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再次,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众所周知,福建华侨人数
众多,他们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均得冒生命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
于是祈求神灵保佑,旅途一帆风顺,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妈祖自然会成为
他们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均认为是妈祖神助的结果,
于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天然使
者。如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天后宫35 座,时至今日,香火还很
旺盛,尤其是1985 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费时五年,其建筑之壮丽,堪为
全马来亚建筑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局的积极传播,迁居台湾、日本及至
东南亚,妈租信仰更达到登峰造极。如台湾的妈祖庙共有500 多座,大多与
林氏宗祠设在一起。日本鹿儿岛片浦的妈祖神像,相传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
从湄洲祖庙请去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又再次掀
起了“妈祖热”,纷纷不远万里上湄洲岛朝圣行香、旅游观光,人数多达十
万人次以上。加上明清以来,我国沿海北到京、津、鲁、江、浙、沪,南到
广东、海南所建的众多妈祖宫庙,遂使妈祖成为统领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
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侨胞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海神的
象征。
(林树岭)
田螺姑娘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田螺姑娘”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单身汉,有一天从山上回家,发现有
人为他准备好饭菜。第二天,他提前回家观察,发现从水缸中跑出一只大田
螺,田螺壳张开后,跳出一个美女,年轻人藏起了田螺壳,原来这田螺是他
祖先养育的,为了报恩,所以为他准备饭菜。壳被藏起来了,不能变回去。
只好留下与年轻人成婚生子。可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到六七岁时,一起念书的
同伴讥笑他母亲是田螺精,孩子回到家,告诉了母亲,田螺女十分气愤,向
其夫索回田螺壳,然后就不见了。
其实这个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了。如南北朝时人所撰的《搜神后记》中
卷五记载,那青年单身汉名谢端,而田螺女也自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
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权为炊烹”。“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
去”。这个神话故事在南朝祖冲之著《述异记》、宋洪迈《夷坚志》,以及
南宋孝宗时人辑的《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五引《坡诗注》等均有记载。
唐朝皇甫氏所著《原化记》记述的田螺女故事与上述诸书略有差异,青
年单身汉由谢端变为吴堪,故事略谓:吴堪得一白螺,白螺变为美女,助其
炊食。县宰欲图其妻,先索虾蟆毛及鬼臂两物。后乃索蜗斗,妻牵一兽形如
犬者以致之,兽食火而粪火,“宰身及一家,皆为煨烬,乃失吴堪及妻”。
明朝冯梦龙所著《情史类略》卷十八“白螺天女”条中也有类似记载,所不
同的是其中吴堪说成是常州义兴人,吴堪也不再是个砍柴为生的樵夫,而是
一名性恭谨顺从上司的县吏。
与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大同小异的是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这
种人与异类结缘而生活变得美好幸福的故事流传。
例如广东省东莞县流传着蛤蜊姑娘嫁给单身渔夫的故事,四川省重庆地
区以及山西省一带则流传狐狸精与人成亲的故事。而在天津以南的运河地
区,则流传着杨柳青年画中的美女从画中走出与人间的男子结成良缘、成家
立业的民间故事。
所有的这些传说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特别贫苦或者比较贫苦的男人,在
