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晔所撰的《后汉书·华佗传》中,都有关于华佗用麻沸散进行开腹手术情况
的详细描绘。《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遇到病人“若疾发结于内,针
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剖剖腹背,抽割积聚;
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
月之间皆平复。”从上述这段记载来看,华佗进行手术的过程大致与现代的
外科手术过程相符合,即先用“麻沸散”对患者进行麻醉,然后才开腹进行
手术,割掉病变的部分,再行缝合,最后敷以“神膏”并进行伤口包扎。华
佗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医学史上外科的开山鼻祖”、“世界上最早发明麻
醉术和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等等。
由于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学家,他运用“麻沸散”进行开腹手术
的事迹,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一定影
响。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华佗究竟是不是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
却存在颇多的争议,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疑古派”与“信古派”这两
大家。
“疑古派”认为:史书上有关华佗进行开腹手术的记载,不足为信,华
佗并不是运用麻醉术进行开腹手术的首创者。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宋代学者
叶梦得在《玉涧丛书》中就说过:“此(指剖腹手术)决无之理!人之所以
为人者以形,而形之所生者以气也。。。腹背肠胃既已破裂断坏,则气何由
舍?安有如是而复生者乎?审佗能此,则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现
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在《寒柳堂集》中也说:“断肠破腹,数日即差(痊愈),
揆以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他还认为:所传华佗行剖腹术之事,
很可能是古时民间比附印度的一个神话。因为据印度一部古代经书记载:印
度古代有一名叫耆域的“神医”,会劈开脑袋“除诸虫”和剖开肚皮“扭转
肝脏”。印度的佛教在华佗时代已经传入中国,因此这个神话也可能就随之
而来,进而被民间加到当时称为“神医”的华佗身上了。万方在《医史研究
三议》(载《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 年第1 期)一文中认为:华佗是世界
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麻醉药进行剖腹手术的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据苏联彼
得罗夫主编的《医学史》一书记载: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古印度、古巴比伦、
古希腊医学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医生应用植物作麻醉药,其中用曼陀罗花
作为外科手术的主要麻醉药,达一个世纪之久。关于剖腹术,在古代印度的
佛经中也有许多记载,如《耆女耆域因缘经》中就记有:耆域从阿提梨宾迦
罗学医,认识了很多药物。他精研解剖学,并能治疗人体脏腑中的各种疾患,
如他剖开耆弥长者的腹腔治愈了他的肠胃疾病;还剖开因骑马堕地而将死的
男子腹腔,为其行肝脏复位术,等等。可见,在华佗的麻醉术和剖腹术之前,
古代印度就己有之。
“信古派”认为:华佗首创开腹手术的史料记载是可信的。持这一观点
的学者比较多,如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一书中,曾时新在《杏林拾翠》
一书中,杜石然等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和黄桦的《关于华佗首创剖
腹手术的异议质疑》(载《中华医史杂志》1983 年第4 期)都作如是观。
黄桦在文章中认为:华佗首创麻醉术和剖腹手术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
既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其主要理由是:一、所谓印度古代“神医”,只
是神话中人物,其高超的医术,纯属附会。印度古代真正的医学科学著作—
—第一部外科学专著《苏色卢多》里面,确实有不少外科方面的知识,其中
包括120 多种外科用具和具体的手术方法,但是此书的成书时间却晚于华佗
300 多年,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华佗的影响;二、麻醉是行使剖腹手术的一
个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麻醉剂,只能有一般外科小手术,而不
可能有剖腹手术。华佗是世界上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第一个发明者,而
麻沸散的配方,据中外有关专家的考证,其主药是曼陀罗花、草乌、当归、
川芎、南星等等,这些药物,大都主产于我国或仅产于我国;三、不论华佗
自己,还是他同时代的人,都从来没有提到过什么“印度神医”的事;四、
从《周礼》一书开始,我国历史上已经有了关于外科手术的记载,因此,医
学发展到华伦时代是完全可以积累起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的。再加上麻沸散
的发明,更为当时的开腹手术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华佗首创剖腹手术,
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并非非要从印度“进口”不可;五、据《世界药学
史》一书的作者拉瓦尔的研究认为:“阿拉伯医学家知道用麻醉剂(进行手
术),可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伦擅长此术。”如果当时
印度已有先进的医术传入中国,为何不同时或更早地传给邻近的阿拉伯医学
家呢?
这两派至今还争论不已,谁是谁非看来尚难定论。
(冯兆平)
麻沸散是一种什么药?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创制麻沸散,并成功地用之于外科大手术中。《三
国志》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
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
的腹部手术记录,实在足以引起我们自豪。试想,不必做脊椎穿刺,只要口
服一些药便能达到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多么舒适和方便。即使用现代医学
的眼光看,这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麻醉方法。而中国在1800 年前已经做到
了。其关键就是有了麻沸散这种功效神奇的麻醉药!
那么麻沸散究竟是什么药呢?因为史料缺乏,详情不可确知,成了千古
之谜。后世医家、史家对此多所议论,疑问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到底有
无此药?如果有,那它的处方是怎样组成的?
