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都通过户口制度像编席织麻一样编织起来,整齐划一地进行登记。
但是也有人认为,秦朝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应从秦孝公就开始了,战国
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也是清查户口、按户分田地, 
每户一百亩。商鞅变法的户口编制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生了小孩要
登记,死亡人口要除名,官吏要经常检验户口,凡是在册人户,都得向国家
缴纳赋税,充服兵役,维护地方治安,检举捉拿“奸人”。
谈到户口的整顿、编审,有人认为,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全国进行
严格的行政区和户口登记,控制了人口,增强了国力,这就比商鞅变法还早
了几十年。当时的齐国京城里分为21 乡,工占6 乡,士占15 乡;京师外, 
分为五属,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卒,卒下设邑,邑下是家。政府要
求多家多户“行同和”,“死同哀”。
春秋以前有没有户口制度?唐太宗李世民曾向大臣卢承庆提出过这个问
题,卢承庆回答说,夏商周就有了户口编审,并且还谈了从夏商周到隋朝户
口变化的情况。
夏商有无户口编审,至今尚无史料可以佐证,但是周代是确实编审了户
口的。《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听闾里以版图”、“凡在版者”。闾里即
乡里,版图即户口册,后来才用以代指一国的疆域。西周是奴隶社会晚期,

有的奴隶可以结婚生子,成家的奴隶称“臣”,以“家”计算,史书有奴隶
主买卖和赏人“臣五家”、“臣十家”乃至“臣一百家”、“臣二百家”。
历代王朝对户口十分重视,中央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全国的户籍进
行管理,周朝始置“司徒”官位,其职掌为治理民事,掌握户口,官司籍田、
征发徒役和收敛财赋。春秋时沿置。秦代及汉初有“治粟内史”,其职掌与
周朝时“司徒”类似。三国时专设户部,魏晋南北朝时为度支部,后周、隋
朝称为民部,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将民部改为户部。户部是
中央官僚机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副手为“侍郎”。实权很大, 
掌土地、户口、农垦、钞币、租税、漕运、救荒、官俸、兵饷等。此后各代
沿置,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改为度支部。
户部向全国征粮、征兵的根据是户口簿,户口簿还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图
册。秦末刘邦起兵攻入秦都咸阳,萧何首先到秦朝中央保存档案图书的地方
抓到了户口册和天下地理册,从而为刘邦掌握了粮源和兵源、以及天下各处
关隘要塞的情况,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历朝的户口簿上,一家称户,家中人口称丁。隋文帝诏令:3 岁以下
为“黄”,10 岁以下为“小”,17 岁以下为“中”,18 岁以上方才为“丁”, 
而60 岁以上为“老”,“丁”得向国家负担各种差役、兵役,60 岁以上的
老人便可免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王朝穷兵黩武,加紧搜括,常常把
“丁”的年龄定小,“老”的年龄推后。古代还习惯以户主的职业称呼其户, 
例如“织衣”、“灶户”、“花户”、“军户”,歌女乐师称“乐户”,长
期居住船上漂泊江河湖海的人称“疍户”,讨饭为生的人为“丐户”。
史学界认为,古代最完善的户口簿要数明朝的“黄册”。明朝编审天下
户口,国家的户口册用黄色纸(绸、布)作封面,故名“黄册”。上面登记
着全国各省、府、县每家每户的人口数、性别、年龄、婚姻、田宅、资产等
情况。按十户为一甲。若干户为一里进行“里甲”编制,向国家交纳赋税和
充服各种役差。而对户口编制最为严密的是中国最末一代王朝——清朝,地
方上一律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每户都要挂
“一家牌”,上面写着家长姓名、职业、丁男数目。每十家要挂“十家牌”, 
上面写着十家户主姓名、人口情况和大家共同守法的公约,牌上还写着“一
家犯法,十家连坐”八个大字。
应该指出的是,封建王朝通过户籍固然对国家的严密管理起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但是一些严格的制度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种强制统治,也
是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闭塞、落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蒋建平) 
科举制度是何时创立的?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 多年。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八月,光绪皇帝下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 年)为始,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才最终被废除。科举制
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真可谓深远。然而,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却
一直有不同说法。
进士科的创置是科举制度创立的主要标志。因此进士科设置的时间,历
来是史家注意的重点。在历史上,对于进士科设置的时间,早就有创设于隋

