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较痴愚;一个叫“苍鹘”,性格比较机灵。两人的表演就和相声一样,一是
逗哏的,一个捧哏的。这种诙谐笑谑的形式,是相声的老祖宗。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相声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是摹拟形态
和摹拟声音这两方面的结合物。这种看法在1908 年出版的《也是集续篇》里
就己提到。此书称相声演员为“滑稽传中特别人才”,是继续发展了古代徘
优幽默讽刺传统的优秀代表,“其登场献技持弄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
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声,摹拟仿效,加以讥评”。书中
转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大人来了》的一段相声,说的是清朝末年,北京九
门提督出门,耀武扬威,有囚首丧面、破帽碎衣的卫兵在前边给他开路。卫
兵手拿皮鞭吆喝着:“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到沟
里去!”“大人来了,老太太把孩子摔死!”以夸张的手法,把贵族出门, 
弄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第三种看法是:相声来源于“象声”或“像声”。象声,其实就是一种
口技。《清稗类钞》的戏剧类里说到“口技”:“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
之曰口戏,能同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鲁叫唤,以悦座客。俗谓之隔
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曰像声。”历史上口技多在布幔中演出, 
所以叫“隔壁戏”,叫“象声之戏”。“隔壁戏”是在声音摹拟中穿插人物
故事,制造笑料,跟今天的“相声”不但声音相同,而且意思也很接近。康
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里有《口技》一首,作者自注道:“(口技) 
俗名‘象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
逼真,亦一绝也。”乾隆年间翟灏辑的《通俗篇》“相声”条下按语说:“今
有相声技,以一人做十余人捷辨,而音不少杂,亦其类也。”这里,“口技”、
“象声”又写成了“相声”,相声之来源于“象声”、“像声”,又多了一
条证据。
此后,乾隆年间蒋士铨的《京师乐府十六首》、嘉庆年间佚名者的《燕
台口号一百首》和捧花生的《画舫余谈》,都有类似的记载,直到光绪年间, 
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还记载着这样的说法,“像声,即口技也,能学
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可见, 
相声来源于清代以来以摹拟声情之态为特长的象声或像声。今天的相声艺术
不仅受到以口技为内容的“象声”的影响,而且它的名称就是由“象声”转
化而来。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摹拟人言鸟语、市声叫声之类的因素在相声里占有
重要地位,但还不是主要地位。因此,提出了第四种观点:相声来源于“像
生”。
董每戡在《说“丑”、相声》里说:“我疑今之‘相声’或系‘像生’ 
二字转讹而成,可能在吴自牧之前的唐代便有此称呼。”唐代是否已有“像
生”尚缺论据,但至少在吴自牧之前的北宋就有了“像生”,到南宋还出现
了“像生叫声社”这样的艺术团体。赵景深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里
说:所谓相声,实在是宋代“像生”之遗。宋代,“像生”一词作伎艺解释, 
经常跟“学”、“乔”连用,即“学像生”、“乔像生”。是当时很盛行的
瓦肆伎艺,吴自牧《梦粱录》里说:“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
叫声、教虫蚁、动音乐。。”这里的“学像生”是一种摹拟声音的口技,跟
“叫声”等伎艺是很接近的。高承《事物纪原》说:“京师凡卖一物,必有
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声调,间于词章,以为戏乐也。”就是说采

集市场上那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进行艺术加工,加以美化,成为“像生”技
艺,元代以来的杂剧中也出现过“像生”一词,如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
等。在《风雨像生货郎旦》里,已经穿插了说唱艺术的成分,并有较浓郁的
喜剧色彩。而这些特点,包括“像生”这个词儿,都是“相声”所继承、发
展了的。
相声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心的相声爱好者不妨去探索一番。
(来生)音乐篇
古代音乐是怎样发展的?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着许多有关音乐的资料,把这些资料缀合起来, 
可以看到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虽然其中有不少属于神话传说,而且由于传
闻渠道和著述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后人也因理解角度的分歧而发生争
议,这种差异和争议,在今天来说,已因年代久远而无从辨别,只能以见仁
见智而存疑千古了。
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是谁发明创造的?《世本作篇》是这样记述的:“女
娲作笙簧。”这笙簧是什么样的呢?《博雅·释乐》又进一步阐释说:“笙
以瓠为之,十三管,管在左方”,我们从而知道笙簧的制作方法是在老熟的
瓤瓜的一端开一吹奏的孔,再在瓠瓜的左方钻十三个洞,插上相应数量的竹
管,这样,一只原始的笙簧就制造出来用以吹奏了。此外,传说中与女娲既
为兄妹又是夫妇的伏羲,又“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织桑为瑟”(《礼记》), 
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管弦类乐器——笙、琴与瑟就产生问世了,因为女娲与伏
羲是继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之后出现的最早的大神,因此人们奉他俩是音乐事
业的祖师。
但是,王嘉《拾遗记》中又有这样一段记载:“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
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这对钟情于音乐的夫妇相依相抚、
边奏边歌的同乐图是极为动人的,然而他俩所用的瑟是否伏羲创制的那种? 
有人认为,确是伏羲所制,因为乐器的原料同是桐木之类,而古文字学家严
重光先生否定说:古代交通不便,身居东天的伏羲是很难远涉到僻居西方的
皇娥住所的,所以这瑟是另有人创造的,或许就是皇娥。遗憾的是,皇娥所
抚奏的那张瑟,后来竟被其儿子少吴氏“弃其琴瑟于东海之外大壑”(《山
海经·大荒东经》)而不能传世。
在伏羲同时,中原地区有个小天帝葛天氏,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创
制了一首《葛天氏之乐》,在祭祀天地时边歌边舞,可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乐曲之一,可惜已经失传。此后炎帝曾孙鼓、延两兄弟“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内经》),合作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打击乐器钟,还为之谱写
了乐曲。看来,这要比葛天氏的那首乐曲迟若干年。而那著名的黄帝与蚩尤
的涿鹿大会战,“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路史后记》),又在东海的
流波山发现夔牛,“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山海经·大荒东经》),剥夔牛之皮为鼓,用雷兽的骨作槌,鼓声隆隆
而大败蚩尤,这大概就是后世军鼓的滥觞。
已故民俗学家张励成先生认为:上述的所谓几种乐器,制作简陋,又无
乐律可循,只是一种发声工具而已,真正的乐器,是在黄帝令伶伦制定五音
十二乐律以后产生的。

