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较痴愚;一个叫“苍鹘”,性格比较机灵。两人的表演就和相声一样,一是
逗哏的,一个捧哏的。这种诙谐笑谑的形式,是相声的老祖宗。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相声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是摹拟形态
和摹拟声音这两方面的结合物。这种看法在1908 年出版的《也是集续篇》里
就己提到。此书称相声演员为“滑稽传中特别人才”,是继续发展了古代徘
优幽默讽刺传统的优秀代表,“其登场献技持弄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
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声,摹拟仿效,加以讥评”。书中
转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大人来了》的一段相声,说的是清朝末年,北京九
门提督出门,耀武扬威,有囚首丧面、破帽碎衣的卫兵在前边给他开路。卫
兵手拿皮鞭吆喝着:“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到沟
里去!”“大人来了,老太太把孩子摔死!”以夸张的手法,把贵族出门,
弄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第三种看法是:相声来源于“象声”或“像声”。象声,其实就是一种
口技。《清稗类钞》的戏剧类里说到“口技”:“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
之曰口戏,能同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鲁叫唤,以悦座客。俗谓之隔
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曰像声。”历史上口技多在布幔中演出,
所以叫“隔壁戏”,叫“象声之戏”。“隔壁戏”是在声音摹拟中穿插人物
故事,制造笑料,跟今天的“相声”不但声音相同,而且意思也很接近。康
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里有《口技》一首,作者自注道:“(口技)
俗名‘象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
逼真,亦一绝也。”乾隆年间翟灏辑的《通俗篇》“相声”条下按语说:“今
有相声技,以一人做十余人捷辨,而音不少杂,亦其类也。”这里,“口技”、
“象声”又写成了“相声”,相声之来源于“象声”、“像声”,又多了一
条证据。
此后,乾隆年间蒋士铨的《京师乐府十六首》、嘉庆年间佚名者的《燕
台口号一百首》和捧花生的《画舫余谈》,都有类似的记载,直到光绪年间,
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还记载着这样的说法,“像声,即口技也,能学
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可见,
相声来源于清代以来以摹拟声情之态为特长的象声或像声。今天的相声艺术
不仅受到以口技为内容的“象声”的影响,而且它的名称就是由“象声”转
化而来。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摹拟人言鸟语、市声叫声之类的因素在相声里占有
重要地位,但还不是主要地位。因此,提出了第四种观点:相声来源于“像
生”。
董每戡在《说“丑”、相声》里说:“我疑今之‘相声’或系‘像生’
二字转讹而成,可能在吴自牧之前的唐代便有此称呼。”唐代是否已有“像
生”尚缺论据,但至少在吴自牧之前的北宋就有了“像生”,到南宋还出现
了“像生叫声社”这样的艺术团体。赵景深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里
说:所谓相声,实在是宋代“像生”之遗。宋代,“像生”一词作伎艺解释,
经常跟“学”、“乔”连用,即“学像生”、“乔像生”。是当时很盛行的
瓦肆伎艺,吴自牧《梦粱录》里说:“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
叫声、教虫蚁、动音乐。。”这里的“学像生”是一种摹拟声音的口技,跟
“叫声”等伎艺是很接近的。高承《事物纪原》说:“京师凡卖一物,必有
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声调,间于词章,以为戏乐也。”就是说采
集市场上那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进行艺术加工,加以美化,成为“像生”技
艺,元代以来的杂剧中也出现过“像生”一词,如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
等。在《风雨像生货郎旦》里,已经穿插了说唱艺术的成分,并有较浓郁的
喜剧色彩。而这些特点,包括“像生”这个词儿,都是“相声”所继承、发
展了的。
相声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心的相声爱好者不妨去探索一番。
(来生)音乐篇
古代音乐是怎样发展的?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着许多有关音乐的资料,把这些资料缀合起来,
可以看到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虽然其中有不少属于神话传说,而且由于传
闻渠道和著述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后人也因理解角度的分歧而发生争
议,这种差异和争议,在今天来说,已因年代久远而无从辨别,只能以见仁
见智而存疑千古了。
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是谁发明创造的?《世本作篇》是这样记述的:“女
娲作笙簧。”这笙簧是什么样的呢?《博雅·释乐》又进一步阐释说:“笙
以瓠为之,十三管,管在左方”,我们从而知道笙簧的制作方法是在老熟的
瓤瓜的一端开一吹奏的孔,再在瓠瓜的左方钻十三个洞,插上相应数量的竹
管,这样,一只原始的笙簧就制造出来用以吹奏了。此外,传说中与女娲既
为兄妹又是夫妇的伏羲,又“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织桑为瑟”(《礼记》),
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管弦类乐器——笙、琴与瑟就产生问世了,因为女娲与伏
羲是继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之后出现的最早的大神,因此人们奉他俩是音乐事
业的祖师。
但是,王嘉《拾遗记》中又有这样一段记载:“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
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这对钟情于音乐的夫妇相依相抚、
边奏边歌的同乐图是极为动人的,然而他俩所用的瑟是否伏羲创制的那种?
