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古代“星垣”学说而来。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垣
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
星垣处于三垣的中央,是代称天子的。紫微星即北斗星,群星环绕拱卫于四
周。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之说。
古人既将紫微星垣比喻为天子,紫微垣即为皇极之地,因称帝王宫殿为
紫极、紫禁、紫垣,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曰:“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
朱樱出上兰。”白居易诗曰:“紫垣曹署荣华地,白鬓郎官老丑时。”(《长
庆集》十九)由此可见,“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北京故宫南北
长961 米,东西宽753 米,周长约7 华里,占地1087 亩,全部殿堂屋宇达
9000 多间,四周城墙高10 余米,俨然是一座帝王之城,称紫禁城不仅名副
其实,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从故宫的建筑看,太和殿居于故宫中极,最为
高大突出,象征着“天”的崇高和伟大。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和地;其
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和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而东、
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则象征天上的群星。这些象征性的建筑群,拱卫着
象征天地合壁的乾清、坤宁二宫,以显示天子“受命于天”和“君权神授” 
的威严。
从“星垣”学来看,故宫的旧称——紫禁城,其命名与建筑设计可以说是珠
联壁合、高度统一的。
(华强) 
文物篇
玉琮的用途是什么? 
玉琮是良渚文化重器,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构图优美对称、寓意深奥神
秘而著称于世。1986 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瑶山良渚文化大墓中玉琮上发现
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徽像”(或称“神徽”)(见附图),更为中
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人们去揭示其蕴含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
的研究题目。
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
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
矮如镯状,故又称镯式琮。后者数量最多,其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
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竖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竖槽两侧凸面上刻
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
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圆形,中

心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规
范化后的典型玉琮。玉琮最早起源于良渚文化,分布范围以太湖流域江、浙、
沪为中心,然后向四周传播,在山东、安徽、江西、广东等地新石器时代晚
期遗址中也有零星出土。大致在商周之时传入黄河流域,其后历代各地均偶
有发现,甚至到明代还有仿自玉琮的青瓷器流行于世,可见玉琮前后延续了
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王琮的用途是什么?古今学者歧议不一,莫衷一是。《周札·大
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黄琮札地。”《考工记·玉
人》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壁琮八寸,以钇福绘噻宕纾诤?br /> 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驵琮七寸, 
鼻寸,有半孔,天子为权;豫琮八寸,诸侯以享夫人。”《公羊·定八年》
称:“琮,以发兵。“《周礼·典瑞》则说:“疏壁琮,以敛尸。”东汉许
慎《说文》释琮为“瑞玉”。清高宗弘历谓:“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
其无底而通,亦一证也。今定为扛头,旧讹为辋者,亦不必更易。”现代考
古学家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认为琮的前身,“当为木制织机上后持综翻
交者耳。”“综何以能开合,实别有物高系之,此提系之物,即琮也。”“玉
制之琮,木制者之演变也。外方所以交错,内圆所以半转,牙身所以提综。” 
那志良说:“玉字的篆书是‘王’,这三横画,是表示三块玉,当中的一竖
画,是表示绳子,是穿连这三块玉的绳子。”“后来,有人觉得先把玉琢成
几块,再用绳子穿联起来,何必琢成一块玉,用纹饰表示它是由几块玉串成
的,岂不省事?这种形状的器物,大的便是琮,小的便是”(《故宫文物
月刊》第1 卷10 期)。
1915 年法国学者吉斯拉据《礼记》所载“家主中雷国主社”文,主张玉
琮是古代中霤崇拜的礼仪之物。“中霤”即是古代穴居时,屋子中央的烟筒, 
也是家族祭礼的对象。日本滨田耕作先生认为“琮在初始,或是一种有圆孔
方柱形的实用品,以后偶然生出以内圆象天外方象地的解释,终则确定它作
为地的表号,乃在外方柱上雕刻易的四象、八卦,以加深其替象的意义”(《有
竹斋藏古玉谱》,1925 年)。安克斯(EduardErkes)更是颇具开拓性主张
琮是象征地母的女阴。而瑞典学者高本汉则认为琮是盛男子性器之函,是祖
(或祖主)的宗器。凌纯声先生据此认定琮“象征女阴与男根,代表最原始
的祖先崇拜的性器对象”(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册)。
1947 年,比利时学者密舍尔先生更认为是《尚书》、《舜典》所记的“玉衡”, 
用以观测天象的一种玉视管。
冯汉骥、童恩正先生主张“琮是一种阴性和土地的象征”(《文物》1979 
年2 期);诸汉文则认为那种单节的外方内圆而中空的方柱式玉琮的外壳是
代表人们耕种的田地经界和范围,中心筒体结构是谷仓或社坛实物的缩影
(《文博通讯》1983 年5 期)。石志廉先生指出琮最初起源于母系社会对女
性生殖的崇拜,认为其形体越高大,器身节数越多,象征者持有者的权势越
大,财富越多,身份地位也越高(《中国文物报》1987 年10 月1 日)。李
文明则认为琮是束髻之具(《东南文化》1989 年6 期)。
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林已奈夫教授主张玉琮便是“主”,又称为“宗”, 
是宗庙祭祀时神明祖先的灵魂降临时的凭依之物。中心圆孔是用作神明祖先
灵魂驻留的小屋。祖灵既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所以中孔自上而下贯
穿。玉琮上不规则的带蛋形眼的脸为太阳神的原形。器表所刻的“神面”,

可以保护死者灵魂,若主人佩戴它,还可以加福于人(《东方学报》第60 
册,1988 年)。美国著名学者张光直教授则根据琮呈“内圆外方”的特点, 
认定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张氏指出:“方器象地,圆器