伶伦,是黄帝的乐官,奉帝命,在昆仑山的嶰谷,制作出12 根长短不一
的符合黄钟乐律的竹管,将其吹出的12 种不同声音与雌雄凤凰的12 种鸣叫
声逐一校对相符,然后把其奇数各音称“律”,偶数诸音称“吕”,合称“律
吕”,这12 乐津正好是一个8 度音程。接着,他又与荣将一起铸造了12 口
编钟,使它们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配合。帝喾在位时,“有倕作为
鼙鼓、钟、磬、苓、管、埙、梗㈧姟⒆抵樱坂纺肆钊藪,或鼓鼙、吹苓、
展管梗蛄罘锬裉斓晕柚!保ā堵朗洗呵铩す爬制罚U爬上壬?br /> 为:至此,正规的乐器正式系列地产生。
《吕氏春秋》又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惟天之合,正风乃
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
承云,以祭上帝。乃令为乐倡, 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这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黄鳝,因为古代鳝同音,神话学家袁珂教授
则认作猪婆龙,但究竟是什么,却无实物可证。颛顼的曾孙长琴,“是处摇
山,始作‘乐风’”(《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不但令人作乐律,还
亲自创作过不少乐曲,著名的有《咸池之歌》、《清角之歌》与《鼓之曲》
等,可惜均已失传。这《清角之歌》是在胜利的气氛下即兴创作的巨著,《韩
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
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
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据同书记载,这清角,在春秋时,晋平公
曾强令师旷演奏,“师旷不得已而鼓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廓瓦,坐者散
走,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一
曲之威,竟至于此。而《鼓之曲》是在黄帝大败并诛杀尤于青丘后所作, 
共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 
(《绎史》),张励成先生认为,音乐到这个时期,方才真正闯入神圣殿堂。
旅美音乐家朱尚音先生提出她的论点并举例说:“《吕氏春秋》载,‘帝
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英、六列’,尧的乐官‘夔仿山川溪谷之音, 
作乐大章,天下大和’(《帝王世纪集校》)。以后,‘舜立,命延乃拌瞽
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
英,以明帝德’(《吕氏春秋》),这九招,又名箫韶,据《书·益稷》上
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故孔子听后连连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帝舜又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
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尸子》),又作《卿云歌》唱道:‘卿云
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朱先生断言,我国古代的音乐
事业,只有到了这时,方才发展到臻善的境地,至于以前所说的那些,只是
音乐的萌芽时期而已。
让我们来共同努力,从古籍和出土文物中,发掘出更丰富的史料,进一
步解开音乐发展之谜吧! 
(董健身) 
歌唱是何时开始有的? 
卡拉OK,是当今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比较喜欢的一项娱乐。演
唱的人,手拿麦克风,跟着屏幕上的画面,边舞边唱,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情

感。可是您可知道,中国何时开始有歌唱的,却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悬案。
古书《毛诗》上说,当人们内心的情意被外界感应的时候,心里就会激
起动荡,于是就会在唇吻之间发出声音来表示。而这种声音在经过调和美化
之后,便成为歌唱。甚至还会引起手舞足蹈。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嗟叹”、“歌咏”,就是歌唱的形成过程。
至于是谁首先开始?说法就多了。
一种说法是始于帝舜。据《史记·乐书》记载说:舜是一个孝子,为了
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先制作了一张五弦琴,然后用这琴声来伴唱孝子思亲的
歌曲——《南风》。于是,乐官夔根据他唱的歌,谱成乐曲,赏赐给各地的
诸侯,希望天下都能受到舜的影响,起到普遍的教化作用。“昔者舜作五弦
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而《尚书·尧典》的记载,更生
动具体。但没有说舜曾作琴、唱歌,而是说他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夔为乐官。
要他作曲谱歌,用歌唱去教育年青人。让他们变得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 
并做到情性刚直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为了要夔做好这一工作,舜
还谆谆教导说,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则是借助语言把这种感情咏
唱出来。唱的声音既要抒发胸中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音律,使之优美动听。
伴奏的乐器,还要注意和谐、协调,让神听了也感到快乐和谐。“夔,命汝
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另一种说法是始于长琴。《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说,颛顼的孙子
祝融,祝融生了一个儿子叫长琴,他住在榣山上,开始为人们创制各种乐曲。
“在榣上,其中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