和创设于唐两种不同意见。主张创设于隋朝的,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来看, 
最早的可能是薛登。据《旧唐书·薛登传》,他在唐武则天天授中(690—692 
年)任左补阙时,鉴于当时“选举颇滥”,上疏要求改革。在疏文中他说道: 
“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 
赴速邀时,辑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在薛登
此疏之后70 余年,唐代宗宝应二年(763 年),礼部侍郎杨绾在上疏中又说: 
“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新唐书·选举志》),“汤帝始置进士之科, 
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杨绾传》)在这之后的杜佑以及五代时的
王定保也都认为进士科创设于隋朝:“炀帝始建进士科”(《通典》卷十四, 
《选举二》),“进士始于隋大业中”(《唐摭言》卷一)。值得一提的是
南宋朱熹,他不仅肯定进士科创设于隋朝,而且还十分明确地指出,炀帝大
业二年(606 年),始建进土科(《通鉴纲目》卷三六)。今查《隋书》、
《资治通鉴》等史书,大业二年未见有设置进士科的记载,不知朱熹依据什
么?
主张进士科创设于唐朝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如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
说:“李唐御统,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 
(夏竦《文庄集》卷二十)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也说:“大中十年,郑颢
知举后,宣宗索《科名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涌
幢小品》卷七) 
关于上述两说在历史上的情况,邓嗣禹在1934 年写的《中国科举制度起
源考》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概括:“唐宋而后,主隋者渐众;而在唐时,尚二
说纷陈,莫衷一是。”(《史学年报》第2 卷第1 期) 
解放以后,学者们对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
了各种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看法认为进士科创设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具体的又有各种不同意
见,张晋藩、邱远猷认为,“到隋场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
选进士。”(《科举制度史话》)毛礼锐等则认为进士科创置于隋炀帝大业
二年。他们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说:“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这
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顾树森用更肯定的语言表达了这种意见。他写
道:“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始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以试策取士,虽
然正史《炀帝本纪》与《资治通鉴》俱不载此说,但‘通鉴纲目’中则具有
此目。证诸其他各方记载,可以断定此种设置是确凿无疑的。”(《中国历
代教育制度》)范文澜持另外一种意见。他认为进士科开始于大业三年。他
说:“607 年,隋场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土科。
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这
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
3 编第1 册) 
另一种看法认为进士科开始于隋文帝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 年)。韩
国磐在《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一文中认为,《大唐新语》、《通
典》、《唐摭言》等书记载的材料,或言明经、进士两科都是炀帝时所改建, 
或言进士科为炀帝所创建,“实际并非如此”。他根据《旧唐书》和《新唐
书》房玄龄本传都记载玄龄18 岁“举进士”,并参照房玄龄墓碑的记载,推
断“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房玄龄被举为进士。因此,进士科必须是在开
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隋唐五代史论集》)

同上述两种认为进士科创设于隋朝的看法不同,何忠礼认为科举制度起
源于唐朝。他在1983 年第2 期《历史研究》上著文《科举制起源辨析》,提
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
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举人及第或黜
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
期赴试。他指出,在隋朝这三个特点都没有形成。唐朝建立后具备了对选举
制度实行重大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唐高租武德五年(622 年)的诏书, 
“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科举制度的三个特点逐渐形成。因此,他的
结论是:“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
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前后持续了一千
几百年的科举制度,它到底创立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尚待解开的谜。
(金林祥) 
唐朝“神龙”年号是谁制定的? 
公元705 年1 月22 日,唐都洛阳城的玄武门内人奔马突,刀光剑影,传
来阵阵喊杀声。大臣张柬之、崔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等人,经过密
谋策划,率领部分羽林兵发动了宫廷政变。他们杀死武氏宠臣张易之、张昌
宗兄弟,拥立中宗李显复位,迫使统治了20 余年的武则天退出朝政,在唐朝
历史上,一年中出现两位君主,并非绝无仅有,但皇帝更替,而同年的年号
只有一个,却是这次事变后带来的一个少见的现象。由此也就产生了这样的
问题:这个联系两朝的神龙年号,究竟是谁制定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到当时的文献典籍中去寻找答案。现存的唐史
典籍中,资料最丰富、体例最完备、叙事最详尽,当推五代时刘昫等人编撰
的《旧唐书》和北宋时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这两部唐书对
神龙年号的建制都有所记载,但令人困惑的是,两书的记载却截然不同。《旧
唐书》卷六载:“(武则天)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即更换年
号)。。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李显)率左右
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人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
万机,大赦天下。”由此可见,《旧唐书》认为神龙年号是武则天所制定, 
唐中宗李显继续沿用了它。《新唐书》卷四却摒弃上说,改记为:“(唐中
宗)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改
元。丙午,复于位。”按《新唐书》的意见,神龙年号是由唐中宗建立的, 
它与武则天无缘。新、旧两部唐书,虽然成书年代有先有后,著书目的也互
有侧重,但所依的资料,各有根据;撰书之人,都是当时的名家;一旦书成, 
又是尺短寸长,自有千秋,因此,对于两书的任何一种记载,都不能随意地
予以否定。那么,如何来分辨这个历史的是非曲直呢? 
后来的一些史学研究者(如著作《新唐书纠缪》的北宋人吴缜)对新、
旧唐书各自记载上的错误,曾做过一些考订,但对神龙年号问题,则大都忽
略了。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应当首推为《资
治通鉴》作“注”的南宋人胡三省。他看到了新、旧唐书这个记载上的不同, 
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其中的一说,而是运用“它证”的方法,从其它唐史材料
中去找根据。他发现《旧唐书》、《唐历》、《统记》、《纪年通谱》等书

的记载都是相同的,而《新唐书》则一帜独树,缺乏旁证,据此,他才判断
道:“新纪(《新唐书》本纪卷)误也。” 
胡三省是一锤定音。因为他的论断言之有理,也因为唐史的不少原始材
料后来都佚落了,很难再作考订,所以以后许多学者,大都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