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太流行了。(汪一鸣《宁夏与银川》,载《地名知识》1980 年第3 期,参见
《银川地名的由来》,载《宁夏大学学报》1980 年第3 期)还有一种说法, 
则认为在今银川市1947 年以前历代都没有叫做银川这个名字。(陈谢《银川
城名的来历》,载《宁夏日报》1979 年12 月25 日) 
和龚在《银川地名考》一文中则主张“银川地名东来说”,认为上述关
于银川得名的说法都欠妥,前两种说法难免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而
后一种说法则又近乎武断。文章根据史籍有关银川地名的记载,从历史地理
的角度论证今银川与隋唐宁夏之银川本为同源。随着西夏国统治中心及党项
民族的西迁,银川地名也就被带到了今天的银川,这就是“银川地名东来说” 
的论点。银州、银川郡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也是西夏国开国皇帝的出生地, 
银州还是李继迁初建政权所在地。至于为何历代史书不称今之银川,而称其
为怀远、兴州、兴庆、中兴府、宁夏等名?因为兴庆、中兴,均取兴盛宏富
之义。如在其国家文献中直称其都为“银川”岂不有失国体?更何况两夏史
籍无几。西夏人称“兴州”、“兴庆”、“中兴”为银川,也只限于民间口
头。到明清时期,“银川”这一地名,在诗文碑记及史书中屡见不鲜,其后
还用它命名。例如,乾隆十九年(1754 年)所建宁夏最高学府,即名“银川
书院”;二十年成书的《宁夏府志》,亦名《银川小史》;后来宁夏城里出
现以银川命名的“银川舞台”、“银川书局”、“银川饭店”等。因此,依
史籍材料“银川地名东来说”是建立在“同源地名的迁徙”这一根基上,是
合乎情况、言之成理、可以成立的。所以今天的“银川”,在历史上不仅称
过怀远、兴州、兴庆、中兴、宁夏等名,而且西夏建都以来也一直被当地人
称为“银川”。(《地名知识》1981 年2 期) 
历史上确曾置过银川、银川郡、银川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 年) 
置银州,治儒林县(今陕西榆林东南)。隋大业时废。唐初复置,天宝元年
(公元742 年)改为银州郡,乾元初复为银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 年)废
为银川城。银川之名出现虽早,但不在今银川市,而在其西。“银川地名东
来说”是一种新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否真正揭示银川名称的原义,而排
斥其它各种说法,恐怕还难以下这个结论。
(王天良)

青岛的名称由何而来?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滨黄海,西临胶州湾。胶济铁路终点。1929 
年建立青岛特别市,1930 年改为青岛市。现为山东省省辖市。市区人口100 
多万,工业发达,港口优良。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冬不严寒, 
夏不酷热,冬夏加春,为驰名中外的疗养、避暑和游览胜地。国内有“花园
城市”雅称,外国人则誉为“东方瑞士”。青岛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
一,为世界各地游人向往的地方。青岛这个美丽的名字,它的名称是怎样来
的,至今学术界仍无一致的说法。
一种说法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小青岛位于青岛湾内, 
与青岛市隔海相对。在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在小青岛上建立灯塔,于是便著
名起来,就用这个岛的名子来命名整个市区。而在这个岛的原名上加上一个
“小”字,称为小青岛。(倪锡英《青岛》,1936 年10 月,中华书局版) 
另一种看法认为青岛是由青岛村发展而来的。青岛在清朝末年已经是一
个市镇的名称。1886 年(清光绪十二年)道员刘仓芬在《查勘胶州湾条陈》
中说:“。。胶州澳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 
文中所说“高四十七八丈”,实指青岛山,在陆上而不在岛中;“有市有关”, 
更非在岛。所以清末青岛已是陆上一地区名,再后成为城市名。至于“青岛” 
这个村庄名称是怎样来的,还需进一步志证。说“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
青岛”而得名,这种说法是缺乏文字记载的。道光《胶州志》、同治《即墨
县志》均未明确两者的关系。从字义上说,凡带“岛”字的都是由岛命名也
不确切,如青岛附近的薛家岛、顾家岛等村,都是陆地,并非海岛,这就不
能说带“岛”的地名全为海岛。(鲁海《“青岛”名称由何来?》,载《地
名知识》,1980 年1 期)鲁海又引证了青岛原是一海口渔村名称,明万历年
间开航为海上贸易港口。清同治二年(1863 年)建立海关分关。光绪十七年
(1891 年)开始成为一个市镇,也称青岛口。1898 年至1929 年间整个地区
称“胶澳”,青岛是“胶澳”的一个市区名称。1929 年后,青岛是指整个地
区的名称。因此,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含义。关于青岛以何为名时
说:自古以来南北航线有深水航线与沿岸线,沿岸航线中胶州湾为必经之途。
这里阴岛及麦岛以岩褐色深为著,黄岛以岭赭土黄为标志,而青岛树木葱郁, 
郁郁青青,可能由此而得名(《青岛考源》,载《齐鲁学刊》,1980 年第6 
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 年第4 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是来源于前海的一个小岛名,即胶州湾入海口北
面的青岛。清同治《即墨县志》:“青岛,县西南百里”,在“山川脉络图” 
中标有这个岛屿,《海程》一卷中说:“青岛西圈,可容船十余只。”道光
《胶州志》“广轮分率开方总图”中也画有青岛。乾隆十六年手抄本《灵山
卫志》:“小青岛在淮子口(胶州湾海口名)对岸,入海者必由此道。”《莱
州府志》有万历间叫“青岛海口”的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 年)任即墨知
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青岛”,这是有关青岛的最
早记载。现青岛市区历来属即墨所辖,清末属仁化乡范围,原有十个村庄, 
即青岛村、顾家村等,青岛村就位于青岛的对岸。按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 
应该说青岛村以青岛得名。青岛村东部的小山,又命名为青岛山。据《胶澳
志》:“青岛电报局始设于光绪十九年(1893 年),初为报房。”又说:“我

