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的遗传基因凑巧在某些方面恢复到远祖的基因组合,就会出现人类的返祖现
象。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但它客观上是存在的。而“猴娃”即是实例
之一。不过,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这种人类的祖先性状只单一地
出现在某一个系统上,如已经发现的毛人、有尾人等。但“猴娃”却有毛和
猿人骨骼等多种原始特征,这用返祖现象来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缺乏有
说服力的证据。
有的专家大胆地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猴娃”涂运宝的原始特征可能
和“野人”有关,关于“野人”,这是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
世界各国不断传来发现“野人”的消息,如美国的“蜥蝎人”、苏联的“雪
人”、中国的“野人”等等。前年,苏联官方还曾宣布:已在阿富汗丛林中
活捉到“雪人”的标本,目前正在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当然,“世界上到
底有没有‘野人’?”“‘野人’到底是何种动物?”等问题,至今没有得
到科学的统一。据了解,“‘猴娃”涂运宝的家乡曾传闻发现过“野人”的
踪迹;一些地方志和历史文献中也曾记载过人与“野人”交配产生过后代,
例如晋代的《搜神记》、宋代的《江南木客》、清代的《新齐谐》等都有人
和“野人”交配产生后代的传说。因此,“猴娃”有可能就是现代人和“野
人”交配后所产生的后代。应该说,在“野人”问题本身还长期悬而未决的
情况下,作上述推测还缺少科学上的印证,还须对“猴娃”作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
(俞爽勋)
农桑篇
何时出现牛耕?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牛耕地?有的说西汉中叶,有的说春秋战国,还有
的说早在商朝就开始了。这些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在人类历史上,牛被驯养为家畜是很早的事,最初是为了食用,后来为
了敬祖媚神,也作祭祀的牺牲,再后用来驾车。用于耕地在世界耕作史上是
较晚的事,而中国牛耕较之外国则更晚些。
主张牛耕始于西汉中叶的人主要根据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
要术》中的“赵过始为牛耕”说。《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
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
“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这确实是我
国史籍明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技术,东汉的王景、任延继续在庐江郡、
九真郡推广,因而《后汉书·五行志》开始有“牛疫”的记载。这表明西汉
中叶以后的一段时间,由北到南,已广泛地推广牛耕。江苏徐州、山东滕县、
陕西绥德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更是生动而真实的记录。因此,林端诏在
《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第97 号上著文主张:“西汉牛耕己与农民结成不
解之缘并普遍使用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王思治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提出了疑问。他在《再论汉代是奴隶
社会》一文中,承认牛耕在西汉已进一步推广,然而并没有在各个地区普遍
使用。
戎笙在一篇与王文商榷的文章中却不以为然。他解释道:所谓普遍使用
应该作这样的区别,第一是说在各个地区普遍使用牛耕。第二是说每家每户
普遍使用牛耕。汉代普遍使用牛耕显然是指各地区而不是指每家每户普遍使
用牛耕,因为,即使在牛耕很普遍的明代,也仍有“无犁者以刀耕”的现象。
上述几种意见虽异,但共同点都是不相信贾思勰的“赵过始为牛耕说”。
那么,牛耕究竟始于何时呢?
学术界流行看法是:战国时代牛耕已很普遍。《国语·晋语》:“夫范
氏中行已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欧亩之
勤。”用祭祀的牺牲去耕地,有人断为牛耕,时在春秋未年。《战国策·赵
策》和《史记·赵世家》也说:“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
令严政行,不可与战。”时在长平之战前夕,当公元前262 年左右。“以牛
田”显然是说战国末秦国已有牛耕。而且《礼记·月令》说:“(季冬三月),
命有司大难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高诱注:“出土牛,今乡出劝耕之牛
于外也。”许多学者据此认为“土牛”是牛耕在战国时代普遍现象在风俗上
的反映。
对这种流行意见,达人在《有关战国时代牛耕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不同
看法。他认为,以秦国农业生产为依据的《吕氏春秋》并没有记载牛耕,战
国时代的牛,主要是用来食用和驾车而不是耕地。反映当时状况的《周礼》
“牛人”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
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享其宾射,共其膳
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奠牛。几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
与其来耗傍,以载公任器。”唯不提耕牛。言下之意,达人反对战国时牛耕
很普遍的流行说法。但在承认牛耕在秦国只是刚刚产生不久的新技术的前提
下,主张“大概在西汉中叶以后,牛耕已经普遍”,“战国时代主要耕具仍
是耒耜”。然而,金景芳在其近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中指出:“孔子弟子
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的力士名牛子耕等等。这种在名字上把’
牛’与‘耕’连在一起,有力地证明当时已存在牛耕。”
其实,也有人考证,我国早在商代就有牛耕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说:商代已发明牛耕,卜辞中常见或字。像犁头,一些小点像犁头起
土,辔在牛上,就是后来的“犁”字。商人传说其祖先王亥能服牛驾车,想
必也会用牛拉犁。但是,最近出版的《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指出:
在卜辞中,关于牛的记载最大量的是用于祭祀的牺牲和运载的力畜。当然,
殷代既然有了人耕,也就可能有牛耕,只是目前尚无确证,还有待进一步的
考察。
(勇木)
稻作农业起源于何地?
