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国后改成了鸡。但即使如此,我们从鸡的身上还依稀看得到金翅鸟的形象。
印度十二生肖中竟有十一个与中国的生肖动物完全相同,所以,他们认为中
国的十二生肖来之于印度。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民间也有许多传说。有的说,轩辕黄帝要选12
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所
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也有的说,某次动物比赛本事,最后剩下武艺高强的
象、鼠、牛等13 位,老鼠钻进象鼻,弄得大象狼狈而逃,于是就有了鼠为第
一的十二生肖。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十二生肖的来历到底怎样,尚有待探索。
(东生)
求雨仪式起于何时?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直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的理想境界。的确雨水的
适量与否能决定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我国古代人们由于
科学知识的贫乏以及盲目的对神鬼崇拜心理,误认为旱涝是神鬼意志的产
物,因而顶礼膜拜,尤其是大旱之年,人们更是盼雨心切,采用种种手段,
祈求天降甘霖,这种祈祷行为,逐渐演化成为固定的求雨仪式。
龙是古人臆想的神秘动物,传说它能呼风播雨,因而古人在求雨时往往
将它奉若神灵,每每干旱之年,都要将它抬出,焚香跪拜,祈求它降雨解旱。
我国最早记载龙能致雨的书是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山海经》。《山海经·大
荒东经篇》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
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战国时代,并且已经有了塑龙形求雨的方法。当
时塑龙的材料是泥土,土龙塑成后,还要“文以青黄,饰以绮绣,缠以朱丝”。
汉代以后,在拜龙求雨的时候,还混杂采用阴阳五行、祈祷、巫术等手段。
汉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求雨篇》介绍了当时求雨的一些仪式。其中有塑
大苍龙一条,长八丈,位居中央,再塑小泥龙七条,各长四丈,位于大龙之
东。大小龙皆是头东尾西,龙与龙之间相距八尺。再择儿童八人,皆斋三日,
穿青色衣服舞蹈等仪式,这种以龙为中心,再揉和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
理,目的在于调和阴阳,以助降雨。这种求雨仪式,由人舞渐渐演变为舞龙。
有人认为,我国民俗盛行“舞龙”活动,也许就是从求雨仪式中变化而来的。
比求龙致雨仪式早的求雨方式是“舞”、“雩”。“舞”是一种在商代
广为流行的求雨形式,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说,“舞”原为“無”
字,而巫觋之“巫”,也是“無”字之演变。“巫”舞蹈号以降神求雨,故
名其舞者为“巫”,名其动作为“舞”,名其求雨之祭的行为是“雩”。“雩”
从周代起就成为求雨的又一主要形式。《礼记·月令》载:“仲夏,命有司
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
以祈谷实。”注疏说: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王
精之帝,配以先帝也。在这种雩祀礼中,主角是帝王官员,而从事乐舞的配
角却是巫觋。
如果说舞龙求雨仪式是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求雨方式,而“雩”则一直是
统治者的主要求雨仪式,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尽管“雩”的形式在历代有
所不同,但从周到清,绵延2000 多年,一直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代正史的《礼制》中,均有“雩”礼的各式各样的详细记录。
比“雩”更早的求雨仪式是“烄”。在甲骨文中有很多记载描绘了这种
求雨仪式,即把人或牲畜放在柴堆上焚烧,以祭告雨神降雨。据《淮南子·主
术训》中记载“商汤之时,大旱七年,汤亲自在桑林求雨,准备自焚,感动
了上天,召来四海之云,千里之雨。商汤这种自焚求雨的方式,就是“烄”。
从周代起“烄”被改名为“焚”。《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条说:“夏大旱,
公欲焚巫尪。”这里的“焚”,即商代的“烄”。在东汉,焚人以致雨的方
法依然存在。范晔《后汉书·谅辅传》说,广汉郡王官掾谅辅在有一年大旱
