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因此,我们还不能肯定那一种是符合事实的,无疑还须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和分析、研究,以找到问题的全部答案。
(俞姡а?br /> 曹操的陵墓在何方?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有争
议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 年),他病逝于洛阳,终年66 岁。
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今河北临漳一
带)地安葬。
关于曹操陵墓的确切地点,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难解之谜。据《魏书·武
帝纪·终令》记载:“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
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
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
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操在他生
前就已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
东边西门豹祠,是邺地百姓为纪念战国时投巫入河、除暴安良的西门豹
而建造的。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不仅如此,就连安阳、磁州境内,
亦有西门豹祠。因此,要考证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时的邺都三台村一带
西门豹祠的确切之处。后世仅依据晋朝陆机《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葬于
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多认为曹操墓就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
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天保五年(公元554 年),有没
有比它更早的呢?“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与“葬于邺之西岗上”,
虽同用一个“西”字,但实际地点则大相径庭!如果将《终令》与《遗令》
细细对照分析,就可看出后者有多处纰缪。为此,历史上曾有学者认为,引
自陆机《吊魏武帝文》中的曹操遗令,可能有诈。(见梁章钜《三国志旁证》)
又,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杨奂《山陵杂记》所载,曹操死后,
恐后人发掘其陵墓,乃设72 疑冢,使人真伪难辨,疑冢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
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至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无数的
文人墨客到实地对疑冢作过考证,结果都一无所获。宋朝范成大《七十二冢》
云:
疑冢在讲武城外,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认为,72 冢,其
中必定有一座葬有曹操的尸体。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1984 年8 月,笔者专程到临漳县古邺地,对疑冢作了实地踏勘。据临漳
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晚清年间,因闹饥荒,民盗发疑冢,冢内皆有尸骨,
一为齐王陵,一为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湜墓。一碑额题曰“公主为齐王
四妹”。民国初,经人盗掘的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
人墓。其中有魏故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州刺史安丰王妃冯氏墓,
魏兰陵郡开国吴郡王墓,齐太祖献武皇帝第八子高湜,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
书、左仆射、云州刺史景公等墓。史家认为,72 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设,
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命妇则是“坐享其成”了。然而,曹操的真墓也始终
莫得其所,使诗人、学者纷纷堕其云雾,发出“奸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的慨叹。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漳河
河底。其论据为,魏文帝《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
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
佐证此说。其文云:“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
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
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
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
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
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
未朽腐也。”
此事近乎传奇,故不足信。又,笔者在临漳期间,曾听濮阳文管会同志
介绍,1983 年9 月,当地社员在漳河大桥河床挖沙时,挖到过银元宝及银锹。
近承临漳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函示,漳河桥下出土的元宝、银锹,是明代皇家
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魏墓葬无关。再说,曹操生前多次明言,不主张厚葬,
曹丕、曹植的诗文中也都有“主薄葬”之说。
总之,集诸家言论观之,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陵墓的考证仅能因袭旧
说,作大面积概论,谁也无法指出其具体的地点。
(徐作生)
谁是苏州孙王墓墓主?
孙王墓为苏州著名胜迹,位于盘门外(今南门路东段马路南侧),正对
子城(苏州的城中城,为古代府治所在)中轴线稍偏东,是一座高大的长方
形上丘。解放后,苏州市长王东年曾在墓前立碑题字,并加以保护。笔者早
年曾亲临其境,至今记忆犹新。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此墓一直存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因这座土
丘,已被围人苏州染丝j 一内。该厂造房,波及古墓。故于1981 年4 月,经
市政府批准,由博物馆派人发掘清理,其墓门尚在,门媚上所刻古朴的青龙、
白虎和羽人,还清晰可辨。经考证,可以确定为。座东汉时代的砖室墓。
孙王墓内所葬何人?据史料记载,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认为是孙坚和孙策的合葬墓。