国于千八百九十年春设邮局于青岛,兼辖青莱沂胶境内二十二分局。”青岛
应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大市镇。据日文《胶州湾》所载:1899 年10 月12 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作为城市
最早出现的名称。他认为一些书(按指上述《青岛》一书等)中说,青岛建
为城市后,为了区分海中的青岛和青岛市的名称,便把海中青岛叫小青岛了,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青岛,又称小青岛,清乾隆年间就已有此称法。小青岛
是青岛的一个别名。总之,青岛市名称的来源是从海中的青岛逐渐发展而来
的,至于追溯“青岛”之名的含义,据《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不
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伞保拭嗟骸#ㄊ惫鹕健肚嗟好瓶肌罚?br /> 载《地名知识》1981 年第4、5 期合刊)张天怀所编《中国港口》一书中, 
在谈到青岛名称的由来时说:“由于岛上山岩萃秀,草木长青,故得名青岛”。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出版) 
(王天良) 
广州“十三行”从何得名? 
广州是我国著名的外贸城市,早在唐宋,对外贸易就十分兴旺,至清代
就更加繁荣了。现在,在广州文化公园后面,有一条名叫“十三行”的街道。
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一条极为平常的街道,普通的商店,普通的住宅,与
别的街道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你可曾知道,从清代初期到鸦片战争的100 多
年时间里,清代著名的对外贸易机构——十三行商就设立在这里,使之成为
当时广州最为热闹的地方。
十三行商(也称洋行),在清代的对外贸易活动中举足轻重。行商由政
府指定,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外商的代理人,同时还负有
约束和监视外商的责任,有时也代表政府向外商传达有关官方的文件和政
策。十三行商是外国资本主义商人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中介人,既带有封
建性,又带有买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商可算是近代中国买办阶级的前
身。
由于十三行在清代对外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引起了以后很多经济史,地
方志史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兴趣,发表了不少研究和考据文章。关于具有外贸
机构意义的十三行,人们一般认为它诞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但也
有说建立于1686 年的。十三行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除了清代洋行这个意义
外,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对此,人们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十三行的得名,是因为行商成立时不多不少,刚好是十三家, 
故名十三行,日本学者根岸佶就持这样的观点;有人认为十三行这个名称在
明代已有,清代是“沿明之习”而已;我国学者彭泽益等人则认为不是“沿
明之习”,其命名含义也无另有所指,而是随着洋货行的产生而出现的一个
因循习俗特有的名称,用以区别其他行口,同时作为一个洋行商人的行帮统
称而已。换一句话说,十三行是约定俗成的名称,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有人认为上述三种说法都依据不足。以根岸佶论点为例,十三行商在全
盛时期实不止13 家。雍正时有四五十家,乾隆时亦多至26 家。后来也有少
至13 家以下的,最少时只有4 家。只有嘉庆十八年、道光十七年,洋行数才
恰好为13 家。因此,认为十三行的得名与洋行数有关的论点不能成立。至于
“沿明之习”的说法,依据也不充分,因为明代经营商业的行商只有“三十

六行”,并无“十三行”之名。著名学者吴晗在《广东十三行考书评》中认
为“广东洋货行也许恰好是前明所留三十六行中之十三行,故即称之为十三
行”,这一论点被许多学者认为可作十三行得名的参考。
1984 年6 月3 日,《广州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十三行得名新考》的短
文(以下简称《新考》),对十三行的得名和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
十三行的人,无不熟知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洋船
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一作洋钱)堆满十
三行。”十三行之名,最早见于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屈大均这首《竹枝词》
是描写洋行十三行的繁华景色,但《新考》却认为这是误解。《新考》认为, 
屈大均写这首诗时,粤海关尚未设立,广州也未有洋行。屈诗中的“十三行”, 
并不是清代外贸机构意义上的“十三行”。据史籍记载:粤海关设立于康熙
廿四年,此后才陆续设有洋行。而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虽没有写作年代, 
但里面的第一首曾描绘了当年广州降雪的情况。据考证,广州降雪非常罕见, 
百年不一遇。在屈大均一生中,只有甲子年(公元1684 年)广州降过雪。据
此,《广州竹枝词》当写于1684 年,比粤海关的设立早一二年,那时广州还
未有洋行,因此,屈诗中的“十三行”,当然也就不是几年后才出现的洋行。
那末,屈诗中的“十三行”,指的是什么?十三行的真正得名源于何处? 
这可在《广东新语》中找到端倪。《广东新语》十五“黩货”条说:“东粤
之货,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明代广
东共十府(郡),九郡指除琼州以外各郡。琼州府共领十三个州县,各州县
均设推销琼货的行栈于此。所以琼货亦称十三行货,此地也就被称为十三行。
根据上述考证,十三行的得名,是来源于琼州府的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的
十三个琼货栈,它的原始意义也在于此。事实上,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所
描述的是“官商”们用洋船装载广东特产“五丝八丝广缎”驶向外洋出口, 
而不是洋行进口洋货的情况。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屈诗中的“十三行” 
不是作为清代外贸机构的十三行。
后来由于粤海关设立,准许洋商进口洋货,由于十三行濒临江边,便于
卸货,清政府也就在这里设立洋行,这样,十三行也就变成了清代洋行的名
称,到了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开埠,洋行又陆续迁到香港。此地为钱银业取
代、在解放前,十三行又成了银钱业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新考》认为十三行得名于明代琼州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
的十三个琼货栈。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