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4 月1 日的《从“万户捣衣”说起》由诗句引出洗衣机的制造。1979 年第4
期《人民画报》刊载的《李白诗意画》,画面上是一古代妇女月夜坐在树下,
旁边放着一篮洗好的衣服。《唐宋词常用语例释》认为捣衣是“拆洗寒衣”。
1982 年出版的《唐代诗人咏长安》也认为捣衣是洗衣。。
但是,既然捣衣诗词与游子、征夫有关,不免使人产生疑问:难道远在
千里之外的游子征夫会不顾关山阻隔、路途遥远把脏衣服寄回家中去洗?洗
衣为何不在白天进行更便于晾晒?为何不在夏天拆洗棉衣,而要等到秋凉?
吉林《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第2 期《捣衣不是洗衣》一文认为捣衣“是
裁制衣服的一种劳动”。其根据是唐人作的《捣练图》。然而,裁制衣服不
能在月光下的河滨或庭院进行,不会发出使四邻惊动、诗人肠绝的响声,也
不需如杜甫《捣衣》诗所写的那样“用尽闺中力”。裁制衣服不需捣的动作,
砧、杵之类也无用武之地。
1983 年,《社会科学战线》又刊登《捣衣解》(见第2 期),提出浆衣
之说,然而浆衣也是不必捣的。
一些治学严谨的老前辈则肯定了捣衣是裁制衣服前的一道工序,但怎么
捣法却不太弄得清楚。沈祖棻、程千帆的《古诗今选》有关捣寒衣的注中写
道:“以练制衣,要先在石砧上用木杵捣后,才便于缝纫。”朱东润的《中
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的“砧”下注:“。。唐代妇女每于秋夜捣
衣,捣法不可考。从有关诗歌和宋人所绘《捣衣图》来看,知所捣为未经缝
制的衣料,所以捣衣又称捣练。”
以练制衣为何要先捣?捣法是否可考?
我们从纺织学中可以了解到蚕丝及麻的韧皮纤维分别含有20—25%及
30%的胶质,胶质裹束着纤维素,对其起保护作用。但胶质的存在使丝、麻
织物手感粗硬,穿着不舒适,既不利于上色和保暖,也不美观。所以布、帛
需脱胶处理,而捣练就是脱胶的工序之一。
查阅古籍中的有关纺织史料,可以考证出我国古代的布帛脱胶方法。《周
礼·考工记》记载了脱胶的化学处理过程:把丝织品放入灰水中沤数日,使
丝胶溶解,让丝素从被丝胶束裹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变得柔软疏松。汉代则
由浸泡发展成煮练,增加温度使化学反应加速,以提高工效。《说文解字》
对“练”的解释侧重于物理处理过程:“练,湅缯也。”“湅, 也。”清
人段玉裁的注释说得更加明白:“ 氏如法湅之,暴之,而后丝之质精,而
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如湅米之去糠秕。”湅米之去糠秕,稍淘即
去,因为米糠是分离的。帛中之“瑕”则是和丝素连成一体混合存在的,必
须反复捶捣方能析出。为了充分发挥碱的作用,必须将已煮之帛带灰捶捣,
使丝胶成浆状物析出,然后再浣尽,所以捣练可在河滨进行,也可在庭院中
进行。段注中的“暴之”,就是将已湅之帛放在浅水中漂晒,利用日光中的
紫外线在水面上进行界面化学反应而使织物漂白。现代工厂里捣的工序由罗
拉(roller)连续滚压代替,但原理并无变化。至今贵州的偏僻农村仍有木
机织布、人工捶捣的遗风。
由于唐代府兵制规定征人需自带衣服和武器(见《新唐书》《志》第五
十六),寒衣需由家中做好再由驿使送往驻地,因而写捣衣的诗词琴曲往往
表现妇女对征夫的思念,并通过闺情反映征戍之苦以及抒发“平胡虏”、“罢
远征”的愿望。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游子的寒衣当然也需由家中做好
寄去。
从一些唐诗本身也可看出捣衣是制衣之前的工序。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之三写了捣衣之后,之四便写制衣和寄衣:“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唐代女子裴羽仙的《寄夫征衣》诗更是把“捣秋砧”、“执刀尺”、“信手
缝”、“托边使”的层次写得十分清楚。那么,为何称捣衣呢?因为寒农材
料除布帛外还须用丝绵或乱麻作填充物,用成品代材料的借代修辞法,以衣
概之更为全面。
以上说法看来比较合理。但是,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画中
并不是用杵在砧上捣练,而是两个女子各执拉开的帛的一端,绷平,一个小
女孩扶着帛的外边沿,内侧一个小女孩蹲着由下向上看帛的背面,中间站着
的妇女右手执一件长柄工具(状类勺)在帛面上操作。从工具和动作看,不
是剪裁,不是熨烫,也不是描花或刺绣。她的操作相当于今天织纴中的哪一
道工序?那长柄工具是什么?图中的主要人物是贵妇模样,专心工作,神态
安详,意境与诗词中的妇女怨夫别离、情思凄楚截然不同。同一题材在同时
代的不同艺术领域里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文启宇)
古代妇女为什么穿耳戴瑱珰?
