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
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
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
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
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
者之一。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过菩提达摩,
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
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见《历代法宝记》)。
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
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渲染、夸张始祖事迹,流行的北宋道原所
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章,所以,
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被列为禅
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该派学者有胡适、汤用彤,台湾的刘
汝霖、印顺,日本的佐佐木宪德、字井、镰田茂雄等人。胡适在《菩提达摩
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
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
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公元479 年)以前;据《续
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
达摩约于公元470 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 年之久,萧齐初期(公元485
年至490 年间)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来看,菩提达
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
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洛阳伽蓝记》
记有公元526 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
534 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 年至526 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
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公元526 年左右来华的另一种观点;《续高僧传》
和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为叙述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均未见有
粱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从日本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所引的
《传灯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到宋悟明的《联灯会要》中,明显看
出对这次会见的记载上有“演变的痕迹”,《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
处,因此,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
稽的神话”。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该派学者有冯友兰、张岱年、孙述
析等人。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
“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
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梁慧皎的《高僧传》收
录了至公元519 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未见达摩之名;《洛阳伽蓝记》中有关
达摩惊叹永宁寺建筑精丽的言论说明他是初抵中华、为时未久的游僧,不可
能己在华生活了几十年,永宁寺于公元526 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
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 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 年前后参观该寺
是可能的;据《续高僧传释慧可传》和《楞伽师资记》载,慧可在“年登四
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 年,
因此,达摩不可能于公元470 年或479 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
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魏的,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
全可能的;《历代法宝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柳宗元的《曹溪第
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均有这次晤谈的记载,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
之手,它的可靠程度大于《传灯录》等书,有可信成分;从对话内容上分析,
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
接待,达摩来华,他会不躬自迎接?他以广建佛寺等“有为之事”以期积下
大功德,见了达摩,自然要问于这类事“有何功德”?达摩禅学的主旨是“罪
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认为它“并无功德”,故“理不
契机”,就此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唐朝成书的《圆觉经大疏钞》和《师资
众脉传》都载明,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
《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录有
此碑文,文中“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语表达出梁武帝与达摩
语不投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神会录·达摩传》还载明,此碑经七百
年风雨侵蚀而逐渐磨灭,元朝时由翰林侍讲学士欧阳玄撰叙,于公元1347
年重建,立于嵩山少林寺。清景日珍的《说嵩》中也有《梁武帝达摩大师碑
颂》。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有过这次晤谈。
还有一派学者,如任继愈、黄心川、林子青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
能。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
