾隆甚异,将此二画并验,意谓进献
之《富春山居图》系伪品,即命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书贬语于此卷上,
其书云:“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图者,有董香
光鉴跋,。。于沈德潜文中,知其流落人间,蔗几一遇为快。丙寅冬或以此
书画求售者多名贤真迹,则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邹、董五跋,德潜
所睹者是也,因此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印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遗‘富春’
二字,局之似为二图者实误甚矣。鉴别之难也,至董跋二卷、一字不易,而
此图笔尤弱,其为伪鼎无疑,唯画格秀润可喜,。。不妨并存,入石渠宝
笈”。
据黄宾虹对潘天寿说:“后进献之《富春山居图》确系子久真迹,乾隆
为顾全面子,故意搬弄是非而已”。(见潘天寿、王伯敏著《元代四大画家》)
现传世之《富春山居图》二卷,其中必有一幅为复制者,以待今后鉴赏家研
究、鉴定。
(陈政周)
《金山胜迹图》真品在哪里?
1941 年1 月11 日,汪精卫伪政权的“首都”南京城,发生了一起奇怪
的火灾。那天下午3 时,在第三号汉奸头目周佛海的私寓突然浓烟滚滚,火
光冲天。由于那天风大火烈,不到半小时,两座建有地下室的高级别墅就烧
得净光。
这时,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闻讯赶到。她一到现场,便问地下室是否着
火。周佛海哭丧着脸说道:“夫人,完了!我,我辜负了你的重托。”
那么地下室为什么会白日起火?陈璧君重托周佛海的究竟是什么?事情
还得从清朝宫廷说起。
1911 年(辛亥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利用清廷无力与
革命军抗衡的时机,东山再起,做了总理大臣,兼领北洋全军。当时光绪、
慈禧已先后逝世,隆裕升为太后。
为了拉拢革命党人,一日,隆裕太后在肃亲王的安排下,在御花园接见
了汪精卫,并向汪精卫赠送了一轴古画。汪精卫待四周人静之时,悄悄地将
画展开一看,见是唐伯虎画的《金山胜迹图》,不禁失声叫道:“千古真迹,
我今成百万富翁矣!”
说起这幅古画,内中还有一段奇闻。此画原是乾隆皇帝当年巡游江南时,
从苏州收买来的。据说,要不是买皇帝的面子,这幅古画的要价,可高达黄
金万两。就是说,能用它照式照样铸一口金山寺的“金钟”。乾隆据为己有
之后,便亲自挂在书房之内,早晚相伴,十分珍惜。
日本自昭和元年(1926 年)成立“东方史馆”之后,便着手收罗中国、
朝鲜、菲律宾及东南亚一带最珍贵的图书文物资料,唐伯虎《金山胜迹图》
代号为“真亦008”,正是他们亟需猎获的对象。于是,披着考古专家外衣
的日本情报部二处特务头子山本四太郎从日本潜入天津,化名姜尚礼,密访
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间,苦于搜索,终于得知《金山胜迹
图》在汪精卫手中。
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是个“人精”,她知道天下无有不漏风的墙,隆裕所
赠古画,肯定会引起中外盗宝集团的注意,因此得画之后,偷偷将《金山胜
迹图》转移到天津郊区独乐寺一位叫愚山和尚的密室里。
1940 年1 月,当陈璧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进香的贵妇人,在独乐寺的僧
房里秘密会见愚山和尚时,也没有逃过日本特务的眼睛,使山本四太郎感兴
趣的是,陈璧君那只从愚山和尚私房里抬出来的经卷箱。据山本判断:“真
迹008”就在箱内,他打听到陈璧君搭乘的是“海鸥号”游艇。
1940 年1 月26 日黎明前二时许,两艘伪装成渔船的小型快速艇,突然
出现在渤海海峡,包围了“海鸥号”游艇,几十名穿着杂色服装的日本海盗,
将游艇上的所有人员——其中有5 名中国雇员和19 名客商,全部从睡铺上抓
起来,一个个抛入海中。但当他们将那只经卷箱打开时,一个个都傻了眼:
里面除几册《金刚经原文释本》、《严华经入国缘由说》之外,什么也没有,
就是将木箱敲得粉碎,也没有发现“真迹008”;更为奇怪的是,搜遍游艇
的各个角落,连陈璧君的影子也没有找到。
原来,陈璧君事先也得到情报,临时改乘“富士号”,从塘沽回到南京;
那幅《金山胜迹图》,也临时从经卷箱里抽出,夹在她的大皮箱里,安全运
到南京。
富家小姐出身的陈璧君因受了一场虚惊,有些丧魂落魄,回到南京后,
整整躺了三天三夜。她猛然想到周佛海家里,有一间钢骨水门汀结构的地下
室,且室中有洞,防潮防火,十分安全。她便要汪精卫请来周佛海。周佛海
当时急于想当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对主子十分巴结。他听陈璧君这么一
