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任振河) 
古籍中的昆仑山在何地? 
古籍中的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吗?昆仑山只有一处还是有几处? 
昆仑山究竟在何地?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中国的神话传说
中,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所在,那就是昆仑山。据《山海经》、《淮南子》
等记载,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座昆仑山,高一万多里,笼罩在一片灵光之中。
它是黄帝在下方的帝都。山上有不死树、醴泉、瑶池和珍禽异兽,还有富丽
堂皇的宫阙。屈原在《河伯》诗中想象道:“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昆仑山是一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地方。
然而,昆仑这个区域实在是太神秘了,以至它的确切位置成了一个千古
之谜。为此,歧说纷出,聚讼不断。
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因此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联系黄河源头来确定昆仑山的位置,并以出产玉石作为旁
证。
最早确定昆仑山位置的是汉武帝。张骞“凿空”西域,了解到一些西北
地理知识,回来报告黄河源头就在于阗(即今新疆和田附近),但他以为昆
仑山还应在更西边的地方。以后汉武帝不断派使者到西域各国。《史记·大
宛列传》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于是,武
帝断然拍板定案:昆仑即于阗的南山。此说一出和者甚众。我们今天地图上
的“昆仑山脉”便由此得名。
但是,历代地理学者们对这个说法并不以为然,只是因为有了这一说, 
必要时姑且沿用而已。与武帝同时代的司马迁就认为于阗南山够不上高峻美
丽的条件,不是昆仑山。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对于阗南山也仍叫南山, 
绝口不提汉武帝说的“昆仑”两字。后来有的学者则认为于阗并不是黄河的
源头,从昆仑和黄河的联系上排斥了武帝的昆仑说。
《山海经》曾提到“海内昆仑之虚”。为《山海经》作注的东晋郭璞就
此指出:“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清朝的郝懿行在注《山海经》时
继承了郭的说法,提出有大昆仑和小昆仑之分。由于古籍记载的问题,又由
于对黄河源头看法的不一致,很自然地,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就有了几处昆
仑山。清人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总计前人诸说,指出昆仑山共有
七处:“一在海外,一在西宁,一在肃州,一、在新疆,一在青海西南,一
在卫藏之北,一在北印度。”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渐渐趋向昆仑一元说。但是说法仍然不一。岑仲勉
针对陶保廉的统计,通过考订,得出结论:“海外、新疆、卫藏及北印之四
昆仑,皆即古昆仑。非名称如一,地点亦未有异。西宁、肃州两昆仑者、古
昆仑之东支,。。唯青海之昆仑、则因真河源发现而层化。由是言之,昆仑
之广义,实一元也。”岑认为古代昆仑是泛指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
山脉、昆仑山脉以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
吕思勉综合《禹贡》、《说文解字》、《十六国春秋》等资料,指出汉
武帝之前人们以为的黄河源头是在今札陵泊、鄂陵泊处,昆仑山应是酒泉的
南山(也就是在个祁连山附近)。至于把于阗当作河源并以此来确定昆仑山, 
那是汉武帝时君臣们的“自误”。
顾颉刚则以为在《山海经)中昆仑山只有一处。他说:“许多人不了解
《山海经》有整体性,受了它分篇的名词的蒙蔽,以为在图和经里,这几个
昆仑山不在一处,便说‘海内昆仑’怎样,‘海外昆仑’怎样,这是大误。” 
并指出昆仑山和黄河源头“可以不发生必然的连带关系”,但他也没确定昆
仑山究在何处。他说昆仑山或在甘肃,或在青海,或在新疆,三处都有点像, 
但又不完全像。值得注意的是顾颉刚从神话传说的传播这个角度试图解释这
一现象。
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山究竟在何地,时至今日未有定论。或许昆仑山和神
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能指出它的确切位置。因此,昆仑山位置的千
古之谜,看来要结合神话学等学科才能有一个较为完满的解答。
(蒲扬) 
陶渊明故里在什么地方?