胜负的持久战。
(杨剑宇)
达摩面壁石是块什么石头?
驰名中外的我国佛教胜地河南嵩山少林寺里,有块神秘的“达摩面壁
石”,它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客,游人见此无不崇敬,赞叹不已。
达摩是佛教禅宗祖师的法号,全称为菩提达摩,意译“道法”。据《续
高僧传》卷二十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载,达摩原为南天竺僧人,属婆罗
门种姓,一说属刹帝利种姓。公元520 年(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航海至广
州,又往北魏,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禅学。后遇慧可,授《楞伽经》
四卷。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9 年,世称“壁观”。以
至他的精灵入石,在石壁上留下了他的整个人影像,成为佛门佳话。
嵩山少林寺有一块石碑,镌刻着清道光戊申年间萧元吉撰写的碑文“少
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别是个人,分明是块石,何石面壁石,何人面壁
佛,王孙面壁九年轻,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
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5 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 年)。菩提达摩在此倡导禅宗。传说他面壁九年后,
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
决认识问题;“行入”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照佛教教义践行。历史上
称他为“西天”(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称
少林寺为祖庭。寺中还为纪念他,建立初祖庵。
那么达摩面壁9 年后,他的精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精魂入石形影在”
的境界,这块被视为少林寺的传世珍宝面壁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是耐人
寻思的。
据《登封县志》记载:“石长三尺有余白质墨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
背座石上”。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写过:“石白地墨纹酷似应真。”清代姚
元之所著《竹叶亭杂记》中说:看面壁石上的影像“远近高低各不同”,“向
之后退至五六尺处渐显人形;至丈余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
面壁石曾经引起许多文人的猜测,遗憾的是,那块“照石瞻遗像”的达
摩面壁石,却在1928 年被军阀石友三纵部焚烧少林寺,被大火烧毁,毁石也
己遗失。面壁石上的达摩影像究竟是如何模样,这对于今人来说,就成了千
古之谜了。
如今我们在少林寺所见到的“面壁石”,是1980 年由人工复制的石壁,
这己和原石不是一回事,而是用现代大理石彩绘工艺绘制的“石画”。
但是也有人认为,嵩山少林寺中的那块“达摩面壁石”中的影像,不是
达摩面壁九年后“精魂入石形影在”的产物,也是人工制作而成的,有人因
此推测,这面壁石中的影像是用“螺烟渗石”的工艺制成的“石画”。千百
年来,由于历代文人称颂介绍,使“精灵入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佛门趣
事,也为庄严肃穆的嵩山少林寺抹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
但是也有人怀疑,石块的改色,大理石的彩绘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
1000 多年前的人们是否已掌握了岩石绘画工艺,让彩墨渗入石内而混为一体
成为影像的技巧,就很难说了。
有人因此查阅了大量有关嵩山的地质资料,又到达嵩山少林寺达摩洞实
地考察。发现该洞石质属寒武系石灰岩,白灰色的石灰岩被碳质浸染,形成
各种墨色花纹。在这样的石洞中出现一块像似人形花纹的天然图案石块是有
可能的,达摩面壁处出现一大块影影绰绰的像人形图案纯属巧合,也是由于
后人的撰文称赞,才变得神秘难测。
按照科学的道理来讲,不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它们上面的花
纹图案,均是由多种元素、矿物、生物遗体浸染而成。“精灵入石”的佛门
佳话,只可当作传说,而不能当作信史来看待。
(蒋建平)
无际大师肉身为何千年不腐?
今南岳南台寺禅堂内,悬挂着一张唐代高僧无际大师生前所开的“心药
方”。该方以医理喻佛理,融劝善与医心为一体,发人深省,堪称一绝。其
方曰:
“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须服我十味妙方,方
可成就。何名十味?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
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
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用和气汤送下。果能
依次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
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
“此十味,若能全用,可以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
可减罪延年,消灾免患。各药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有扁鹊卢医,亦难疗
矣!似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
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无际大师是唐代著名高僧,法名希迁(公元700—790 年),广东端州人。
受法于青原行思,与马祖同时说法,一生云游天下,阅历深广,精通佛学,
著有《参同契》一篇行世。在他43 岁时(唐天宝初年)到了南岳,在前山的
一块巨石上,以石为台,结庐而居,遂称“石头和尚”。死后唐德宗赐谥无
际大师。
佛教徒死后,一般按天竺法火葬,并取其碎骨为舍利。由于南宗反对天
竺教徒所传的佛教相当彻底,从千百万字的经论到一字轮王咒,从净土到地
狱,从佛到饿鬼,从生前修行到死后舍利等等戒律都被抛弃,其宗旨不外“净
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
能净能悟,顿时成佛。南宗禅师六祖慧能的弟子记录师说,成《坛经》一卷。
《坛经》是南宗传法的经典,它教人“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
无来无去,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人练成这样有呼
吸的死尸,就算得了大道。故从六祖慧能起,死后多用全身葬法,漆纻涂尸
体,安放龛中。石头和尚死后,也就保存了肉身。
公元790 年,年高91 岁的石头和尚,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便开始停止进
食,还吩咐僧徒将平时搜集的草药数百种,炮制成大汤剂。据称,制好的大
汤剂奇香无比。他每日痛饮数十次,饮后便溺频繁,大汗淋漓。僧徒们大惑
不解,纷纷前来劝阻,希迁笑而不答,照旧每日大饮不止。转眼一月有余,
渐减饮量。令人惊奇的是,此时的石头和尚脸面变得润如枣色。两眼炯炯有
神,镇坐如钟。一日,口念佛经,无病而终。
石头和尚的肉身停放月余不腐,且浑室溢满香气。门下弟子与地方绅耆
念其功德无量,奇人奇事,特地筹款建造了一座寺庙,安置大师肉身于其中,
让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