做饭菜、生孩子和成家立业等事情上,都是借助于异类变化的女人的力量,
使日子富裕起来,又由于上帝的怪罪或某种注定的命运决定,缘分尽了而离
去。
民俗学家普遍认为,这类田螺姑娘的故事传说统称为“异类求婚传说”,
也就是异类化为美女暂与世人结成奇缘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广大地区会普遍流传着这类异类化为美女,向人间
男子求婚的故事呢?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期
黑暗的封建统治使贫穷的处于下层的劳苦群众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他们明
白,依靠自己的努力根本无法摆脱贫困,因而他们编造出诸如田螺精、蛤蜊
精、狐狸精变化成美女帮助凡间男子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以这种色彩瑰丽
的神话故事来聊以抚慰自己枯寂的心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异类求婚”传说故事还明显带有反封建的意
识。如民间传说中的田螺精有的是天上神仙“白螺天女”,有的是海龙王的
公主,而男主人公则为一般平民,这种人神结缘的故事逾越了贫富之间、贵
贱之间的鸿沟。而田螺精化成美女与人间男子成婚后,一起同封建统治者的
代表——县宰作斗争,则更带有反封建的反抗精神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田螺精的故事,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神的一种执
着的信仰,宣扬的是一种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得到神的恩惠的观念。只要
你坚定信念,你的身旁,无论是田螺、蛤蜊,还是年画中的人物,这些原本
没有灵性的东西,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这些异类实际上都是神灵
的临时化身。这恐怕是一些传播神鬼故事的人为吸引人们而构造出来的,使
人们相信,对神的笃信,神便会通过各种异类赐予他们幸福,或者可以解决
难题,或者完成大业,并且获得人间难以想象的美好婚姻。
日本著名的中国民俗研究者直江广治先生曾几次来华采风,收集了大量
的这种“异类求婚”传说故事。他认为对这些故事应该进行广泛的比较和考
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田螺”、“蛤蜊”、“狐狸”、“画中美人”的传
说形态上。而应当广泛地比较每一个要素,才能体会到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
的一个国家的民间信仰。
(蒋建平)
香妃的传说从何而来?
关于香妃,百余年来,民间广泛流传着她的传奇性的故事,野史中也有
许多文笔哀艳的记述。大意是说,清乾隆年间,远处祖国边陲的新疆天山南
路,有一位回部王妃,长得非常美丽,身上还散发出一种异香,因此被人称
为“香妃”。乾隆中叶,清兵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将香妃俘获后,送往京
师。乾隆帝弘历有意将她纳入后宫,但这位艳如桃李的王妃对弘历却冷苦冰
霜。她身上藏着一柄匕首,表示宁死不屈。弘历对她无可奈何,经常到她的
住所小坐,希望她能回心转意,但她丝毫不动心。年复一年,香妃思乡心切,
每逢时令佳节,不禁凄然泪下。她想一死了之,但左右监视她的人寸步不离,
无隙可乘。弘历的母亲——皇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劝弘历说:“她不肯相从,
不如杀了以成全她的名节,或者把她送回乡里。”弘历明知香妃志不可屈,
又不忍加害。有一天,弘历为了到天坛圜丘祭天,先住到斋官斋戒。这时,
皇太后急速使人把香妃召来,对她说:“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
妃回答说:“唯死而已。”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听了大
喜,再拜顿首,说:”太后这样成全我,真是恩情天高地厚,我死之后,在
九泉之下也感激您。”说罢泣下数行。太后乃命人引入旁室中将其缢死。弘
历在斋宫闻知,急忙赶来,见太后寝宫大门已下键,在门外痛哭失声。俟门
启时,香妃已经气绝,然而肤色如生,面犹含笑。弘历乃厚其棺殓,以妃礼
送往新疆安葬。
就是这则凄恻动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引起不少文墨之士的雅兴,从野
史、小说到诗词、画卷,以及戏曲说唱,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使不少人
以为确有此事。只是到了近年,这个关于香妃之谜才解开。
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埋葬弘历的裕陵附近,有一座裕妃寝园,是
弘历30 多位妃嫔的墓葬群。1979 年10 月,在其中的容妃墓中出土一批残碎
物品。考证这批物品,并和传世的史料相对照,可以证实弘历确实有一位回
妃,她就是容妃和卓氏,但和“香妃”毫不相干。