时,见太守亲自祈祷山川毫无结果,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今太守改服
责己,为民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辅今敢自祈请,若至日中不雨,乞
以身塞无状。”他令人在自己周围堆满柴草,准备自焚。将近中午,天云晦
合,须臾降雨,一郡沾润。“焚”是一种相当庄重严肃的求雨仪式,其先应
祈祷和“暴”,实在无奈,最后才“焚”。说起“暴”就是将人置烈日下暴
晒以求雨的方法。《礼记·檀弓下》说:“岁旱,穆子召其子而问然,曰:
‘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这种以人暴晒求雨的方法也相当残酷,尪
可以解释为久病之人,因长期卧床,其面孔总是仰上。俗谓天哀其病,恐雨
入其鼻,故为之旱。暴晒这种人,让他们在烈日下受苦煎熬,老天便会同情
而下雨。由于“焚”和“暴”这两种求雨仪式太不人道,后世逐渐衰微。不
过其痕迹尚存;清代和民国流行于广东翁源地区的“焚斗笠”以求雨的仪式
或许就是古代“焚”求雨仪式的流变。在天旱时,将一顶烂斗笠用一枝细木
棒顶住,插在地上,膜拜祈祷后,将烂斗笠焚化即可。这种方式无仪仗,无
供品,简单易行。以烂斗笠代,使“青烟”上升以求老天降雨。
我国古代除了以上几种求雨仪式外,还有祈城隍降雨;甚至祈关公降雨,
以及道士登坛建醮、焚香设幡求雨等等,当然这些求雨仪式毫无科学可言,
但是它们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的文化信仰的表现。
(季平)
缠足始于唐代吗?
缠足,是封建时代摧残妇女的一种恶习,曾使无数妇女蒙受了极大的痛
苦,以至于在近代的民主革命中,禁止缠足,放脚,成了妇女解放的一项重
要内容。然而妇女缠足究竟始于何时?却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中国封建
礼教、封建道德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妇女地位的极其低下,妇女被视为男人
的附属品和玩物。为了迎合男人的情趣,满足男人的欲望,妇女无论作出多
大的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楚宫之腰”即为一例。《诗经》中云:“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舒,就是迟跚。窈纠,形容走路好看的样
子,张平子《南都赋》亦云:“罗袜蹑蹀而容兴。”总之,古时妇女走路以
缓行慢移为美;反之,不但不美,亦不符合封建札仪。缠足的发生,看来主
要是基于这一点,但究竟始于何时呢?一种意见认为:妇女缠足开始于五代。
持此论者大多引用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的一段记载:南唐主李煜有一
宫女名窅娘,轻盈善舞,以帛缠足,使之纤小如新月一般。她穿着白色的袜
子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翩翩起舞。以后为人所效仿,从此开缠足之先河。
到了宋代,妇女缠足的风气已相当盛行。据《宋史·五行志》载:宋理宗时,
宫女们由于缠足,一双脚变得纤直,被称为“快上马”;陆游《老学庵笔记》
载:宣和末年,妇女缠足穿的一种尖底鞋,称为“错到底”。徐积《咏蔡家
归》中有“但知勒四支,不知裹两足”之句。苏轼的一首《菩萨蛮》,极言
当时妇女脚之小:“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临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
行处踪。偷看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对上述说法持异议者认为:“缠足的开始至少不迟于唐代,也就是说,
在五代以前就有了。他们引元代伊世珍《琅玡记》所载:“安史之乱”时,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后,当地有一位老妇人因拾得杨贵妃的袜子而致富。
其女名王飞,还拾得雀头履一双;上面嵌有珍珠,履仅三寸长。王飞将此奉
为异宝,从不肯轻易给人看。据此,推论出缠足在唐玄宗时就有了。《群谈
采余》中有咏杨贵妃罗袜诗一首:“仙事凌波去不远,独留尘袜马嵬山。可
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阮阅编的《诗话总龟》中记载了唐玄宗
从蜀避难回来,为怀念杨贵妃曾作《罗袜铭》,内有“窄窄弓弓,手中弄初
月”之句。在唐代文人的笔下,也有了对女人小脚的描写。如白居易《上阳
人》诗中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花间集》中的“慢移
弓底绣罗鞋”,等等,反映了当时妇女已缠足并成为一种风气。清代内地有
人到西藏,发现当地的灯具状如弓鞋,称为“唐公主履”。唐公主,指文成
公主。有人即认为这是唐代缠足的实证。
