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祝融,祝融生了一个儿子叫长琴,他住在榣山上,开始为人们创制各种乐曲。
“在榣上,其中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
子长琴。是处榣上,始作乐风”。而《山海经·海内经》还记载说,帝俊的
儿子也创造了歌舞。记述中还强调帝俊有个儿子叫晏龙的,首先创造了琴瑟,
于是他的7 个兄弟开始歌唱跳舞。“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儿
8 人,是始为歌舞。”《山海经》中说的长琴和帝俊的8 个儿子,它是放在
不同地区说的,显然是指的不同部落的人。
再有一种说法还要早,说是始于三皇之一的葛天氏。据说他那时不仅有
了歌唱,而且还是多人的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歌,就是著名的“八阕”。《吕
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
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八阕”在《古乐志》中也有记载,把它
与“南风”、“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等列为
古歌曲。
从以上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歌唱这一娱乐形式,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的史前时期。而且名称、形式也很多,如:齐歌曰
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振旅而唱的称凯歌;在堂上由乐队伴奏而唱的称
登歌或升歌。此外,根据抒发不同感情而唱的还分为:清歌、高歌、安歌、
缓歌、长歌、浩歌、雅歌、酣歌、怨歌、劳歌等。真可谓洋洋大观,流派纷
呈。
然而这种丰富多彩的歌唱,显然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集中
了人类的集体智慧,而不可能是哪一代、哪一个人的独创。看来歌唱始于何
时,可能是一个永远难解之谜。
(庞成保)
古琴是何时产生的?
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也是我国乐器的主要代
表,影响极大,因而在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常常成为士大夫抒
发感情的高雅乐具。凡是名贵的琴几乎都有其专名。如齐桓公的“号钟”、
楚庄公的“绕钟”、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等,这四琴曾被
称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琴”。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名琴“九霄环佩”,
另一张唐琴保存在日本正仓院,名为“金银平纹琴”,它们当然已是稀世之
宝了。
说起我国的古琴,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高山流水》这首古乐曲,它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
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
流水”。伯牙惊曰:“善者,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
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据学者统计,古琴己具有3000
年左右的历史,保存琴曲3000 余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的。那么,中国的古琴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这自然是人们很关心的
一个问题。
从古代的记载来看,琴的发明很早,相传是神农伏羡创造的。也有的史
书传说,在原始时代有个发明农耕的叫“神农氏”的氏族,曾经“削桐为琴,
绳丝为弦”,从而创造了最初的琴。但是,在相当于新石器之时的伏羲神农
的年代里,即使有人造琴,也不会像传说的那样;在那时,不仅没有二十几
弦的琴,恐怕连五弦琴也还未产生。神农、伏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
物,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的认识水平亦有限,因而将许多事物的起源
推诿到他们身上。可以说,将琴的发明归结为是神农伏羲的功劳,这是不确
切的,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寄托而已。
那末,古琴是何时产生的呢?于民在《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一书中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思路:“在独立的琴瑟产生之前,它同样存在一个从
工具向琴乐器的演化阶段。这种工具是武器的弓,还是生产工具,人们的估
计不甚一致。和钟、鼓等乐器一样,琴瑟的发明也是与生产实践直接相关的。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一定的工具(丝弦一类)的制作和使用中,对丝弦的质地、
长短、粗细、松紧、间距等不同的变化,与声音的高低、尖圆、刚柔、清浊
等的不同变化之间的关系,逐渐有所体验和认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的音声
感受中,不断地滋长起对其音声的审美感受。琴瑟的出现也和鼓、钟一样,
经历了一个既为工具又为乐器的一体两用的过渡阶段,直到最后,才产生了
独立的琴瑟乐器。这种最初的琴瑟很可能只有一根或很少的几根弦,只能表
现一两个或两三个音的高低变化,以后随着审美实践的发展,它才由两三弦
到五、七弦直至二十五弦,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器。”有的学者认为,
这个从生产工具向琴乐器转化,直至形成的时间,当在奴隶社会时期。如《中
国文化史三百题》一书即认为:“奴隶制时期。。首次出现了弹弦乐琴瑟,
它给乐坛注入了新的声源。”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共包括夏、商、周三朝,琴的产生
究竟是哪一个朝代呢?夏朝,虽然有古书的文字记录其存在,但至今没有在
考古实物上得到印证;而商朝也没有时人抚琴吟唱流行的文字记载。据此,
不少学者指出:中国古琴出现的时间,应定在西周一春秋这一段时间内。其
理由在于:(1)据史书记载,琴在西周时期,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时它
经常与瑟一起演奏,《诗经》中所谓“家弦户诵”、“琴瑟友之”的话,就
是指此而言的,《书经》中也有“搏拊琴瑟以咏”之说。这时候的琴,据说
有五根弦,按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2)周代,由于孔子的
提倡,吉琴是“礼乐”之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琴剑(棋)书
画”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礼仪。孔子的学生竟把古琴普及到城镇每家每户,
即家家户户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3)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琴瑟是
春秋时的制品。尽管有人认为,我国古琴出现的时间要比春秋时期早,只是
由于早期的琴多用丝、竹、匏制作,极易腐烂,所以没有实物发现。但我们
在论述琴的出现时间时,考古实物应该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
还有的学者指出,西周一春秋时期虽已有古琴出现,但其形制并不固定,
尚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琴来看,其音箱
