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纣以后,便似乎没有。穆王西征,一定是当时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所
以后来就有了神话的《穆天子传》。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
的是“散文”的生活,不是“史诗”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话得
不到新刺激以向前发展,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散文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
史诗的生活是浪漫型的,后者对神话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神
话发展的依据。
高亨在《上古神话》里,提出这么几点见解:第一,上古神话原在口头
流传,经过后世记录,才有可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我国古代没有记述神话
的专书,许多神话根本无人写在书上,以致故事失传。封建社会的人多以历
史的尺度来衡量神话,都以为“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
帝本纪》),这样就使大批神话散失了。第二,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先秦时
代,也有人在著书立说时涉及神话。这客观上保存了少数简单的片断的故事,
但由于著书时的引用神话,无非是取其一端,作为文章的论据,所以不会全
文摘引,这就使原来完整的系统的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了。第三,历史上几
经焚书,书中所写到或涉及的神话故事也就随之消亡了。如司马迁《史记·大
宛列传》里提到的《禹本纪》、《归藏》,多言怪物神异之事,现在却见不
到了。
吕振羽在《殷周社会研究》,杨公骥在《中国文学》第一册里则从经济
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希腊神话之所以富有人情味,曲折
有致,而且较有体系,与古希腊时代的商业经济有关。商业经济能增进民族
文化的交流,扩大人们的眼界,活跃人们的思想,锻炼、提高人们的思维能
力,而这些正是神话赖以向前发展并发展为发达神话的重要条件。史前期的
低级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神话,而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时期的先进的商
业经济,则是神话由零碎向完整、由片面向系统、由兽形向人形发展的必要
条件。而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是保持着原来的农耕经
济及建立于其上的一系列宗法思想、专制政体的。因此就缺乏一种民主的空
气、活泼的思想、幻想的特点,所以也就没能发展为发达神话。
中国神话为什么不发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神话
产主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学艺术等一系列因素。大
家不妨去求索一番。
(东生)
“帝”从何来?
打开历史书,首先看到的就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的事迹。我们自称“炎
黄子孙”、“龙的传人”,也正是把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和黄帝看作我们的老
祖宗,把他们所信奉的图腾视为中华民族之源的结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
理应把祖宗的历史好好地理一下,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历史事实与神话传
说混杂在一起,很难分辨,因此酿成了众说杂陈、莫衷一是的状况。要弄清
三皇五帝的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对“帝”字进行研究,因此众家之说的焦点
就集中在“帝”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上。
“帝”是什么呢?金景芳在《谈谈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问
题》一文中认为,我国古籍中,帝、后、王这几个名同概念原来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在于,“帝”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名称,“后”与“伯”是部落首
长的名称,“王”则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专制君主的名称。《左传·僖公二
十五年》有“今之王,古之帝也”之言,表明帝与王有相同之点。他认为,
“中国尧舜禹时代的所谓“帝”,同希腊英雄时代的巴赛勒斯、罗马王政时
期的勒克斯一样,都是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长的名称”。(见《古史论集》)
刘复在《“帝”与“天”》一文中说:“关于‘帝’字,我也认为是天
帝”,此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帝”字较古的一义是天神而不是人王,古
书中的“帝”字几乎都带些神秘性,如“王用享于帝”(《易·益》)、“古
帝命武汤”(《诗·玄鸟》)、“梦帝与我九龄”(《礼记·文王世子》)
之类,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帝”是天帝,后来才用为人王之意。魏建功《读
〈“帝”与“天”〉》也持此说:“帝”字较古义为天神。周秦之际的人王
都自称天之子,可见是天神。从秦朝起“帝”引申为人王,到汉初还有天神
的意思。汉人称皇帝多言“上”,就是一方面沿秦制称“帝”,而另一方面
又是“天神为帝”的观念未泯的结果。(见《古史辨》第2 册上编)
“帝”的释义基本上分歧不大,至于“帝”字来自何方,说法就多了,
“帝”来源于“花蒂”,这是第一种说法。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
认为,帝者蒂也,象花朵之形状。郭沫若继承此说,并进一步加以发挥。他
认为“帝”字象征花蒂,花的子房熟了就会长得很大,而且里面孕育出来的
种子,一粒可以化育千万子孙。帝之所以用为“天帝”的意思,是因为天帝
乃是神人,能化生万物,创造一切东西,而花蒂正有这种化生的作用,所以
就借用过来了。郭沫若说,“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农耕社会,人们多
赖植物生存,花蒂的作用既大,引申而用为“天帝”,明矣。(见《甲骨文
字研究·释祖妣》)
张舜徽则认为“帝”来自“太阳”。在奴隶社会里威权最大、统治一切
的,要算是“帝”的称号了。大抵殷商初年用“帝”字作为至上神的称号,
到末年才借用到“人王”的意义上来。我国古代用帝字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
的尊称,自必是根据自然界威力最强、造福人类最大的东西来命名的。他认
为,“帝”字受义的根源,是由“日”字来的。就文字形状说,卜辞的帝写
作,象日光四射之状,它最初应写为,后来刻写的人为了书写方便,就
把圆形写成方形了。初民造字,“远取诸物”,每于一物而兼造数字,以象
其各种不同的形状,故既有中实无缺的⊙字,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由
于日光的威力在自然界中最为强烈,生民使用它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便可
想而知了。这正好比“神”的称号本出于闪电之形状,原始人看见了觉得神
妙莫测,因而成为神秘的神的称呼。奴隶们平时拿统治者比作太阳,有“天
无二日,民无二主”之语;怨恨统治者的严重剥削,便有“时日易丧”(这
