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日。何幼琦先通过《小盂鼎》、《庚嬴鼎》的铭文间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
1013 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 年),然后依据《史记·周本纪》“既克殷
后二年。。武王病。。有瘳而后崩。。。周公乃行政当国,。。行政七年,
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克殷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
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 年,并算出大战就发生在这年的元旦(正月甲子胐)。
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一次利用节日,出敌不意,远途奔袭的成功战例(《周
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载《中山大学学报》1981 年第1 期)。
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19 种考证结果,
这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上述诸说结论迥异,但各有所据,
难道武王伐纣的年代真是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正确的年代只能是一个,但
究竟是哪一年,还有待于努力探讨。
(黄显功)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大约1700 年前,时当西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里,盗
墓者意外地发现一批埋藏了五六百年的竹简,有数十车之多,计十余万言。
经人整理,写定为75 篇,《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即其中两篇,而《穆
天子传》又是唯一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穆天子传》说的是西周兴盛时的穆王,命御者造父驾着八骏西去邀游,
穿天山,登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受到了盛情款待,举觞歌诗,流连
忘返。来回行程3。5 万里,历时543 日。所说有日期、方向、地名、里数,
以及西域部落、语言和物产等等,所以当时人颇信其为实录。然自唐宋起,
有人怀疑此传系后人伪托,并非信史。于是围绕着《穆天子传》,人们进行
了涉及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穆天
子传》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西王母之邦在什么地方?“她”是神、是人还是
其他?下面,我们概要地介绍一些情况。
(一)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
一种意见认为,周穆王原是个雄心勃勃的旅行家,有史载为证。《左传》
谓其“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而使天下的道路都印上自己的车辙、马迹,
《史记·秦本纪》说,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赵世
家》又进一步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穆天子传》的故事绝
非无本之木,周穆王之西游,正是西周盛时影响波及西域的反映,近人断其
为小说、伪书,岂非数典忘祖乎!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是汉武帝时张骞历经千辛万苦
才开辟出来的,西周时代,无论是道路、交通工具,还是边疆的民族关系等
等,都无法使这位穆天子到达荒远的西域。司马迁记穆王西巡狩事于《秦本
纪》和《赵世家》,而独于穆王自家的《周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恐怕不
是无意的疏漏。
(二)《穆天子传》是何时的作品?
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秦汉时的作品,而以汉武帝以后的可能最大。
因为只有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作伪者才能具备西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材料。
也有人主张是东汉时的作品,因为该书所用的以日记事的起居注形式,是东
汉以后才产生的。与以上说法截然相反,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周穆王的
史官所为,也就是说,这是西周时的作品。
还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战国时的作品,并断定是赵国武灵王时人
所为。其背景是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赵国本有造父御穆王的传闻,经过武
灵王打开雁门通道等的刺激,再加上《山海经》中有关昆仑丘和西王母神奇
描绘的启示,于是赵国学者把事实、想象和神话杂糅在一起,铺陈出这部穆
天子的游记来。其目的,或是想为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进行鼓吹、美化,而
托古于前代的穆王了。
另有人则从多方面论证了《穆天子传》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作品。比如,
从该传用的文字来着:“皇”字,只作形容词,意为美盛,而不单独作名词
用;“帝”字,只代表着“上天”,而不代表“人君”。这正是春秋以前的
习惯。这两个词含义的变化都发生在战国。所以,《穆天子传》大抵诞生在
春秋末战国初,《春秋》问世之后,《左传》问世之前。
(三)西王母之邦在何处?西王母所指为何?
西王母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先秦及秦汉时,颇为盛行,前后经历了一个
由人到神,乃至确定为女性的演变。对穆王见到的西王母,众人说法也不一。
有的说是神话人物,有的说是世俗凡人,而且不一定是女性,有的认为西王
母是某一部落的译音,有的认为是国名。还有的指出,西王母的切韵,与突
厥“始波罗”可汗之原语(“王权”之意),颇为相近。这样,西王母还可
能是西域某部落的酋长。
西王母之邦在何处,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说:(1)极西至喀什
噶尔;(2)未出长城;(3)示巴女王国,今阿拉伯;(4)不出塔里木流域;
(5)天山南路;(6)不出青海;(7)亚西里亚;(8)欧洲大平原华沙附
近;(9)新疆和阗之东。另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所记西域地名间的里数,
与《汉书·西域传》和《魏书·西域传》大略相符,以此折算,则西王母之
邦,约在乌拉岭东吉里吉斯高原这个范围内。
此外,人们还对穆天子西游在返途经的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也是各
执其辞,莫衷一是。
关于《穆天子传》的研究,对先秦的历史地理、民族关系,乃至中西交
通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相信,有志者一定还会为此而继续探索,
努力不懈。有关《穆天子传》的种种历史之谜,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解开。
(田雨)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曾出现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它就是多次北上争
霸的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得很明白。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