陶渊明故里究竟在何处?介绍陶渊明生平的资料,说法不一,令人模糊
莫辨。
《辞源》(修订本)说他是晋寻阳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壁
编,上海书店1981 年版)说他是寻阳柴桑人。《辞海》(1979 年版)说他
是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京大学历史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说他是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人。《古典文学
知识丛书·陶渊明》(廖仲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说他是得阳郡柴桑
县(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庐山历代诗选》(冯兆平等编,江西人民出版
社出版)说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
最早写陶渊明故里的是刘宋颜延之的《靖节征士诛》:“有晋征士浔阳
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梁沈约所著《宋书》为他所立的《隐逸传》, 
说他是浔阳柴桑人。《文选》的编撰者萧统为他写的《陶渊明传》,唐代李
延寿所撰《南史·隐逸传》,都与沈约所说相同。
清代王谟所著《江西考古录》“陶公故居”中引通志载:“靖节先生故
居凡三处:一在瑞州新昌县东二十五里。《图经》云:‘陶公始家宜丰,后
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为玉京山,亦名上京。
《名胜志》云:‘陶家畴昔家上京,即此’;一在九江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
《名胜志》云:‘晋史陶潜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乡也。去宅北三里许,有
靖节墓。’” 
彭泽县文化馆1983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定山陶氏宗谱·本宗迁居(民国
十七年重修)》载有:“一世侃公,居饶州鄱阳;三世敏公,由鄱阳迁居柴
桑,即今德化县楚城乡是也。四世渊明公,先居柴桑,后迁居栗里,即今之
星子县丹桂乡是也。” 
关于陶渊明故里在“栗里”之说,始于唐代颜真卿的一首《栗里》诗。
宋、元、明许多文人如陈舜俞、朱熹、王祎、桑乔等都沿袭此说,认为陶渊
明故里是在“栗里”。但是栗里的具体位置又在何处?仍有许多争论。
南宋朱嘉在南康军(今星子县)做郡守时为颜真卿诗写了一个跋:“栗
里在今南康军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余尝往游而悲
之,为作归来馆于其侧。”朱熹根据颜诗说粟里在温泉。
明代王祎《庐山记》曰:“醉石观,即陶靖节故居栗里也。”他也把栗
里说是在温泉。
但是对温泉栗里,有许多人提出怀疑和异议。
南宋周必大《后录》中有“访栗里,求醉石,土人直云:‘此去有陶公
祠,无栗里也。’” 
清人或宗慈《庐山志》卷六有:“今仿醉石者,先访醉石观,若问栗里, 
土人瞠目莫对。”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访陶公旧宅》诗。诗曰:“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
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
我心依然。”有人认为白诗中所说的栗里,确是陶的故居,在东晋、刘宋时
是颜诔中的柴桑里,宋代叫鹿子坂。
明代桑乔《庐山纪事》:“鹿子坂在楚城乡桃花尖山西,去靖节墓三四
里,其地有渊明故宅”,“鹿子坂有靖节祠,乃后即先生居以祀先生者。旁
有洗墨池。既而兵燹祠废,为他姓田;其浚田为水所冲,有断碑出焉,题曰: 
‘晋陶靖节先生故里,北郡李梦阳乃始以为据。’”

邓钟伯在《陶渊明故里说》(《江西历史文物》1982 年第2 期)一文中
认为:“颜真卿栗里诗(《朱子大全》题作《醉石》)是一首残缺不全的五
言古风,没有体现出粟里面貌来。。。朱熹根据颜真卿诗定温泉栗里是渊明
故里,其实错了。”他认为“定荆林街鹿子坂为陶渊明故里,是最为妥当的”。
九江县和星子县还为陶渊明故里,展开了笔舌战,九江县庄云新在《面
阳山陶靖节先生墓、记号初考》(《江西历史文物》1980 年第4 期)中说: 
“旧居在墓南约三里的柴桑里,晋属柴桑县;明、清称德化县楚城乡; 
今皆为九江县马回岭公社马头大队之属境。”说陶渊明是九江县人。
星子县徐新杰在《渊明故里辨》(《江西社会科学》1982 年第5 期)中
说:“故里一在星子城西五里玉京山畔的陶家照村;44 岁遇火灾后迁居于栗
里(今温泉公社醉石馆旁)。”陶渊明应该是星子县人。
(袁作) 
太史慈死于何地?葬于何地? 
