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是“嫘祖始蚕”。螺祖是传说中的北方
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 年)的元妃。据《隋书·礼仪志》记载,
北周(557581 年)尊螺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
“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
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
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外有关
文献在涉及我国养蚕起源问题时,几乎都以基本赞同的态度加以引述。1926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到割得很平整的
半只蚕茧。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有人把这半只蚕茧与“螺
祖始蚕”说互相印证,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养蚕业的存在。
但是,从50 年代起,史学界有不少人对“螺祖始蚕”说提出异议。他们
的主要理由是这一说法出现较迟。《史记》中虽然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螺
祖为妻,但没有说起“始蚕”,可见汉初这一说法尚未出现,《通鉴外纪》
为北宋末年的著作;《路史》是南宋人撰写的。《路史》中提到的《淮南(王)
经》一般被认为是伪书。虽然北周把螺祖尊为先蚕,但在此以前北齐(550
—577 年)也曾把黄帝作为始蚕之神进行祭祀。同时,一些著名考古学家对
西阴村的半只蚕茧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发现是靠不住的孤证,大概是后世混
人的东西,例如,夏鼐提出:“在华北黄土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
蚕丝这种质料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而新石器时代又有什么锋
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蚕茧,并且使之有‘极平直’的边缘呢?”(《我
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入见《文物》1972 年第2 期)这些异议和质疑虽然拥
有很多支持者,但远没有得到所有有关研究者的赞同。有人认为,“螺祖始
蚕”说虽然出自后人的推想、但作为时代化身而言,早在黄帝时代我国已有
养蚕业是基本可信的。颇具权威性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陈维稷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就持这种观点。对于夏鼐的意见,也
有人发表反驳文章。例如,日本学者布目顺郎认为,在雨量极小的黄土高原,
蚕茧完全可以保存四五千年以上;他宣称自己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拟当时
人的生产工具)进行试验,结果切割的蚕茧确实边缘平直。
另一方面,50 年代末以来,长江下游地区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
发现,使有关养蚕起源的争论更趋复杂。1958 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了一
批丝织品,经鉴定其绝对年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63 年,江苏吴江梅堰出
上了饰有蚕纹的黑陶;1977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纺织工具组件和饰有
蚕纹和编织纹的牙雕小盅(距今6000 多年)。许多学者认为,蚕纹在陶器和
牙雕上的出现,表明了当时人类对蚕的认识程度以及蚕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蚕纹和编织纹以及纺织工具的一起出土,说明了蚕丝在纺织中的应用;综合
这一系列发现,则证明了东南地区也是养蚕业的一个发祥地,这里开始养蚕
的时代甚至早于传说中黄帝螺祖所代表的时代。但是,也有人认为,浙江地
区的古代文化落后于中原,钱山漾下层可能包括不同时代的遗存,甚至可能
经过部分的扰乱。为此,当时参加钱山漾考古发掘的同志对发掘过程进行了
认真的回忆,基本上排除了扰乱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回忆时距发掘时间较
长,确定某些细节有困难。又有人认为,钱山漾地区出土的丝织物,使用的
不一定是家蚕纤维,也可能是柞蚕丝等野生蚕丝。纺织界的有关人员,使用
石腊切片和显微投影等方法,对钱山漾出上绢片重新做了鉴定,证实它们确
实属于人工养育的家蚕丝。但是,他们又承认,由于出土绢片数量大少,碳
化程度严重,分析工作受到一定局限。此外,对于河姆渡等地出土器物上的
纹饰究竟是蚕还是其他昆虫的形象,目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
(包铭新)
酒在中国何时有?
不论是喜庆筵席,还是亲朋往来,甚至在日常家宴中,酒已成为人们的
必备之物。然而,酒在中国是什么时间产生的?它是怎样产生的?未必人人
知晓。这也难怪,因为关于酒的起源问题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很大分歧。
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酒是夏禹时一个叫做仪狄的人制造的。这个意见
最早似乎见于成书于公元前2 世纪的《吕氏春秋入后来刘向辑录的《战国策》
也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
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孟子》里也有“禹恶旨酒”的
话。战国时史官所撰《世本》更明确他说“仪狄始作酒”。
这个说法在学术界一直有很大影响,范文澜甚至根据夏禹时酿酒的出现
而推断夏代已经形成阶级社会。范文澜的结论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因为在
讨论古代社会的许多文章中,似乎都没有以酒作为阶级社会形成的标志。而
且,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现在还有一些落后的部族,阶级尚未明显分化,
而酿酒和饮酒的习惯却很普遍。
那么,中国的酿酒究竟始于何时呢?