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以在《史记》中,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史记》记载:太伯(一作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
季历的兄长。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出奔到南方荆蛮,文
身断发,不再回去。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在周文王手里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基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
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死后,
传位于弟仲雍。传到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时,北方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
“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
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
讲得很清楚,太伯、仲雍的后代一封于吴,一封于虞。所以司马迁说:“余
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荆蛮句吴在哪里?《吴
地记》说:“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今苏州)北五十里许。”《后汉书·郡
国志》刘昭注:“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家,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
井犹存。”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条下记着,无锡县“东三
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皇山、梅里山,就是今天的无锡县鸿山,
梅里即是离鸿山不远的今天的梅村,那里至今有规模宏大的太伯庙,鸿山上
的太伯墓也完好保存至今。这些情况历来为各种当地志书所传载。
至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对太伯奔吴之事提出否定意见。
到30 年代,又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卫聚贤等在《吴越文化论丛》中即提
出了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过无锡的论点。认为太伯所奔之地只在陕西、山
西南部的范围之内。其理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太伯、仲雍不可能穿越
千山万水及方国部落而无阻碍;也不可能到那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荆蛮部
落中去立足并当君长。后来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大伯
(太伯)、虞仲皆虞国之初祖,大伯、虞仲所奔为山西之虞,而非‘荆蛮’
或江苏之吴”。所以太伯、仲雍没有到过江南,他们是山西虞国的始祖。
1954 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12 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宜侯
矢簋》腹内底上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康王观看武王伐商,
成王东巡的图画以后,卜问南方的宜地。在合会南方各方国时,改封虞侯于
宜地为侯。周康王还进行了丰厚的赏赐,有酒、弓、矢、礼器等。特别重要
的是赏赐了土地和奴隶。
围绕《宜侯矢簋》的出土,又引起了对太伯奔吴问题的讨论。总的来说,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宜侯”就是虞侯,也就是周初封于虞的诸
侯的后代,而这个虞国是太伯、仲雍创立的。太伯无后,传于仲雍,仲雍又
称虞仲,因封于畿内,所以他的后代称为虞公,而《宜侯矢簋》的铭文中称
自己的父亲为虞公就是证明。宜侯矢从畿内改封于宜,宜、吴古音同,于是
成为吴的始祖。这个说法否走了太伯、仲雍奔吴之事。第二种说法肯定了太
伯、仲雍奔吴之事,并且从《宜侯矢簋》及江苏南部的考古资料出发,证明
了太伯、仲雍奔吴是可能的。但认为太伯立国的地点不在无锡梅里,而是在
南京、镇江地区,确切他讲是在丹徒。这是一种新的说法。第三种看法,唐
兰在《宜侯矢簋考释》中指出,矢和周的声母是很接近的。认为宜侯矢,即
是虞侯矢,也就是虞侯周章。周章是在武王和成王时被封虞侯的,为了不与
北方的虞相混,30 多年后的康王时改为宜侯。这个看法又从考古角度承认了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太伯、仲雍所奔究属何方?吴国的开创者
究竟是谁?“宜侯”究竟是谁?要完全否定司马迁关于太伯、仲雍奔吴的说
法,还是有困难的;主张太伯、仲雍所奔为山西之虞,无论在文献上、考古
上的证据也还不十分充分。目前史学界对太伯、仲雍奔吴的看法还是各执一
辞,在行世的有关著作中,就含有以上的不同说法,没有统一。近年来江苏
省考古学会年会也围绕吴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而它的彻底解
决,还有侍于太湖流域地下考古的进一步展开和对文献的更深入的研究。
(徐志钧)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统治的越国崛起于东南沿海。他奋发图强,覆灭吴
国,进而北上中原,与齐、晋会盟。越王勾践的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鲁、
宋、卫等小国都朝服于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成为煊赫一时的春秋最
后一霸。可是,越国是怎样建立的?越国的第一代君王是谁?越王勾践的祖
先究竟是何许人?对于这些问题,史书上记载不一,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至
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种流行的意见认为,夏禹治水,周行天下,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
南)召集会见诸侯群臣,后病故葬在那里。到夏禹的第四代孙少康时,为了
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于会稽,这样就建立了越国,无余是
越国的第一代君主,世袭传位而至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勾践是
夏禹的“苗裔”(即子孙)。《汉书·地理志》也说粤(越)地“其君禹后”,
把越国国君都当作禹的后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王无余外传》,详细记
述了无余为祭夏禹而受封的经过。今浙江会稽山麓还有大禹陵,相传就是夏
禹的葬地。
越国国君为夏禹后代的传说,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过怀疑。其理由大致
有如下四点:一是传位的世代太少。《史记》说无余“后二十余世,至于允
常”(勾践的父亲)。清人钱大昕指出:夏少康至夏桀传了11 代,商汤于纣
王传了30 代,周武王至敬王(与允常、勾践同时)又传了25 代,共有66
代之多,而越国传位却只有20 余代,这是“理所必无”(《廿二史考异》卷
四)。二是夏朝的活动范围在北方。据《逸周书·度邑》、《战国策·魏策》、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文献记载,夏人居住的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
西部。以理推测,夏禹不可能远至今浙江省的会稽山,并安葬于此。三是风
俗习惯不同。夏人属于北方民族,而越人属于南方民族。越人都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