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记》历时20 多年,遍览了汉宫秘府的图籍档案,访问过当时各色人物,是公
认的博学强识、实事求是的史学大家。然而,他在《史记》中只有“叔孙通
定礼仪”之文字,而不见萧何定律的记载,并言明萧何封侯并非因制律有功,
乃是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有功。是否司马迁一时疏忽
遗漏此事、后为班固的《汉书》所补遗呢?这也不可能,因为《汉书》对汉
朝前期的史实,基本上抄用《史记》,连文字也少有改动,《汉书·萧何列
传》和《史记·萧相国世家》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没有萧何定律的记载。同
时,在《全汉文》西汉部分的史料中,也找不到萧何曾制定《九章律》的文
字。因此,《汉书·刑法志》中的“萧何定律”之说,当是班氏采用了当时
众多说法中的一种而已,并不一定属实。
其次,从《九章律》内容上来看,“汉承秦制,肃何定律,除参夷连坐
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厩三篇,合为九篇”(《晋书·刑法
志》)。其中的“除参夷”即吕后时的“除三族罪”;“连坐”指汉文帝时
的“除收律、相坐法”;“部主见知之条”指汉武帝时张汤、赵禹所作的知
情不报应连坐的条规。这些法令均颁布于萧何之后,说《九章律》为萧何所
作,显然难圆其说。《九章律》中的户、兴、厩三篇为正律,大致是有关赋
税、擅兴徭役、畜牧马牛之事的法规,是封建国家政权强迫农民提供无偿劳
役,受其超经济剥削的法律手段。从汉初形势分析,当时经济调敝、社会破
败,而后又有诸侯王割据,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甚小,且统治者慑于秦
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汉代的各种
法律形式中(如令、科、比),律具有最高的效力。因此,萧何所在的汉初
将户、兴、厩三篇作为国家正律,以便大肆动用民力是不可能的。只有到了
汉武帝时,经济复苏、中央集权加强,武帝本人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滥
用民力,户、兴、厩三篇才有可能上升为正律。这是萧何不可能作《九章律》
的又一佐证。
按照汉朝“前主所是著为律,今主所是疏为令”的习惯推论,《九章律》
的制定应在汉武帝之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后,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九章律》中象刑非肉刑的解释(王充:《论
衡·谢短篇》)正是儒家思想的反映,由此推论,《九章律》似出于汉武帝
之后的儒者之手。此说能否站住脚呢?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杨剑宇)
班昭有没有续过《汉书》?
远在1700 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她是我国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大
约生于光武帝建武年间至安帝永宁年间(公元25~120 年间)。因为她嫁给
一位姓曹的人做妻子,故又名曹大家。
作为著名的女史学家,她是以续她父、兄的《汉书》而著称于世的。班
昭的父亲班彪,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大哥班固,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另一
位哥哥就是“投笔从戎”、立功西域的著名外交家、名将班超。班昭处在这
样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在父、兄的严格教导下,她熟
读了儒家经典和各种史籍,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
她在文史方面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班昭在史学方面究竟有哪些贡献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她整理并最后
撰成《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伟大史籍。西
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只记述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而此后到写《汉书》
的中间100 多年是西汉帝国从鼎盛到衰落的历史,有待续写。当时虽也有过
