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713 年)方受大朝(唐朝)宠命,封为渤海郡王”。八世纪末,日本留唐僧
永忠在给日本天皇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渤海在日本“和铜六年(公元713 年)
受唐册立”。(《类聚国史》)
有人认为渤海国是一个一切主权都归唐朝的国家。魏国忠《渤海都督府
长史小考》(载《北方论丛》1982 年第2 期)据《文苑英华》卷四百七十一
《与渤海王大彝震书》:“今因王子大冒兴军等回国,赐卿官告及信物,至
宜领之。妃及副王、长史、平章事等,各有赐教,具如别录”的记录,对“长
史”进行了考证,认为以上官职唯“长史”不见于《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职官序列,而位又高踞于百官之上,当来自渤海以外势力所派,在当时唯有
唐朝能如此。“长史”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职衔,唐时设置已很普遍。公元
725 年,唐于黑水靺鞨内“置长史”,在唐廷看来,渤海与黑水地位均等,
故更需要向地域毗连的渤海地区作同样的派驻。因此,既然长史一官负责渤
海地方政务,唐朝在渤海国就拥有一切主权。
然而,研究渤海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不能忽视和回避其特殊性。
它曾号称“海东盛国”,实力强大,一度竟与唐朝分庭抗礼,说唐、渤两国
各自为政,渤受唐册封和人贡实欲与唐修好,也是不无道理的。
孙进己、庄严认为渤海国“相当于今天的民族自治”。(《1981 年黑龙
江省民族史讨论会讨论稿》)因为渤海国自有年号和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
其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同于内地,目前所发现的渤海文字,还有不少
尚无定论,等等。朱国忱等在《渤海国政治制度述略》(《求是学刊》1981
年第3 期)中认为:渤海国官制几乎完全依唐,以王族为首的右姓高门政治
是受唐王朝封建集权思想深刻影响而产生的。但渤海国是以王权为核心的专
制政体,自有一个完整庞大的统治机器。因此,其王在国内享有无上权威,
不受外人控制。而有人却依据时间观念指出,唐亡后,渤海国又存在了近20
年,并没有随唐而亡。二十年中又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吴越,仍
继续建立联系,而这种关系,已不是属国关系,而是盟国关系了。所以,渤
海国是怎样的国家,应联系唐及五代十国综合考察。(见《牡丹江师院学报》
1982 年第2 期)
除了上述从政权性质等方面论述渤海国是怎样的国家外,有些学者还试
图从社会性质方面来加以探讨。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渤海国是奴隶制国家。①渤海国在将近灭亡之时仍以奴婢作为贡品;
②渤海国国君是主要的土地所有者,并通过各级官僚机构进行管理;由于渤
海各部族发展水平有异,使渤海只能向各部族征收以实物为主的贡赋。这种
土地国有制和贡纳关系,证明渤海国乃是奴隶制国家。
二、渤海国是封建制国家。①渤海国已使用铁器,能冶铁,而铁器正是
封建社会特有的标志。②金代洪皓《松漠纪闻》言渤海国有奴婢部曲的现象,
部曲是农奴。③渤海派人到唐习识古今制度,厘定京府州县制度,从此全面
完成了封建化变革。
由此看来,渤海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宜
轻下定论。
(俞姡а「吡照洌?br /> 南昌是得名于“南昌山”吗?
南昌名称及建置较早,据史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 年)设县,为豫
章郡治所。故治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东南黄寺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改名豫章,为洪州治所。唐武德时曾别置南昌县,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六月,因避代宗名豫讳又改豫章为钟陵。贞元间复名南昌。南唐交泰元
年(公元958 年)于此建为南都,升为南昌府。自宋至清,南昌县历为洪州、
隆兴府、隆兴路、龙兴路、洪都府、南昌府治所。1914 年撤销南昌府,留县。
1926 年设南昌市,市县分立,南昌县治屡次迁移,至1949 年始迁驻莲塘镇,
沿袭至今。南昌市为江西省省府驻地。
南昌之名自建县始,除隋、唐间曾一度改名外,一直沿用至今已有2100
多年,这个曾被誉为“八一”起义的英雄城,其名称因何而来,在学术界却
未能定论。
南昌市名系后设置,因袭南昌县、府之名当无问题,而“南昌”之称又
以何得名,历来则有不同说法。一说南昌设县时因西南有南昌山得名(光绪
《江西通志》引郭子章《郡县释名》);一说汉设县,为秦九江郡南部,故
名南昌(斌允甫《今县释名》1931 年版);另一说则认为南昌设县“因地居
中原的南方,用南昌作县名是取南方昌盛的意义”(黄长椿《南昌几个古地
名的由来》,载《地名知识》1980 年第3 期);还有一种说法以汉立南昌县
时“取昌大南疆之义”。(《江西地方志农产资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两种说虽略有不同,但含义相近,同样带有以祥瑞命名之义。
古代对每一地名的出现都不是随意命名的,而是有它一定的缘由。南昌
之名因年代久远,设县时历代正史地理志及总志等志书均只载其建置年代、
沿革等,从未涉及名称由来,后人只能根据名称含义、政区设置和所处地理
环境等情况加以推测,因而很难断定上述哪一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只能是
相对而言,自然也就成为一个谜。不可否认,各说中可能存在着其理由充足
程度上的差异。例如上述南昌以山得名说,其理据似乎不足。今据清《嘉庆
重修一统志》卷三0八南昌府山川条:西山,“在新建县(清新建、南昌两
县同治,即今南昌市)西、章江门外三十里。一名南昌山,即古散原山也。
或作厌原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四豫章城(豫章郡南昌县所治
城)西山:“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可见南昌
山,原名西山,又名散原山、厌原山,南昌山系其后所改。显然南昌设县时
似不当以山为名,倒有可能以县名山,故此说不足为信。至于南昌以居秦九
江郡南部而得名,其说亦有勉强之嫌。秦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辖境除安徽省部分外,还几乎包括今江西全省。以汉南昌县为豫章郡治,而
豫章郡北尚有九江、庐江二郡,均在秦九江郡治南,怎能说唯独南昌位于秦
九江郡南得名,似乎也不确。以祥瑞名县说可能相对合乎情理。(王天良《江
西省县市命名探索》,载《历史地理研究》,1986 年第1 辑)
尽管如此,一定要说哪一种看法绝对正确未免过于武断,因为目前还没
有一种权威性说法可代替其他说法,并使其折服,只能是各持其说,各信其
是,百家争鸣。或许这个谜只好在今后让专门研究地名学的学者去揭开,也
许作为悬案永留于世。
(王天良)
四川是得名于四条川吗?
