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中奥妙,连朱棣也未必知晓。那末,道教、道家为什么要设计为养生图示却
又让人不易发觉呢?这就涉及到了道教的精华,精髓。道教的经典道藏,所
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但始终贯彻一个意欲——“长生不老”。按“天人合
一”的哲学观念,道教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修性炼真,以得道成仙。他们在长
时期的修炼中领悟了这种真谛,并力图把这种奥妙告知世人。然而,在“神” 
的限制中,在清高脱尘的心理和观念的支配下,道家们认为要得到这种境界
是极为不易的,所以他们不愿将这些“天机”廉价地送给“俗人”,便绞尽
脑汁地设计、建造了这一独一无二的“景山坐像”。这也就是“景山坐像” 
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才会引起人们的惊奇的原因。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持有异议,认为证据不足:(1)明朝营建景山宫殿, 
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大事,更何况此事是明成祖朱棣亲自命令所建,如果确系
为道家设计、建造,则必定会在史书中留有相关的记载,可我们在史书中却
始终找不到道家的建造活动。我们不能因为朱棣信奉道教,就把“景山坐佛” 
说成是道家的人为所致。(2)建造这一构思独特的“坐佛”,是极有难度的, 
似不可能。说是道家所建,那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加以修造的呢?如果说
道家不想将其真谛、“天机”廉价地告诉给“俗人”,本可以采取别的办法
召示“凡界”,何必如此难为自己和“俗人”呢?因此,所谓的“景山坐像” 
是不存在的。
到目前为止,有关“景山坐像”的一系列问题还在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之中,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历史之谜”将彻底大白于天下。
(俞姡а?br /> 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 
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 米、宽1。2 米、厚0。9 米的长方形石
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人们称之为泰山“无字碑”。对
这方巨碑古人曾有吟咏,“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
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明王在晋)。“荒碑无篆迹,山亦解亡秦”(清
王乘笑)。“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清乾
隆皇帝)。从这些诗句看来,泰山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且立碑意在焚书。
泰山无字碑果真是秦始皇所立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秦始
皇开始第二次出巡,当他进入今山东省邹县后,“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
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
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段记载提供的
证据确凿,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不是无字之碑。焚书
事发生在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不可能在6 年前就有焚书的计

划,可见,无字碑与焚书之举风马牛不相及。
秦始皇的泰山碑早已不存。现存岱庙的秦碑,是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的。该碑原立于玉女池旁,高不过四五尺, 
有222 字。宋代刘跂曾摹其文,当时尚可辨认146 字。明嘉靖年间将碑移至
碧霞祠时,仅剩29 字。这方石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也是保存
李斯手迹的珍品。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诗中盛赞李斯的书法“拳如
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可见
其艺术价值之高。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文中,将
秦始皇碑与秦二世碑混为一谈,显然属考证中的失误。
泰山无字碑不是秦始皇所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这方石碑究竟为
何人所立呢?看来立于汉武帝时是有可能的。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禅泰山的念头。据《西汉会要·封禅》记载, 
“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安,缙绅之属皆
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 
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窦太后不好儒
术,使人微词赵绾等奸利事,按绾、臧,绾、臧自杀,诸所立皆为废。”这
段记载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其所以未能如愿封掸,一是巡狩、封禅的仪式未
制定好,二是窦太后暗中所阻,迫使鼓吹封禅的儒生赵绾、王臧自杀,以惩
一儆百。这样,封掸之事便暂时搁下了。
司马相如的死,使汉武帝有了旧话重提的机会。司马相如死后留有一封
遗书,力劝武帝上泰山封禅。于是,汉武帝召集五十余名儒生,讨论、起草
封禅仪式。竟然数年拿不出方案来,因此,封禅之事又暂搁下。
武帝自公元前141 年即位,30 余年后,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 
终于走出皇宫,踏上登泰山封禅的旅程。武帝到泰山是在公元前109 年初, 
当时“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
至奉高,上泰山封”(《封禅书》)。这说明武帝确是在泰山顶竖过碑的, 
但史籍上只载“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又证明武
帝所立的是一方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
顶,极有可能泰山无字碑就是汉武帝所立。
顾炎武力主泰山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他说:“始皇刻石之处凡六,《史
记》书之甚明。。无不先言立,后言刻者。惟于碣石则云刻石碣门。门自是
石,不须立也。古人作史,立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别立此石(指无字碑), 
秦碑焉得不记?使汉武有文刻石,汉史又安敢不录乎?” 
顾炎武的设问是很有力的,但仍有令人疑惑之处。《泰山志》载《阮氏
封泰山论》称“秦始皇、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议封禅或行或不行,非也。
此皆易姓一天下之君,当刻石纪号也。汉武帝、魏明帝、北齐文宣王、唐高
宗、玄宗、宋真宗、明成袒封禅或行或不行,亦非也。此非易姓一天下之君, 
不当刻石纪号也。”意即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
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是,汉武帝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式大颂
他的文治武功,不致于仅是为封禅而封禅,而放弃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机
会的。
封禅是封建帝王祭天地的大典,“自古受命帝王局尝不封禅”(《封禅
书》),传说从上古至周成王时,有72 王到泰山封禅,《封禅书》只记下无
怀氏、尧、舜、周成王等十二君王。可以断言,泰山无字碑绝不是72 王中的