在某些场合,我们能看到一些雍容华贵的妇女或年轻的女郎,其耳垂上
附着一粒珠子,或是戴着短短的或长长的一串耳饰,走起路来,发出轻轻的
悦耳的音响。
这是古代妇女穿耳戴瑱珰或明珠习惯的遗存。古时候,女孩长到10 岁左
右,母亲就会请人择了黄道吉日替她穿耳。一般的方法是,先用手指和着米
粒,把女孩的耳垂摩软,然后用一支小针在耳垂凹部戳一下,塞进一根线,
敷上土药,手术就完成了。慢慢地,这地方长成一个小孔,可以戴上瑱珰、
明珠等各种耳饰。
古书中描写妇女戴珰情态的地方很多。曹植《洛神赋》有“珥(戴的意
思)江南之名珰”语,晋朝傅立《艳歌行》有“耳缀明月珰”之句,北魏高
允《罗敷行》亦有“耳穿明月珠”之言。史书记载,汉武帝谴责钧弋夫人,
她吓得立刻脱卸珥玉请罪;赵飞燕做皇后时,她妹妹来宫中,皇帝喜欢她,
赠给了合浦圆珠珥。晋朝甚至还下令平民百姓不许戴用真珠的珰珥呢!
为什么古代妇女都穿耳戴上珰珥珠子?看来“戴翡翠,珥明珠”,走路
时确有婀娜的姿态,人的神情也显得更典雅高贵一点。魏太祖某次弄到几副
名珰,卞后选了中等的。她说,取最好的珰,我存心不正;取最差的,也非
我本愿;我选中等的,不也很好看吗?说明耳饰确能给人添色。因此有人认
为,古代女子的穿耳戴珰,是为了漂亮。
由于瑱玉、耳珰等都是要在耳垂穿孔后才能戴上去的,所以有人提出这
样的看法:上古时为了防范买来的女子逃跑,就在她的耳朵上穿了孔,戴一
个环或是什么东西以作记号。即使女子把戴上去的东西拿掉了,但人家一看
到耳垂上的针眼,就知道这是个逃奴,马上抓起来。谁知耳朵上戴了东西,
走起路来很有一番风韵,于是贵妇人的争相效法,渐渐形成了穿耳戴珰、珠
的风俗习惯。
也有人说,古代妇女在耳垂上附起一颗珠,最早本是蛮夷女子的妆饰。
古书说蛮夷妇女轻淫,喜欢走动,所以在耳垂上挂起一串东西,走起路来,
啷。。作响,十分美观中听。中原华夏族的贵妇人在她们的影响下,也渐渐如
此打扮起来,遂酿成这么一种现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贵妇人
讲究耳饰,民间妇女喜欢穿耳和戴瑱珰,自然是不待说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
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
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
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
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据考证,
它的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姜后就戴瑱玉。它先在宫廷后在民间使用;汉
代把瑱珰等定为皇后、妃子和贵妇人的正式首饰。《诗经·啵纭ぞ淤衫稀?br /> 云:“玉之瑱也,象之揥也”,赞“小君”(诸侯夫人)可与卫宣公白头偕
老。郑玄注曰:“瑱,塞耳也”,就是说,小君能用瑱玉塞住自己的耳朵,
不让流言蜚语来影响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嘴巴使卫宣公受影响而做出不太有
益的事来。《诗经》是周代的,郑玄是汉代的,可见当时这种说法是较为流
行的。当时有句俗话叫“不瘖不聋,不成姑公”,正说出了妇人戴珰玉的作
用就是防闲,要她装聋作哑,别管“闲事”,这样才能安稳地过日子,生儿
子,娶儿媳,做婆婆(姑)。瑱的别名叫“充耳”,《诗经·齐风》中有一
首讽刺“不亲迎”的诗,就提到“充耳”:“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就有讽刺“充耳不闻”的意思。戴着瑱珰不听闲言,一心顺从妇德——好一
副“贤妇人”的样子。我们若是读过班昭的《女诫》,就知道古代对妇女的
德行、言语、容止和工作态度的要求,很可能会同意此种观点。
但民俗学家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穿耳戴瑱珰或明珠,是原
始社会的一种遗习。原始社会的人,其审美观点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把
强健的体魄、熟练的劳动技能看得至为重要。谁能打到野兽,他就必定把野
兽的牙齿或角插在自己的鼻孔里或耳朵上,以示自己的威武勇敢。人们把这