有人认为,确是伏羲所制,因为乐器的原料同是桐木之类,而古文字学家严
重光先生否定说:古代交通不便,身居东天的伏羲是很难远涉到僻居西方的
皇娥住所的,所以这瑟是另有人创造的,或许就是皇娥。遗憾的是,皇娥所
抚奏的那张瑟,后来竟被其儿子少吴氏“弃其琴瑟于东海之外大壑”(《山
海经·大荒东经》)而不能传世。
在伏羲同时,中原地区有个小天帝葛天氏,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创
制了一首《葛天氏之乐》,在祭祀天地时边歌边舞,可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
乐曲之一,可惜已经失传。此后炎帝曾孙鼓、延两兄弟“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内经》),合作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打击乐器钟,还为之谱写
了乐曲。看来,这要比葛天氏的那首乐曲迟若干年。而那著名的黄帝与蚩尤
的涿鹿大会战,“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路史后记》),又在东海的
流波山发现夔牛,“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
(《山海经·大荒东经》),剥夔牛之皮为鼓,用雷兽的骨作槌,鼓声隆隆
而大败蚩尤,这大概就是后世军鼓的滥觞。
已故民俗学家张励成先生认为:上述的所谓几种乐器,制作简陋,又无
乐律可循,只是一种发声工具而已,真正的乐器,是在黄帝令伶伦制定五音
十二乐律以后产生的。
伶伦,是黄帝的乐官,奉帝命,在昆仑山的嶰谷,制作出12 根长短不一
的符合黄钟乐律的竹管,将其吹出的12 种不同声音与雌雄凤凰的12 种鸣叫
声逐一校对相符,然后把其奇数各音称“律”,偶数诸音称“吕”,合称“律
吕”,这12 乐津正好是一个8 度音程。接着,他又与荣将一起铸造了12 口
编钟,使它们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配合。帝喾在位时,“有倕作为
鼙鼓、钟、磬、苓、管、埙、梗㈧姟⒆抵樱坂纺肆钊藪,或鼓鼙、吹苓、
展管梗蛄罘锬裉斓晕柚!保ā堵朗洗呵铩す爬制罚U爬上壬?br /> 为:至此,正规的乐器正式系列地产生。
《吕氏春秋》又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惟天之合,正风乃
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
承云,以祭上帝。乃令为乐倡, 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这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黄鳝,因为古代鳝同音,神话学家袁珂教授
则认作猪婆龙,但究竟是什么,却无实物可证。颛顼的曾孙长琴,“是处摇
山,始作‘乐风’”(《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不但令人作乐律,还
亲自创作过不少乐曲,著名的有《咸池之歌》、《清角之歌》与《鼓之曲》
等,可惜均已失传。这《清角之歌》是在胜利的气氛下即兴创作的巨著,《韩
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
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
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据同书记载,这清角,在春秋时,晋平公
曾强令师旷演奏,“师旷不得已而鼓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廓瓦,坐者散
走,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一
曲之威,竟至于此。而《鼓之曲》是在黄帝大败并诛杀尤于青丘后所作,
共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
(《绎史》),张励成先生认为,音乐到这个时期,方才真正闯入神圣殿堂。
旅美音乐家朱尚音先生提出她的论点并举例说:“《吕氏春秋》载,‘帝
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英、六列’,尧的乐官‘夔仿山川溪谷之音,
作乐大章,天下大和’(《帝王世纪集校》)。以后,‘舜立,命延乃拌瞽
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
英,以明帝德’(《吕氏春秋》),这九招,又名箫韶,据《书·益稷》上
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故孔子听后连连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帝舜又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
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尸子》),又作《卿云歌》唱道:‘卿云
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朱先生断言,我国古代的音乐
事业,只有到了这时,方才发展到臻善的境地,至于以前所说的那些,只是
音乐的萌芽时期而已。
让我们来共同努力,从古籍和出土文物中,发掘出更丰富的史料,进一
步解开音乐发展之谜吧!
(董健身)
歌唱是何时开始有的?
卡拉OK,是当今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比较喜欢的一项娱乐。演
唱的人,手拿麦克风,跟着屏幕上的画面,边舞边唱,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情
感。可是您可知道,中国何时开始有歌唱的,却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悬案。
古书《毛诗》上说,当人们内心的情意被外界感应的时候,心里就会激
起动荡,于是就会在唇吻之间发出声音来表示。而这种声音在经过调和美化
之后,便成为歌唱。甚至还会引起手舞足蹈。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嗟叹”、“歌咏”,就是歌唱的形成过程。
至于是谁首先开始?说法就多了。
一种说法是始于帝舜。据《史记·乐书》记载说:舜是一个孝子,为了
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先制作了一张五弦琴,然后用这琴声来伴唱孝子思亲的
歌曲——《南风》。于是,乐官夔根据他唱的歌,谱成乐曲,赏赐给各地的
诸侯,希望天下都能受到舜的影响,起到普遍的教化作用。“昔者舜作五弦
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而《尚书·尧典》的记载,更生
动具体。但没有说舜曾作琴、唱歌,而是说他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夔为乐官。
要他作曲谱歌,用歌唱去教育年青人。让他们变得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
并做到情性刚直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为了要夔做好这一工作,舜
还谆谆教导说,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则是借助语言把这种感情咏
唱出来。唱的声音既要抒发胸中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音律,使之优美动听。
伴奏的乐器,还要注意和谐、协调,让神听了也感到快乐和谐。“夔,命汝
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另一种说法是始于长琴。《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说,颛顼的孙子
祝融,祝融生了一个儿子叫长琴,他住在榣山上,开始为人们创制各种乐曲。
“在榣上,其中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