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湖南桃源县西南十
五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作陶渊
明笔下的桃花源。 
唐代人开始在此建有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
请楼”。元末毁于火。明代景泰六年(1455 年),又在此建造了殿宇,明代
末年又毁于大火。直到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 年),又重修了“渊明祠”, 
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
“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学术月刊》1984 年第7 期载刘自齐所写《〈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
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 
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
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
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
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
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作“异闻”传播。除
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
《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
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
源”,所不同的是一位是渔家,一位是猎户罢了。
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
家社会。
然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成功的手法。
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
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
“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
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
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江苏连云港市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
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
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
半身浮浸于海中的峻峭的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也有一
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在来到郁洲
以前,早就闻名。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的情景时说道:“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实实
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 
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
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
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
隆安三年(399 年),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隆安五年,第三次登陆, 
从水路攻京口(镇江),直指建康(南京),攻克广陵(扬州)。后浮海至
郁洲,打败了镇守在高公岛的东晋将领高雅之。高公岛即因高雅之而名。最
后,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由陶渊明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丹阳)作》得知,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他“往来
海上”,高公岛战争期间,必亲赴战场,“登降千里余”。然而,他“目倦
川途异,必念山泽居”,身在宦途,也只是“暂与园田疏”,依然时刻怀念
他的田园生涯。最后还是要“终返班生庐”——返回他退隐的居处。
在这种心境里做刘牢之的镇军参军,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看到高
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
峡“小口”,他也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舍船从口入”,去游历那“良
田美池”、“桑竹垂阴”的宿城山凹。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
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
叹。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
摹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
登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澎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著
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帝旻宁讲述了
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旻宁也认为:“此境与桃
花源何异?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
洲”为“乐郊”。
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绕以长28 
尺、广20 尺的西回廓,长32 尺、宽25 尺的东回廓,合《五柳先生传》的文
章,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
照海,朱霞霭霄,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书额:“羲皇丘人”,对
联是:“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知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
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