一些历史著作,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断代史却还没有。班彪
立下宏愿,要继续司马迁的《史记》,写完西汉一代的历史。于是他广泛搜
集前史遗事,参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写成《史记后传》,这就是《汉书》
的前身。但他的愿望未及实现便死去了。班固继承了父亲的未竟事业,在《史
记后传》的基础上,花了20 余年的时间,著成了《汉书》的大部分,使《汉
书》初具规模。可是还有一些散乱的篇章,其中《八表》和《天文志》还没
有终篇,班固也不幸死去了。于是,和帝命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
成《汉书》的编撰工作。班昭来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的皇家图书馆,
参阅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当代的历史记录,将《汉书》的初稿进行了仔细的
整理、校对和审核,续写了《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后来马续又
协助班昭撰述了《天文志》。
然而,有人对班昭的史学成就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班昭、马续既没有
续补《汉书·八表》,也没有续补《汉书·天文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说,
《汉书·天文志》基本上是沿用了《史记·天官书》的内容,除此以外,只
不过增补了武帝以后的天象变化而已,工程并不大,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
年”之功,根本不必由其他人来续写。马续述《天文志》未见于《后汉书》
本传。因此,班昭、马续补作《天文志》一说很难成立。
所谓《汉书·八表》,其中《古今人表》与《百官公卿表》两表前人已
指明为班固原著。沈约在《宋书·百官志》中引用《表》文亦定为班固所作。
据《后汉书·班固传》曰:“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
初中乃成。”这里范晔所谓“乃成”,当指全部《汉书》写成而言。此外,
班固在《叙传》里对《汉书》写成后,概括全书内容的总结中,曾自述为春
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东汉荀悦亦指明班固著帝纪、表、志、传为《汉
书》,凡百篇。由此可见,百篇《汉书》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汉书》通篇连贯,就《八表》及《天文志》序文与《汉书》的序赞相
比来看,文体、语法均出于一人之笔。对于马续的著作,今无从详考,但就
班昭的《女戒》而论,与其兄班固的文赡事详、“兼丽卿云”之笔相比,也
颇有区别,据此而言,补作《八表》、《天文志》之说亦难成立。历代注家
对《汉书·八表》、《天文志》为班固原著,皆无异说,亦可为证。再从时
间上推算,班固是在《汉书》写成后十年死于狱中的,即使部分表、志未及
完成,此后10 年之间,班固自可以从容补作,又何待后人为之续成呢?
虽然人们对班昭是否续过《汉书》有争论,但对于班昭为《汉书》的撰
写曾出过力,则看法比较一致。在整理《汉书》中,班昭在修改润色方面下
了苦功,使此巨著更加完美。《汉书》完稿后,人们多不能全部理解,班昭
便成了唯一通晓《汉书》的权威。当时的封建贵人,都拜班昭做老师,伏于
阁下,听她讲解。人们尊敬地称呼她为“大家”,意思就是有学识、品性好
的妇女。不管她是否续写《汉书》,但她在整理《汉书》过程中所花费的巨
大劳动,使她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女史家。
(曹莉芳)
《刘子》的作者到底是谁?
《刘子》又题《新论》、《刘子新论》,最早著录见之于《隋书·经籍
志》。《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在杨伟《时务论》条下有:“梁有《刘
子》十卷,亡。”未署作者姓氏,新旧《唐书》均署“刘勰撰”。宋人刘克
庄《后村大全集》引唐代张冻百菰亍吩疲骸啊读踝印肥椋桃晕踣?br /> 所撰,乃渤海刘昼所制。昼无位,博学有才,窃取其名,人莫知也。”(按:
今传《朝野佥载》并无此段文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唐代袁孝政
《刘子注·序》云:“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
莫知,谓为刘勰、刘歆、刘孝标作。”(按:袁《序》早佚,仅存此引文。)