需要指出的是,持缠足不迟于唐代说法者尽管引用了不少资料,但并未
确切地指出究竟始于何时,源在哪里?从记载看,唐代以前人们对妇女脚之
大小已有讲究,作为美不美的一个标志。像《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纤纤作
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但要证明唐以前妇女已缠足,还缺乏有力,充分
的根据。至于《南史·齐东昏侯纪》中的东昏侯,以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
走在上面,称之为“步步生莲花”,与后人将小脚喻为“三寸金莲”则是两
码事。
缠足不迟于唐代这种说法本身,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人指出,若要缠足,
必须以裹脚布层层裹住,这样便不能穿袜。马嵬坡的老妇人拾得杨贵妃的袜
子,可见当时还没有缠足。郭若虚的《图画见闻记》中说唐代宗令所有的宫
人穿红锦靿靴。这是一种袜筒很高的靴子,缠足的宫人,很难设想能穿之行
走。所谓“慢移弓底绣罗鞋”,只是形容鞋底为弧形,鞋尖向上弓曲,今天
的女鞋尚有此种形状。《宋史》中载:“韩维为颍王记室,侍王坐。有以弓
鞋进者,维曰;‘王安用此舞鞋?’”清代的袁枚也认为弓鞋只是舞鞋而已。
还有人引用唐代韩侂《屧子》诗中“六寸趺圆光致致”之句,说明当时尚无
缠足之恶习。唐有大尺、小尺,大尺相当今天的0。985 尺左右,小尺相当0。82
尺左右,由此推断,当时的6 寸之脚也不能说很小。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习俗,从开始到成为一种让会风气,必然要经历一个
过程。究竟何是“源”,何是“流”,区分清楚确非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它
十分符合封建的传统观念,并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欣赏,但在历代的正史中,
有关缠足的记载却很少见。这也许是“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对史官们的影
响,倒是在历代一些文人的诗词、笔记、纪闻等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对
此有所反映,从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可靠性
也值得怀疑。如《丹铅总录》,认为缠足始于唐代,但此书的作者是明代的
杨慎,杨慎著此书时正充军云南,疏于考订,讹误不少。凡此种种,给我们
揭开缠足起源之谜无疑增加了困难。因此,缠足究竟始于何时,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考证。
(许若齐)
“捣衣”是怎么一回事?
六朝和隋唐的诗以及五代和宋朝的词,有不少写到捣衣(叉称捣练)及
与之有关的砧杵。涉及捣衣的诗词又几乎都与游子征夫有关。张若虚“以孤
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里就有涉及捣衣的诗句:“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孟郊的《闻砧》则
认为捣衣声比杜鹃啼叫、断猿长啸还哀切,以致“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谢惠连、温子升、庾信、李白、杜甫等著名诗
人还有以捣衣为题的诗。
词牌《捣练子》又名《深庭月》、《杵声齐》,别名由李煜及贺铸的词
而来:“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
栊。”“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
关西。”
此外,古代琴曲中也有《捣衣曲》,同样是抒发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亲人
捣寒衣时的怀念之情。
涉及捣衣的诗中流传最广的恐怕要算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
征。”
但是捣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纺织原料及工艺的变迁,现代一般
人已不大清楚,诸家注释差别也很大。
1956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文学》课本注捣衣为:“洗衣时把衣服
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捶打。”持这种见解的很多。如《湖北日报》1979 年
4 月1 日的《从“万户捣衣”说起》由诗句引出洗衣机的制造。1979 年第4
期《人民画报》刊载的《李白诗意画》,画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