孙坚是东汉未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文台。少为县吏,后任
长沙太守,封乌程侯。他在征战中,于初平三年(192 年)被刘表部将黄祖
射死。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字伯符。·少时居寿春,孙坚死后,收领其父残
部千余人,归附袁术。至兴平二年(195 年)率军渡江,据有吴、会稽等五
郡。依靠江南士族,扩充势力,为建立孙吴政权奠定了基础。曹操任命他为
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 年)遇刺身死。据《吴书》记载:孙坚
死时年37,孙策死时年26,其后,坚妻吴夫人死于建安七年(202 年),合
葬坚墓。孙权称帝后,追尊坚为武烈皇帝,吴氏为武烈皇后,策为长沙桓王,
墓曰“高陵”。又据《晋阳秋》一书说:晋惠帝时,吴令谢询上表(表文载
《文选》),求置守冢者五人,使四时修护扫除,诏从之,即盘门外大冢是
也。查阅苏州较早的志书唐·陆广微所著《吴地记》,书中说:盘门东南二
里,有孙坚、孙策墓。又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也说:孙坚及其妻吴
夫人、孙策三坟,并在盘门外三里,乡俗称为孙王墓。宋人杨友夔曾做《孙
豫州(指孙坚)墓》一诗云:“阖闾城南荒之丘,昔谁葬者孙豫州。久无过
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另一说,认为是长沙桓王孙策之墓。
据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称:吴孙王墓在盘门外三里。政和年间(1111
—1118 年)村民掘得墓砖,上有“万岁永藏”之文。又得金搔头、金握臂、
银杯、瓦薰炉等物。父老相传,此处为长沙王墓,长沙王即孙策。他又引证
当时人腾宬的《孙王墓记》,复以史考之,认定为孙策所葬,与世俗相传长
沙王之说,也稍相符合。范成大并作有《长沙王墓》诗一首:“英雄转眼逐
东流,百战功夫土一杯;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又据明代卢
熊《孙王墓辨》引洪氏《三庚志》云:盘门外大冢,南宋绍熙二年,秋雨坟
圯,乡人往视,圯处盖其隧道,见石刻隶书:“大吴长沙桓王之墓。赤乌三
年。”凡12 字。
考查历史:苏州曾作为三国东吴的都城达12 年之久,直到孙权称帝后,
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 年),自吴迁都到建业(今南京)。孙策壮年时被
刺身死,周瑜等人曾奔丧来吴。其时都城还在苏州,故孙策葬于苏州的可能
性很大。
但以上两说,还都存在一些疑点:
其一,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信史,据《三国志》记载:孙坚死后,
葬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又按《丹阳图经》载:“高陵,在县西练塘乡吴
陵港”,地点记载得很确凿。
其二,笔者查阅了上文所述宋代滕宬所作的《孙王墓记》,文中说:有
人盗掘此墓时,得一断碑,上有“中平年”字样。按中平年(184—189 年)
系东汉献帝年号,此时孙坚与孙策都还健在,不可能是他们的墓地。经过近
年发掘鉴定,也只能证实是一座东汉的墓穴,并不能确证为孙坚或孙策的墓
地。
从以上历史资料看,众说纷坛,自相抵牾。这个千古疑案,至今仍被迷
雾烟云所笼罩着,一时难以破解,还有待于后人去进一步考证与探究。
(孙鹄)
小乔的真墓在哪里?
汉末建安三年(公元189 年),东吴孙策欲取荆州,命周瑜为江夏太守,
发兵攻占安徽皖县,得避乱隐居在那里的乔玄的两个女儿,就是大乔和小乔。
姐妹一双生得貌若天仙,堪称绝代佳人。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小乔和
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战。战后二年,按《三国志·周瑜传》所载:周瑜“诣京见权”。不久“瑜
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推算起来,小乔和
周瑜做了12 年夫妻。
三国时期有两个巴丘,一在今江西,一在今湖南。周瑜所卒的巴丘,应
为巴陵。赤壁之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长沙)、浏阳、州
陵及巴陵为奉邑,这几个地方,都在岳阳附近。周瑜病死在巴陵,小乔始终
在他身边护理照顾及至送终,周瑜的灵柩“还吴”,小乔为晚年的生活计,
留居于有奉邑享受的巴陵,作为理想的归宿之地。小乔死后,也就安葬在那
里,她的墓今在岳阳市第一中学后花园内。据说这里是当初周瑜的都督府。
到1914 年,小乔墓上还有一栋墓庐。现在尚留有一块横刻隶书“小桥(乔)
墓庐”的石碑,保存于岳阳市文物管理所。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许多小乔墓的对联。
其一: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紫鹃恨无限,潇湘冷月二乔魂。
其二:阿姨渺何存,想当环佩归来,应共话洞庭夜月;老瞒空欲锁,对此松
揪凭吊,最难忘赤壁东风。
其三:姊妹花残,青草湖畔双雁断;佩环月冷,紫藤墙外有啼鹃。(吴
树楷作)
其四:战士久无家,赤壁清风苏子赋;佳人犹有冢,黄陵芳草杜鹃啼。
(刘士清作)
在一些有关的地方志中,对小乔的墓地在岳阳,记载得很具体。明代《岳
州府志》,记小乔“死葬岳州今广丰仓内”,说是根据“故志所载”。《巴
陵县志》也记“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焉”。《明一统志》也有记载,小
乔墓在“(岳阳)府治北”。这些记载证明小乔在岳阳的墓是真的。可是,
在安徽庐江县城西1 公里处,也有一个小乔墓,与城东1 公里处的周瑜墓遥
遥相对。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结构,面东背西。有人说是周瑜病死
后,小乔扶柩东归,将丈夫葬于庐江家乡土地,守墓抚养遗孤——二子一女,
她死后也埋葬于庐江。小乔墓保留完好,直到明末的动乱中,被兵火毁坏。
时人王有年曾写诗记下遭劫惨状:“墓木如经劫火烧,今时潜水旧吴朝。凄
凄两冢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清顺治年间,庐江知县孙宏哲,不仅修
复墓庐,并且还作了一篇《小乔赋》,加以悼念。甚至抗日时期,国民党的
皖西行政督察专员,也对小乔墓作过维修。按照这些情况来看,庐江的小乔
墓似乎也是真的。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西首的南陵县城内,中山公园边上,也有一座小乔墓。
据《南陵县志》记载,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 年),起因是当时
的知县高怡梦见小乔,诉说她的墓在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在香油寺西苑,
重建小乔墓。周瑜曾做过春谷(南陵)长,小乔死后葬到南陵,也就有了依
据,为世人所公认。南陵小乔墓前竖有一块巨碑,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德
配乔夫人之墓”。两侧阴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徽宿松文人许文权撰:
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飘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贞娘墓、
苏小坟,更遗此江左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
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