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料来源,而且将秦昭王取九鼎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41 年。至于说一鼎飞
入泗水,更是荒诞不经。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
了新的探索。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 
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加上经济困难,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
外则诡称丢失,不知去向。
二、史载秦灭周取鼎,为时人揣度之辞,并非事实。
三、秦人谬传九鼎沉人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
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但未必即为至论。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因大国
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楚庄王就曾以鄙

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可见
九鼎之“重”,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东
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
己被销毁的材料。因此,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九鼎如失于
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
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
于泗水彭城下”,但与《汉书》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如能将这些问题考
辨清楚,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也许不无裨益。
九鼎被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作为我国进入文明时
代的标志,却有其不可磨火的意义。我们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必然会发
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陈生民) 
秦朝十二铜人铸造原因、下落如何? 
公元前221 年,秦将王贲率兵向南攻齐。齐王建昏庸无能,一味听信佞
臣,毫无抵抗准备,而佞臣后胜早就接受了秦国的贿赂。所以,秦军一到, 
齐国立即土崩瓦解,齐土建被俘,齐亡。这样,中国历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的历史至此告
终,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消灭六国以后,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大规
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在边境上,秦国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另外, 
国内也有一些不稳定因素存在。因此,秦始皇为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
权,在平定天下不久,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
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 
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
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
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
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
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
历史上所罕见。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12 个铜人
呢?这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
变、昏暗无光,且鬼神作怪,遂惊恐不已,在万般无奈之际,有一道人前来
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即下令将全国的兵
器收缴集中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有的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极信方士道
人之言,再联系开国不久的担忧心情,此说是可信的。另一种说法是:秦始
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
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永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
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关于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秦始
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彩烈之时,忽见一
队杀气腾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了,无疑触动了心病, 
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时候,正逢临桃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

了12 个巨人,当地还盛传着一首童谣说:“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
生。”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情绪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 
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集中于咸阳,铸成了12 个铜人。应该说,秦始皇
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至于说假传天意,只是使之
合法化的一种策略,这是不少统治者所惯用的伎俩。
可惜的是,今人已见不到这12 个铜人的踪影了。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
呢?目前,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1。有人认为,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这12 
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由于此说史无明载,故赞同者甚少。
2、有的学者指出,这12 个铜人毁于董卓、苻坚之手。东汉末年,董卓
率兵攻入长安,便将其中的10 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
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叡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
运到灞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
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邺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再
从邺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 年的铜人全部
都销毁了。
3.另有一种说法是,这12 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这12 个铜人是秦始
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 个铜人和其它精美的
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还不能展开,因而
十二铜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或许只能到了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
一天,这个谜才能解开, 
(俞姡а?br /> 传国之玺何处寻? 
玺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宝印。在无数宝玺中,秦制“传国玺”被称为天下
共传的“至宝”。几千年来有关它的种种传说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
在两千多年后的1924 年11 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
鹿钟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
传说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青石上。古
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他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
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
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经
良工雕琢成壁,人称“和氏壁”。
400 年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壁赏赐昭阳。一日,昭
阳率百余宾客浏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壁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余
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以至散席,和氏壁不翼而飞。
当时未发迹的纵横家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
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和氏壁终无下落。“盗窃犯”是谁?至今尚
未“破案”。
50 余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 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
占为己有。
秦昭襄王获悉和氏壁在赵,假以15 城换壁。赵王无奈,遂派蔺相如怀壁

使秦。蔺不辱使命,设计“完壁归赵”。61 年后,秦灭赵,和氏壁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
宝贝。于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
国玺”。
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
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 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
曰:“为吾遗滈池君”,传国玺,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成为千古疑团。
刘邦率兵入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服之,代代相受”, 
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
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
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
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
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
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
捞出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
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
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
山。袁木乘孙坚妻吴氏扶棕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
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徐璆,依袁术先例抢传国玺献曹操。三国鼎峙,玺属
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
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晋怀帝永嘉
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冉
闵杀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公元352 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
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施偷献于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
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 
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壁始,传至唐末,计1620 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
1000 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
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
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 
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如: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修舍,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
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考证”,奏
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
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末元顺帝带人沙漠的传国玺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
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金”

为“清”国号。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 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
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 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 方宝玺时,将此方宝
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随着
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能解开传国玺失踪的千古疑案! 
(张红华) 
铜奔马象征什么? 
1969 年10 月,在甘肃武威县城北,发掘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
墓。在出土的殉葬物品中,有一具高34。5 厘米的铜马俑,为青铜制成,作疾
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
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以伦比的珍品。因此,近年在
英、法、日、美各国展出之后,赢得普遍的赞赏,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
品的高峰”。国家旅游局己决定将其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但这具铜马
俑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急待解开的谜。
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 
因而,经郭沫若鉴定,命名“铜奔马”。因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
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在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 
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