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武训练女兵之所,考之史实,其实不确。
那末,历史上的孙武教场,究在何处?相传一处在枫桥寒山寺西南约三
里的孙家桥。据同治《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
去当地考查:孙家桥现属横塘乡曙光村,方位系南北向。该桥原名孙武子桥,
桥旁曾立有3 尺黄石一块,上刻“孙武子桥”四字。桥西有旗杆浜,亦为南
北向,约长80 多米,现已填没。先前,河边立有一排旗杆石,想当年孙武在
此演阵习武,军旗飘扬,声威十分显赫。北边有一大片平地,相传就是操练
兵马的大教场遗址,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这里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牌坊,气
势雄浑,壮观异常。孙武为了便于操练兵马,教场就设在他的居宅附近。此
处距离苏城不远,城内就有吴王的深宫内苑。作为拱卫苏州城西的军事屏障,
倒也很有可能。
另一处,则在今吴县胥口乡的蒋墩,当地尚有教场山、二妃庙和二妃墓
等遗址。
蒋墩,地处香山之西。香山,因春秋时吴王曾在此种香而得名,留下了
伍子胥墓、郑旦墓等古迹,附近还有吴国南宫的遗址。其西有舟山村,相传
是吴王训练水军、督造舟船之所。这一带,无疑是当年吴国的重要根据地之
一。
蒋墩,亦名将墩。相传因当年孙武在此拜将而得名,村边有一座小山,
叫做教场山。据吴县《香山小志》(抄本)称:“教场山即吴宫教美人战处,
地名蒋墩,或称小娘山,教场之讹音也。”登上山顶,上面十分平坦,总长
约数百米,可以陈兵列队,跑马射箭,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孙武的点将台故址。
山的左前方是一大片葱绿的平地,可容兵数千,当地老百姓至今仍称之为大
教场。
南面山坡上,过去曾有高大的坟垄一座,叫做“美女坟”,又称“二妃
墓”。相传所葬者即是吴王阖闾的二位美姬,在演阵中因违反“军令”而被
斩。可惜此坟在“文革”中已被平毁,至今在荒草丛中,仅存遗迹。
教场之东,一带山埂,连绵起伏,名小横山,二妃庙就建在这里(现为
小横山小学所在地)。据《姑苏志》记载说:“吴王庙在香山南址,庙
貌有二妃侍,相传即孙武所诛二队长也。”《香山小志》上也说;“南麓,
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也。”据村上的老年人回
忆:二妃庙内原有寝楼三间,楼上塑有二妃像,珠冠霞帔,丰姿秀丽、娇艳
动人。在楼下,则塑有孙武的坐像,全副戎装、神态威武异常。庙内昔年的
情况,与《香山小志》所记,完全符合。明代的高启曾到此游历,并作诗记
慨说:“锦云阵阵落红衣,波冷双莲惨夕晖。故国草侵金辇迹,荒祠尘掩画
罗帏。共哀艳质军前没,谁见香魂月下归?惆帐无人来酹酒,绿杨惟有暮鸦
飞!”
苏州历史上遗留的二处孙武教场,究竟哪处是真?哪处是假?还是两处
都曾设过教场?从以上所引史料看,言之凿凿,都有所据。但笔者查阅了明
代以前的史书,却未见记载。故而娇娘在哪处习武?二姬在何处被斩?仍然
是扑朔迷离,至今难以作出定论,
(孙鹄)
“牧野大战”发生在哪里?
“牧野大战”是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次规模宏伟、影响深远的重要战役。
据史籍记载,周武王率领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国部落的盟军(《史记·周本纪》),
“朝至于商郊牧野”(《商书·牧誓》),一举战胜了殷纣王的70 万军队。
此战决定了殷商的灭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国的基础。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地方?古往今来,人们意
见纷呈。《尚书·牧誓》孔传云:“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说:“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
坶即牧。《后汉书·郡国志》云:“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经·清
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
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
近郊三十里即此也”。上列古书的记载,虽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
但都没注明其确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著作中,对此也语焉不详。范文澜
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汲县。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
则认为在河南淇县南。“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孙作云主张,广义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黄河以北,北及辉县一
带的地方。这一带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狭义的“牧野”在
今河南新乡至汲县一带,因为在新乡城北10 里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师
范大学所在地。这就是“古牧野地名遗留,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即在此一
带地方作战”。这是由于新乡、汲县处在古黄河的“北曲之地”,是纣王畿
的南大门。从地理上说,纣要阻止周人从西方沿黄河东进,必定要在此布兵
防守。即所谓纣兵发70 万在“牧野”拒周。从距离上看,新乡距朝歌恰为
70 里。另外,从汲县城西山彪镇出土的周初铜器《小臣殷》上的铭字“牧
”来判断,“牧野”就在其附近。(孙作云《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的
“牧野”在哪里》,载《历史教学》1961 年第8、9 期)。
也有人认为,牧野不是一个特称的地名,而是一个泛称的方位。“所谓
牧野,是商都郊区”。如《尔雅·释地》曾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
牧外谓之野。”因此,《尚书·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应读
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远的一
定范围内。《墨子·明鬼》说过:“与殷人战乎牧之野”。可见,“牧之野”
不是一个地名。宋人夏在其《尚书详解》中曾明白地说过:“牧野乃凡郊
外之统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载《史学月刊》1981 年第5 期)。
近年来,我国各地广泛进行了地名普查活动,解决了不少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问题。阎正通过地名普查,根据《汲县县志》“在县南陵西社,周武王
伐纣陈师牧野即此。《诗》云,牧野洋洋是也,《舆地广记》‘故商都牧野
之邑’,《寰宇记》‘近郊三十。’”以及《新乡县志》“牧野在县东北八
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的记载,指出“牧野”的确切位置“在
今新乡市郊区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队”。在牧村公社,有许多古代留
下的地名皆与武王伐纣有关。如牧村西南的古龙岗(今扬岗)、古凤岗(今
茹岗)、古龟岗(今畅岗)等,相传是武王兵临牧野时驻扎的村落。其东北
就是南下御周的商军营寨,后称“御寨”(今御河)。其它有关的地名还有
“斩将屯”、“分将池”、“拜将台”、“太公池”等。特别是阎正新发现
的濒于湮灭的“牧野兴国寺”和寺前倒卧的石碑,为确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
重要的证据。碑文写道:“。。旧有兴国寺者,年久未见遗趾,隆庆中有叔
庠生者,穿井见石,上注兴国寺字样,造于汉明帝年间。。。牧村,即周武
王伐商之所。”(阎正《牧野大战究竟在何处?》,载《地名知识》1981 年
第3 期)
上面几种关于“牧野”的考证意见,哪一种最正确呢?