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认为酒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有了。
汉代人写的《孔丛子》也认为酒的产生在尧舜之时。这两种说法虽有不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将酒的产生都提到夏禹之前。
唐朝人陆龟蒙在《笠泽丛书》中曾提到舜的盲父瞽叟曾用酒去害舜的传
说。宋朝人寇宗爽在《本草衍义》中也说:“《本草》中已著酒名,信非仪
狄明矣。又读《索问》,首先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
仪狄也。”
在古代,人们由于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往往将许多发明创
造归功于某个帝王或英雄,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这些传说中,影
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杜康或少康造酒之说。宋朝人高承在其所著《事物纪原》
中,引了《博物志》、魏武帝诗、《玉篇》和陶潜《述酒·题注入而最后认
为“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一曰少康作林酒”。《世本》
里也提到杜康和少康,但《说文解字·中部》却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
秫酒。少康,杜康也。”
晋朝人江统在《酒诰》中就怀疑过仪狄、杜康造酒的说法。他说:“酒
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
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江统的意思是说,酒的产生并不是黄帝、
仪狄、杜康等人的发明创造,而是人们将煮熟了的剩饭无意中丢在野外树林
里,“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是通过自然发酵而成的。
当然,原始社会烧炒或蒸煮谷物的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和江统时代相比,
而是十分简陋的。但是,江统“委饭空桑”的说法是符合制曲原理的。它比
起所谓仪狄、杜康作酒的传说更合乎科学道理。在人们开始有了农业之后,
经过烧炒或蒸煮过的谷粒,如果没有立即吃掉,残留搁置就会发霉、长毛。
而在我国黄河流域的空气中,飘动着许多糖化毛霉的孢子和酵母的细胞,熟
食遇到它们就会变成酒曲。这种长了毛的谷粒泡上水,就会生出酒来。
另外,西汉刘安在《淮南子》里就认为“清之美,始于来耜”,就是
说,酿酒的起源几乎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据此,袁翰青在《中国化学史论
文集》中就主张,酿酒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应当是很早很早的,在旧石器时
代就可能发现野果自行发醇;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后不久就可能有谷
物造的酒了。在我们中国,麦曲酿酒乃是超越了其他民族的一项很早的重大
发明。这项发明的时代,应当早于传说中的夏朝。
然而,应当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一回事。袁先生的推测到目前还没有
得到其他方面的证据。因而,关于酿酒的起源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谜。
(勇木)
棉花栽培始于何时?
在化纤产品广泛推广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大部分中国人的服装主要以棉
花为原料,甚至在今天,棉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是,你知道我国何时才有棉花吗?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棉花只是一种泛称。仅我国栽培
的棉花就多达四个品种:陆地棉、中棉、草棉、海岛棉。
我国陆地棉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它和中国的机器纺织业的发展直接相
关。张之洞于1892 年在湖北武昌办机器织布厂及纺纱厂时才引进陆地棉,首
先引种在两湖。二十世纪初,陆地棉开始在全国推广,现在成了我国的主要
棉种。
在陆地棉引进之前,中棉即木棉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棉花。在古
代,中棉被称为“吉贝”,这是从梵文转译而来,表明它是由印度方面传来
的。
有关中棉的记载是很早的。三国时魏人孟康引《汉书》注:“闽人以棉
花为吉贝。”可见汉时福建己开始种中棉了。南宋末中棉开始广植江南。胡
三省《资治通鉴注入“木棉,江南多有之。”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更明
确指出江南种植中棉最早处是松江,以后逐渐向北推移。
宋末元初是棉花种植大发展时期,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诏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元
史·世祖纪》)这是政府设置棉花专管机构的开始。从此以后,棉花与丝、
麻并驾齐驱,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穿着的主要原料,而元代王侦《农书》卷二
一,更指出棉花使“江淮川蜀,既获其利”,中棉广泛栽种于长江流域。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植棉。《明史·食货志》宣称“棉花种遍天下”。
这时山东、河南等地因“土宜木棉”大量种植,明代中棉已扩种到黄河流域。
与中棉差不多同时引进的是草棉。草棉古书中称为“白叠”。《梁书·西
北诸戎传》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
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白叠”是由波斯语转译而来,
这说明草棉是通过西亚方面传进来的。
考古资料表明,草棉传入我国新疆的历史大约不会晚于西汉末年。在新
疆罗布淖尔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过棉布残片;新疆民丰县尼雅遗
址一座东汉夫妻合葬墓中还发现了一条棉布裤和两块图案精美的蓝色腊染棉
布残片。这种高超的织染技术是不可能在棉花引进后不久就能形成的。
草棉因适合新疆的气候环境,在新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考古工作者
在吐鲁番高昌时期墓葬中发现了高昌和平元年(551 年)的契约,提到一次
借棉(叠)布60 匹。阿斯塔那料号唐墓出土的一只纸鞋上拆出了一件记载发
付叠布口袋的记帐文书残片,从其内容可知当时当地要征调棉布制品到内地
以充军用的历史事实。
草棉种植由新疆缓慢地向东扩种。元代至元十年(1273 年)颁布的官修
《农桑辑要》一书卷二有在陕西种植草棉的记录。草棉从西路传到渭水流域
后,因为它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就再也不能东进了。
中国有着悠久的棉花栽培史,但以前一般认为中国还不是棉花的故乡,
对此考古发现提出了疑议。
福建武夷山白岩崖洞所发现的商代以前的船棺的清理工作中,工作人员
发现了“一小块青灰色棉布”,从有关单位研究的结果看来,这无疑是一块
海岛棉织物。这块珍贵的棉布只要排除后世混人的嫌疑,我们就有理由说:
中国是海岛棉的故乡。
总而言之,棉花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栽培,到目前为止仍是难以准确回
答的。
(方令)
甘薯是海外传来的吗?
甘薯,古作“甘藷”,最早记载于我国东汉杨孚《异物志》及稍晚的晋
代秘含《南方草木状》,其后在《齐民要术》、《群芳谱》、《本草纲目》
等古籍中均有所记载。清代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并得
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善衍,其传遂
广”。长期以来,农史界均认为中国甘薯原产美洲,传人福建,以此为最明
确最具体的记载。
古籍中的“甘薯”是“薯蓣之类”,还是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