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过一篇《辨石钟山记》,他在深潭之上发现有两块石头,用物扣击两石,南
边的石头所发出的声音有似巨钟的厚重而模糊之音,北边的石头则发出有如
巨钟的清亮的高亢之音。停止敲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他以为这才是石
钟山命名之由来。
宋代的苏轼曾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 年)六月乘小船夜游石钟山,
作著名的《石钟山记》。他所亲见之状是,原来石钟山下多穴罅,每当水波
进入这些孔穴,则“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进而在石钟山之间
发现有一块可容百人的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故而断定“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
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他解释了石钟山之得名乃是水波入穴罅“大
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断”,又以周景王的无射钟来比“噌吰”之声,
以“窾坎镗鞳”之声来比魏绛(庄子)的歌钟,加之他的这种结论又产生于
实地考察之后,因此一直影响着后代几成定论,即使在今日有许多有关调查
研究的文章和介绍石钟山胜迹的文字,也往往都持此说。但不为人所注意的,
清代的彭雪琴对苏轼此说提出了异议,见之于近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
俞樾的姻亲彭雪琴曾在江西为官相当长时间,多次实地探访石钟山,据
他所见,对“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提出异议。彭雪琴曾详告俞
樾: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临鄱阳湖,称上钟山;一在城东,面临
长江,称下钟山。下钟山即是苏东坡作《石钟山记》处。彭雪琴以为“东坡
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
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窾之声,何独此山为然乎?”他又见到每当冬天“水
落石出”之日,山中另有一番奇景:原来水淹处露出一座洞门,“入之,其
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
著,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
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
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
春涨洞门关’”。据彭之口头描述,石钟山竟是中间全空,且分数层。因此,
彭雪琴据实地所见,以为石钟山之得名,乃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
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俞樾
对彭说虽未加评议,但从行文中看是赞赏的。
由此看来,石钟山之得名,一以为得名自声音如钟,尽管苏东坡“叹郦
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看似不同,但基本出发点却是一致的。而以彭雪
琴为代表的观点,则离开“石钟”的音乐角度,废“声”而取“形”,以为
两石钟山内中空,恰像两只巨钟覆地,故名石钟山,言之凿凿,确实也有说
服力。
石钟山究竟何以用钟命名?不知除上两说外,前人可有卓见?今人可有
新的发现和见解?这个千古之谜,不知今日能索解否?
(顾志兴)
五岳是相哪几座大山?
提起五岳,大家马上就会想起这样的说法: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
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实,这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而已,五岳究竟
是哪几座大山,历来有许多争论。
《尚书》中只有东南西北四岳而无五岳之称。《史记·五帝本纪》引《尚
书·尧典》,记述尧以治水和禅位询问四岳之官,将舜摄行天子事时,则巡
狩四岳之地。里边只提到了东岳岱宗,其余三岳则没有记载。裴骃《史记集
解》引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张守节《史记正义》
引《伪孔传》曰:“‘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位,故称焉。”
全国既分为四个区域,就在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中各选一个名山作为代表,称
之为岳。《史记·封禅书》亦录《尧典》之文,并补出了其他三岳的名称和
所在:“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
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
宗之礼。”在记述完这四岳以后,又在里边加上这么一句:“中岳,嵩高也”,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五岳的概
念,这时才较为明确地出现。
五岳的名称,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和《大司乐》,但它并没有说明
五岳是哪几座大山。《史记》才定为岱宗(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
山这五个确定的大山,但五岳到底是指哪几座山,却是众说纷纭。《尔雅》
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
的吴山(即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东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恒
山,长江南面的衡山,视为五岳。同是《尔雅》,又有第二种说法:泰山为
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霍山在今安徽
霍山县西北五里,又叫天柱山。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中的四镇五岳,把
岱、衡、华、岳、恒作为五岳,同《尔雅》前一说;注《大宗伯》则据《尔
雅》的第二说,以泰、华、霍、恒、嵩为五岳。唐代的贾公彦为此作疏时则
说:《大宗伯》之注中的五岳是据东都而言的,《大司乐》之注中的五岳是
据西都而言的。但到底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
由于历代对五岳的看法和说法纷纭不一,就有人试图对此作出“历史的
解释”。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
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
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金鹗《求古录
札记》则认为:岱、衡、华、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
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霍太山在今山西
霍县东南三十里。
据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考证,则又有与上述不同的观点。他认为,
秦始皇时尚无现在的所谓“五岳”观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名山大
川整理一遍,以旧时秦国的门户崤山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为五:太室、恒山、
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七:华山、薄山、岳山、歧山、吴山、鸿冢、
渎山。今天的所谓“五岳”,还分散在东西两边。汉代,讲黄帝故事的申公
说:“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
东莱。”(见《史记·封禅书》)这都是黄帝常游的地方,华山在今陕西,
首山在今山西,太室在今河南,泰山和东莱在今山东,都在黄河流域。由于
这样的分配法没有按汉代疆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所以汉武帝另行分配,以
太室为中岳,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
用来显示国土的强大。后来因为安徽位置还不太“南”,所以又改以湖南的
衡山为南岳。
统治阶级的划分名山大川,往往是出于加强统治、显示国力的目的,所
以任意改动,造成了历史上纠缠不清的“五岳之谜”。五岳是东西南北中五
座大山的结合体。下边,举中岳的例子,就能看出历来对“五岳”的争论到
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历来都将河南的嵩山作为中岳,如《尔雅·释山》就说:“嵩高为中岳。”
但胡渭的《禹贡锥指》认为:“隋朝以霍山为冀州镇,历代因之,号曰中镇,
即古之中岳,周仍以唐虞时太岳为中岳。”此谓因袭隋时唐虞以山西霍山为
中岳。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唐虞时霍太山为岳,是为中岳,名谓《禹
贡》而不见《帝典》者,霍太山在冀州帝都之内,非巡狩所至,故略而不言。
周营成周,华山在王畿之内,故为中岳。。。嵩高在虞夏时,谓之外方,不
以为中岳。”就是说,唐虞时的中岳是山西霍县的霍太山,华山是西周时的
中岳,而嵩山最初并不是中岳。金鹗《求古录礼记》:“中岳之名,历代随
帝都而移,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晋阳,皆在冀州之域,故并以霍太山
为中岳。殷汤都西亳,在豫州之域,故以嵩高为中岳。周武王都镐,在雍州
之域,故以虞山为中岳。”中岳的争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统括五山的“五
岳”了。
(良安)
“七塔八幢”何处寻?
