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
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
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
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倒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
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大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
分明是个男子。
那么,认为观音是女身有无记载呢?也有。据《编年通信》载,南山道
宣律师曾经问天神关于观音的缘起问题,天神告诉他:“往昔过去劫有主曰
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观音菩萨
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也用“金蔺茜裙”等语来
描写观音的服饰。这样看来,观音又是一个女的。因此,宋以后的观音像大
都是女相。不过,有人则对此十分不满,竭力否定“女人说”。明代文学批
评家胡应麟在他的《庄岳委谈》中斥道:“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
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唐以前塑像
亦不作妇人也。元僧谫陋无识,以为妙庄玉女,可一笑也。”但胡应麟并未
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经典,仅是通过画像辩解而已。这样,观音的性别仍是
悬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些文学、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观音,便成了不男不
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开口“贫僧”,
闭口“弟子”,伊然男子口吻。然而,吴承恩描绘的却是这样一幅绝妙的肖
像:“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
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象煞是个闺媛。并在十二回描写观音显圣时,
居然直言赞叹:“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吴承恩这种“含糊”的手法,
后继者颇有人在。近人马骀在其《画宝》书中,强调画观音法类同如来,似
乎肯定了观音性别特征与如来无异。但在他的《仙佛图像画谱》中,《救苦
救难菩萨》一画上的观音却是:鹅蛋脸形,双眉细长,下颔略厚,黑发披拂
在两边耳旁。颈带项圈,胸襟半袒,微露内衬。腕套对镯,双手交叉倚靠溪
畔岩石,十指纤细。。,宛似一个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观音女相化的特点,在今保存下来的观音菩萨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
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览普陀山后,或在香烟萦绕的观音菩萨像前瞻仰时,常
常会发出这样有趣的疑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
(正耀)
泰山女神何所神?
泰山女神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主祀
于碧霞祠。碧霞祠旧称昭真祠、昭真观、碧霞灵佑宫等,位于泰山极顶稍南,
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祠内悬挂清朝三位皇帝的题额,康熙帝
题“坤元叶应”,雍正帝题“福绥海宇”,乾隆帝题“震维灵岳”、“赞化
东皇”。整个建筑红墙金瓦,恢宏严整,气势非凡,是中国道教十大庙观之
《东岳碧霞宫碑》载:“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
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施舍金钱币亦数十万,而碧
霞视他岳盛矣。”明清,泰山女神崇拜达到极盛,祠观修建几乎遍及大半个
中国,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载:“。。后祠日加广,香火自
邹、鲁、齐、秦以至晋、冀,而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京北
妙峰山,香火之盛闻天下,山有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顶,岁以四月朔开山,
至二十八日封山,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轨叠迹,日夜不止。”清韩
锡胙《元君记》描绘的场景更加宏阔:“统古今天下神抵,首东岳,而东岳
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元君者,泰山玉女,元君,其封号也。庙在泰山顶,
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香币,喃喃泥首阶下。”
泰山女神竟能赢得如此众多善男信女的崇拜,到底是何所神耶?
明万历宰相王锡爵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可在撰写《东岳碧霞
宫碑》中答曰:“元君者,莫详所自出。”明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也说:
“元君者,不知其所由始。”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学者文人纷纷探究泰
山女神的来龙去脉,各依所据,莫衷一说,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疑案。清末
学者顾言武在考稽了大量古籍资料后,也觉此案棘手,在《山东考古录》中,
观点含糊,语焉不详:“泰山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
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附会之,不知当日褒封,固
真以为泰山之女也,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亦有之。”现存主要的说法有以下
几种。
第一种说法:东岳泰山之女。
清《山东通志·玉女祠》:“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与东岳大帝同
居泰山。”
1942 年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出版《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传说
以泰山娘娘为东岳大帝之女,此神乃司使妇女多子,并为保护儿童之神。泰
山娘娘之供奉极为普遍,山东尤甚。”
1929 年美以美会中国书报部出版李于忱《破除迷信全书》第10 卷:“我
国所敬拜的诸神,似乎多发源于泰山,即如东岳大帝、石敢当等等,而三国
时的管辂,且有到泰山治鬼的话,至于世俗所供奉的碧霞元君,则又说是东
岳大帝的闺女。”
第二种说法:天仙神女。
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
帝时再见焉。按:《玉女考》,李谔《瑶池记》云: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
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明王思仁《登泰山记》:“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
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
第三种说法:凡女修仙得道。
《道藏·玉女卷》: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
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颍,三岁解人伦,七
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
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
笔者认为,以上几说均荒诞不经,多为臆造的神话、仙话,宣传宿命论,
轮回报应,欺骗和愚弄人民。东汉时,原始的自然神崇拜与神仙家、方术家、
道家的思想互相融合影响,出现了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有子有女的观念,
以后的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认为名山必有天仙玉女。据宋末元初马端临《文
献通考·郊社考》记载,宋时,宋真宗和王钦若喜欢装神弄鬼,在泰山导演
了“降天书,行封禅”的闹剧,封禅之余,借泰山有女的怪异传说,大搞造
神活动,请出女神,以适应皇权专制的需要,同时也迎合了广大劳动人民祈
求温饱安定、延续宗嗣、消灾免难等最低微的生活愿望。正如《东岳碧霞宫
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
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
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
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愿。”泰山女神正是在这样
的封建社会中借助于传说发展起来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泰山女神肇始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神
崇拜,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特别是封建社会中,泰山已成为封建帝王封天禅
地的圣地,当然不允许这样一位女性来当山神爷,东岳大帝地位上升,但泰
山女神的神话仍在流传,沉重的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使广大人民苦不聊生,
于是,泰山女神便成了慰贴他们痛苦心灵的“慈母”,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顶
礼膜拜。
泰山女神到底是何所神耶?揭开这个历史文化之谜,不仅有助于了解民
族文化的历史,戳穿宗教家编造的鬼话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道设教的骗局,
而且对挖掘净化这位女神身上积淀的宝贵民间文化遗产,都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从以上介绍的泰山女神的诸种说法中,君以为哪一种答案比较接近真
实?