四川因何得名,历来众说纷坛,实际上根本的分歧所在只有两说。一说
是来源于历史上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域;另一说是以四川境内的自然区域大川
命名。前者以明末清初顾炎武为代表,他在《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
下说:唐时剑南一道,仅分东,西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
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以此名为四川。后者则认为四川是因境内有四
条大川,故名。持这一说的为数颇多,但哪四条川说法又不尽相同。与顾炎
武同一时代的顾租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中曾以“于义未安”
录引“近说以岷、泸、雒、巴为四大川,故有四川之名”。1936 年版《辞海》
亦同其说。1936 年商务印书馆版、臧励和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
1979 年修订本《辞源》以及1979 年台湾中华学术院印行、张其昀等编《中
文大辞典》三书虽两说并存,但基本上都倾向此说。1946 年正中书局版《四
川新地志》所列四条江目为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乌江)。1956 年新
知识出版社版汪永泽编《四川省》则以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为四条大
川。四江之说,多年来学术界未曾提出反对意见,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
事隔十余载,吴冷竹于1974 年第6 期《地理知识》上发表了《省区释名》一
文,对四江说持否定意见。该文从四川历史上行政区域的演变,以及与自然
山川的关系,论证了四川得名的真正含义。四川,唐初设剑南道,辖有今四
川省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至德二年(757 年)分为剑南西川、剑
南东川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是平川旷野的意思,岷江流域属西川,
沱江流域属东川。宋初分设西川、峡西二路,咸平四年(1001 年)分为益州、
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始合四
路置四川行省。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有些书上说四川得名于境内有长江、
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那是错误的。”
随后,张至皋在1979 年第5 期《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四川的名称由
来和辖区演变》一文,主同上说,认为四川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
附会之嫌”。论述了“川”字的含义和演变:唐时置剑南东川、西川和“剑
南三川”,“川”字是指自然区域。宋分置“川峡四路”,“川”字含义已
经离开自然区域的意义,具有行政区域的意义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建置四川行省,这时“川”字的含义已经完全确定为省的地方行政区域
了。文章还指出,一般说来,我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往往是在一定自然
区域的基础上,根据过去政区的演变情况,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划分的。宋代之所以出现“四川”之名,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四川,已经有
了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的地域性。因此把“四川”名称的由来,归之于为
具有四条大江,是既不确切,又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沉默多年的问题又开始提出来了。孰是孰非,四川原义究竟是什么,看
来还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王天良)
银川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历史上著名古城,位于银川平原中部,西
倚贺兰山,东临黄河,包兰铁路终点。宋为西夏都城,元至清历为宁夏路、
卫、府治所。向有“塞上江南”之称。1945 年由贺兰县析置银川市。1958
年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驻地。
银川之名因何而来,说法不一,目前仍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宁夏土质
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因这一块葫芦形的地带中,
常如银地一片也”(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民国廿五年天津大公报馆版)。
主同此说者为数不少。另一种看法认为银川地名来自对“塞上江南”美好地
理景观的描述。由于其涵义丰富,音韵响亮,在人们中广泛流传,不胫而走,
由自发形成而最终为官方所承认。“银川”一名至迟在明末清初已开始使用。
起初,官僚文人在诗词中以“银川”形容白浪滚滚的黄河,形容贺兰山与黄
河之间那些流水洋洋的灌溉渠道,以后又泛指那渠沟纵横、水漾晴光、
田园密布、江南水乡般的引黄灌溉平原。例如康熙年间宁夏人解震泰在
《游贺兰山》诗中,就有“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廓渺如舫,银川亦
寥廓”。后三句就是对银川附近自然风光的鸟瞰写真。至清乾隆年间“银川”
已演变成为宁夏府的别名,或宁夏县附近灌区的雅号。而后府城书院亦以“银
川”命名,城门牌坊也写有“银川”字样,城中也出现以银川为名的戏院(“银
川大舞台”、书店“银川书局”)等等。并不像有些人所猜想的,“银川”
是什么反映冰封大河或雪盖平川。至于一些地理著作,甚至现行中学地理教
科书上,把银川市郊过去因排水系统混乱,而导致洼地积水、湖沼成串、土
壤盐碱化严重、地面一片银白的情况,指为银川命名的由来,那更是一种想
当然的误解,亟须加以纠正。银川在元明以后因一直被称为宁夏城,所以人
们往往简称“夏城”。清初,民间就以“银川”作为宁夏城的别名,因而又
衍生出“银城”、“银郡”等说法,这些都可算是银川城的雅号。解放后,
人们说惯了容易上口而又引人遐想的“银川”这一美好地名,其它说法就不
太流行了。(汪一鸣《宁夏与银川》,载《地名知识》1980 年第3 期,参见
《银川地名的由来》,载《宁夏大学学报》1980 年第3 期)还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