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如何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
绪,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杨善群)
周公祈求代死、纳册金縢之匮是否事实?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放言》诗曰: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此处所谓周公恐惧流言一事,原见《今文尚书》之《金縢》篇。该篇之
大略为:武王于灭商次年生重病,周公即向祖宗太王、王季、文王祈祷,愿
以身代死。后将书写祝词的典册纳入“金縢”之匮(以金质绳索捆束的箱匣),
并诫史官不可语人。次日武王病愈。后武王死。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叔
等放出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于是周公“居东二年”。不久,周公
作《鸱鸮》一诗送给成王,表明自己惨淡经营的苦心。但成王仍不理解,因
之惹恼了上帝。是秋,庄稼长得很好,但将收获时,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
作,庄稼倒伏,国人大恐。成王与大夫们穿上祭天的礼服,打开金縢之匮,
取看文书,发现了周公祈求代死的册书,知道了周公的忠心,于是成王出城
亲迎周公。上帝因之息怒,是年庄稼丰收。
该篇所表现出的天人感应、人鬼相通的迷信思想,自属荒诞,但其中某
些问题是真是伪,却引起了大家研究探讨的兴趣。
(一)周公祈求代死并纳册金縢之匮是否事实,目前尚难定论。被后世
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在《鲁周公世家》中不仅详载了武王病,
周公祈求代死的金縢之事,而且还有这样一段:“初,成王时少,病,周公
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
其册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
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此段不见于其他典籍。三国时谯周以为,此
与《金縢》所述本为一事,因“秦既焚书,时人欲言金縢之事,失其本末”,
误传为此。而唐代司马贞认为虽“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如果真是
如此,那么,周公就是两度祈求代死了。
除《史记》外,后世一些史籍亦基本肯定此事,历代经学家更是对此深
信不疑。前举白居易之诗即持肯定态度。
而另外一些学者对该篇却提出不少疑问。如北宋程颐认为该篇“意多浅
晦”,“疑其不可尽信”。其后王廉、王夫之、袁枚等也都提出一些理由疑
为伪作。近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论《尚书》各篇的写作年代时,也曾指出
《金縢》篇“文体平顺,不似古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如果真是
如此,那么《金縢》即为后世崇拜周公者根据传说增饰而成,其真实性就很
可怀疑但是,仅从文体上辨别真伪,也还不是无懈可击的。明代郑瑗在《井
观琐言》中即已指出:《尚书》词语聱牙,盖当时宗庙朝廷著述之体,用此
一种奥古文字,其余记录答问之辞,文体又自寻常。他举出一些例子证明此
点,并指出后世亦是如此。近代有的学者亦持此种观点。
因此,《金縢》是否为伪作,仍难定论;而《金縢》所述之周公代死一
事的可靠性究竟多大,亦很难断定了。
(二)假如《金縢》所述基本为事实,那么,周公是诚心代死呢,还是
玩弄某种欺世盗名的把戏呢?这也是一个难以搞清的问题。明代李贽在《史
纲评要》中概述金縢之事后,评曰:“周公何故好名,作此俑人也。”弟代
兄死,子代父亡,周公在这方面算得上一个始作涌者。顾颉刚也曾指出《金
縢》中的周公好像“是一个装神作怪的道士”,他的祈祷祖宗“仿佛用了糖
果哄小孩似的”。
一般他讲,周公玩把戏的痕迹不难看出。祈祷之后,纳册于匮而又诫史
官不可语人,这真是欲扬之先抑之;纳于金縢之匮而非别处,其用心亦不可
谓不深。“天道示警”后成王马上去开看金縢之匮,可见该匮是盛放救命法
宝的器具,到了关键时刻就会被打开,而对其中的册书,人们是会深信不疑
的。周公深知此点,所以纳册于匮,只能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求鬼问卜,装神作怪,
也许还是虔诚的表现,纳册于匮也许正是符合礼仪的行为。因此,周公究竟
是诚心代死,还是玩弄把戏,也还是无法最后断定的。
(三)关于“我之弗辟”与“周公居东二年”的训释及《鸱鸮》的作者
问题。这点也关系到金縢之事的真伪。
周公听到管、蔡流言后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于是“居
东二年”,对此向有不同的解释。
一是将“辟”释为“行法”(如王肃《<尚书>注》、《伪古文尚书》
孔传),或释为“君位”、“掌握政权”,将“居东”释为“东征”。此种
训释的问题在于似与全篇旨意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因为既然周公掌握了政
权,进行东征,能对管、蔡“行法”,何以又逗留不归,只能作《鸱鸮》以
明志,待天变促成成王的亲迎呢?
