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书》则更明确地记载道:春秋时期,鲁国欲攻打宋国,于是“公输般为木鸢
以窥宋城”。《意林》卷三也说:“鲁班刻木鸢,飞三日不下”。《抱朴子·释
滞》也道:“公输飞木之翩翱。”所谓“木”就是“木鸢”的同义词。可见, 
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不仅是中国木工的创
始人,而且还是最早制作中国风筝的先驱者。从风筝的产生过程来看,远在
古代,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向往着挣脱一切羁绊的自由,因而也产生了
许多充满幻想的美丽的故事,木鸢的出现正是这种幻想的产儿。从鲁班当时
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艺是极有可能制作出木鸢这类原始的飞行器的。
也有学者指出,“鹊”与“鸢”有别,说鲁班作“木鸢”不可信。据古
文献考证,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作的。《墨子》说:“斫本为鹞,三
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
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鹞”、“鸢”方是中国风筝之雏型。
不少专家对此指出,把“木鸢”说成是最早的风筝。实乃千古错案。“木

鸢”是用木头制作的靠滑翔前进的鸟形飞行器,而风筝则是用纸糊以牵引为
动力的飞行器。据此,他们认为风筝实由汉初名将韩信所发明。根据是:(1) 
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说:“纸鸢俗渭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豨也(公元前196 年),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
官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官中也。”(2)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亦有同样记载。
又传刘邦与项羽决战时,韩信率大军围楚军于垓下,日夜赶制了一只风筝, 
派一个身轻的人坐在上面。乘着夜风悄然来到楚官上空,唱起了凄凉哀婉的
楚歌,致使楚兵思乡心切,军无斗志,最后一败涂地。这些传说虽不可尽信。
但以纸作风筝在汉朝就已出现,却是可能的。若此,则风筝的发明权就该归
韩信所有了。
有人指出,古籍所记韩信制作“纸鸢”的文字中都未提到用绳子牵引这
个关键问题,因而很难说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五代的李邺剖篾扎架,糊纸
引线,方最早发明了风筝。《询刍录》说:“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汉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者以竹为笛,使风人作声,如筝鸣, 
俗呼风筝。”朗瑛的《七修类稿》也载:“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邺所造, 
为宫中之戏者。”这都证明,风筝的真正发明者为五代的李邺。
其实,这种风筝的首创下延到五代十国的观点,恐怕是不确切的,因为
远在南北朝时期的萧梁时代,风筝就已经使用于军事方面了。据《独异志》
记载:“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简文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这就
是说:南北朝时的候景带兵围困粱武帝于台城,军事谋土羊侃给梁武帝想出
了一个妙法:在城里放风筝,把讨救兵的告急文书通过空中的风筝送了出来。
不久,援兵赶到,梁武帝才被救出重围。而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 年, 
这比五代十国时的李邺要早整整四个世纪。其实,至少在唐代,风筝不仅用
于军事,也成了人们娱乐的高级玩具。风筝上不仅装有弦或笛,有的还把明
亮豪华的灯笼带上夜空,那景致无疑是很动人的。从上面的证据来看,说五
代的李邺发明了风筝是不确切的,它的真正发明者是谁,至今还是个未解之
谜。
大约在18 世纪中叶,风筝传到了国外,并和不少国外著名科学家结下了
缘分。1752 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在雷雨到来时,利用风筝证实了雷电原是
云层中的放电现象,从而揭守了雷电的奥秘,使风筝为科技史上增添了光辉
的一页。1915 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天津风筝艺人魏无素制作的彩绘
风筝,荣获了金质奖章。第二年,北京巧手哈长英制作的花式风筝,也获得
了银质奖章。北京风筝艺术公司的费宝龄所研制的蝴蝶、燕子、齐天大圣等
风筝,曾先后在20 多个国家展出,受到了国际行家的赞美和好评。天津著名
的杨柳青风筝厂生产的200 多种产品,已远销英、美、法以及香港等20 多个
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最大的风筝产地——潍坊所生产的各类特色风筝, 
更是在国内外市场上走俏。我国古老的风筝,现已风靡全球,当今不少国家
兴起了“风筝热”。法国与我国电影工作者还曾合作拍摄过一部电影,片名
就叫《风筝》,风筝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了。另外。国外现在还盛
行“乘风筝飞行”的体育项目:运动员手攀风筝,脚踏滑板,伫立水面,向
前快速滑行。
目前,包括风筝的发明权是谁等问题在内的有关风筝艺术的探讨,正吸
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一般市民,相信风筝的发明时间、创始人等问题,不
久将被彻底弄清。

