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以后,他又继续改进,在1873 年4 月29 日得到第二次专利权。而在当时,
我国还没有开始建造铁路。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有很好的性能,所以
1887 年美国车辆制造技师协会就正式建议采用詹氏(内)挂钩。1893 年,美
国国会开会通过了要求各铁路公司限期采用詹氏(内)自动挂钩的决议条款。
到1902 年为止,美国铁路约有90%的货车已安装了自动挂钩。这种自动挂
钩的图样,与我国现在使用的自动车钩基本上是一样的。
吕昌还指出,詹天佑是1888 年,即詹内取得专利权20 年后,才由广东
水师学堂北上,正式到铁路任职。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在英语中写作
JanneyCoupler,在我国的铁路材料目录中就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再加上詹
天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所以造成“众善归尧”的误传,
把詹氏车钩误解为詹大佑发明的挂钩。
况且,我国首次装上自动车钩是在19 世纪80 年代建筑的唐山一胥各庄
铁路。1888 年秋天,这条铁路又从芦台修到天津,而当时在我国向北英机车
公司购进的2—2—0 机车上,就已经装有自动挂钩了。
另外,据同詹天佑一起工作过的京绥工务处长柴俊畴工程师生前回忆,
詹天佑曾亲自对周围的人讲:“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
请大家澄清一下关于他发明自动挂钧的误传。在詹天佑亲自编著的《新编华
英工学字汇》的《车钧》词条内,对于JanneyCoupler 一词,音译时他有意
避开了“詹”字的音译,译作“郑”氏车钧,即回避了对自己的误传,更未
提到是“中国工人的发明”之类。
(丁越父)
博物篇
“太一”究竟作何解释?
读中国古代典籍,每每遇到“太一”二字而不知作何解释。这也难怪,
因为自古以来的注家都没有给“太一”下过确切的定义。而且,“太一”的
字形有时还写作“大一”、“太乙”、“泰一”或“泰壹”。当然,它们的
意义仍旧是相同的。
“太一”最先见于《庄子》和《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称老子
之学“主之以太一”,将“太一”等同于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道”。
《吕氏春秋·大乐》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
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并提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说法。
这样,“太一”又和《周易·系辞传》中的“太极”意义相同。
《淮南子》原则上同意上述解释,如《诠言训》说:“洞同天地,浑沌
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将“太一”解为阴阳的合体。但是,在《淮
南子》中有时也将“太一”解释为天神和星名。可惜的是到了东汉,高诱注
《淮南子》没有将“太一”作清楚的解释。他注《本经训》说:“太一,天
之刑神”,注《诠言训》说:“太一,天神总万物者。”
那么,刑神、天神又是什么呢?《楚辞·九歌》第一首叫做《东皇太一》。
《〈文选〉五臣注》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
故云东皇。”这就将“太一”解释为执掌东方的天神。
天神只是“太一”众多解释之一,而且,它的出现不会太早,盖为后人
附会耳。因为只是在汉武帝时才开始立太一坛于长安城东南郊,而且,这里
的“太一神”决不是执掌东方的天神,因为太一坛的周围环绕着五帝坛,可
见太一神是众神之主。
“太一”是怎样演变为天神的?封建时代的学者当然不能解释这个过
程。其实,太一成为天神,中间很可能经历一个星名的过渡阶段。《史记·天
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天文志》
的说法基本相同,这表明,司马迁只是说太一仅仅是北极附近的一颗星名。
这颗星是北极附近比较显明的大星,位于现在赤经14h50m53s 和赤纬74
°24′54″的交点上,唐以后称之为帝星,国际上通称Bursaminor,秦以前
的文献如《公羊传·昭公十七年》称之为大辰或大火。这个星在天空最高处,
地位比较优越,有率领众星的资格,故而太一作为星名是太一由一般名词过
渡到天神的中间环节。
由于“太一”和神和星有关,因而秦汉的占星家也写了不少以“太一”
命名的书,所以“太一”在古文献中,也时常用作书名。不过,在古书中,
“太一”有时又和帝王的名字连在一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淮南子·览
冥训》:“白雪,太乙五十弦瑟乐名也。”《礼纬含文嘉》也说:“礼理起
于太一,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黄帝。”太一在遂皇、黄帝之前,就只能
是泰皇了。《汉书·王莽传》说:“太一、黄帝皆仙而上天。”这个“太一”
不过是传说中的一个上古得道的帝王而已。
现在,“太一”的内涵或许仍未弄清。事实上,“太一”在中国古代文
化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起过不同的功能,但是,“太一”的众多解释中究竟
哪一种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看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勇木)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
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
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
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
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 年)止,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是
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
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
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
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
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
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
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
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 字颇为“奇
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
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
为:“干支”22 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
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
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
文字j,与罗马文的A 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
音也与A 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
S 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
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
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
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 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
“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
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
“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 卷)对于
“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因为巴比伦天文学把太阳周年
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
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
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
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
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
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 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
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
“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
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 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
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
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
比伦”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
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
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
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
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
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
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
(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
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
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
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
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黄显功)
八卦象征什么?
郭沫若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除了“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
仰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
—八卦——所砌成,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20 世纪的现代都还散发着神秘的幽
光。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渊薮,却和现代科学也有着息息相通的地方。
据李约瑟说,计算机的鼻祖菜布尼茨正是由于康熙手下做过官的邵稣会传教
士Bouvet 带去的两张《易》
图,给了他以关键性的启发,才使二进位制由可能变为现实。
古老的旧物启示了现代科学,然而,现代科学却不能解释这古老的旧物
——八卦——是怎样产生的。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一”符号组成,以“一
为阳,以“一”为阴。
名称是:乾(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离(三)艮(三)
兑(三),它们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在八卦之中,乾
坤两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阳“——”和阴“一一”两个符号更是最基
本的元素。那么,这“一一J 和“一”象征着什么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启
发人们发现了这两个古怪的东西?
对此,古往今来的解释可多啦!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是
追溯八卦起源的最早的一种尝试,它羞羞答答地道出一个事实,即神秘的八
卦起源于最简单的事实。
然而,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什么?说法就不一了。
范文澜认为八卦是由数字或图画文字或结绳引导出来的,也就是说八卦
可能是我国文字的初型。也有人认为八卦是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转化而来,
郭沫若批评说这种见解只是皮相。他进而对八卦卦形与既成文字进行对比研
究,认为八卦大部分是由既成文字诱导出来的。举例说,坎所象征的是水,
其卦象三正与古文水字同,分明是由水字拉直而横置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