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由于时间匆促,仅看了这座宅院的园林部分,并未察看住宅全貌,因此就误
认为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
这座住宅,确实范围很大。在园林西侧,设花厅一座,有门可通出入。
花厅之北的小庭中,植有一棵极为高大的广玉兰,树干有合抱粗,郁郁葱葱,
挺拔异常,据说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现被列为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据说
这种玉兰出自美洲,后引进中国,现在这种高大的玉兰树在美国亦不多见。
花厅之前庭,配置假山一座,假山内叠石而成一个小小石穴,名“小天池”,
因有泉眼相通,清澈透明的泉水盈盈冒出,四季不涸。花厅西侧设曲形廊屋,
内嵌有书条石五方。再往西,又有一座庭院,筑有栽植牡丹的花台一区,立
湖石数峰,点缀其间。其前为玉兰厅(厅内有套室)。厅前植高大的玉兰两
株,亭亭对立,此厅亦因此而得名。玉兰厅原系吴待秋生前在此作画之所,
经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访晤,据吴木老人介绍说:章太炎、施剑翘,陈叔
通,范烟桥、周瘦鹃等知名人士,都曾到过这里。
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后的看法是:当年此园取名“残粒”,确寓有小巧玲
珑之含意,但此园是否可视为苏州最小的园林,关键在于划分园林与住宅界
限问题。如果把厅堂及其他庭院都划入园林部分,那末面积就并不算小;如
果仅仅指园林一角,当然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苏州的私家宅园,往往园林
与居宅相连,很难作出明确划分的界限。因此对残粒园是否作为苏州最小的
园付,必然产生分歧意见,而很难得到统一。
(孙鹄)
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园址何在?
据历史记载: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是苏州顾家的辟疆园。顾辟疆是东晋
时代人,官做到郡功曹、平北参军等职。相传他性情高洁,家中建有园林一
座,其林泉池馆之胜,号称吴中第一。因此,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纷纷前往游
览。在《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有两则有趣的故事: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
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
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
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
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
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
右出门。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
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
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
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
确为一座声名远扬的江南名园。
这座名园,直到唐末宋初依然存在。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提到了她,
并对园中景色作了具体描述: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李白“辟疆旧林园,怪石纷相向。”
——陆羽“水竹谁家宅,幽庭向苑门。今知秀伦沼,旧是辟疆园。”——楼
颖“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陆龟蒙“于
公门馆辟疆园,放荡襟怀水石间。”——张伯玉。
据考,此园在唐代曾做陆胜的住宅,有一个秋雨天,诗人张南史(季直)
曾接受主人的邀请,在园中宴饮赋诗:“同人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
已被秋风教忆鲙,更闻寒雨劝飞觞。。”又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
辟疆园唐时犹在,顾况曾住过这里,郡守曾有赠诗:“辟疆东晋日,竹树有
名园。年代更多主,池塘复裔孙。”今已莫知其所。
从以上所引诗文中,可见辟疆园在唐代仍为吴中第一名园,园中景物历
历在目。有假山高耸,池沼低平,翠竹纷披,茂林点缀,危亭曲宇,庭院幽
深,风景十分宜人。但这座园林的具体地点究在何处?自宋初以来,已经湮
没难寻,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经人们再三探究,至今仍是一谜。
一说,即为今天苏州的拙政园,在晚唐时曾做过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据
明文证明《拙政园图咏》)陆的好友皮日休曾有题壁诗一首并序云:“临顿
(里名)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龟蒙的字)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
诗句云:“趁泉浇竹急,候雨种莲忙,更葺园中景,应为顾辟疆。”因而有
人认为此园就是晋代的辟疆园故址了。但有趣的是陆龟蒙本人并不认帐,倒
在他所著的《松陵集》中,另有《任晦园亭》一诗:“(辟疆园)风烟惨无
主,载祀将六百,草色与行人,谁能问遗迹,不知清景在,尽付任君宅。”
可见辟疆园建园将近600 年,到晚唐时园内清景尚存,已改建为“任晦园亭”
那末,“任晦园亭”究竟在哪里呢?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一书载:
“任晦园,唐泾县尉任晦所建,或云即辟疆园,实在潘儒巷,今任敬子祠东。
宋为任氏园,元为潘元绍别宅,明属徐姓、毛姓,后废为民居。”但查阅更
早的苏州地方志书如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两书中都说辟疆园已经不知其所,“任晦园亭”仅是疑即辟疆园,也并未说
明任晦园的具体地点。就是在《吴门表隐》一书中同时也列出了另一种说法
——
书中说:“辟疆园,晋顾辟疆所筑,为郡中第一,志载失考,实在西美
巷中,郡署东偏。曾为五显庙。。明况钟有《辟疆馆记》碑,今即其地建况
公祠。”因此有人竟据以写道:西美巷内有辟疆馆,和苏州府衙相邻,况钟
曾在其南建庐居住等等。其实只要仔细查阅一下《吴县志》,即可发现早有
一段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盛传得况太守《辟疆园记》石刻,以为郡治东隅
和丰坊(即今西美巷)五显王庙即园之故址。。。但后人审定况钟《辟疆园
记》的石刻是伪造的赝刻。因此,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此说。再从比况钟生活
时代稍早的明初诗人高启(苏州本地人)所作《顾辟疆园》诗注中说:“其
地至今不可考。”并在诗中发出了“江左风流远,园中池馆平。。市朝亦屡
改,高台能不倾”的慨叹,也可从另一侧面说明况公祠不可能就是辟疆园故
址所在。
此外,也有人认为建于甫桥南堍东侧的“辟疆小筑”就是晋代的顾氏辟
疆园。据查此园在苏州历史上果然存在,但建于清代。在《吴门表隐》和《吴
县志》中都有记载说:辟疆小筑在甫桥南,道光二十年明经顾沅建,相国阮
元题并书。中有艺海楼,沅藏海内书籍及名流书画于此。并有吉金乐石之斋、
传砚堂、金粟斋、吟香阁、白云深处、心妙轩、据梧楼诸胜,为名流文宴之
所。可证实此园系建于清代中叶,且具有一定规模。虽与晋代的辟疆园取名
相同,但有何必然的联系,一时也尚难找到充分的证据。
综上所述,可见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的遗址何在,在宋代苏州的地方志
古籍中,已经难以找到确切的地点。时至今天,再来考证求索,看来已成沧
海遗珠,渺茫难寻了!
