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军,建造大型战船,率水师沿江东下,大举伐吴。吴军凭此西塞天险,将铁
索链、铁锥暗置江中,以图阻遏晋军东进。岂料,王浚先作大筏数十,令善
水者推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作大数十围的火炬,灌以麻油,
烧断了铁索链。于是,王浚的战船长驱东进,旋抵石头城(南京),迫使吴
王孙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关于此次战争,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西塞
山怀古》为题着力渲染,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
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
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他既描绘了西晋水师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
又通过总结孙皓以及后来宋、齐、梁、陈相继覆亡的历史事实,说明地形不
足恃,“王气”不足凭,国家要统一,人民要团结,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由于这里古风缭绕、硝烟尚存,因而吸引历代许多骚人墨客登临抒怀、
吟诗作赋,除刘禹锡外,唐代李白、韦应物、皮日休、罗隐,宋代王周,明
代王一翥、吴国伦,清代邓汉仪、胡茂祖等都曾以西塞为题,留下名篇。唐
代诗人张志和也是众多文人游客之一,并写下了知名作《渔歌子》。
张志和(约730—约810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
人,“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侍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善歌
词,能书画、击鼓、吹笛”(《辞海》)。《渔歌子》词与他大多数写闲散
生活的作品一样,系季节景物描写之作。早春江上,清气氤氲;四野空蒙、
老翁垂钓。。这些恰与黄石道士矶一带高度吻合。
关于张志和是在黄石西塞山写下《渔歌子》词的问题,南宋诗人陆游所
著《入蜀记》中有一段记载。陆游自家乡山阴乘船经大运河入长江,到达蜀
地夔州。在途经湖北大冶(今黄石市)的时候,其中说:“晚过道士矶,石
壁数百尺,色正肯,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
孤,临江峰嶂无出其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
前白鹭飞’者。”玄真子是张志和所著书名,后来他自己就以此为号。《渔
父辞》是《渔歌子》的别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在解释西塞山名
称由来时说:“(黄石)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山。”陆游认为,
自过江西彭泽小孤山以来,沿江的山峰没有比道土矶更壮观的了。唐宋诗中,
也多有描写此矶的名子,如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西塞当中路”,韦应
物有《西塞山》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江流满”;
张耒也有“不泊艰危道士矶”与“危矶插江生”之句。事实上,这里的道士
矶还建有纪念张志和的祠堂,临江山腰断崖绝壁中的桃花古洞,风景怡人,
古风犹存。
然而,在浙江湖州西南方磁湖镇的那座西塞山,也叫道士矶。山形虽不
大,但风光旖旎,州城虎踞,云雾缭绕。走近道土矶,一峰高耸,形似五指
并举、掌心向外的巨掌,直指云端。夕阳余辉,映照矶顶,别是一种丽景。
满山的奇岩怪石,如禽似兽,如虎似豹,相映成趣,维妙维肖,素有“乘兴
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的诗句传诵。自古以来,不少的人宣称,这
里的西塞山才是真正的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有一部书叫《西吴记》,
里面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明代的王世贞也认为,湖北大冶(黄石)的西塞山,
峭壁洪涛,不像张志和词中的景色;然而他又认为江北岸远山有人家的地方,
也许是张志和垂钓之处(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六)。不过,清人徐釚
《词苑丛谈》还是认为,湖北与浙江两处西塞山,“未知孰是”。
另据《新唐书·张志和传》载,颜真卿担任湖州太守的时候,张志和曾
去拜谒他,并说:“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是两条
溪的名字,都在湖州。清人张宗橚《词林纪事》就据此认为,张志和“踪迹
未尝入楚(湖北)”,陆游《入蜀记》所说,是没有详细考察的结果云云。
甚至某些选有此词的文学注本,也以浙江湖州西南的道士矶,作为张志和《渔
歌子》词中的西塞山。
看来,两者说法均有道理,又皆无确证。孰是孰非,只好任其评说。
(陈远发)
泰山回马岭孰以回马?