很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
是很好。实木与音箱交接处的侧面,有一小圆孔,估计演奏时除弹散、泛音
外,左手小指可插在这个小圆孔内,再用大、食、中、名四指按弦。按弦时,
由于左手不能自由移动,演奏技巧的发挥侧重在右手,因此其表现性能有相
当的局限性。到了秦汉时,情况就发生了转变。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特别是
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乐器在一起演
奏,原来音域窄、音量小的琴不能适应在这种合奏场合中使用,这迫使琴的
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音量也扩大了,与此同时,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相当
大的进步。它有散音、泛音、按音、撮指、拨刺、双弦等技巧与手法,表现
力十分丰富,开始成为中国乐器的主要代表。至秦汉时,琴正式定型为七弦,
所以古琴又称七弦琴。因此,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古琴只是在秦汉时期
才最终出现的。
(俞姡а?br /> 竹笛是外传而来还是我国自古就有?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伴奏,在民间乐
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开始,然后向复杂发展。乐器的形成必然与社会生
活有关,它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靠野兽的肉为主
要生活资料,在吃肉吸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骨头管子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于是就发明了骨制的笛子。但是笛子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却至今仍颇有争议。
日本林木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中说:“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
传人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人持这种观点,如明代的朱载堉,也认为横吹
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这是第一种见解。
“近世长笛从羌起”(见马融《长笛赋》),羌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
汉朝时,四川省属于西域。匈奴、羯、氏羌、鲜卑都属于西域,张骞都到过
这些地方,也有可能将羌笛带到中原,那么又何以证明在这以前,中原就没
有竹笛呢?由此看来,这第二种见解本身非常含糊。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武帝时,丘仲作笛。这种说法也很含糊,是丘仲将
羌笛改革成长笛呢?还是将雅笛改成适合汉代的雅乐器?或是他将笛子创制
出来的?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上述三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以为竹笛最迟在黄帝时
代就有,而决非外来。前几年,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了两根竹制的横吹的笛
子,有五个音孔,七声音阶完整,制作考究,小巧玲珑,说明在汉朝以前三
四百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横吹的笛子。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也曾出土
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四五十根骨制的笛子,形制多为手指般的长短粗细,横
开二个音孔,或三个音孔,和今天流行的口笛基本一样。
汉晋时代,有过长达三尺二寸的长笛。晋书中有列和(笛子演奏家)的
一段话,“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
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浊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
施行皆然。”说明这时已有长短不同的笛子。中国的律学理论是较完善的,
但也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所谓黄钟长九寸,三分损——得六寸,为
林钟,三分益——得八寸,为太簇。。这种求律的理论,应用到笛子中来,
就产生了十二律笛。汉晋时期的蔡邕、荀勖、梁武帝等人,都曾制作了十二
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这比起列和的以声的清浊定调,当然要完善得多,
不过这种以律制笛的方法,有脱离实际、走向繁琐的倾向。因此列和曾讥讽
为“知昔日之作不可吹也”。后来唐朝的吕才制成了“尺八”竖吹,在当时
颇为流行,曾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了日本。前几年日本还到中国来定制
“尺八”3 万支,说明他们至今还非常喜爱。同时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
管、蒙膜助声,这大概是最早记载笛子贴膜的文献了;许多古书中说:有些
人能将笛子吹破,如晋朝桓伊的一个部下,由于心情激动,一连吹破了三根
笛子,最后只好用猪脚笛给他吹,始将曲子吹完。这种描写很有可能是演奏
者把笛膜吹破而非将笛子吹破。据宋史载当时有一种叉手笛:“。。此笛足
以协十二旋相为官,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
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
到了元朝以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的
盛行,竹笛的名称,随着它伴随的剧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
北方梆子戏曲,音色高亢而清脆;另一类名曲笛,专为伴奏昆曲、乱弹,音
色圆润。
根据这第四种说法,认为我国竹笛的源流是早在七千年前已经有了骨制
的笛子,随县出土的竹制的横吹笛子,则证明竹笛并非外来,而是我国古代
就有。照此推理,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 年)已有了竹制的笛子,
这种推理的根据有三:
其一,古代的传说,如《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都载有黄帝命
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
其二,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生长有大量的竹子,竹子是当时人民的
重要生活资料。
其三,我国古代的管乐器,笙、箫、管、竽、埙等等,几乎全部都是用
竹子制成的。
综上所叙,竹笛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还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几种意见
各有己见,孰是孰非,尚未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傅丰渭)
古曲《广陵散》内容是什么?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
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旸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