(孙鹄)
方舆溯源篇
“中国”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
更有着几万万勤劳智慧的儿女。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作出了巨
大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我们伟大祖国的名字!我们每个
人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你可曾想过,中国,这
个令人骄傲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有关的说法真是太多了。通常的说法是,中国乃是指华夏族(包括后来
的汉族)居住的地区,以及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史记》中的《天官书》、
《匈奴列传》等篇,都把诸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作中国。中国这一名称,
早在西周初年,已经用以称呼华夏族所居住的地区。《诗经·大雅·荡》篇
把商王国称为中国,因为商在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被公认为唯
一的中心国,而周国和别的许多国家,只是商国管辖下的附属国。到《诗经·大
雅·民劳》篇里,中国则已是指宗周和遵守周礼的诸侯国了,因为这时周已
经推翻了商朝,代替了商朝的中心地位。《尚书·周书》中的《梓材》篇有
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国民及其疆土就是指周本国及
其人民。中国,是西周初年周国人对其本国的一种特殊的称呼。周的国号是
周,它原先住过的地方,周文王居丰,周武王居镐,没有称作“中国”的,
这“中国”的称呼是承袭了习惯的叫法的。周人既从习惯上凭其正统地位而
称居住之地为中国,并以此区别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中国”二字,
遂被周王国专用,成为专指处于正统地位的华夏族居住地及华夏族建立的国
家。所以,到东周时,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称楚、吴、越等南方国家为蛮
夷;楚、吴、越等国也称北方诸国为中国或上国。秦国原居西戎之地,被视
为蛮族,后来虽然占有了宗周旧地,仍被视为戎狄,可见“中国”这一名称,
虽也指地域的处中,但更主要的则是指华夏族传统文化的所在地,强调的是
建立在这里的所谓“冠带之国”。汉代伊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称作中国。
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流行。它认为,“中国”是指中原之地以及在中原建
立的国家。《孟子·梁惠王》篇记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同书的《膝文公》篇记载说,“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于中国”。《战国策·秦策三》记范睢之言:“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
下之枢也。”这里的“中国”,都是指的“中原”或“中原之国”。《史记·武
帝本纪》中“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的“中国”,含义也是
“中原”。古时,齐、宋、韩、魏等国地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以为身居万
国之中,故自称为中国,与四周的蛮夷之国相对。中原之称中国,主要是指
地域的居于中心而言的。所以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要自称中国。例如南
北朝时,南朝自以为是汉族的正宗王朝,所以虽避居江南仍自称中国,把北
朝称为索虏、魏虏;北朝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因入居中原,也就自称中
国,称南朝为岛夷。自称中国而把别人称作野蛮落后、不屑与语的“夷”,
这是由“中原”与“四边”的人为对立而起。再如宋代,北宋与南宋都自称
中同,而分别与之对峙的辽国和金国,因占据中原或中原大部也自称中国。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中国乃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或地域)。因为
天子之国,当然居于诸侯万国之中,其文化礼仪、政治教化也当然居于正中
地位。这正如扬雄所说,“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也如《文中子·述史》所云,“大哉中国,五帝三王之所之也,衣冠礼义所
由出也”。《三国志》中诸葛亮有这么一段话:“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不如早与之绝。”这儿的“中国”,指的就是汉帝直接统辖下的地方。
唐朝韩愈《论佛骨表》说,佛“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中
国”仍是指王者所辖之地。“中国”的范围在各个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秦以
前的王者所辖之地主要指华夏诸国,如《左传·成公七年》季文子说“中国
不振旅”。此处的“中同”即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
国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汉以后,人们常称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为中国,
这里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普浴王恩”的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兄弟民族。
到了清代,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便都以“中国”为代名词了。
此外,还有许多说法。例如,有人认为中国是指京城。《孟子·万章》
篇说,舜去“中国,践天子位焉”。刘熙注云:“帝王所都在中,故曰中国。”
也有人认为中国是指国内、内地。《榖梁传·昭公三十年》记载:“中国不
存公。”注曰:“中国,犹国中也。”清朝陆鼎《滇游记》记云南诸生温文
懦雅,“敬慕中闰”。这里的“中国”则是指内地了。清朝末年,常把内地
十八省(外加东三省)称为中国,与边区相对。
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