但陈振孙又云:“孝政之言云尔,终不知昼为何代人。”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在转引袁孝政《序》残文之后,也说:“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
未知孰是。”赵希弁的《读书附志》更进一步说:《刘子》作者在“袁孝政
为《序》之际已不能辨矣”。在宋人之后,有的从《唐书》持刘勰说;有的
从袁《序》持刘昼说。此外,尚有东晋时人、唐贞观以后人著,以及袁孝政
“自为此书而自注之,又恍惚其著书之人,使后世莫可究诘”(见《四库全
书提要》)诸说。余嘉锡据刘克庄引《朝野佥载》主张《刘子》是刘昼著的;
而王重民则根据敦煌遗书中有“《刘子》刘协注”的记载和有关材料力主“《刘
子》必系刘勰著矣”。而还有许多人把《刘子》看成“伪书”。真是:茫茫
往代,名沉瀚海;绵绵传书,众说纷坛。
归纳历代著录,关于《刘子》的作者有7 说:汉刘歆、东晋时人、梁刘
勰、梁刘孝标、北齐刘昼、贞观以后人、唐袁孝政等。可是,真正见之于《刘
子》版本的题署仅梁刘勰和北齐刘昼二人。关于汉刘歆之说,前人辨之已因
“《刘子·激通》篇称‘班超愤而习武,卒建西域之绩’,其说不攻自破”。
刘孝标之说也因“《南史》、《梁书》具无明文,未足为据”。至于贞观以
后人(包括袁孝政在内),则由于敦煌莫高窟已发现了五种《刘子》残卷(其
中一种由刘幼云所藏傅增湘过录者尚未被《敦煌遗书总目》等著录),特别
其中被法人伯希和所盗劫现藏之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伯三五六二
的《刘子》残卷,已被考定“当出于六朝之末”或“当为隋时写本”,并且
《隋书》已有“梁有《刘子》十卷”的著录,因而也可以完全否定了。现在
比较集中的便是刘勰和刘昼二人谁属的问题了。
综合怀疑或否定刘勰著《刘子》的主要理由有四:(1)史传不载;(2)
刘勰长于佛理,《刘子》归心道教,志趣迥殊;(3)《刘子》关于“北音”
起源的说法同《文心雕龙》不一致;(4)《刘子》的卷数和文章风格与《文
心雕龙》不相同。他们肯定《刘子》是刘昼所撰提出了如下理由:(1)唐人
早有此说;(2)《刘子》某些篇章一些言论同刘昼不遇的身世吻合,和刘昼
撰的《高才不遇传》本意相同;(3)刘昼诋佛而不非老庄,正同《刘子》归
心道教相同。
综合肯定刘勰著《刘子》者所提出的理由是:(1)敦煌遗书《随身宝》
已有“《刘子》刘协注”,《杂抄》卷中有《九流》篇,下并注云“事在《刘
子》第五十五章”正与《刘子·九流》篇同,足证《唐书》“刘勰撰”之说;
(2)以“其言类《文心雕龙》,定为勰撰”;(3)文体与《文心雕龙》正
类,“其可征不疑”。他们否定刘昼撰《刘子》的理由是:(1)史传不载;
(2)刘昼“未尝播迁江表,与袁孝政之《序》不符”;(3)史载刘昼文风
“言甚古拙,与此书之缛丽轻伞嗖缓稀保唬?)《隋书》“凡注中梁有今亡
者,皆阮氏旧有(按:指梁阮孝绪《七录》)”。据此《刘子》见载《七录》,
刘昼年方10 岁或11 岁,因而“此《刘子》似非刘昼”所著。《刘子》一书
虽非巨帙,但它“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明阴阳、通道德、
兼儒墨、合名法、包纵横、纳农植,触类取与,不拘一绪”,内容遍涉哲学、
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各个领域,甚至对人才学方面也有论述;并且“篇
中引物连类”,“事多见传记”,所以它保存的材料和反映的思想是颇为丰
富的。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思想史颇有意义,特别是它的作者谁属涉
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因而,弄清《刘子》的作者到底是谁,对于“龙
学”的研究更具有特殊意义。
(林晨)
《水经注》究竟记载多少条水?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撰,以记载水道为主的,六世纪前我国最全
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它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
书共四十卷,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明清以来,研究《水经
注》者不乏其人,在我国学术界己形成一门专门学问——“郦学”。《水经
注》一书中共记多少水道?这个原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有不同的看法。
侯仁之在《水经注》选释前言中,据《唐六典》谓《水经》一书,记述
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 条。到了北魏郦道元为《水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