自古以来,苏州为我国东南名城。从六朝开始,在古城内外,先后建造
了大批佛寺。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所属长(洲)元(和)吴三县,
共有佛寺260 余所。且有的寺庙规模宏大,庙内还建有佛塔,不仅数量众多,
且风格形式各异,岧峣凌空,壮观非凡。装点苏州,成为一座“宝塔之城”。
旧时苏州传有“七塔八幢”之称,但种种说法不一,仔细考查,十分耐
人寻味。现将诸说分述如下:
一、关于“七塔”:
最早的七塔是建在一起的,拔地而起,罗列城东。据明王鏊《姑苏志》
记载:妙湛寺在长洲县东(今十梓街东段),宋初开宝年间建造七塔,至建
炎年间,毁于兵火。。今呼为“七塔寺”,地名七塔寺前巷。但南宋《平江
图》中所画出的,妙湛寺内仅有一塔,可能是战后重建的。
以后,苏州城中又有历代所建的七塔。根据清顾震涛所著《吴门表隐》
所载:一在临顿路白塔子桥东堍,名白塔;二在孟子堂东(可能在今宫巷附
近);三在朱长巷东口塔弄,名虹塔,清乾隆二年倾圯;四在司狱司衙署内
(地点待考),塔内原有宋熙宁年间葛蕃记碑;五在宫巷南口,名雄塔,宋
嘉祐五年建,旧有石刻建塔纪年,人于其下摇动,塔上铃铎齐鸣,乾隆五十
七年倾圯;六在濂溪坊(今干将路中段),名雌塔,宋靖康初建;第七,即
妙湛寺塔。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上述七塔,现已荡然无存。
另说,即通常所称的城中七塔为:北寺、瑞光、双塔、白塔和北寺塔后
的大同塔、专诸巷口王祖师殿后的石塔。后面的三座,亦已不存。如果你有
兴趣,可去苏州郊外天平山附近的寒山岭北,地名七塔湾,在此登高眺望,
尚可看到远近七塔,林立于前。南见上方、灵岩、瑞光和双塔;北见虎丘和
北寺塔。这七座宝塔,经过整修,大都风采一新,即为今日所称的“苏州七
塔”。
二、关于“八幢”:
与塔比较,幢的规制较小,亦为砖砌石筑,层层供佛,实为古代所建的
藏经楼。城中八幢,据《吴门表隐》所载:一在孔忖使巷内,名方塔;二在
装驾桥南堍宝幢寺内,久废;三在洙泗巷南口;四在石塘桥北小桥头(今北
寺附近);五在桃花坞石幢弄底;六在因果巷内。尚有二处不详。
又一说,除石幢弄一座相同外,其余为:西美巷况公祠大殿天井内一座;
松鹤板场一座(今干将路西段);濂溪坊甫桥东一座(今干将路中段);思
婆巷口一座(可能在今大郎桥巷);恤孤局前一座(今金门内)。上述六幢,
都已陆续坍塌。现仅存相门内甲辰巷中的一座,幢为八角形,砖砌实心,径
约一米,顶已毁,仅存四层,高三米余,每层有壶门,直棂窗,通体未施粉
刷,显得苍老古朴,富有宋代建筑的特色。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塔八幢”何处寻踪?实乃姑苏一谜!
(孙鹄)
何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
归”。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首《渔歌子》词,才为人们
所熟知的。可是,词中所说的西塞山,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为人们所争议。
我国有两处西塞山,一处在湖北黄石,另一处在浙江湖州。黄石西塞山
位于市东郊道士袱,长江南岸,一名道士矶。它嵯峨横江,危峰突兀,形势
险要,有“鼎足纷争地,雄分虎豹关”之称,是古代战略要塞。据史书记载,
西塞山为古战场,汉末,孙策攻黄祖,三国,周瑜破曹操;晋,刘裕攻桓元;
唐,曹王皋复淮西都曾在这里扎过营寨,或筑垒自守,或锁江阻击。最出名
的是“铁索横江”之战。那是公元28O 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王浚为龙骧将
军,建造大型战船,率水师沿江东下,大举伐吴。吴军凭此西塞天险,将铁
索链、铁锥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