祠堂”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丰富了诗人桃花源
的叹咏,沧桑十五世,昔年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已出入通达。
“桃花源”原型的取材,还可能不只是笔者陈述在上面的几处。严格地

说,它还是一个仅仅被猜出了一部分的谜。
(李洪甫) 
“天涯海角”究竟在何处? 
“天涯海角”原泛指僻远的地方,历代封建王朝往往把被贬谪的官吏流
徙到“天涯海角”之地。古代诗人也喜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唐代王勃
在《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春生》
诗中有“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的著名诗句。究竟“天涯海角” 
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怀有特别兴趣,而今天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就是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人民画报》
1980 年第3 期在介绍海南岛风光时说:“相传海边石上‘天涯’两字为北宋
文学家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所题,现已被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主同此
说的还认为“由于崖县在古代交通十分闭塞。。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即
苏轼)曾被流放到这里,现在这里还保留有苏公祠,祠内有苏东坡的石刻像
和数块墨迹碑等。”(宁山《地理知识》1980 年第1 期)。张子桢主编《中
国地理知识》在《“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命题中说:“我国确有‘天涯
海角’这个地方,就在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处,现已辟
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这里东距崖县所在地三亚二十六公里,西距崖城(原
崖县旧址)二十二公里。在一片怪石中,有两块嶙峋的巨石,一个凿上‘天
涯’,另一个上刻‘海角’,两相对峙,蔚为壮观。”(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 年出版) 
另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不只一处,并非专指崖县。据周去非《岭
外代答》卷一记载:钦州(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广西合浦)有
海角亭。“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可见早在宋代钦、
廉二州已有“天涯亭”、“海角亭”,一直保存至明清时期。据史载,“天
涯亭”在北宋中期即已得名,而海南崖县的“天涯”、“海角”刻石时代要
比钦、廉二州的“天涯亭”、“海角亭”晚得多。据清光绪崖州知州钟元棣
《崖州志》卷二二金石志记载:“天涯”石刻“下马岭海边石上,与海判南
天(刻石)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许。旁镌雍正十一□□□程哲,字四寸。” 
“海角”刻石距“天涯”刻石不远,大小相近,但字体不同,“天涯”二字
为楷书,“海角”二字为行书,《崖州志》没有记载,时代显然要比“天涯” 
刻石迟。据《崖州志》“天涯”二字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程哲任崖
州知州时所书刻,“天涯”“海角”即因这两处摩崖石刻而得名,较之钦、
廉二州“天涯”“海角”因亭而得名迟近七百年之久。关于崖县苏公祠问题, 
据《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全集》,苏东坡于绍圣四年旧历七月三十日
从惠州抵达儋州,经居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 年) 
旧历六月离开海南北上,次年卒于常州。但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他曾被流
放到崖县,并曾在崖县刻石书写过“天涯”二字。因此,宁山所说苏公祠系
张冠李戴。崖县绝无苏公祠,只有唐李德裕祠,“在多港峒”。据《琼州志》
记载,苏东坡在海南岛的遗迹和祠堂有儋县桄榔庵、载酒亭、东坡坐石、海
口府城苏公祠等。故苏公祠不在崖县而在海口(徐恒彬《“天涯海角”辨析
(一)》,《地名知识》1980 年第3 期)。张云石在《崖县“天涯”石刻非
东坡手迹》一文,认为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 年)到儋州,居三年,所到

之处均有诗作可查,现存四千多首诗中没有一首是写崖州的,因而“天涯” 
非为苏东坡手迹(《羊城晚报》1961 年7 月24 日)。田青也据《宋史》和
《东坡先生年谱》,认为苏在儋耳(即儋州,今海南儋县)三年内,甚至连
一般的出游都有详细记载,却找不到他到六百里外“天涯海角”所在地的崖
州去的任何记录。“天涯”当然不可能是他的手笔(《旅游天地》1980 年第
1 期)。郭沫若曾去“天涯”刻石实地查考,指出“相传为苏东坡所书,但
字体殊不类”,其后得见《崖州志》,“既得此资料,因三往天涯海角目验”, 
“天涯”二字之旁“确有小字依稀可辨”,证明的确为清雍正十一年程哲书
刻,与苏东坡无关(《天涯海角》载《羊城晚报》1962 年2 月20 日)。
“天涯海角”在今海南崖县,几成定论。因有刻石“天涯”“海角”为
证,而“天涯”二字又传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书写,故广为人们所传颂而
闻名。现有人提出“天涯海角”不该专指今海南的崖县一处,还有今广西的
灵山、合浦等处,其得名较崖县还早近700 年,也就是说在海南崖县“天涯
海角”刻石之前早已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了。
(王天良) 
罗布泊究竟是不是游移湖?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面积约3000 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768 米,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咸水湖。由于河流改道和入湖
水量变化,湖面逐渐缩小,沿岸盐滩广布。罗布泊,《山海经·西山经》称
洠螅妒芳恰ご笸鸫烦蒲卧螅逗菏椤さ乩碇尽烦破巡!N航院蟪?br /> 牢兰海、辅日海、缚纳陂、洛普池、罗布池等,至清代称罗布淖尔,蒙语意
为“汇入多水之湖”,近代以来始称罗布泊。该湖周围虽是荒漠地带,但却
是古代通往西方著名“丝绸之路”的通道。由于河水改道和水量变化,故不
少学者对罗布泊是否游移不定、经常“搬家”有其不同的看法。
早在19 世纪70 年代,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曾到塔里木河下游进行考察
后,说在罗布泊西南有一个湖泊,就认为是罗布泊游移到喀喇苦顺。从此罗
布泊就被冠上游移湖的称号,瑞典人斯文赫定也多次到该地区考察,1928 年
再度来时,看到原来干涸的罗布泊一片汪洋,便认为是湖水北迁,得出罗布
泊是游移湖的结论(《漂泊的湖——新疆罗布淖尔考察记》,载《现代月刊》,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