(俞姡а?br /> “本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向为史家乐道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模样?如果有谁想按图索骥,只照《三
国演义》所列制造木牛流马法去复制,这同想制作永动机一样是徒劳的。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描写孔明制作的木牛流马,“宛然如活者一
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而且将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再扭过来, 
便又长驱大行,真是奇妙得很。
木牛流马是存在的实物,并非小说家杜撰,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诸
葛亮传》及《后主传》等书:“(建兴)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如
以木牛运。”“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
二年春,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但是,由于古代没有留下任何实物与
图形,后人无法复制,不知其中机窍到底如何,加上《三国演义》的润色, 
更使它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多少年来,人们对木牛流马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以下5 种说法: 
一、木牛流马是普通独轮推车。
《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都说: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
为鹿车,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到了北宋,在沈括《梦溪笔谈》中
开始出现了“独轮车”的名称。近人机械工程家刘仙洲也持此见。四川渠县
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及同县燕家村东汉沈府君阙背面的独
轮小车都再现“木牛流马”的模样。这种小车的形态和构造,因地制宜,略
有不同,故各地所称“手推车”、“二把手”,“鸡公车”等,都是指这种
独轮小车。
二、木牛流马是四轮车、独轮车。
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说:“(诸葛亮始造)木午,即今小车之有前辕
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这在《诸葛亮集》、《资治
通鉴》里也有些根据,范文澜明确提出这个观点。其确凿佐证是成都羊子山
二号汉墓出土的“骈车”画像砖,其右下角有人推独轮小车的形象。“木牛
流马”的称呼来历,因为独轮车不用牛马,一个人能推走,为不吃草的牛(木
牛)、能流转的马(流马),这正如今人把拖拉机叫做“铁牛”、摩托车叫
“电驴子”一样。
但这两种解释也有欠妥之处:独轮车、四轮车机械原理十分简单,何劳
“长于巧思”的诸葛亮亲自制作?而且独轮车早在2000 多年前就有了,诸葛
亮沿用了这种独轮车,还值得史书上大书一笔吗? 
三、木牛流马是奇异的自动机械。
此说以《南齐书·祖冲之传》、《太平御览》、《辞源》等为代表,其
主要内容是:三国时代,运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己屡见不鲜。东汉时毕岚
作翻车是利用齿轮转动来汲水的一种装备。三国时韩暨又制造水排,利用水
力驱动水轮来灌水。魏国有个马钧,他重造出指南车,又能用水力发动,使
木人击鼓吹萧,跳丸掷剑,春磨斗鸡,变巧百端。而诸葛亮只能制造独轮车, 
不是相形见绌吗?《南史·祖冲之传》:“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 
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可知祖冲之是亲眼见过木牛流马的,又
因木牛流马的启发,他便创造一种机械运行的工具,比木牛流马更胜一筹。

由此可知,木牛流马一定是利用齿轮原理来制作,否则祖冲之不会有兴趣拿
它来作参考和对比。可惜的是此论缺乏确凿的论据和实形。
四、不明确指什么东西。
《三国志》、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辞海》只笼统地说“三国
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器具”。
五、是一种具有特殊外形及特殊性能的独轮车。
近人陈从周、陆敬严查检文献根据,勘察川北广元一带现存古栈道的遗
迹、宽度、坡度及承重等数据,提出新观点: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
前面拉,还有人在后面推。有车轮架,车身长4 尺,宽近3 尺。流马不是四
轮车,与木牛大致相同,但没有前辕,进行时不用人拉,仅靠推,车身狭长, 
车形似马。
陈、陆的观点较为接近事实,但总觉有点欠缺。看来木牛流马究竟为何
物结论为时尚早。有兴趣的人们,特别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学者和四
川的同志,不妨试一试,再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来。
(高建中) 
唐代是否已发现氧气? 
氧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由谁首先发现的呢?化学史上传统的观
点认为:在18 世纪后半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于1774 年,瑞典化学家
舍勒于1773 年,各自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是,早在170 多年以前,德国汉
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1783—1835 年)就提出了与此不同的看法,他认
为:氧气是中国唐代学者“Mao—hhoa”(法语拼音,可音译为“马和”、“毛
华”等)发现的。
1807 年,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年轻的德国汉学家
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宣读了一篇用法文写的有关化学史的论文。论文的题目
是《论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克氏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国
唐代学者马和最先发现氧气”的观点。克氏说:他于1802 年在朋友波尔南的
家中,曾经看到过一本只有68 页,题名为《平龙认》的中文手抄本。手抄本
的著者是马和,著作的时间是至德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九。至德是唐肃宗的
年号,至德元年就是公元756 年,因此克氏把《平龙认》看作唐代的著作。
克氏在论文中引述了《平龙认》中有关氧气的主要内容:“有许多方法
可以分开气的组成成分,并可取出其中阴的一部分。我们最先可用阳的变化
物提取之,如金属、硫黄及炭等。当燃烧时,这些原质乃与空气中的阳体混
合,而首生此二种元素的混合物”。“阴气是永不纯净的,但以火热之,我
们可从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出来。水中亦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地混
合在一起,很难分解”。根据克氏的引述,《平龙认》所说的“阴气”,从
性质描绘和制取方法上来看,指的是氧气。因为将硝石加热后是可以制取氧
气的,这已经为近代化学所证明。克氏的论文,于1810 年(清朝嘉庆十五年) 
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克氏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各种反响,臧否之论纷起。1886 
年英国化学家德克瓦茨在《化学新闻》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特别提到
了克氏的这一论文,希望化学界能够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进一步征求补充
的证明材料。1904 年法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摩瓦桑在《无机化学大全》一书

中,以肯定的语气述及中国学者最早知道氧气的存在。1919 年德国化学史研
究专家李普曼在《炼丹术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参考了克氏的论文,并扼
要摘录了原文,1926 年,在意大利出版的一种科学期刊里,刊登了意大利青
年莫齐阿利撰写的文章。他认为:克氏论文中所根据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都是不可靠的。莫齐阿利否定克氏的理由有四点:一,中国古代的“气”是
指精神而言,不是后来西方所认识的气体,故“阴气”不能算作“氧气”; 
二,阴阳两字是雌雄的意思,用意很泛;三,当时不可能有制备氧气所必需
的玻璃器具和橡皮塞;四,水需要高温或遁电才能分解,这在当时也是办不
到的。由于莫齐阿利也没有看到过《平龙认》一书,因此他的意见也仅仅是
一种推测而已。1953 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翻译出版了由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
编写的《普通化学教程》,书中认为,中国唐代制备氧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