我国稻作农业的历史非常悠久,然栽培稻起源于何地,学术界先后有华
南说、云贵高原说、黄河下游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和多元说等等,
迄今尚未定论。
1。华南说:此说是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率先提出来的。丁氏通过对我国
浩瀚的古文献进行爬梳,“因而认定我国稻作可能发韧于距今5000 年前的神
农时代,扩展于4000 年前的禹稷时代”,“我国的栽培稻是起源于华南”,
“为世界稻作最占的国家(《农业学报》第8 卷第3 期,1957 年)。丁先生
的观点得到了童恩正教授的支持,也认为中国栽培稻“可能是在纬度较南的
云南、广东、广西地区。”(《农业考古》1984 年第2 期)。日本学者安藤
广太郎先生和我国的李润权先生也主张华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李氏指
出:“在我国范围内追溯稻作栽培的起源中心应该在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
的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作努力,其中西江流域是最值得重视的。”(《农史
研究》)第5 辑,1985 年)
2。云贵高原说:此说以我国柳子明教授和日本渡部忠世教授为代表。渡
部氏提出亚洲稻起源于“阿萨姆·云南”;柳氏则主张源自云贵高原,然后
“沿着西江、长江及其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顺流而下,分布于其流域或平
原地区各处”。(《遗传学报》第2 卷第1 期,1975 年;渡部忠世:《稻米
之路》)汪宁生、李昆声认为云南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种类多达15000
余种,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现有稻种资料达3000 多个品种,从海拔40
米直到2600 米都有分布,更因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云南成为作物变异的
中心,因之稻作起源于云南的可能性最大(《思想战线》1977 年第1 期;《云
南社会科学》,1981 年)。日本的鸟越宪三郎更直接了当地主张稻作是起源
于滇池一带。游修龄教授根据酶谱变异分析,也倾向西南起源中心说,并认
为从此中心“分为西路沿金沙江进入四川长江上游,一直至陕西;中路从粤
北、桂北经湘赣至华中,然后至黄河中游;东路沿海则在太湖地区形成独特
的内容丰富的中心”。(在《中国农史》1986 年第1 期)
3。黄河下游说:这是李江浙在《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 年第
2 期)文中提出的,李氏主张“中国稻作的创始人是秦之先人大费,发源地
是其族居地在今日鲁南、苏北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区,时间大约
是至少在距今7800 年”。
4。长江下游说:此说为闵宗殿先生率先提出(《江苏农业科学》1979 年
第1 期)。然对此全面论证的要数严文明教授,严氏以历史文献中的野生稻
记录,栽培稻的直接祖本,即普通野生稻的分布,考古发现中的早期稻谷遗
存,从考古学角度结合作物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后,认为中国史前栽培稻的分布图,“是以长江下游为中心逐级扩大的;大
约在5000BC(公元前)一4000BC,史前栽培稻已分布于长江下游到杭州湾一
带,长江中游也可能有个别分布地点;大约在4000BC 一3000BC 整个长江中
下游平原和江苏北部已有较广泛的分布;大约在3000BC 一200BC,湖南、江
西中部和浙江的中南部均有分布,有的已达到广东北部,北面则扩展到淮河
流域以北;大约在2000BC 一1000BC,水稻已进一步传播到福建、台湾、广
东,向西到四川、云南,向北已达山东、河南和陕西,大致已接近于现代水
稻分布的格局”(《农业考古》1982 年和1989 年第2 期)。杨式挺先生也
认为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栽培稻的一个起源区”
(《农史研究》第2 辑,1982 年)。
5。长江中、下游说:此说以安志敏和林华东先生为代表。安氏认为“秦
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沼泽众多,较早地产生了稻
作农耕,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普遍有所发现。。。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从新石
器时代起这里广泛发展着稻作农耕。并且长江中、下游可能是它的起源中心”
(《考古》1984 年第5 期)。对此全面论证而又较令人信服的应首推林华东
先生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东传日本》一文,林氏指出华南说、云贵高
原说和黄河下游说,大多缺乏考古学证据,尤其黄河下游说和云贵高原说证
据更是十分薄弱,李江浙主张的黄河下游说,单靠文字训诂与强解典籍。缺
乏作物学、生态学支持,难为学术界接受。云贵高原说虽占有“天时”、“地
利”,然其致命之处是缺乏“人为”因素。须知道原始人从普通野生稻驯化
成栽培稻,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但要有萌发栽培植物的心理欲望,而且还
须具备较先进发达的文化土壤:《吕氏春秋·审时篇》所云:“夫稼,为之
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便是这个道理。云南、贵州地处崇山
峻岭的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原始文化发展迟缓,因之,作为稻作农业起源
地可以排除;华南地区“天时”、“地利”优势显著,然史前稻谷遗存发现
很少,年代也不早。究其因,或许同两广地区采集食物来源充裕,因而缺乏
萌生栽培作物的欲望有关。
相比之下,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但具有“天时”、“地利”,同时还拥
有“人为”条件,而考古出上的众多早期稻谷遗存及定居聚落遗址,更可为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栽培稻起源地找到合理的答案。(见林华东著《河姆渡
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出版)
不过,学术界也有主张栽培稻的起源应是多元的,如日本的冈彦一博上
明确指出,“栽培稻是多元起源或分散起源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丛刊之
四》1985 年)。裴安平先生也认为“在中国,与其将长江流域当作稻作农业
的起源地,不如将其看作是稻作农业的早期发达区域。即使认为这些区域就
是某种意义的中心,那么在中国也不止一个或二个,而是更多。而且,所有
的中心,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历”(《农业考古》1989 年第2 期)
(朱月 琴东文)
养蚕起源于何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点已成定论,但是,
关于养蚕的起源,却存在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
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是“嫘祖始蚕”。螺祖是传说中的北方
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 年)的元妃。据《隋书·礼仪志》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