种牙或角视作美的装饰品,能用它装饰的,就是美丽的人。妇女们的工作主
要是采集果实、烧火做饭,所以只能把能代表她们的工作成果的柴棍之类插
在耳朵上。后来,到一夫一妻制出现后,做丈夫的便把自己的这些“战利品”
转让给妻子,让她打扮得美一点。当玉石、金属品的装饰品出现后,这些小
巧、优美的东西便取代了原先粗糙而低劣的“战利品”,成为妇女们不可或
缺的美容品。耳朵上便出现了精致的瑱珰和明珠,成为女子行路时婀娜多姿
的一种装饰品,并由于它的优美中看而一直流传到现在。
众说纷坛,至今未有定论。亲爱的读者,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有道理呢?
(东生)
妻父为何称“泰山”?
我国习俗,丈夫对妻子父母的称谓,一般在口语中称为丈人、丈母。“丈”
在古代有“长”的意思。“丈人”原来是对老年人、长辈的尊称。《论语·微
子》中说:“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这里“丈人”就是“老汉”
之意。王充《论衡·气寿》中也有“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的说法,
也讲“丈”之本意,原是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老年人的说法。不过,在王充
所处的汉代,对老年人不分男女,无论公妪均可称为“丈人”。那么,对妻
父尊称“丈人”源于何时何地?有人以为此说从汉代匈奴那儿传来。班固著
《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
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
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这大概就是对妻父尊称“丈人”说法的起源。
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要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
操》,其中有“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的说法,之后对妻子父母尊称为
“丈人”“丈母”的记载屡见不鲜。唐代柳宗元祭祀妻杨氏之父母,著有《祭
杨詹事丈人独孤氏丈母文》,可见“丈人”、“丈母”之称的来源比较简单,
从上面所述之外,至今还没有找到过其他的说法。
书面语中,人们又有称妻父为“泰山”、“岳父”、“岳翁”的。这“泰
山”、“岳父”、“岳翁”之称从何而来?却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以为这种称呼源自唐朝,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二
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 年)到泰山封禅,由丞相张说担任
封禅使,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充作随从也带去了。按唐代官例,去泰山封禅
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小官,张说却利用职权,
一下子提升他四级,成为五品。九品、八品小官着浅青色官服,而五品官就
可穿浅绯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很觉奇怪,
便去问他,郑镒心中有鬼,只得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唐玄宗身边
有位长于讽刺滑稽的优伶黄幡绰插了一句话:“此泰山之力也!”借指封掸
泰山之事,隐指张说越级提拔女婿,含意深刻,妙语双关。唐玄宗心中明白,
因碍于张说面子,不便发作。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
人有好事者,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沿袭日久,戏称成为尊称。
因为泰山又是所谓“五岳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