象天;琮兼方圆,正象征天地的贯串”;“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
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
物图象,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琮是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文物与考古论集》1986 年)。
我国台湾著名古玉器研究专家邓淑苹曾为文称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的图
腾柱”,是“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祗或祖先的象征”(《故宫文物》
1986 年34 集;《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王器篇一》)。众多的研究者则把
琮与壁联系起来,并引《周礼》中的“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为证,主
张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或是巫师的通神工具。汪遵国先生则根据江苏常州
武进寺墩3 号墓中出土多达32 件的玉琮排列现状,结合《周礼》“驵璧琮以
敛尸”的记载,主张玉琮具有“敛尸”功能,寺墩3 号墓是我国王敛葬的最
早实物例证(《文物》1984 年第2 期)。
林华东先生广征博引,认为玉琮并非全为“内圆外方”,有不少玉琮“射” 
面(即“内圆”部位)均作委角的方形,而且,也有的玉琮中心圆孔并无钻
通,甚至有的出土时还带盖,显然不能“沟通天地”,说琮是中国古代先民
“天圆地方”的象征物也不能成立,林氏经过深入研究,结合玉琮的出土现
状分析,主张玉琮是一种复杂的实体,其高矮方圆,大小各异,用途当不可
一概而论。琮是寓宗教、装饰、仪礼、权力于一体的复杂而特殊的玉器。小
型玉琮可能是玉钺的挂饰或附件,多具装饰之功;规范典型的玉琮为原始宗
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工具;而随葬入墓中的玉琮,应是良诸人用以敛尸、保护
死者、镇墓压胜、避凶祛邪的法器,由于拥有玉琮的主人均属氏族显贵,故
玉琮也就成为死者生前权力、地位、财富的标志。同时,玉琮还可能是良渚
方国同其他氏族部落间交聘或馈赠的札器(《东南文化》)1991 年6 期)。
周南泉先生认为良渚文化方形祭坛与仿地之形制作的方柱形玉琮同时发
现于一处,它与古人所谓大地是方形说相符。这就是说,玉琮仿自“地”形, 
应为礼地,即祭地之用,或可能象征地祖。再者中国古代有所谓“阴阳说”, 
认为地属阴,故凡与阴有关的内容,如月、星、地等等,以及由阴性派生的
后、夫人等,都可能使用、享有,代表琮,进而用琮去聘请、享赠和祭祀。
同时,玉琮象征女性生殖器官也是有可能的(《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 年第
1 期)。
如此看来,要揭开玉琮用途的真正奥秘,尚需今后的考古新资料(尤其
是出土现状)来加以剖析。
(钱柱庭) 
九鼎能否重见天日? 
九鼎,作为我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2000 多年。
它们能否突然破土而出呢?这是人们经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青铜工
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
上夏朝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
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 年)的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
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
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
神精怪,以避凶就吉。
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 
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
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
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
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鄏辱(今河南洛阳境内),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 
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公元前606 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 
特意摆开阵势,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咄咄
逼人,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冷冷地说:“在德不在鼎!” 
接着又不紧不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
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碰了一鼻子
灰,只好作罢。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己是奄奄一息。据《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
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
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至于九鼎的下落,由于史
籍记载不一,因而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首先,《史记》中的说法就不统一。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
255 年),在周赧王死后,终于“取九鼎入秦”。据此,九鼎当失于秦亡之
后。但《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那
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后来,《汉书·郊祀志》也是兼
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 年),。。鼎沦没于泗水彭城
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派了上千人下泗水打捞, 
结果如同竹篮打水,未能如愿。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没有全部入秦。
对于《史记》中的矛盾,唐人张守节曾设法弥补,他说:“周赦王十九
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人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史记·秦本纪》
正义)这样一来,《史记》自相乖谬之处就不复存在了。但张说没有提供资
料来源,而且将秦昭王取九鼎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41 年。至于说一鼎飞
入泗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