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
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
——清乾隆帝《回马岭》诗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八百
米,古名石关、瑞仙岩,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十分优美。现有石
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
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
宋真宗赵恒回马说。此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乾隆
十三年(1748 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登盘
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现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清宋思仁编写的《泰山述记》中记载:“回马岭,重岩叠嶂,一名石关,应
劭谓之天关,至此马不能行矣。。相传宋真宗回马处。”民国十一年版赵连
儒著《泰山游览志》也记载:“回马岭,一曰瑞仙岩,在壶天阁北,。。过
此马不能登矣,盖山腹脉络盘行,至此又一大折,相传为宋真宗回马处。”
但考稽史料,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
年(1009 年)立于泰山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颂碑》中记述:“上乃乘轻
舆,陟绝(山献),跻日观,出天门。”登山是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
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另据《宋史记事本末》记载,宋真宗
赵恒来泰山行封禅时“道径险峻,降辇步进”。清唐仲冕编写的《岱览》说
得更清楚:“上必降替徒步,至回马岭。”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于
岱庙的《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中就有“回马岭”之名:“山人王昌宇大历十
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果徂
候于回马岭。”可见,“回马岭”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时。
唐玄宗李隆基回马说。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1932 年版)和1986
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
元十三年(725 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
据唐郑棨著《开天传信记》载,唐玄宗登封泰山,“从益州进白骡至,洁郎
丰润,权奇伟异,上遂亲乘之,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劳也”。随唐玄宗李
隆基一起封禅泰山的中书令张说在记述这次封禅大典的《封祀坛颂碑》中记
载:“皇帝御六龙,陟万仞,独与一二元老执事之人,出天门,临日观。。”。
《旧唐书·礼仪三》中也有“玄宗御马而登”的记载。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
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传很广,其中一首描绘唐玄宗李隆基
骑马封禅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
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由此可见,唐玄宗李隆基骑马登封泰山是
确信无疑的。但认为“回马岭”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牵强之嫌。
汉光武帝刘秀回马说。1984 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泰山游览》和198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岳泰山》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
元56 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清末著名学者,杨度先
生的老师王辏г讼壬睬阆蛘庵挚捶ǎ诘翘┥绞备呈痘芈砹氚厥鞲琛?br /> 中云:“霍家都尉死山头,汉武匆匆旋玉轮,自此群臣陪法驾,行至松前尽
回马。”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泰山封禅仪记》的记载:刘秀“上山骑行,
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此文的作
者是随汉光武帝刘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应劭,可信性较大,“且相半”一
句,正与回马岭石坊下的壶天阁门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
尚多福地”中的“一半”相吻合。以此推断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回马有一定的
道理,但还需解决如下疑点:一是“至中观留马”,“中观”即中庙,泰山
历来分上、中、下三庙,《水经注》转引《从征记》:“泰山有下、中、上
三庙,城阙严整。”《泰山道里记》转引《从征记》:“中庙去下庙五里,
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明《岱史》载:“是岱岳观在元以前为
东岳中庙矣。”即泰安城中岱庙为下庙,山麓岱岳观为中庙,山顶东岳庙为
上庙(中庙、上庙均已圯)。中庙岱岳观正置盘道始处,在此“中观留马”
上行,合于事理,但此处又与回马岭相距4 公里之遥。二是“回马岭”之名
的缘起与汉光武帝刘秀登封泰山之间的联系尚不见任何记载。
因此,三种流行的说法除宋真宗赵恒回马一说可明确否定外,唐玄宗李
隆基或汉光武帝刘秀登封泰山时,孰以回马?
(吕大明)
巧夺天工篇
胥溪运河是伍子胥开凿的吗?
胥溪运河,一名伍堰河,又名中河,位于江苏高淳、溧阳之间,西边中
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在安徽芜湖市通于长江,东接荆溪至江苏宜兴入于太
湖。胥溪运河对于苏皖二省之间的航运和该地区的农田水利有着重大作用,
在我国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胥溪运河是怎样形成的,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胥溪运河
即《禹贡》三江之一的中江。首先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汉书·地理志》丹阳
郡芜湖下所谓“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水经·禹贡山川泽地所在》
亦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汉魏芜湖县在
今芜湖市东,阳羡县在今宜兴县南,恰与今胥溪运河的流经形势大致相符。
另一种说法,胥溪运河是春秋时伍子胥所开凿。最早提出这种看法的为北宋
钱公辅,北宋单锷所撰的《关中水利书》中云:“公辅以为伍堰者,自春秋
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丹,而东
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宋以来,史地学家大都持此说,而否定《汉书·地
理志》和《水经》的说法。北宋苏轼就提出了三江不可能流经丹阳和会稽等
地,认为《禹贡》中所谓中江乃指岷江以下长江干流,北会汉水为北江,南
合豫章水为南江,自北而下同为一道“以入于海”,而会稽、丹阳诸河“皆
是东南枝流小水,自相派别而入海者”,不应在“三江之数”。(见南宋毛
晃《禹贡指南》卷一引)沈括在他所著《梦溪笔谈》卷四《辩证》中也指出
西汉孔安国所谓的“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按:即今太湖),后为
北江而入于海”是“未尝详考地理”。他们都否定中江流经胥溪运河。因此,
这一说法不为后人所沿用,而胥溪运河为伍子胥所开凿说则为以后大多数学
者所袭用,尤其是明代韩邦宪对此说作了较为详尽阐明。在他所著的《广通
文考》中谓:“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即伍子胥)计,开河以运粮,
今尚名伍胥河,及旁有伍牙山云。左氏襄三年(公元前570 年),楚伐吴,
走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至于衡山(今江苏吴兴县南);襄十五年(公
元前480 年),楚子西子期伐吴,至于桐(今安徽广德县西桐水,北流入丹
阳湖),盖由此道。滇西有固城邑遗址,则吴所筑以拒楚也。自是河流相通,
东则连两浙,而入大江,舟行无阻矣。”清代地理学家胡渭亦主此说,在他
所著《禹贡锥指》卷九谓:“通江于淮,即夫差所开之邗沟;通湖于江,则
阖庐(即阖闾)所开之胥溪也。”近人丁文江曾到胥溪运河实地考察,著文
也认为此河川谷狭隘,河身平直,两岸黄土峭壁高耸,且缺乏冲积土存在,
其为古代扬子江(即长江)分流实不可能,必为春秋时伍子胥开凿的运河。
(《扬子江下游地质》,载《太湖水利季刊》,1917 年1 卷3 期)1933 年地
理学家胡思庸等也至该地进行调查考察,对胥溪运河的形成作出三种假定,
但基本上主张该河实为伍子胥所开凿(胡思庸?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