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汉王充也这样认为,但实在离事实太远。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以后的很多
事,又称“禹父”,引“禹言”,提及秦汉郡县的地名,谈到铁。对此,隋
朝颜之推用“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来解释,但羼入如此多的段落,也
讲不通。现在一般以为《山海经》虽不是禹、益所作,但其材料来源必定很
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益演变,最后才写成文字。而且此书
不是成于一手,不是作于一时,也不是出于一地。有的学者分篇目来判断成
书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并基本确定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至汉初这一段时间,
但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大距离。
还有人认为《山海经》是根据图画记述的。早在南宋,朱熹就指出:“《山
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疑本依图画而述
之。”后来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沅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
图》的文字说明。根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绘制山川地图的记载,证以1973
年马王堆墓出土的地形图,推测《山海经》成书时有一种图画绘载山川道里、
神人异物,是可能的。《山海经》里的一些文字也确实象是图画的说明。但
是,整部《山海经》都是图画的文字说明,还是只有一部分,意见也不一致。
我们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绘制的插图。陶渊明有“流
观山海图”的诗句,但陶所说的山海图早已亡佚,不可考其绘自何时。又根
据《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按古图书而定昆仑山,这古图书就包括《山
海经》,那么其时应有一部《山海经图》。但这套图是否就是最初的山海图
呢?或者汉时有一套山海图,而《山海经》成书时还有一套?这又是存疑的。
(潇扬)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
据说在60 多年前的广州,讲《易》之风,盛极一时。当时上海也曾有一
个“周易学社”,其所编讲义,将凡当时发明的新式武器,诸如潜水艇、轰
炸机之类,无一不归纳于《周易》中,又有人将“民主立宪”、“声、光、
化、电”也纳入于《周易》之中,以《周易》为包罗万象预卜未来之书。此
种研究方法固然值得商榷,然而也真可使我们想一想,这本2000 年来居儒家
经典之首位的《易经》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书呢?该书成书于何时,作者为
谁,究竟该如何研究它呢?
《周易》是讲八卦的书,八卦相传由伏羲氏创造出来,后又相传周文王
重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说:“伏羲作八卦,
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周易》除了卦、爻辞,还包括过去称为“十翼”
的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10 种“传”,《易传》主要解
释卦义阐发易理。以上除了伏羲画卦说可说已成定论,其余均未能肯定其作
者。对于重卦的人,有说是文王,有说是伏羲,有说是神农,有说是夏禹。
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所作,有说是周公,有说是孔子所作。对于易传,虽则
历来认为是孔子所作,但宋人就提出过疑义。众说纷坛,未能确定。此是谜
一。
至于《周易》成书时间,有人将《周易》断为周初成王时期之著作,有
人断为西周末年之著作,也有人将《周易》断为战国时期之著作,也未能确
定。此是谜二。
从《周易》采取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并依据旧筮辞编造而成这一特点来看,
历来都把它看成是占筮书。但从《周易》以八卦为解释内容,从其中表现的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辩证观点来看,又可把它看成是哲学书。若再从《周
易》所涉及的内容,其中有关古代战争、祭祀、婚姻、农事这些情况来看,
又可把它看成历史书。究属何性质,甚难断定。此是谜三。
自从《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之后,就不断有人研究并为之作注解疑。历
代说《易》著作不少,卷帙繁多。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
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
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据近人统计,古今中外说《易》之著作,
约有2000 余种,可见《周易》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历代说《易》者各有家法,派别甚多。汉代儒者治《易》有今古文之分,
家法严密。今文《易》偏重象数,西汉时被立为《易》博士的有施、孟、梁、
京四家。古文《易》始于汉初东莱之费直,数传而至郑玄,郑玄兼古今文《易》。
魏王弼《易注》源出于费直,然以老庄注《易》,带有玄学色彩。宋代说《易》
者,主要有图书与义理二大派,宋道士陈传作先天后天之图,影响甚大。陈
抟《易》说三传之于邵雍,邵雍精于易数,著《皇极经世书》,大理学家朱
熹作《易本传》,即采邵说,而程颐作《易传》却不取邵说,一本于理,可
见不同。总之,宋儒说《易》,是将《周易》与理学或象数相结合的,这与
汉儒有很大不同,然清儒以“《易》宋学非《易》之正传”,斥之颇力。清
儒说《易》影响较大的有王夫之所著《易学象数论》,焦循所著易学三书以
及胡渭所撰《易图明辨》等。然而,总的看来,2000 年来,无论是以象数说
《易》,还是以义理说《易》;无论是汉《易》还是宋《易》,都未能超脱
《易传》而立新说,都没有揭开《周易》的本来面目,都未能打破这千古之
谜。
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章太炎、沈竹礽提出《周易》为古史之观念。胡
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以古史证《周易》。郭沫若著《〈周易〉之制
作时代》《〈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对《易经》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
析与探讨。解放后,任继愈、高亨、李景春、繁星、李镜池等学者撰写文章,
分别从《易经》的哲学性质、辞语训诂、编纂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现
代诸学者虽在《周易》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歧见,主要有以下三方
面:
《周易》之性质。郭沫若认为“《周易》是古代卜筮书”,(《〈周易〉
时代的社会生活》)胡朴安在《周易古史观》一书中,将《易上经》断为原
始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将《易下经》断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李镜
