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因此活活气死了。”(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但也有不同意袁世凯是因陈宦等背离而气死的。
有人说是袁世凯虽有野心,但其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做皇
帝,源于接受杨度劝设筹安会、复辟搞洪宪帝制。由此使他悔恨交剧,在他
患病时,“匿避天津之杨度回京,比至,项城已不能语,但怒目视杨,似自
恨为杨所误者。。。越六时而项城死”(《袁世凯轶事》)。并以杨度后来
为袁送的挽联为证:“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
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据当年袁世凯身边的人回忆,“袁世凯的死主要由
于贪恋女色所致”(引自《人间百事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此说以
为袁生活十分腐朽糜烂,除原配夫人外,另有姨太太九人,由此每天服用鹿
茸、海狗肾等补药,以满足性生活需要。自1916 年春节起,身体日趋不佳,
以后常患腰疼,经法国医生抢救无救,死于尿毒症。
此说完全排斥当时政治大背景对袁的精神、心理负面,显然出自不明国
事的下人想象、推理,以致传播,信以为实,但袁世凯死时,民间确有谣传,
通常说是袁知帝制失败,且总统宝座也遭国人反对。竹篮打水皆是空。在悔
恨交加中,吞金自尽。与此相近者,还有说他是被章炳麟说梦吓死的。
据说,章炳麟为袁世凯软禁于龙泉寺时,有一天,他要住持宗仰和尚向
袁转达他的一个梦,梦中说是章做了阎罗王,迟早要审判袁;现正在试验一
种刑具,就是像袁世凯那样的奸贼,到底让他心火自内烧死的好,还是采用
铁床铜柱把他烤死的好,还没有最后决定,要他等待着吧!宗仰和尚即将此
梦转告,袁世凯听了又惊又气,遂“一气成疾”,“袁后来真的因此被气疾
而死”。(《章太炎爱骂人》,台湾《中央日报》1990 年5 月1 日)此处所
说,以袁世凯之一代奸雄,当然不可能凭这种鬼话所吓坏的。但出自口诛笔
伐,正也反映时人对复辟者的厌恶痛恨。
在袁世凯本人,却始终没有向后来者交待他为何人而气出毛病、难以治
愈的了。人到死时,其声必哀。可是,这个窃国大盗即使在咽气前,还不讲
真话,只是喃喃地叫道:“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老部下冯国璋、
段祺瑞,他们希望继任总统所以对帝制暧昧;或者是陈宦、汤芗铭始从终弃,
反而对他倒打一耙;也有说是“太子”袁克定,为了当上合法接班人,极力
怂恿老子做皇帝,更有说是杨度等“筹安会”成员,以致是其他部僚、朋友。
这句话所指是谁,语焉不详,且用意和含义令人难解,看来此时此刻的袁世
凯的思维定势,仍在玩弄权术,正如有人说的,“他最后一句话没有指明‘他’
是谁,这也是奸雄到死都在玩弄诈术的地方。他用这话减轻自己的罪责,又
嫁祸于人,又用这句不明不白的话刺痛那些推戴他当皇帝,而后来又背叛他
的人。”(田遨《杨度外传》)
袁世凯一生都在欺世盗名,这大概就是他最后留给历史的一个谜团吧!
(盛巽昌)
将相篇伊尹是圣贤还是巨奸?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名伊,官名尹,一说名为挚,后官
名为阿衡。据《尚书》、《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孟子》、
《吕氏春秋·本味》和《史记》等古籍记载,他是夏朝末年有莘氏(今山东
省曹县)的家奴,富有谋略,作为陪嫁之臣,随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汤处,汤
先任其为司厨小臣,后其运用才智为汤所赏识重用,委以国政,替汤出谋划
策,最后经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一战,攻灭夏桀,奠立了商朝的基业。
汤去世后,他先后扶立并尽心辅助汤的儿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他
又扶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并以汤的功绩和夏桀昏暴亡国的事实教导太甲务
必勤于政事,治理好国家。但是,太甲即位后却一味沉湎于歌舞酒色,不理
政事,还带头破坏汤立下的法规。伊尹屡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太甲均无动于
衷。眼看太甲愈演愈烈,将成为夏桀第二,伊尹就在汤于桐(今河南省偃师
县西南)的陵墓旁建造宫舍;毅然将太甲送往该处居住,让他反省,伊尹自
摄国政。这件事,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思前顾后,终于悔悟。3 年后,
伊尹亲自携带君王的冠冕服饰,去桐宫迎他回都城,归还国政,自己仍作相,
悉心辅佐。自此,太甲勤政爱民,谦虚谨慎,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民大
悦”,伊尹也十分高兴,作了《太甲训》等3 篇文章夸奖他。
《帝王世纪》说,伊尹一生辅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
在位时才寿终正寝,终年100 余岁,去世时天降大雾3 日。沃丁为了报答他
始终尽忠、扶持商王室的丰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礼将他葬于亳。据《史记·正
义·括地志》说,亳即偃师县西北(今河南省僵师县西北)。
依据上述记载,因伊尹助汤灭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
君王,也不乘机图篡王位,赤诚为国,所以,后人将他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位贤相,将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太公)、周公、管仲一起,奉为人臣的楷
模,称道不衰。
哪知伊尹去世1000 多年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在汲郡的战国墓中
发现了一部古籍《竹书纪年》,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大甲
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
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一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历来被推崇备
至的伊尹原来并非圣贤,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贼。从此,伊尹究竟是贤相
还是乱臣贼子这一问题,使历代的文士们争辩不休。
一派意见认为,《竹书纪年》叙述夏、商等朝史事,经考证,颇为可信,
史料价值甚高,“太甲杀伊尹”之说当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归还国政
之说只是儒家崇古的说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后被杀的逆臣。
另一派学者则引经据典,极力反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
史学家崔述,他在《商考信录·辨太甲杀伊尹之说》中辩解道:《孟子》中
有“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
于亳。”“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说明太甲是经伊尹训导后悔过才返
都的;《左传》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声”,指的是太甲复位后
仍用伊尹为相,对伊尹毫无怨言,说明他并未杀伊尹;沃丁礼葬伊尹后,《尚
书》中留有《沃丁》篇,赞颂伊尹的功德,说明伊尹系善终;《竹书纪年》
中所载太甲杀伊尹后,又任其子伊陟、伊奋为相,杀其父又立其子为相,实
属不可信。崔述认为,战国之时弑君杀主之事屡见不鲜,世风败坏,人都见
利忘义,《竹书纪年》受此风气影响,才将伊尹放太甲之举演变成伊尹夺位
被杀之说,他甚至怀疑《竹书纪年》的作者是否将伊尹放太甲这段史料抄错
