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的话,可以找到对竹的神秘力量崇拜现象之滥
觞。《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诗句:“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斯
干》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这里就把松竹茂盛比作家族兴旺。
诗的最后还提到占卜生男还是生女的事,“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
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弄璋”、“弄
瓦”以后就成了生男、生女的代名词。
假若我们把时间往后移的话,同样也能发现这种意识的残迹。如清人的
画竹图中,画一竹根名以“祝寿图”,画几枝竹笋题曰“子孙荣倮”、“龙
孙孝善”等。(三希堂画宝·竹谱》) 
总之,封建士大夫爱竹的最初背景,并不见得就是竹的“清高”。但究
竟是什么原因远未廓清,其中的许多环节由于年深历久而变得模糊难辨,它
的整个演变过程就目前来看尚难把握。这里仅是从陈寅恪先生提供的线索中
发掘一下,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谜提出来,以期博识君子解惑。
(闳歆) 
古代读书人为何信奉“魁星爷”?

我国古代崇拜的神祗很多,情况复杂。以汉民族为例,除去原始时期的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中的许多神祗以外,各个时期、各个社会阶
层,都有一些不同的主要崇拜对象。这些崇拜对象,有些是原始时期遗留下
来的神,有些则是各时代新造的神。一般来说,统治阶级以天神地母为主要
崇拜对象,民间则以各种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神灵为主要崇拜对象。譬
如古代读书人就很信奉一种叫“魁星爷”的神,迷信“魁星爷”会主宰考运; 
读书人在家中供奉“魁星爷”的塑像或画像,便能得到他的庇佑而考运亨通, 
高中状元。
民间传说,魁星未成为神之前,麻脸、跛脚、相貌甚丑。不少古代章回
小说将他描写得更是吓人:赤发蓝面、锯齿獠牙、长满一身的筋疙瘩、跷着
条腿、两只圆眼睛。。简直是个妖魔鬼怪!一些魁星的塑像,其脸貌都是十
分狰狞的,头上还有一对角,右脚踩鳌鱼,左脚跛起踢星斗,右手握笔,摆
出一副状元的架势。不过有的魁星像造形比较温和,没有把他刻画成鬼相, 
而只是个丑男子。那末,古代读书人所百般供奉的“魁星爷”是如何而来、
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一点,世人观点不一。
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 
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 
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
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
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如果事情确实如此, 
真有点喜剧色彩了。而另一个说法却正好与此相反,是个悲剧性的故事:魁
星考中了进士,但在殿试之时,皇帝突然见他相貌如此难看,也就没有点他
做状元。魁星当然无法忍受,于是就悲愤地投河自尽,但却被一条鳌鱼救起, 
也就升天成了“魁星”。这以后,古代的学子就尊“魁星”为神,助自己求
得功名,因为喜从悲中来。
有的学者指出,以上的说法未免传说色彩较浓,不可为信,并进一步认
为“魁星爷”或许和钟馗有关,钟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人物,据宋朝
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载:相传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
(食)之。上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
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从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来看, 
钟馗和魁星的故事极为相同:钟馗也是在金殿面试之时,皇帝不喜欢他貌丑, 
未中头名,愤而在金阶上撞柱自杀而死,落到阴间被阎罗王封为“平鬼大元
帅”。在中国民间,尤其是读书人的眼中,钟馗是被称作“魁星”的,也是
主宰古代读书人的考运的,使供奉他的读书人金榜题名。据考证,魁星主宰
考运的迷信始自宋朝,而钟馗由唐及宋被称作读书之神也是可信的。
有学者指出,钟馗并不是科举功名的主宰,只是个冒牌的“魁星”。他
之所以被称为“魁星”,原来是因为他变成神之后,住的地方是北斗七星的
大熊座,才被人称为“魁星”的。那末,“魁星爷”这个神究竟是怎样来的
呢?严格地说,这是北斗奎星被误作为魁星。清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
卷三二“魁”条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
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
而起其斗。”可见,魁星之说本奎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孝经纬援神
契》云:“奎主文章。”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清采衡
子《虫鸣漫录》也说:“夫奎宿主文章,讹奎为魁己不可解,又象形而为鬼,