某王所立。也有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
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风化说未必可信。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 
且在宋朝时才被称之为无字碑。假设是秦碑,二世碑在宋代时尚可辨认出146 
字,这方石碑不可能剥蚀得一字无存。若是汉碑,更不会剥蚀得那
么严重。
笔者虽倾向泰山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但还没有更充分的证据,所以提
出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去进一步探索! 
(周启志)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的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无
字碑”,1000 多年来人们对此猜测种种,成了一大疑案。1984 年夏,笔者专
程去陕西乾县参观了武则天的陵墓。
武则天陵墓坐落在西安市西北80 公里的乾县梁山上。乾陵是唐朝第三个
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同葬的陵墓,高约30 余米,做踞平原之上。墓道沿梁
山逐级下降,距梁山南百余米处,左右有两座小土山,俗称“奶头山”。由
墓道往下走,两旁排列有真人大小的石雕群像。武则天碑和唐高宗碑并列一
处,竖立在近朱雀门的地势宽广之处,两碑各高六米左右。两面为“述圣碑”, 
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碑文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
的“无字碑”。“无字碑”看上去并非无字,上面密密麻麻刻有好多文字, 
但仔细观察,则是宋、金以来人们的题识,估计是他们不耐“无字”之憾而
添补的。由于日晒风化,字迹大多模糊不清。但不管怎样,它并没有说清武
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的用意。看来要真正搞清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到武
则天执政年代,以及人们对她一生的评价。
武则天从655 年做皇后开始参决政事,到705 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
掌握最高权力达50 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21 年。武则天是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她的评价素有分歧:有人因她“知人善任”, 
赞赏她的智慧;有人以她做事果敢,钦佩她的勇气;也有人根据她“阴鸷好
杀”,咒骂她的残暴;还有人因她内多男宠,痛斥她的荒淫。后人对她立“无
字碑”的用意,也是根据评价其功过的倾向而推测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
文字所能表达”。其表现在:第一,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她
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抑制和削弱豪门对政
坛的垄断。第二,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
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第三,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 
并虚心纳谏,故“累朝得多士之用”。第四,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
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理想和才干的人,在统治期
间做过许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 
并对后来“开元之治”的全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功绩难以用文字表达。
有人则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太大,感到还是不写
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高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
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据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
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

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
期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她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
因此,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她是无颜为自己立传的,只能用
“无字碑”来敷衍搪塞。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立‘无字碑”立得真聪明,功
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 
同时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时期,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
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复杂的局势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 
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赞叹不己。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 
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
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逝世当年已被迫交出权
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
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
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人出了难题,至今人们仍争论不休,难断其
故。
(谢宝耿) 
武当山金殿“雷火炼殿”能否重现? 
风景奇幽的武当山,古时叫“太和山”。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
起伏,方圆400 多公里,有奇峰72,拔地刺天,十分雄伟。山间林木葱茂, 
泉冽洞幽。主峰天柱峰,更是一峰独秀,高1600 余米,好似“一柱擎天”。
而其它各峰略有倾斜,象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
霞客领略武当风光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宋
代书法家米帝曾为武当山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此碑如今仍耸立在“元
和观”旁。
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 多年前的唐
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
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创始人,奉老聃为教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
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