池则认为“《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是占筮书”而“易传是哲学书”。
(《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哲学思想》)
《周易》之作者。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提出《易》为楚
人馯臂子弓所著,对此,陈梦家曾提出《周易》为殷亡后遗民所作,对郭说
表示异议。另李景春则强调文王是《周易》之作者。(《〈周易〉哲学时代
及其性质》)日本人本田成之提出“《周易》与《左传》同为楚人所作”之
新见。顾颉刚则提出“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的看法,李镜
池主要观点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
卜与筮人”。《易传》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周易探源》)
《周易》之成书时间。大致上有6 派。一为西周初叶说。以余永粱、顾
颉刚二学者为代表。余永梁在《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一文中认为:“《易》
是出自龟卜,周初卜筮者流所作的一部书。”顾颉刚也认为:“我们可以说
它的著作时间当在西周的初叶。”(《古史辨》第三册)二是战国初期说。
郭沫若据汲冢发现的古书,推断《周易》乃战国初年之作。三是战国晚期说。
日本人本田成之考证云:“且孔子孟子生前,尚未见今之《周易》,而此《周
易》之编辑成书,实自孟子以后,战国晚年云。”(《〈易〉年代考》)四
是西周说。陈梦家用金文证《周易》为西周作品,他认为:“《易》的作成
时代,若定为‘西周初叶’,不如说是西周。”五是东周写定说。陆侃如的
看法是:“我们对于卦爻辞的时代的假定是托始于周初,而写定在东周。”
六是西周中后期说。李镜池的观点是:“《易经》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
而《易传》的写作时间,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易传探源》)
从上面三方面来看,对于《周易》的性质、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至今
我国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见,《易经》一书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难解的谜。
(汪尚棣)
老子是怎样一个人?《老子》是怎样一部书?
我国古代著作,常常把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相提并论,而他们的生
平事迹材料,流传下来有关孔子的,虽有一些后人附会的传说,还能看出一
个大概。至于老子的,却大多是道家之徒的夸张之词,难以凭信。司马迁作
《史记》,汇集见到的材料为老子作传,全文不过500 字,却说得惝恍迷离,
致使2000 年来聚讼纷坛。
老子是哪里人氏?《史记》说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对他
的籍贯,历来有一些争论,不过分歧不大。《史记》接着说,老子“姓李氏,
名耳,字聃”,这就引起了不少争议。既然老子姓李名耳,为什么要称他为
“老子”?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也。”三国吴人葛玄则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
而隐,故自称老子”。再有一种说法,“老”是姓,古代有老姓,如《左传》
中载,宋有司马老佐,鲁有司徒老祁。那为什么《史记》说他姓李呢?太史
公没有解释。为《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据葛玄所说是因为老子的母亲姓李,
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据考查,整个春秋一代240 年中没有李姓,
要到战国时才有。这样说来,老子的母亲又如何姓李呢?
所以这一说也不可靠。另外有些人认为老子本姓老,后来因为一声之转,
音变而为李,可也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更有一种说法,老子姓李只是
承袭《史记》所说,先秦古籍没有记载,而《史记》的文字有后人羼入、改
动的部分,因此,老子性不姓李尚有待于确凿的证据。“聃”,据《说文》
和《广韵》的解释是耳漫无轮。有的书上说老子生得“长耳大目”,这倒是
符合古人取名适字相因之义的。《老子音义》、《列仙传》因此说他名“重
耳,字伯阳”。字称“伯阳”,其他古籍不载,《史记索隐》也认为“非正
也”。很可能是道家之徒的故弄玄虚,借以把老子附于西周的太史伯阳,甚
至是唐、虞时传说人物伯阳,以夸耀老子的长寿,是神仙一流人物。
老子的事迹,《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只有两件:一是“孔子适周,将问
礼于老子”;二是老子出关,遇关令尹喜,“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言五
千余言而去”。这就是《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孔子向老子问礼,以老子为师这件事,历代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抬高道家、
压低儒家而捏造出来的,正如晋代人伪造《老子化胡经》以贬低佛家一样。
主张此说的人,提出很多论据证明老子晚于孔子,和孔子不是同时代的人,
要从根本上否定孔子问礼这件事;有人以《史记》中老子对孔子的一段话来
看:“。。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
子,若是而已。”认为孔子是圣人,不会像老子所说那样会有这些缺点。当
然,这样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确有其事,先秦古籍如《庄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载有此事。即使是儒家的著作《礼记·曾
子问》中也载有孔子自述问礼于老子的事四则。不过,他们之中对孔子问礼
的地方、年代等各有不同的说法。
关于《老子》一书,争论的问题就更多。最主要的是成书年代。主张老
子早于孔子的人,认为作于春秋末,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而主张后于
孔子的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以及用词等,论证为成于战国中
期,或者末期,甚至有人认为出于汉初。这就连带而及老子到底是什么时代
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有点含糊其词,先说老子“居
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又说见战国时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即老子,可
是接着又说:“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于是,有些人把太史儋也看作
是老子,“聃”“儋”音同通用,就是论据之一。如果这样,那末,前后跨
越200 年左右,谁会相信老子有这么大岁数?虽然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
六十余岁,或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