三国东吴大将太史慈(165—205 年),是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三国
志·吴志》称赞他“长七尺七寸,美须髯,援臂善射,弦不虚发”。而在《三
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笔下生花,绘形绘声地描述他奉母命为孔融解围的
忠义和牛渚山酣战小霸王的勇猛,尤其是他临终前大叫:“大丈夫生于乱世, 
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这一壮言,更是感人至
深。人们敬仰这位英雄,而希望一睹他的遗迹,但他是否如《三国演义》所
说的那样壮烈而死?死于何地?葬于何地?至今并无确切的说法。
关于太史慈之死,早见于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言“孙权统事, 
以慈能制磐,遂委以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这里只对太史
慈的岁数及卒年有明确的记载,为后世史籍征引而无异说。陈寿记事不采传
闻杂说,比较真实,但语焉不详,对太史慈死因、死地及葬地均未言及,致
使后世说法歧出。
一说受箭伤死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亦葬于润州。此说及太史慈
墓葬,在宋、元的镇江地方志中未见记载,而据《北固山志》的记载,同治
九年(1870 年)赵应珪等立太史慈碑于北固山下,居中是“东莱太史子义讳
慈之墓”10 个字。左右各刻序、铭,其序称:“子义山左黄县人,曾奉母命
为孔文举解围,旋践孙伯符约,招刘正礼散众。后请兵仲谋,报宋谦之仇, 
至合肥中张辽计,受箭伤回,及北固病笃曰:‘大丈夫当立不世功,未遂, 
奈何死!’因葬焉,爱为铭,以志之。”其铭曰:“弓马豪杰,壮志未伸, 
酬恩为母,报德致身,千秋忠孝,共仰遗坟。”此墓光绪十七年(1891 年) 
又修过。“文革”中被挖,其墓圹尚存,现已经修复,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三国演义》称太史慈受箭伤后,“孙权下令收兵下船,回南徐润
州”。死后,孙权命“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故此说当由《三国演义》而
来。
一说死于海昬(今江西省永修县)。海昬为建昌郡的治所,太史慈筑城
于此。此说见于清初郑元庆所撰《石柱记笺释》:“繇亡于豫章,士众未有
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还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卒。”郑元庆注称此说引自
《吴志》。《浙江通志》也称《吴志本传》作此说。但《吴志》仅有“以慈
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等语。《石柱记笺

释》和《浙江通志》所言太史慈“治海昬卒”,未知何据? 
太史慈的葬地,除润州说之外,尚有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和新吴(今
江西省奉新县)说。
葬于乌程说,见于《石柱记》,石柱在湖州,柱上刻有湖州山川、陵墓、
古迹,宋时字迹已漫漶,仅可识读,欧阳修在《集古录》中称:“考其所记, 
不可详也,唯是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耳。”于是这座不见撰书者姓氏
的石柱刻文,遂被称为颜真卿所撰。就在这座石柱的刻文中,于乌程县项下
刻有“吴丹阳太守芜湖侯太史慈墓”的字样。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郑元
庆作《石柱记笺释》,在太史慈墓条目下收录《吴志》、《容斋随笔》、《江
西通志》的不同说法,表明了对此说的否定态度。乾隆元年(1736 年)刊刻
的《敕修浙江通志》中引《崇祯乌程县志》称:“吴芜湖侯太史慈墓,在法
华寺东之石坞,一名石斗山。”而未言墓之存废,其按语称:“谨按颜真卿
《石柱记》载有吴丹阳太守芜湖侯太史慈墓,然考《容斋随笔》云:‘太史
慈葬于新吴。。’则墓不在乌程明矣,但真卿唐人,所记不应无据,依县志
存之以俟考。”也是模棱两可,未作定论。
葬于新吴说,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太史慈葬于新吴, 
今洪府奉新县也,邑人立庙敬事,乾道中,封灵惠候。。。” 
《石柱记笺释》引康熙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