太阳什么时候灭亡)之咒。可见“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见《中国
史论文集·释帝》)
章炳麟在《吴清卿〈字说〉手批》中提出,帝本从上,谓古文从不,亦
可通。不者,鸟飞上去也。古者生曰王,死曰帝,死后则升上天空,飞向远
方。把“帝”看作从鸟飞上天空的形状引申而来。
刘复在《“帝”与“天”》一文中认为,“帝”字来源于巴比伦。古巴
比伦有一个字“ ”。其义为“天帝”或“人王”,同我国甲骨文的帝、金
文的帝、《说文解字》的帝实在相象。我国从巴比伦借来字,从而有了表
示天帝后又代表人王的“帝”字,后多有学者沿袭此说。
又有把“帝”说成来源于“根蒂”的。高鸿缙《中国字例》说,帝乃蒂
之初文,为瓜蒂之蒂。后借用为天帝之帝,又借为人王之称。殷人噘、祭之
意,虽不可确知,然每行于远祖,当由根蒂之意引申。夏禄在《中华民族的
根》一文中指出,原始农牧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了植物种子发芽生根的
全过程,理解到植物的生命在于根蒂,万物之生全由根蒂,因此对根蒂就产
生了崇高的信仰。以后又把这个意思扩大,把它视为一切东西的来源,并假
借为天帝之称呼,因此天帝“能成命百物”(《国语》展禽语),“生物之
主,兴益之宗”(《易·益》注),成为全民膜拜的创世主。不管是历史、
文学,还是音乐、绘画、纺织、农功,都归到了“帝”的名下;而三皇五帝,
则是“帝”的具体化。
(东生)
三皇五帝究竟是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名句,
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
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
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
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这个矛盾暂时解决了,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为突出,仅汉代学者之间
就至少有四种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蠢、女蜗和神农;另一种意
见认为是伏羹、神农和燎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轰、神农和祝融;最后一
种意见则认为是伏姜、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羡、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蜗列入三皇,是因为
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而且“传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
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恼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
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
《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
在与频硕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夭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
月垦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
为二皇,不亦宜乎?
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词,甲骨文中的“方
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把。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
的说法。。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晦、炎帝、黄帝、少蜂和颚项;另一种意见
则认为是黄帝、频硕、帝誉和尧、舜。东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
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入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
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
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量尤。。以制八方”。
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
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字,及黄帝造屋字,制
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兔存亡之难”,“教民江湖破泽山林原隅皆收采禁捕
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
之间凡隔8 帝,500 余年,显然认为非信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
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颖坝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
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把天神,
喻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的
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蟋木。
帝辔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其伯祖父版硕在位时被立为族子。
《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频硕,三十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
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
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
而利海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
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
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
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
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皞和少昊。太皞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
一说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皞,名挚,号金天氏,以鸟为官,传说他们均为
东夷族。自崔述以来,一般认为少吴为太晦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昊,
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昊即契,而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