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药学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尽管它收载了1892 种药用植物,却未收录烟
草,由此可见,烟草的传播或者说中国人最早的吸烟时间应当在明万历六年
以后。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在万历末年的几年间。(1)对烟草的来历
和流传经过介绍得较为详细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他在《物
理小识》一书中,称烟草为“淡把姑”,认为是万历末年传入福建漳州和泉
州的,并逐渐向北一直传到长城地区。人们口衔长管点上火来吸,有的竟被
烟呛晕了过去。史书记载:到崇祯年间时,民间种植烟草和吸烟的已很普遍,
据说已到了“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的
地步;甚至在首都北京,也是“鬻者盈衢”。以致于崇祯皇帝要严禁众人吸
烟,却无奈有名无实,收效甚微。(2)和方以智同时的姚旅,在其《露书》
中称烟草为“淡芭菰”,并且明确说是出产于菲律宾。淡把姑或淡芭菰是外
文名称的译音。这个词,原是美洲阿拉瓦克族印第安人用以称呼他们通过鼻
孔来吸的那种卷烟的,以后为各种欧洲语言所借用。从烟名来看,明万历末
年中国人的确吸起烟来了。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最早吸烟的不是平民和官人,而是军人。烟草传入
之初,有人认为它有毒,吸多能置人于死地。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枣
林杂俎》中就说烟草“性燥有毒,能杀人”。但更多的是说烟草可以去湿,
“避瘴气”、“避寒湿”等等。这种说法大概是与烟草最初传入是在沿海潮
湿地区及东北寒冷地带有关。也许是传说吸烟有这些效用,以及军旅生活的
特殊情况,故最先广泛吸烟的是边防地区的军队。明末有人说,最早普遍吸
烟的是云南的明军。据说明朝派往云南执行任务的军队因为“深入瘴地,无
不染病”,但其中有一营人因为吸烟而安然无恙,故而“众皆服烟”。以后
随着军队的调动而使吸烟的习惯广为传播。南方的驻军调至北方,就把这种
习惯带到北方,又逐步传至百姓中。如明末人杨士聪说北方本来是没有烟草
的,但万历以后明与后金交恶,“调用广兵,乃渐有之”。
不过,据清代文人的记载,烟草本出产于高丽(朝鲜)。而现在学者一
般认为朝鲜本不产烟草,而是大约在我国明朝万历年间由日本输入的,其称
烟草为“南草”或“南灵草”。17 世纪30 年代以后,朝鲜与中国、日本的
贸易十分频繁,于是,烟草等物就传到中国来了。据载,当朝鲜商人将烟草
输入沈阳时,清太祖皇太极因为这不是本地土产,下令禁止。由于禁下不禁
上,禁令没有什么效果。到了崇德六年(公元1641 年),清统治区烟草开禁,
但只限于自种自用。这样,东北一些地方就开始种植烟草,这就是后来所谓
“关东烟”的起源。清人入关以后,吸烟的习惯在华北一带传播开来。由于
八旗官兵大多抽烟,随着驻防八旗分散在全国各地,抽烟的习惯就传得更广
泛。在清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嗜烟者极多。董潮
的《东皋杂钞》说当时吸烟已习以为常,“大庭广众中以此为待客之具”;
由于需要量增加,我国烟草的产量也逐步上升。
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的吸烟方式,也已是多种多样的了,最常见的有
两种:一是吸旱烟,这是日常各阶层最为普遍的用法,即用竹管装上烟锅烟
嘴,“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烟中入喉”。另一种是吸鼻烟,这
种吸用方法主要在上层社会中流行。根据以上各种情况,有人认为探讨中国
人最早吸烟的时间应以普遍性为根据,时间应该定在17 世纪30 年代以后的
清统治区内。
关于中国人吸烟的最早时间,目前在学术界还在进一步的探讨之中。
(俞姡а?br />
七文物探胜
遗迹篇
我国有没有“中石器时代”遗址?