二是把“辟”释为“避”,“居东”释为“避居东都”,这种训释虽似
合于全文旨意,但又与某些语句难以吻合。因为前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
于国”,后又有“罪人斯得”之句,如果不把“居东”释为“东征”,也是
难以讲通的。当然,如果“罪人斯得”不是指管、蔡被诛而是指另外的我们
目前尚不知道的事件,也许是能讲得通的。
三是太史公作《鲁周公世家》时,将“我之弗辟”句改为“我之所以弗
辟而摄政者”,这里对“辟”字的训释同二,而句意却同一。
《鸱鸮》是否为周公所作也是很值得怀疑的。该诗为“豳风”中的一篇。
《诗序》承袭《尚书》之说,曰:“《鸱鸮》,入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
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但近代有人认为此说并无
确证,不足为凭。
总之,金縢之事或有或无,周公祈代成王死是真是伪,直至目前尚难作
出明确的结论。
(于联凯)
庞涓是否指挥过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 年末,魏国联合赵国向韩发动进攻,韩国求救于齐。次年,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发兵攻魏而救韩。魏国指挥这次战争的是将
军庞涓,他见齐军来援,便释韩而调头迎击齐军。齐军在孙膑的策划下,施
出行军减灶之计,即第一天行军营地有10 万灶,第二天军队后退减为5 万灶,
第三天再退缩减至3 万灶,装出一副怯弱畏战的样子。庞涓行军三日见此情
景,心中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过半矣!”乃
弃其步兵,与其轻骑锐卒兼程倍进来追逐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在黄昏时当至
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就在那里布置伏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
孙膑设下包围圈。又把圈中的一棵大树斫去树皮,而书写上“庞涓死于此树
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在当晚果率魏军追至马陵,见树上书写文字,乃点火
想看个究竟。未等庞涓读毕树上之字,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弩俱发,魏军顿
时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到,齐因此而乘胜大破魏军。这段脍
炙人口的马陵之战的故事,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它充分显示了齐
国军师孙膑的足智多谋和魏军统帅庞涓的莽撞无能。
然而这段史实是有问题的。据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
膑兵法》,魏将庞涓早在马陵之战前11 年(前353 年)的桂陵之战中,已被
齐军生擒。该竹简的《擒庞涓》篇记:当时魏军将攻赵都邯郸,使将军庞涓
带甲8 万出击。齐国为救援赵国之难,亦派将军田忌、军师孙膑率甲兵8 万
击魏。孙膑为迷惑敌人,先派“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进攻守备森严、
“人众甲兵盛”的平陵。结果齐二大夫未进入平陵城郊,在路上就遭到魏军
的袭击,大败而被杀。这样,魏国对齐的来犯,开始麻痹而轻敌。接着,孙
膑派遣轻快的战车西驰魏都大梁之郊,“以怒其气”;并分散用少量的士卒
跟在战车后面,以“示之寡”,显现出齐军的弱小。经过这样的一番布置、
欺骗之后,在全力攻赵的魏军统帅庞涓,“果弃其辎重”而率其轻骑锐卒昼
夜兼程,回师救大梁之危而来与齐军决战。于是,“孙子(膑)弗息而击之
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而擒庞涓”。《孙膑兵法》对于在桂陵之战中
生擒庞涓的事实是叙述得很清楚的,它是孙膑弟子在当时所记,不容有什么
怀疑,既然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当了齐军的俘虏,如何能在马陵之战中再
任魏国的将军指挥作战?既然庞涓己在桂陵之战时中了孙膑的伏兵狙击之
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上当?
查《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章云:“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
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同章又记齐张丑曰:“今战胜魏,覆十万之
军,而禽(擒)太子申。”这里记马陵之战,都没有提到庞涓为将指挥魏军
以及他的下场,似乎庞涓未曾参与这次战役。《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
过宋外黄》章述:“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有外黄徐子对太子说:“今
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
世无魏。”后太子犹豫不决,勉强上阵,“与齐人战而死,卒不得魏。”这
段记载,又明确告诉我们,马陵之战是魏“太子自将攻齐”,而没有庞涓为
魏将之事。至于《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章云:“田忌为齐将,系梁
太子申,禽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记孙子曰:“用此者,所以
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禽太子申也。”这两条记载,
都是总括桂陵、马陵两次战役而言,说明田忌为齐将和孙膑用谋略所取得的
战果。而司马迁不察,把庞涓和太子申都当作马陵之战时魏军的统帅,遂造
成庞涓被生擒后又任将出战和两次被孙膑的伏兵击破的误会。故台湾学者徐
培根、魏汝霖在《孙膑兵法注释》中认为:“马陵之战指挥魏军的当为太子
申,而不是庞涓”,揭开了这个千古的谜团。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的许多地方都提到马陵之战时庞涓为魏将。如
《魏世家》述,当时魏“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战争结果,魏
“败于马凌,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庞涓”。《田敬仲完世家》又记,此次战
役齐“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六国
年表·魏》在马陵之战当年并载:“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在《孙
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又把这次战役的经过,写得如此栩栩如生,他必然
另有所据。
有的学者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齐生擒后,可能不久就获释放,因此
到马陵之战时能又任魏将,与孙膑再次交锋。这就像春秋时秦穆公的三帅孟
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晋俘获后又被释,不久即再次率师伐晋一样。有
的学者还考证,据《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在桂陵之战的次年,
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击败齐,宋、卫的联军于襄陵,齐国不得已而清楚将
景舍出来向魏求和。庞涓之被释放归魏,应即在此时。
魏将庞涓曾否参加马陵之战,是司马迁误解《国策》,错记入史,还是
被俘又释,再次上阵指挥?探究历史事实的真相,当进一步认真的辨析。
(徐小谊)
赵高为何乱秦政?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居高位后,声势显赫,一时权
倾朝野,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指他玩弄权术,蒙骗君臣。很多历
史学家认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秦朝的灭亡,
多少与这个人物篡权误国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述说赵高的身世云:“赵高者,诸赵疏
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
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能进入秦王朝中央政权机关,是因为他“通于狱法”,这一点符合
了“喜刑名之学”的秦始皇的胃口,遂得始皇宠信。以后赵高私下勾结公子
胡亥,蓄谋利用胡亥作为篡权工具。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临死前,
令赵高作书通知远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至咸阳会丧并嗣位,诏书未发出,
秦始皇已死,赵高对李斯进行威胁利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