(吕大明)
帮会篇
天地会起源于何时?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因它崇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
故名天地会;又因它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而明太祖年号为“洪武”,故
对内又称为“洪门”。可是,天地会究竟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史料
的零乱和抵牾,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未统一。主要
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天地会起源于康熙年间。这一说法是英人威廉·斯丹顿在所著《三
合会》一书中明确提出的。其主要根据是天地会秘密文件中有关于康熙年间
少林寺僧征西鲁的传说。传说的大意是:康熙年间,西鲁番入侵中原,清廷
文臣武将皆无退兵之策,只好发布榜文,征集勇士前往御敌。福建少林寺僧
闻讯后,连夜赶至京城,奏请出征西鲁。他们在“六丁六甲”帮助下,一举
打败西鲁。回京后既不愿为官,亦不肯受赏,仍归少林寺清修。后遭奸人诬
陷,少林寺被清廷焚毁,寺僧大多惨死。幸存的蔡德忠等五位僧人逃至广东
惠州长林寺,巧遇好汉万云龙、朱洪竹、陈近南等,一同敌血为盟,结拜为
兄弟,矢志“反清复明”,于是出现了“天地会”。后来,日人平山周的《中
国秘密社会史》、陶成章的《教会源流考》等著作中,也都沿用了此说;民
国以后出现的《汉留全史》、《海底》、《洪门志》、《洪门史》诸书中,
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说法的内容。罗尔纲在1934 年写的《水浒与天地会》一文
中,更明确提出:“天地会创始的年代,洪门相传,始自清康熙十三年(1674
年)甲寅。”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天地会的创
立背景作了如下论述:“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
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赴屡蹶,与
虏拼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势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
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
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
创立之本意也。”罗尔纲认为,孙中山这段极扼要、极透彻的提示,是研究
天地会所不可不知的。
二、天地会创始于雍正年间。萧一山在《天地会起源考》一文中,依据
伦敦所藏较早的原抄本《西鲁叙事》及《西鲁事》叙述的传说,认为大地会
的创始年代应为雍正十二年,从而否定了前一种说法。但他又从康熙时代的
历史背景推断,天地会是郑氏谋主陈永华和郑氏旧部组织的,因此进而提出:
天地会大约在康熙时已经有了,到雍正末年经过改组才有较严密的组织(故
又称“复兴天地会”)。谓天地会起于雍正末年,固然不错,谓天地会起于
康熙时代亦无不可,只是说起于康熙十三年则系显然错误,因为那时郑氏尚
据有台湾。
三、天地会起源于乾隆年间。建国以来,有些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史料,
推断天地会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但创始的具体年代又有歧异:蔡少卿在《关
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一文中,介绍了清政府在台湾天地会林爽文起义时追
查天地会根源的过程,并根据其中的材料得出结论说:天地会起源于福建漳
州地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由漳浦县洪二和尚首倡:至于在此之前有
无天地会名目,因无确据,尚待证实。天地会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清朝康、乾
年间,漳州地区己存在着大量破产的农民和盐民,他们迫切感到必须互相扶
持,甘苦与共,于是天地会组织就应运而生。
秦宝琦、刘美珍在《试论天地会》一文中,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
藏有关天地会的档案,认定天地会创于各种秘密结社大量涌现的乾隆中期。
其创始人或创始人之一是漳浦县僧人提喜即洪二和尚,此人在乾隆年间已被
清政府找到了下落。他们还指出:《西鲁序》直到嘉庆十六年还未定型,它
和后来人们常见的抄本有很大的差别,故用嘉庆以后逐渐形成的《西鲁序》
为据来证明天地会创于康熙或雍正年间是靠不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