严格地说,“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标志,就石器制作工艺而
言,并没有介于打制和磨制两者之间或两者之外的其他方法,所以“中石器”
的概念并没有其所可依附的基础。就理论言,磨制石器产生之时,即是新石
器时代之始。但实际上“中石器时代”这一概念现在却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
用,人们将它指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除新疆、福建两地外,各地都有发现。其中年
代较晚的是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碳14 测定的
年代数据下限,小南海为:公元前8740 年±500 年(半衰期为5570 年,未
经树轮校正,下同),公元前10760 年±215 年;山顶洞为:公元前8520 年
±360 年,公元前16390 年±410 年。两个遗址的前一个数据一般认为偏晚,
而且小南海那个数据是骨、木炭混合标本,精确度受到怀疑,经常被引用的
是后面那一对数据,即公元前10760 年和公元前16390 年。中国的新石器时
代遗址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河南新郑裴李冈遗址,碳14
测定的最早年代为公元前7090 年±100 年(广西甑皮岩遗址有与陶器共出标
本,年代为公元前9000 年)。这两者之间,起码在中原地区,有将近3000
年的文化缺环,即使按小南海偏晚的碳14 数据,其间也有近1700 年的缺断。
而这种年代缺断,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正是中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的至今
难以发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中石器时代的缺断?解释有两种:一是中石器时代遗址
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为支持这种说法,人们认为,旧石
器时代动辄以万年甚至十万年为计算单位,现在所缺的不过是数千年,这不
必感到奇怪。而且由渔猎或游牧向定居农业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遗留
给后人的物质文化遗存有可能随着定居及定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被现
代人发现的频率也逐渐增大,反之则是减少。何况中原地区也已经有一些零
星的发现或许有可能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如北京东胡林骨骼已部分石化
了的墓葬(可惜没有碳14 测定的年代数据)。另一种解释是中原地区确实没
有中石器时代遗存。由于第四纪冰期,全新世以前,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寒冷,
人类的生产活动只能是渔猎和游牧(相应的生产工具为旧石器、细石器),
而农业的发展(定居、新石器及陶器)要到全新世气候开始转暖以后。而且
气候转暖先自低纬度地区开始,农业的发生可能首先在低纬度的华南地区,
然后农业活动逐渐由南向北发展,直到遍布于整个华北以至全部中国大陆(台
湾等岛屿上也有新石器时代遗存)。这就是中原地区中石器时代文化缺断的
解释。广西甑皮岩公元前9000 年的碳14 数据可以作为这种说法的一个佐证。
上面两种解释孰是孰非,一时还难下定论。前面一种说法似乎只能解释
年代上的缺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整个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缺断;后
面的解释也有不足之处,即华南地区至今也没有有说服力的中石器时代遗存
的发现。
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到底有没有?如果说没有,那么现知的早期新
石器遗存的出现就显得相当突然,只有用新的“外来说”(西来说或南来说)
来解释了。而这种解释是很软弱的,因为我们同样没有发现可以说明这种迁
徙或“传播”过程的痕迹。如果说有,那么在哪里?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已
经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被发现?我们期待着田野考
古工作者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去逐渐揭开这个谜。
(王妙发)
传世哥窑窑址在何处?
哥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它的名字为古陶瓷爱好者所熟知,而研
究者则更是对它备加关注。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曾在其中占
有光辉灿烂的一页,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它的
烧瓷遗址迄今尚未发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它成了中国陶
瓷史上引人注目的悬案。
哥窑瓷器是古代中国瓷器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品种,它以器身满布大小
开片为主要特征。哥窑瓷器胎厚釉润,制作规整,釉色主要有灰青、浅青、
米黄等。大小开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纵横交织,颇有奇
趣,被人冠之以“金丝铁线”和“文武片”等美称。哥窑瓷器素雅古朴,庄
重不俗,甚合宋代崇尚典雅的风气,因而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是专供宫禁
内苑、帝王之家欣赏的高级艺术品。由于哥窑瓷器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和美
好的声誉,后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几使人难辨真赝。近世的古董商也不
惜出高价收购这种格调高雅的精美瓷器。
哥窑瓷器留传于世并不多,按照粗略的估计,大约有数十件,分藏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一部分已流落至国外。
这些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在什么地方?下面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南宋时期,处州(今浙江省龙泉县)地方有章姓兄弟二人,兄名
生一,弟名生二,各自在当地经营一瓷窑。章生一所烧的瓷器以开片纹为主
要特征,章生二则烧青釉瓷器(烧窑处即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龙泉窑)。
以后人们习惯上把章生一所烧之窑称为“哥窑”,而把章生二所烧之窑称为
“弟窑”或“生二窑”。久而久之哥窑之名广传,远近皆知,蜚声海内。
从这段传说看,哥窑窑址在龙泉几乎是无庸置疑的了。因此,多少年来
人们一直把传世的那些哥窑瓷器当作章生一在龙泉烧造的产品。直到解放以
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对哥窑的研究才有了突破。近年来,一些专家的新
见解更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研究者的瞩目。
从文献上看,关于哥窑的记载最早是明初宣德年间,据《宣德鼎彝谱》
云:“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这是哥窑之名的缘起。嗣后,
明代人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考证古器时说:“旧哥窑出(原意为出产于某
地,但产地待考,作者未及补),色青浓淡不一。。。成群队者,是元末新
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此段文字说明哥窑有新旧之分,作者认为新哥
窑是元末新烧的,可见哥窑的烧瓷下限可到元末甚至明初,比《格古要论》
晚约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记载:“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
下即琉田。。相传旧有章生一、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烧青器,
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就是前面那段传说的雏形,这
里作者搞不清章姓兄弟是什么时代人。但到了明后期嘉靖四十五年,《七修
类稿续编》的作者指出:“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
章生二各主一窑。”这样逐渐形成了前面那段比较完整的传说,而以后的史
料,大都引自此处。由此可见,关于哥窑的文献和传说是不完整的,因而也
不能以此为据,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哥窑窑址在龙泉。
既然有窑址,那么一切都解决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1960 年,浙江省
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
处窑址发现了一种黑胎青瓷,器身带开片,其特征与文献中的哥窑特征酷似,
但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的哥窑瓷器截然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
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据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黑胎青瓷、
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结论是:“传世宋哥窑(器)不在
龙泉烧造之说是可以接受的,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统的哥窑这种说法也
是有相当根据的”。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文献里所谓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
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在哪里就成了一个新的、有争议的问题。有
人认为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仿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
迹象表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江西吉安即宋代吉州
窑的产地,因为明人曹昭《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迄
今未发现。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
凰山下,似是指窑在该地,有人以此为据,怀疑窑在杭州。说法颇多,但没
有人能证实,也没有新的发现,因而确实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