旁有斗,益失之诬,而世之见魁星者,往往作是状,可谓缘心生象,信不谬
也。”原来,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在古代早有“奎宿司
文章优劣”的传说,后来不知怎样被人把“奎”变成“魁”,可能是同音之
故,再而又有人把“魁星”形象化,依照这个“魁”字塑造出一只相貌狰狞
麻面的鬼,鬼字的脚一长一短,便把这鬼怪塑成跛了一脚,而魁旁有个斗字, 
也就使这鬼怪踢斗,于是,“魁星爷”的神像便“无中生有”地出现了。很
久以来,魁星即被奉为文章之府,皆因奎星屈曲之象,其神像乃一鬼立于鳌
头之上,向后举一足,一手捧斗,一手执笔,象征着圈点金榜有名的士子的
姓名。民间以“奎星点斗,独占鳌头”来比喻科场考试顺利,榜上有名。更
有甚者,竟替“魁星”选了七月七日作为他的生日。于是,古代的读书人每
逢七月七日,就要拜魁星,甚至八月中秋、九月重阳,也要向他拜一拜,以
求得神的保佑。
还有的学者认为,“魁星爷”并不是操点写状元之权的“神”,“魁星” 
的被创造,可能与科举放榜的方式有关。高中的前五名叫做“五魁”,当时
将考试成绩填榜时,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的,先从第六名开始,直至
填到第十名“孙山”;然后再揭晓前五名,这高中的前五名叫做“五魁”, 
填“五魁”时是由第五名开始的,一直倒填到第一名“魁首”即状元。这“五
魁”、“魁首”的“魁”,也就会使人联想起二十八宿的“奎星”,又把“奎
星”误作了“魁星”,就这样荒唐地搞出了一个“魁星爷”来。
不管哪一种说法合理,“魁星爷”无疑是一些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搞出来的把戏。古时读书人上京会试,应者无数,而中者毕竟一人而已,因
而谁都想求得神灵一助,帮其获得功名利禄。这既反映了科场应试的艰辛, 
也说明了古时读书人的迂腐和无奈。
(俞姡а?br /> 对联是怎么来的? 
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对联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必
有之物。当然,对联并不一定只在春节使用。在乡下,甚至婚丧嫁娶也要在
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假如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是怎么
样产生的?或许许多人会瞠目结舌,不甚了了。
这也难怪,虽然对联是中国的特产,且有着悠久的发达史,许多对联作
品至今脍炙人口,但是,有关研究对联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何况关于对联的
发生、形成并非众口一辞! 
对联即“楹联”,又称“楹帖”,俗称“对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
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的书法,真可谓是一
种特殊的艺术品。春联仅是对联中的一种,春节期间贴在门上,表现人们喜
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 
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周晖的《金陵
琐事》以及乾隆年间长沙钱德苍的《解人颐》等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记载。如
是说,春联被正式肯定和推广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时期,到现在不过五六百年
之久。
然而,人们都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诗云:“爆竹声中一

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表明早在
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就普遍地将春联作为更新除旧、美化环境、渲染气氛、点
缀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既然如此,那么春联产生于何时呢?北宋人张唐英《蜀祷杌》说:“蜀
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
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这样
记载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这副楹联是中国
第一副春联。
这个说法未免太绝对化了。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
前夕,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字体妍美雅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
悄揭走。除夕将至,门上仍空无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构思一副而拦腰斩断, 
先分别贴出上半截,联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
然没有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将截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就成了“福
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前就出
现了。
春联仅是对联的一种,而对联早在唐代已风靡全国。《资治通鉴》载: 
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
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表明此时的对联已变成反映人们
政治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了。
其实,要说清楚对联起源于何时,必须辨明对联之所由生。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即挂“桃符”。据说桃
木有压邪驱鬼的本领,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茶”、
“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
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 
兄弟二人,曰茶,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人,援以苇索, 
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
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对
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
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还有人主张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二千年的春秋战国
时代,理由是保存此时资料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
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勇木) 
端午节来历如何? 
端午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辞海》注为:“阴历五月初五日,民
间节日。本名‘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讨
好皇帝,避“五”字之讳,而“午”与“五”同音,所以将“端五”正式改
为“端午”。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还让人们佩带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 
流芳千古。端午又名端阳、重午、中天等。端午节是迷人的,而关于它的得
名和始源,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议。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古老和通行。其所依据的最早资料有二:(一) 
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粽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

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二)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提竞渡起
源之一说——“屈原投汨罗日”为竞渡三个来源之一。因此,每到端午这天, 
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楚顷
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革职放逐。秦国趁机出兵,使楚国失地千里,郢都也
被秦将白起所破。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而自己
又救国无门,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于公元前278 年抱巨石投汨罗
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设
法捞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没找到屈原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