后世有些人认为麻沸散可能属于子虚乌有一类。因为《三国志》不是医
书,而当时的医家,尤其是与华佗同时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中也没有
关于麻沸散的记载。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麻沸散确有其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药的
国家。《列子·汤问》已载早在战国时代扁鹊就使用过麻醉药。马王堆出土
的《五十二病方》,公认是远较《内经》为早的作品。里面已提到用刀割治
内痔、外敷以药的手术。由此发展到数百年后的三国时代。华佗能达到那样
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陈寿著《三国志》素称取材严谨,且时距华佗去世不
过六七十年,所述华佗事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说到麻沸散的组成,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先看与华佗同时医家的记载:张仲景的著作中不载麻沸散,只提到“麻
沸汤”。这里“麻沸”二字,是“如乱麻而沸涌”的意思,所谓麻沸汤在当
时是一种热汤的名称,和麻沸散似无关系。华佗的学生吴普,长于药物学,
有书《吴普本草》,已失传。从后人引用该书的内容中,未见提到麻沸散。
但在《吴普本草》中提到植物麻韇的麻醉作用,值得注意。吴普说:“麻蓝
一名麻簧,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查《中药大辞典》这个麻蕡的“蕡”
有多种读法,其一是读作“费”和“沸”字音近。我们知道,中药的方剂常
以方内的主药命名。例如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当归芍药散以当归、芍药为
主药。如麻沸散也属这种情况,则虽无“麻沸”这种药,但是“麻沸”是否
即“麻蕡”之误呢?因陈寿毕竟不是医生,当时医生们又常用“麻沸汤”,
他辨不清“麻沸”与“麻蕡”的区别,发生误记是可能的。
假如此说不诬,那只要弄清麻蕡是什么就行了。可是千百年来,对麻蕡
的认识非常混乱,可能这也是导致麻沸散失传的原因之一。直到近代,才有
学者杨亭华在所著《药物图考》中对它作了澄清和说明,他指出,麻蕡是大
麻的雌花。“新采之时,嗅之久致脑眩晕而痛,因内含元素甚富,为刺激性
之麻醉剂。”又说:“若服过大之分剂,则呼吸必缓,然卒无殒命者;此药
常服致瘾。”现代植物学也已探明:麻蕡分泌的树脂含四氢大麻酚等麻醉物
质。大麻的果实、小叶及细茎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见《中药大辞典》)。
现代西方社会的吸毒品大麻,即由上述东西制成。所以也许“麻沸散”应改
称“麻蕡散”?这是一种推测。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
一、宋时有人认为麻沸散可能由曼陀罗等组成。周密《癸辛杂识》说:
“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而死,加以刀斧
亦不知。。昔华佗能剖肠涤胃,岂不有此药耶!”这里的“押不芦”即曼陀
罗。李攸《宋朝史实》载:“置曼陀罗花酒中,既昏醉。。,尽擒杀之。”
大约宋人用曼陀罗或其花置酒中充麻醉剂,是较普遍的。以后元代名医危亦
林也常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
另一说,据近人著作《后汉书华佗传补注》记载:“麻沸散方:羊踯躅,
当归,茉莉花根,石菖蒲。”书中未指明此方的出处。但一般认为此方来自
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内编》中间的“换皮麻药”。至于此方究竟是否符合麻
沸散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70 年代以来我国中药麻醉科研有所进展,主要是以曼陀罗花(即洋金
花)为主药作手术前麻醉。已能应用于100 多种临床手术。当然也存在着一
些问题,如麻醉不够深等,有待解决。另外还有设想用曼陀罗和川贝等研末,
制成“卷烟”,吸入气管,可缓解支气管痉挛,治疗哮喘。总之中药麻醉类
药物应用的前景很广。
如果能彻底解开麻沸散之谜,吸取其精华,使这失传千百载的药物重新
为人民造福,该多好啊!
(萧雪)
纸析扇是“舶来品”还是国货?
当年梅兰芳先生演《贵妃醉酒》时,雍容华贵的杨贵妃醉酒时手拿一把
描金纸折扇,在花丛间载歌载舞,道不尽深居宫禁的苦闷和无聊。小小的一
把纸折扇,真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纸折扇今
日十分流行,但盛唐时究竟可有此物?梅先生为杨贵妃设计的这把纸扇究竟
是史有所据,还是艺术的想象?
一般以为纸折扇是“舶来品”,出现远在唐后,而且是道地的洋货。此
说见于明代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他说:“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
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
然特仆隶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国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
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之。而古团扇则惟江南妇人犹存其旧,今持
者亦鲜矣。”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五)基本亦持此说,但他提供了一
个新的刺料:“折叠扇,一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闻撒扇自
宋己有之,”陆容所记虽属传闻,但将纸扇的出现提前到宋代,这是正确的。
苏东坡云:“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就十分形象地描
绘了纸折扇的形状和说明了他的原产地是在朝鲜。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
苑》卷第六十《风俗杂志·日本扇》条引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称:“熙宁
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琴漆柄,以鸦青纸厚如饼,揲为旋风扇,
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为寒芦衰蓼,鸥鹭伫立,景物如八九月
间,舣小舟,渔人披蓑钓其上。天末隐隐有微云飞鸟之状,意思深远,笔势
精妙,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
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值得注意的是王辟之所记折扇,着眼点是
其书画之妙,并非记扇之奇,据此可以推断折扇在宋时即非司空见惯当亦非
罕见之物。王辟之这段话还告诉我们纸扇的形制在当时已十分考究,而且已
是配有精妙的书画的精美艺术品。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在北宋时中国已有纸扇
出现,只是据苏东坡说折扇是朝鲜所出,王辟之所记则为日本货,那末看来
折扇据宋、明人所说该是“舶来品”了。现时有人在报刊著文亦直言“宋、
元两代,折扇是珍贵的舶来品”。(《扇子的历史》,见《人民日报》1982
年6 月13 日)
然而清代钱咏《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条称:“或谓古人皆用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