说,哪有不同意之理,便连连点头道:“可以可以。这是汪兄和夫人看得起
我嘛!”他一面接过陈璧君递给他的画轴,一面告辞离开了汪公馆。
然而,汪公馆所有的车辆和人员,都已被日本特务监视了。山本四太郎
马上判断出“真迹008”已转移到周佛海寓所的地下室。他决定孤注一掷,
单独从天津召来十多名特工人员,趁汪精卫、陈璧君、陈公博、周佛海四大
巨头各自离家接见日本文部省、大藏省的官员时,指挥武装匪徒突然潜入周
佛海私寓的地下室和3 楼储藏室,用特制切割器割开保险室的铁门,盗走“真
迹008”,并洒汽油烧毁了整座主楼和地下室。
一星期后,“真迹008”混装在一只中国名产——宣纸的包装箱内,由
邮轮运到东京。
“东方史馆”的文化特务头目得知“真迹”得手,欣喜若狂,一个个前
去史馆“密展室”拜会多年不见的山本四太郎。在观赏这幅中国明代名画的
小型会议上,史馆长加藤佐木对墨色和纸质提出了疑问,要求鉴别真伪。经
御前鉴古家会鉴,断定展出的是一幅高手伪托的膺品。这消息惊动了整个“东
方史馆”,山本四太郎被指责为“日本鉴古史上最愚蠢的莽动者”。情报部
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也撤销他在二处的职务。山本四太郎恼羞成怒,一举
砸碎了他平生搜罗、盗窃、强抢来的东南亚各国的古玩金石,并离家出走,
悄悄地在东京湾沙麂角蹈海自杀了。
那么,《金山胜迹图》的真品究竟在哪里呢?这个历史之谜何人清楚呢?
(佚名)
“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
八大山人(1626—1705 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籍贯江西南昌。他19 岁那年,甲申之变,国亡家破,使他痛感世事茫茫,于
是绝望于愤闷之中,冷峻待世。后出家当和尚,做道士,为了隐姓埋名,先
后用了几十个名号,晚年自号“八大山人”。他的家世、生平,扑朔迷离,
存在不少疑窦,就连“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都还是一哑谜。
清陈鼎《留溪外传·八大山人传》:“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
而无大于我也。”
清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山人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
八大山人。”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
因以为号。’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
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八大山八题《八大人觉经》跋也。”
雍正《江西通志》称山人因“有故家子示以赵子昂所书八大人觉经,山
人喜而跋之,因以自号。世乃谓山人隐哭笑二字,非也。”综观以上说法,
除陈鼎以外,其余的都是一种意见,即:因为有了《八大人觉经》,才有“八
大山人”这个名号。
今之学者持论亦多从上述诸说生发,如有学者从陈鼎之说深入阐发,认
为“八”不是抽象的数,而是四方四隅,或谓四正四维,又称八维,即八个
方位。“大”者过也、失也、祸也。山人自称“以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者”,
即举凡世人遭受灾祸之深重,没有超过我的了。“山人”不作通常的山野之
人解,山是倒写的个字,山人者,倒人之谓,有不祥之人的意思。有的学者
则认为龙科宝所记比较可信。一、龙科宝与八大山人的好友熊国定相知。他
因倾慕山人画艺,而专门请熊氏置酒招八大山人饮而求画。他在《八大山人
画记》中所记的一切,大半是熊国定告诉他的。二、他说八大山人“尝持《八
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有实物证据和旁证在。实物证据就是八大山人在
《八大人觉经》后的题跋,旁证就是《江西通志》所载:“有故家子示以赵
子昂所书八大人觉经,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号。”三、八大山人信奉《八
大人党经》因以自号,符合八大山人的思想发展的历程。
也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的名号与《八大人党经》是有关系的,但不
是如龙科宝等所言的因果关系,仅是名号的含义与佛经所说的八觉有互通的
关系而已。
八大山人题《八大人觉经》墨迹,全文如下:“经者径也何处现此八大
人觉经山人陶八八迂之已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题”。其句读当为:“经
者径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