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设
法捞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没找到屈原的尸体。这时恰逢天下雨,湖上
的渔舟遇雨,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他们听说是打捞贤臣屈原时,又
再度冒雨,争相划进了茫茫的洞庭湖中。以后,人们就荡舟江河之上,以寄
哀思,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屈原殉难后,楚国百姓为纪念他,
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里扔粽子,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大夫的
尸身,此说相沿至今。相传屈原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
们大多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
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反映
了端午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有关。
二、龙节说。闻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说法,而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自
他作出论证后,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关
典籍一百零一条记载;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他从节日的竞渡和吃
粽子都与龙有关,进而推论端午是龙的节日。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
点:(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
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二)关于竞渡的来源,
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
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
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
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三、恶日说。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载《齐鲁学刊》1982 年
第1 期)中指出: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附会
而成,端午应起源于恶日。(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
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
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
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
晋大将王镇恶、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二)民间流传,吃粽子是祭屈
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
菖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日这个
“恶月”、“恶日”而来。粽子只是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
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
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之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绍兴、会
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
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端午节的纪念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
四、夏至说。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
年第5 期)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则主张“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
该是夏至”。理由:(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荆
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
写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关于竞渡,隋朝杜台卿曾在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提出竞渡是夏至节的娱
乐活动,不一定是打捞投江的屈原。再者,杜还毫不犹豫地把竞渡放到了夏
至这天去分析。(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
“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不
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日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
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见解更明
确:汉代五月初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三)著名的
岁时风物的著作《岁华纪丽》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
夏”。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因此,从端午节
又名天中节来看,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确就是夏至。
其他有关端午节的种种传说,虽有事实的影子,但往往把人们的愿望和
感情加在客观事物之上。尽管端午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由于人们常在屈原身
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还是把端午看
成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如今每当端午节到来,人们悼念屈原,“羡其
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离骚章句》)从而更加热爱伟
大的祖国,更加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热情。
(俞姡а「吡照洌?br /> 元宵灯节源于何时?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
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
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
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
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
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幽会,望眼欲穿,“踏
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
吟诗作画,为节俗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
民喜间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
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
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
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
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
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时代已
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
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今人
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
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
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
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 年9 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
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
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
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
俗。到了汉明帝水平十年(公元67 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
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
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槃经》曰:“如来
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
域记》曰: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
《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
节”。最近又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 年第1 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
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
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
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
“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坛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
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
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
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
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有的
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思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
怎么外出相见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
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定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
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
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
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
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
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
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陈勤建)
中国人最早吸烟始于何时?
据1991 年第10 期《百科知识》介绍:现在,我国每天的卷烟消费已达
到2。2 亿盒,把这些烟三盒一叠排成直线,长约6266。6 公里,比我国东西之
间的国土宽度还要长1200 多公里。可见,我国已成了世界上的卷烟消费大
国。同年11 月,我国新华社发表消息,再次重申:敬烟是落后的社交行为。
消息说,在烟民占60%以上的我国农村地区,如何引导富起来的农民不再去
“腾云吐雾”,卫生部长陈敏章指出,现阶段要对旧习俗进行干预,树立起
“互不敬烟”、红白事不备烟酒的新风尚。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
的吸烟,年代很长,是古已有之的。那末,具体的时间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的呢?最早始于何地?
烟草属于茄科,原产美洲,由早期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传回欧洲,以后又
传到东方。传入中国的时间,据各种史籍记载,约在16 世纪下半叶至17 世
纪初。传入中国的路线,据吴晗先生考证,共有三条:一条是从菲律宾传至
福建、广东地区,然后向北传播;另一条是从日本传到朝鲜,再从朝鲜传到
我国东北地区;再一条是由南洋群岛传入广东沿海。
有的学者认为,最早从国外传入烟草的是明朝万历初年的福建水手。他
们从菲律宾带回烟草的种子,再南传至广东,北传至江、浙一带。明末名医
张介宾在1624 年写成的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最先记载了烟草传入的情
况:“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
种植之矣。”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新航路的发现,对于世界经济生活发生
了巨大影响,首先是引起“商业上的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
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新的商品
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等,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而这些东西
最先到达菲律宾,再由此传入我国。其中烟草从菲律宾传到福建,成为主要
的渠道,影响很大,提及的人也较多。如清代张向安《亥白集·竹枝词》中
说道:“淡芭菰(烟草)好解愁能,幽怨传来吕宋(菲律宾)曾。”再如清
代董含的《三冈识略》也强调福建是最先流行吸烟的地方,而“他处百无一
二也”。因此,国内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人最早的吸烟时间当在16 世纪下半叶
至17 世纪初期,其地在福建一带。
有的学者虽然同意福建是我国最早的吸烟地方,但对具体的吸烟时间提
出了异议。因为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 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中国
药学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尽管它收载了1892 种药用植物,却未收录烟
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