和卓氏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
年)九月十五日。她世居叶尔羌,属和卓旗,因此称和卓氏。乾隆二十五年
(1760 年)二月,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回部振旅凯旋,她的亲属因受封随同到
京师定居,屡次受到皇帝赏赐。以后,和卓氏被选入官。乾隆二十五年六月,
福建巡抚吴士功进献的18 棵荔枝树结了200 多个荔枝,弘历赏赐给后妃们品
尝,和卓氏当时是贵人,年27 岁,也按例分到一份。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弘
历奉太后谕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时年29 岁。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太后命
升容嫔为妃,这时她已经35 岁了。
容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她曾随同皇帝南巡江浙,东巡到泰山、曲阜,也
到过盛京(今沈阳)拜谒清太祖的福陵。她在宫中被允许穿着本民族的服装。
在封妃前夕,特地给她制作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
袍褂以及项圈、耳坠、数珠等饰物。为尊重她的民族习惯,宫内专为她设有
回回厨师。容妃多次把回回厨师的拿手名菜呈献给皇帝品尝,皇帝也深知容
妃的喜爱,每逢宫内赏赐哈蜜瓜时,总是把最上等的花皮回子瓜单赏给她,
其次妃嫔则赏给二等青皮瓜。容妃50 岁生日时,赏给古玩、锦缎、银元宝、
藏香等物。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病逝,终年55 岁。死后,以妃礼入葬。她是信仰伊
斯兰教的,在棺木上特地刻着《古兰经》的经文。
清朝皇帝的妃嫔本来是满、蒙、汉各族都有。弘历有后妃36 人,只有这
一名回妃。野史上传说“香妃”在宫中身藏匕首,最后遭到太后赐死,与容
妃的真实史料不符,纯属无稽之谈。容妃死后葬在遵化清东陵的妃子寝园,
也是确凿无疑的。揆诸情理,当时宫闱各种定制极为苛严,皇帝的妃子也不
可能在死后送往万里之外的新疆下葬。
传奇性的故事不能代替真正历史。那么,关于香妃的传说是什么人编造
的呢?是怎样流传开来的?编造这一传奇性的故事用意何在?这仍然是未解
开的谜。
(芷菁)
鬼究竟指的是什么?
鬼,在古代中国人头脑中,往往指的是人死后肉体腐烂,而灵魂却会变
成为鬼。这种观念,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有,正如18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所说:“在原始人那里,鬼魂的
存在是绝对不成问题的。而我们如果从炎热的南国一直旅行至遥远的北方,
就会发现鬼魂又有着莫大的国际性。”
鬼,当然是没有的,然而,鬼观念却在中国古代十分盛行,从历史上的
第一个朝代——夏代开始,直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代,整个中国,上至
皇帝,下至乡野,从汉族到各兄弟民族,各个等级、各个区域和各种不同年
龄的人,信鬼者比比皆是。早在春秋之时,孔子就说过:“殷人尊神,率民
以事鬼。”到了宋代,某些地区甚至还流行着杀人祭鬼的风俗,于此足见我
国古代崇鬼信鬼之风是如何的盛行。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名目繁多的
鬼,几乎渗透于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景颇族人信奉的鬼有天
鬼、风鬼、雷鬼、太阳鬼、月亮鬼、地鬼、山鬼、水鬼、谷鬼、火鬼、家堂
鬼、寨神鬼等等,多达100 多种。碧江怒族崇信的鬼灵有13 种,基本可分为
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和“民族”鬼灵四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众
多形形色色的鬼,如佤族称使人头痛、肋骨痛、脚痛的鬼为“吉轴”,使人
皮肤发痒的鬼叫“阿瑞”,夜间变鸡或狗害人的鬼叫“司呢”,使人耳朵痛
的鬼叫“阿人各”等等。在傣族一些手工艺人中,还有崇信铁匠鬼、酒鬼等
等,举不胜举。但苗族人却认为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才是鬼,如刀下鬼、溺死
鬼、跌死鬼、吊死鬼、难产鬼、饿死鬼、冻死鬼等,而达斡尔族人则以为非
正常死亡的,也可以是神。
饶有趣味的是:鬼还有尊与卑、大与小、善与恶之分,大凡善鬼能保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平安;而恶鬼则专与人作祟。尽管鬼的种类和名
称繁多,且无所不在,妇孺皆知。然而,鬼的形象如何?却鲜为人知,《淮
南子·泰族训》称:“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
祷祠而求福,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