了。他坚持认为伊尹是“心广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圣人”。
自西晋出土《竹书纪年》至今1700 年来,两种观点各执己见,然而又拿
不出有力的旁证,谁也难以说服对方。看来,伊尹究竟是还政太甲后善终,
还是废主篡位后被杀,究竟是圣贤还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学家深入发掘史料,
进一步考证论定了。
(杨剑宇)
周公有没有篡位称王?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尚年少,周公作为叔父在当时如何处置政局,
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
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又记,在成王继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
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当时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
公。。乃摄行政,当国”。可见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
为)行政”,并无篡权之意。《孟子·万章》说得更清楚:“周公不有天下。”
他完全不想把天下占为己有,心迹是何等明朗!
然而另一些记载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不是如此。《荀子·儒效》和
《淮南子·汜论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
解释说:“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又称:
“周公践天子之位”;《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位,听天下
为政。”再根据近人的考证,《尚书·大诰》中的“王”称文王为“宁王”,
又叫作“宁考”。所谓“考”,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文王的儿子,而
成王已是文王的孙子,故称文王为“考”的“王”只能是周公。《尚书·康
诰》又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按“封”是康叔的名字,
他是周公的同母弟。《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那么这个“王”显然
又是周公。由此可知,周公确实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
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曾对太公、
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这里的“辟”,指玉位,“弗辟”
即不掌握政权。大家知道,武王死后,东方尚未平定,有待于嗣君继续完成
大业,而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肩此重任。周公考虑到,我如果不即王位,
则诸侯将叛,而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死后无言以告我先王。《荀子·儒
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很明
白,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成王年幼,无治国能力,没有英武老练之君
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实际上,武王在弥留之际,也曾有过传位周公
的想法。《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
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
死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说出了这样的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
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没有篡位的欲望。故《韩非子·难二》
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他只不过是代行王政,待成王年长,即刻归
位。《汉书·王莽传》载群臣奏曰:“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
不居摄则恐周坠失天命。”正是由于这样,“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
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显然,周公(假为天子”,完全是为整个国家
的事业打算。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荀子·儒效》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
以属天下。”有的论者解释: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周公屏除成
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则非专横篡位而何?《史记·燕
召公世家》又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周公曾向太公、召
公进行解释,如果周公没有野心,召公、太公也是贤人,为什么都发生怀疑
呢?特别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史记·管蔡世家》),
因而发生动乱,从管、蔡的一贯表现看,他们是忠于周的。《逸周书》中的
《大匡》、《文政》等篇,有不少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
王”的记载。所以顾颉刚曾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武王
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文史》第18 辑)。周公先是用计把他的哥哥、按
“兄弟相为后”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调离京都,又乘管、蔡怀疑动乱之机兴
兵东征把他杀了。这真是“政治家”的好手腕!
既然周公已经篡位称王,为什么又要还政成王呢?有的论者认为,由于
召公、太公怀疑,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跟着乱起来,《尚书·大
诰》称“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改
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
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载,成王时“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
周公主之”。除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周公比王
莽、袁世凯机灵,他看到篡位不成,就下野让位,而以另一种方式,又取得
了大量的权力。
周公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野心,
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如何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
绪,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杨善群)
周公祈求代死、纳册金縢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