(黄显功)
燕国的京都在哪里?
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文化
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但古今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一些学者,对燕国都城之所
在地的看法与认识却很不一致。各种辞书对此说法不一,许多历史文化著作
也各执己见。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周武王灭纣,封
召公于燕。”在《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
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没有指出燕国建都何处。《战国策·燕策》中有纵横家苏秦一段话:“燕东
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
二千余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此所谓天府也”,
也只叙述了燕国之四邻、疆域和规模。燕国大将乐毅在《报燕王书》中记述
了他公元前284 年率领大军攻齐获胜,把从齐国缴获的大批财物统统运回燕
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
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汉篁”,但没有说明元英、历室这两个燕国的
宫殿和宁台在何处。虽提到蓟丘,但很难肯定这就是燕国的都城,所以仍不
知燕都在哪里。《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司马迁撰《史记》
参考了它。在《刺客列传》中,几乎全部采用了荆轲、豫让、聂政的材料,
都没有指出燕国的都城就在蓟丘;北魏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
《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有蓟丘,因丘以名邑
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南朝宋人裴骃为《史记》作的“集解”也
说: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但蓟和燕都是否一回
事,是否一个国家,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
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燕国在何处建都的看法与认识,大
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燕都在蓟。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朱绍侯主编的《中
国古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还
有其他一些历史文化著作,都认为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或北京西南角)。
侯仁之、金涛合编的《北京史话》,除了说蓟是“周朝所分封的燕国的国都”
外,还说:“为了防御邻国的侵扰,便于加强对全境的统治,燕国的统治者
约在公元前三百年于蓟城西南易水上的武阳,别建陪都,号称燕下都。”
第二,燕都先在易或他地,后迁于蓟。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和后来出版的《中国通史》中说:“召
公的儿子封于燕(故都在易,河北易县。后迁都蓟,北京)。”姚舜钦、张
若玫等合编的《中国古代史及中世纪史讲义》又说:“燕,同姓召公姡猓?br /> 初封在今河南郾城的召陵,后来迁到山西省汾水流域,最后迁到蓟丘(今北
京)。”
第三,燕都始终在易。
顾颉刚在《中国史学入门》中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说:“因为燕
灭蓟,燕把蓟灭了。可知燕和蓟,原本不是一个地方。”“北京过去发掘出
来的文物,都没有燕国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国京都不在北京。燕国京都在哪
里?在易县。所以,说北京为燕京、燕国的京都,是错误的。说易县为燕国
的下都,都是错的。易县,今日仍留有不少燕国时代的文物。”还说:燕太
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人们为荆轲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件事,这首歌,也可以证明,燕国的京都始终在易县。”
“乾隆在香山写了‘金台写照’四个字。金台,即黄金台,黄金台原为燕昭
王所建造的。在香山写这么四个字,也是无根据的。”
另外,有人因为“近年北京出土一批带有叄Вㄑ啵┖钭盅闹艹跬鳎?br /> 在辽南也发现不少商、周铜器,证明召公之子确实分封于蓟”。有人却因为
易县发现古代规模宏大的故城建筑遗迹,“发掘出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
约四公里,城区面积达三十二平方公里的城市建筑遗迹”,“故城内埋有陶
管下水道,并有城垣、门阙、宫殿等遗址”,还有“炼铁、制骨、制陶等作
坊的遗址十余处”,据此资料推测,燕国京都应在易而不在蓟。
1982 年2 月16 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名城》,
也许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新华社在对这24 个名城简介时,对北京的简介只说
是“燕、蓟重镇”,而没有肯定北京是否曾是燕国的京都。至于《辞海》、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对燕、蓟、易县、大兴县、北京的说法就更多
了。
(任振河)
古籍中的昆仑山在何地?
古籍中的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吗?昆仑山只有一处还是有几处?
昆仑山究竟在何地?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是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